美术赏析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02:18: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术赏析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美术赏析论文

我国美术馆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它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自觉努力。美术馆主题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美术馆的出版物中,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美术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取和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理论写作对美术馆主题的忽视。

关键词:美术馆文化研究

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在两次上书清朝廷未果的情况下,自费在家乡办了“南通博物苑”,内分自然、历史、美术三部分,这是中国第一个兼具美术馆性质的博物馆。1914年,辛亥革命之后,清故宫更名为“古物陈列所”(1925年更名为“故宫博物院”,确立了故宫的博物馆性质)向公众开放,这实际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这一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立可以看作是效仿西方民主革命的一个政治、文化举措。这一举措是针对通过革命手段颠覆了封建王朝之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塑政治、文化身份的问题。正如卡若·邓肯在谈到法国卢浮宫的转型时所说:“它因此成为一个旧统治结束、新秩序开始的生动象征”,故宫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事实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故宫博物院作为旧秩序结束的象征有余,但作为新秩序开始的象征却不足,它身上所沉积的旧中国审美趣味与当时中国新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是极不相衬的。因此,对一个新的国家艺术造型博物馆的呼唤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艺术界十分强烈。鲁迅、蔡元培、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林凤梁等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名人纷纷上书或撰文呼吁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国立美术馆。

时在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的鲁迅,于1913年提交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写道“当就政府所在地,立中央美术馆,为光复纪念,次更及诸地方”。曾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明确提出建立“普及社会的、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而曾留学法国,对国外美术馆印象深刻的徐悲鸿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国家唯一奖励美术之道,乃在设立美术馆”,“因其为民众集合之所,可以增进人民美感,舒畅其郁积,而陶冶其性灵”,而画家的画作“其作品乃代表精神,或申诉人民痛苦,或传写历史光荣,国家苟不购致之,不特一国之文化一部分将付阙如,即不世之天才,亦将终致烟灭,其损失不可计偿”。林风眠于1932年撰文《美术馆之功用》,平实地探讨了美术馆对于认识历史、教化民众、促进艺术以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的问题。可见,当时的中国文化人已经初步认识到了美术馆是一个国家形象工程,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和保藏、研究艺术文化的功能。

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强烈呼吁声中,中国第一个国立美术馆——国立美术陈列馆于1936年落成。事实上,在一个动乱的年代,要建立和发展一个收藏及陈列众多艺术品的国家美术馆是一件十分艰难和不现实的事情。新中国的国家级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也是在新中国建国近10年之后才破土动工的。而中国美术馆从建馆到如今,也走过了一段颇不平静的道路。事实上,直到2003年,内部全面翻修的中国美术馆重新开馆,一个真正具有艺术博物馆性质的国家级美术馆才出现在我们眼前。

上述的简短回顾,可以看到,中国的美术馆发展之路并不顺畅。这种不顺畅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一种文化修正的矛盾心态之中;另一方面,中国社会长期处于革命、改革的大氛围之下,艺术的独立性受到较强的干扰,从而使得中国的美术馆难以从本位出发创造自己的前途。

查看全文

国内美术馆分析论文

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在两次上书清朝廷未果的情况下,自费在家乡办了“南通博物苑”,内分自然、历史、美术三部分,这是中国第一个兼具美术馆性质的博物馆。1914年,辛亥革命之后,清故宫更名为“古物陈列所”(1925年更名为“故宫博物院”,确立了故宫的博物馆性质)向公众开放,这实际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这一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立可以看作是效仿西方民主革命的一个政治、文化举措。这一举措是针对通过革命手段颠覆了封建王朝之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塑政治、文化身份的问题。正如卡若·邓肯在谈到法国卢浮宫的转型时所说:“它因此成为一个旧统治结束、新秩序开始的生动象征”,故宫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事实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故宫博物院作为旧秩序结束的象征有余,但作为新秩序开始的象征却不足,它身上所沉积的旧中国审美趣味与当时中国新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是极不相衬的。因此,对一个新的国家艺术造型博物馆的呼唤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艺术界十分强烈。鲁迅、蔡元培、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林凤梁等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名人纷纷上书或撰文呼吁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国立美术馆。

时在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的鲁迅,于1913年提交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写道“当就政府所在地,立中央美术馆,为光复纪念,次更及诸地方”。曾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明确提出建立“普及社会的、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而曾留学法国,对国外美术馆印象深刻的徐悲鸿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国家唯一奖励美术之道,乃在设立美术馆”,“因其为民众集合之所,可以增进人民美感,舒畅其郁积,而陶冶其性灵”,而画家的画作“其作品乃代表精神,或申诉人民痛苦,或传写历史光荣,国家苟不购致之,不特一国之文化一部分将付阙如,即不世之天才,亦将终致烟灭,其损失不可计偿”。林风眠于1932年撰文《美术馆之功用》,平实地探讨了美术馆对于认识历史、教化民众、促进艺术以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的问题。可见,当时的中国文化人已经初步认识到了美术馆是一个国家形象工程,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和保藏、研究艺术文化的功能。

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强烈呼吁声中,中国第一个国立美术馆——国立美术陈列馆于1936年落成。事实上,在一个动乱的年代,要建立和发展一个收藏及陈列众多艺术品的国家美术馆是一件十分艰难和不现实的事情。新中国的国家级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也是在新中国建国近10年之后才破土动工的。而中国美术馆从建馆到如今,也走过了一段颇不平静的道路。事实上,直到2003年,内部全面翻修的中国美术馆重新开馆,一个真正具有艺术博物馆性质的国家级美术馆才出现在我们眼前。

上述的简短回顾,可以看到,中国的美术馆发展之路并不顺畅。这种不顺畅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一种文化修正的矛盾心态之中;另一方面,中国社会长期处于革命、改革的大氛围之下,艺术的独立性受到较强的干扰,从而使得中国的美术馆难以从本位出发创造自己的前途。

美术馆在中国发展的这种状况,也直接地反映到了美术馆的研究状况当中。了解一个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状况,最直接和直观的方法就是搜索其研究成果。下文的表、图是根据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目录(含海外中文图书)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目录对美术馆主题图书进行的一个粗略统计,统计时间截止于2005年:

表一、图一表明,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美术馆主题图书最全的图书馆,其美术馆主题中文图书数目仅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美术馆主题图书的1/7。这个检索结果提醒我们有必要对中美两国的美术馆发展规模、发展水平进行一番比较。

查看全文

中职美术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为社会发展进步培养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其教学地位日益得到关注。在中职院校课程设计中,美术课程不仅为中职学生传授专业的美术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院校;美术教育;能力

近年来,我国中职院校素质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随着学校的迅速发展和生源的扩大,各专业技能课程也日益增多。同时,中职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教师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更好地适应时展与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中职美术教学中,主要存在缺少审美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需要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解决。

一、中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有待明确

在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明确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美术学为基础,结合现实应用,培养学生将美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当前,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忽略了美术学科的艺术性,造成一些中职学生虽然能够熟练使用Photoshop、AutoCAD等软件,但设计的作品缺少新意、没有灵魂。

查看全文

高校山水画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山水画教学研究传统修养

论文摘要:山水画艺术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由来已久,作为美术学科的必修课程,山水画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净化心灵,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有着十分重要和长远的意义。高校山水画的教学,要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的正确实施,教育学生怎样去审视并有效继承传统艺术留给我们的精髓,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对现当代山水画艺术理论与创作方向进行把握。

中国山水画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我们民族在山水文化上的优秀传统,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内容,她伴随着我们的文明发生并发展,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语言和审美境界,成为了古代文人和现当代山水画家们毕生追求的一门优秀艺术。中国文人寄情山水田园的思想特质在山水画里体现得最为突出,许多文人雅士喜欢山水并绘制山水画。自魏晋以来,山水画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到宋元时期达到顶峰。古人历代创造的不朽杰作在召唤我们努力学习的同时,也为当代的山水画艺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水画作为当今高等艺术院校重要的专业课程,经历了从师徒言传到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代山水画的教学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着。今天,山水画艺术的教学呈现出多元探索的状态:一部分教师重视古代山水画传统的教学,注重追求古代文人画的符号化、抽象化的境界并付诸实践;一部分教师则重视师法造化,面对自然,走写生和创作相结合的道路,更加注重追求人生回归的艺术情怀;还有的山水画教师受西方现当代艺术流派的影响,求助于特殊肌理和抽象语言的综合表现,在倾向于现代水墨的探索中通过现代人文意识去触摸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三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交揉形成了当代山水画坛新的教学格局。然而,作为高校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教学内容之一的山水画教学实践该何去何从,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如何更新教学内容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实践者,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和增设相关理论课程

山水画的学习,理论知识是关键,只了解山水画理论的基本方面是不够的,中国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画艺术博大精深,其构图布势、风格意韵、人文关怀诸方面的认识才是根本,然而这类知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愿触及,这使学生在宏观上失去坐标,迷失方位。教师作为先行者,应提前对相关理论材料进行梳理加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需要分发下去供交流参考,使班级教学形成研究理论的良好氛围。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史论课兴趣教学法

兴趣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角色,还能在学习过程中起到持续的动力作用。对于重视实践的高职美术教育而言,史论课程虽不可或缺却只能占据很少学时。因此,如何在极短时间内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用理论有效引导学生设计理念直至产生持久效果,是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此专业史论课通常是平面设计史或世界平面设计史。课程主要内容为世界平面设计发生、发展及表现的历史,其中包括简略通史、风格流派以及设计师个人资料和经典设计。授课时间通常被限制在36学时左右。如果教师仅仅使用流水式史实描述,即便配备精美图例,也很难在整学期授课中吸引学生全程关注并产生共鸣。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那么,如何通过激发学生自身兴趣来推动平面设计史教学各个环节?笔者尝试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清晰多层,学生兴趣有的放矢

任何课程都有既定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大纲中给予明确表述。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由于教师对史论课程重视不足,教学目标经常会在教学过程不断模糊并发生偏移。常见的情况有两类:一是过度理论化,教师忽略了高职美术教育不是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而是培养能够将史论消化吸收并转化成作品的设计型人才。这会使学生将平面设计史误解为一门单纯的历史课,与设计和其他课程无关,教师只是简单的历史复述人。学生很快会陷入疲倦和乏味,对课程完全丧失兴趣。二是过度娱乐化,教师为提高学生听课兴趣,把设计师的逸闻趣事贯穿始终,将平面设计史演变为历史人物故事课,完全偏离了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平面设计史课程可以设置三种不同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了解课程的基础上找到自己可以驾驭的范围,提高对课程的兴趣。(1)基本知识要求:对平面设计史主要发展阶段、设计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可以做到基本的辨识;(2)知识记忆、重现和整理要求:熟悉平面设计史主要发展阶段、历史背景、设计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并能对上述内容进行梳理、表述及总结;(3)知识与审美的转化、提升及设计要求:掌握平面设计史主要发展阶段、历史背景、设计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既可熟练复述史实又能对经典作品进行模仿创新设计。以上三种层次目标也可简单归纳为:眼睛认清楚、嘴巴说明白、手脑能设计。任何学生看到这个教学目标,都能做到一目了然、有的放矢,同时也能意识到平面设计史课程与其他手绘、软件类课程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重视单次教学,学生期待积累兴趣

高职平面设计史教学通常安排为每周2节,18周完成,所以每2节可以算作一个单次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单次教学可以充分抓住青少年求新求变的心理特征,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法引入传统的史论课堂。笔者根据个人经验将部分教学方法归纳如下:(1)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1)专题讲授,也称之为“以点带面”,通常用来讲授重要的设计阶段、设计流派或大师级的平面设计师。例如:“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平面设计,“交通招贴画之王”爱德华德•迈克耐特•考弗(EdwardMcknightKauffer),美国现代平面设计师保罗•兰德(PaulRand)等。2)对比赏析法,重在进行平面设计作品历史性的横向或纵向对比。例如:一战和二战时期的战争海报对比,波兰三代平面设计师的作品对比,以女性造型见长的朱里斯•谢列特(Julescheret)、阿尔封斯•穆卡(AphonseMucha)和查尔斯•吉布森(CharlesDanaGibson)的设计作品对比等。(2)学生主导,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1)学生授课法。教师预先设定几个授课专题,要求每位学生制作可以讲解10分钟左右的PPT,课堂抽2人讲课,教师现场评价,其余学生上交PPT纸质打印版。此方法可以确保全体学生参与,并能避免个别学生偷懒和侥幸逃避的心理。2)资料分享法。教师设定资料收集范围和要求,调动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辨析。资料收集可包括限页文字、设计图例、相关视频等。3)现场设计法。选择多位设计师作品作为讲课内容,讲授完毕师生自行选定作品进行模仿,当堂绘制草图。师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单可以加深对设计师设计风格的印象,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魅力,还能增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和理解。4)结合现实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当代平面设计作品,让学生寻根溯源进行辨析,考查学生对平面设计史的熟悉程度,锻炼学生纵向比较今昔差异的能力。5)专题讨论法,选择有针对性的专题。譬如:包豪斯教学模式和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共性,多国公共标识系统的设计风格及文化内涵等。6)分组制图法。将历史阶段、主要设计师和设计风格以树状图的模式绘制出来,锻炼学生梳理历史脉络和合作学习的能力。7)参观赏析法。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平面设计展,做到提前了解资料,之后讨论观感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的兴趣在第一次课上被调动起来,就会为下一次学习积累期待心理。这种期待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提升,渐次渐强。虽然单次授课存在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却是存在于单次教学间的重要有效的连贯因素,并可以使整个课程环节构成良性循环。所以教师选定恰当的教学方法上好每一次课,就能产生逐层推进的教学效果并对整学期教学产生重要意义。

三、阶段授课前后呼应,学生兴趣稳固提升

查看全文

现代大学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分析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下发的有关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相关文件,进一步了解我省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实施现状,分别对我省的部分高等院校进行了详细调研,以发现不足,进而弥补完善来推进我省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建设。调研涉及近十所高校(包括三所民办),分为三种方式:问卷、访谈、听课,具体针对公共艺术课程门类设置、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程内容、课外实践、师资状况、学分设置、课程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自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以来,虽然目前在全国985、211重点高校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我省才初具规模,仍然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滞后、应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结构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内在逻辑性

根据对我省上述几所高校的调研发现,我省绝大部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都是有关音乐、美术、摄影、书法、舞蹈、文学六大类,其中85.6%以上的学校都只是理论课程,仅有14.4%的高校真正涉及到艺术实践(或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切实使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走进校乐队、器乐技能实践训练、校合唱队、校戏剧团、校合唱团等团体,但是在这14.4%中也明显存在理论课和艺术实践课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另一方面,课程的内在结构设置缺乏横向及纵向的逻辑性,97.8%以上的学校都把公共艺术课程规定进了全校通识平台限选或任选课程中,仅有2.2%的高校把《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归为通识平台的必修课程,其余六门课程以及更多课程分别为限选课程、任选课程。24.5%的高校是要求在一年级修完教育部规定的2学分,46.4%的高校是每学期滚动开设,29.1%的高校是规定课程分别于春、秋季学期滚动开设。即使在上述97.8%的高校中,无论是以一年修完还是滚动开设的方式,都会造成在选择稍有难度的任选课时,例如:《交响音乐世界》或《油画赏析》每班会出现修过《音乐鉴赏》或《美术鉴赏》有知识基础的一类学生和毫无音乐、美术知识基础的一类学生,这种每门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平等性,导致了课程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性,无法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层次。

二、教学内容单一性

在对学校文、理、工科学生抽样听课中发现,大部分的高校在课堂讲授内容上都偏向于对经典音乐、绘画作品的赏析各时期流派的演进等传统知识,讲授的都是大多是权威性的评论,缺乏引导、启发学生能动性地学习如何鉴赏“美”的特色课程。另一方面,“因人设课”也是导致教学内容单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设置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度,涉及领域范围较窄,缺乏运用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积极审美的能力。最后,缺乏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以及中原地区特色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甚至有些高校呈现空白的状态。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既有辱传承、发展历史的使命,更使艺术教育与民族民间脱离了最本质的保护和传承的关系,同时丧失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三、开设课程门类较少

查看全文

艺术学学科成果初探

一、艺术学科科研成果分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艺术学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有需要就有市场,也就有了产品的提供者。近年来,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纷纷适应市场需求,拓展学科领域,除了传统的音乐、美术等学科,还出现了传媒、设计、工业设计、文化产业、艺术管理等新兴专业,这使得艺术类科研成果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中旬通过了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调整方案,将艺术学科从上个世纪形成的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提升为“门类学科”,并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这对于艺术科学的建设与发展乃至对于当代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层面对艺术学新的认识、新的评价、新的定位,也会改变传统的“艺乃小道”、仅只是“形下之器”等不重视艺术的观念与行为,对于艺术的人文的、社会的、审美的价值给予更充分的认识与评价,这必将对艺术学的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艺术类科研成果设置一个科学的分类标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首先,上级主管部门对艺术类高校的管理需要。近年来,笔者经历的几件事情引起了对艺术学科科研成果类型与认定的思考。第一、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此项目一般支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类、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类、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类等,在这几类建设内容中,其所给表格一般都是按照理工类院校实验室设备购置来加以设计,很多人文社科的科研成果根本无法填,更不必说艺术类科研成果了;第二、江苏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第三、国家、省重点学科建设;第四、教育部学科评估。还有诸如每年的社科统计、江苏高校科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等表格。这些项目的申报,都要填写大量的表格,而这些表格中往往非常重视科研成果及其转化问题,但是由于这些表格的设计一般偏向于传统的、特别是理工类学科的科研成果形式,艺术类科研成果几乎很难填入、特别是要填成果转化的时候,艺术类院校更是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如果能为艺术类科研成果及其转化提供一个相对比较科学且得到教育部、教育厅等主管部门认可的分类标准,那么对于这些部门今后在政策、表格的设置方面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也使得他们的管理更加有效。其次,艺术类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管理的需要。笔者在一所综合实力靠前的艺术院校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多年,具体工作内容涉及到制订、实施、修订学校科学研究、科研机构建设、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规程及措施,并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国家级、省部级、省厅级、校级等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工作;各类科研成果的申报、鉴定、宣传、统计等工作;职称评定中的科研成果的审查与认定工作;组织各类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博士、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工作。无论是起草制定科研管理、学科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文件,还是具体的各级各类项目、成果的申报,都涉及到科研成果的认定和转化问题,比如在评硕士、博士生导师的时候,老师们提交上来的成果形式多样,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会给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二、具体分类

艺术类院校哪些智力作品可以认定为科研成果?怎样的形式或者社会效益可以算作是艺术类科研成果的转化?艺术学科科研成果形式及其转化与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科类学科的成果及其转化有何异同之处?上级主管部门对于艺术类科研成果的认定与转化效益的衡量是否区别对待?这些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材料申报等工作中经常遇到,但是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学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几乎处于空白。艺术类院校的科研成果形式除了与一般人文社科类院校相同的成果形式诸如学术论文、专著、编著、译著、教材、校点选注、有价值的资料集、工具书,研究报告(包括调查咨询报告)、软件、光盘以及不宜公开出版的确有学术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还有其很多特殊形式的科研成果。比如,美术学科技法类老师的画作;音乐与舞蹈学科老师的作曲作品、指挥一场高层次音乐会、编排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舞蹈;影视与戏剧学专业老师成功刻画一个人物、传媒专业老师制作的数字短片;设计学院老师设计的各种作品均可以列为科研产品。因为这些作品当中不仅仅是一些技法动作的简单组合,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与经验知识。笔者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和调研,初步将艺术类科研成果分为三类:

三、基础理论类

查看全文

艺术院校摄影教学透视论文

【论文摘要】对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的美学理论探讨,更新数码摄影理论与教学知识结构等,都是这门学科在教研中所面临的新课题。

【论文关键词】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教学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艺术高职院校里,摄影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的课程,起着培养美学品味、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从数码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美学与摄影教学结合等方面予以加强。

1摄形与美术的横向比较

在横向与美术比较,纵向与摄影历史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摄影艺术的自律性及与兄弟艺术的联系性,能促使摄影眼光、品味和美学理论修养的提高。

美术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形体、创造可视性的艺术图象。绘画雕塑具有瞬间凝固或静态的特性,与摄影关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术思潮的写实技法、流派在摄影发明后,趋向更为主观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甚至有意与摄影拉开语言距离。摄影以纪实性语言特性见长,深受美术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等影响。

查看全文

高职艺术类摄影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对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的美学理论探讨,更新数码摄影理论与教学知识结构等,都是这门学科在教研中所面临的新课题。

【论文关键词】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教学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艺术高职院校里,摄影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的课程,起着培养美学品味、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从数码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美学与摄影教学结合等方面予以加强。

1摄形与美术的横向比较

在横向与美术比较,纵向与摄影历史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摄影艺术的自律性及与兄弟艺术的联系性,能促使摄影眼光、品味和美学理论修养的提高。

美术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形体、创造可视性的艺术图象。绘画雕塑具有瞬间凝固或静态的特性,与摄影关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术思潮的写实技法、流派在摄影发明后,趋向更为主观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甚至有意与摄影拉开语言距离。摄影以纪实性语言特性见长,深受美术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等影响。

查看全文

小议艺术类高校摄影教学

【论文摘要】对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的美学理论探讨,更新数码摄影理论与教学知识结构等,都是这门学科在教研中所面临的新课题。

【论文关键词】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教学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艺术高职院校里,摄影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的课程,起着培养美学品味、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从数码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美学与摄影教学结合等方面予以加强。

1摄形与美术的横向比较

在横向与美术比较,纵向与摄影历史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摄影艺术的自律性及与兄弟艺术的联系性,能促使摄影眼光、品味和美学理论修养的提高。

美术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形体、创造可视性的艺术图象。绘画雕塑具有瞬间凝固或静态的特性,与摄影关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术思潮的写实技法、流派在摄影发明后,趋向更为主观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甚至有意与摄影拉开语言距离。摄影以纪实性语言特性见长,深受美术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等影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