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5:17: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术课程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园林美术》课程是农林类院校园林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园林造型能力,课程具有较高的实践要求。为实现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借鉴“产出导向法”教学改革模式,从学生兴趣建立与引导,教学过程中阐明产出任务,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评价产出任务,课程成果运用与教师专业素质提升4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升园林专业基础课程水平,为园林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园林美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普洱学院在2014年成为云南省首批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上充分体现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地方性、个性化的培养目标。普洱学院园林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农林学院开设的首个本科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及理论知识的同步学习。《园林美术》作为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手绘能力和审美能力,是一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
1园林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建设偏重艺术类课程。园林本科专业是在园林技术专科专业招生基础上进行的,经过多年发展,园林专业不断完善、发展,园林美术作为园林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就专业发展趋势及生源客观现状来分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不足分为3个方面:首先,学生生源主要来自理科生,园林专业的学生多数没有美术基础或基础薄弱的现象,对于园林专业要求的审美认知严重不足,这对于园林专业美术课程的学习及因材施教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其次,个别授课教师专业背景较为单一,有些老师往往不具备园林专业理论知识,难以将美术知识与园林专业理论相结合,对园林艺术审美培养不利。最后,课程过分注重艺术基础课程学习,培养方向有偏差。课程的安排与学习应在园林专业基础知识认知的过程中,运用美术造型、空间、透视等知识,服务于园林专业学习,根据学生情况有效融入课程,加强学生的认知与学习。1.2学生对于园林美术课程的认知不足。学生对园林美术课程认知的不足分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选择园林专业认知的不足,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存在盲目状态,并未充分了解将来选择的专业,甚至仅仅通过就业率高低来选择所学专业,忽视个人兴趣爱好与专业特点等潜在因素。因此,存在入学后对专业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专业学习内驱力和专业课程认知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对园林美术课程中的内容和要求认知不足,园林美术课程作为园林专业基础课中的基础教学内容,在园林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具有宏观的贯穿作用,影响到将来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审美认知。此课程是园林专业新生入学后接触的首门专业课,新生对专业的认识在原有认知不清晰的前提下,由于缺乏美术训练基础,学生在课程认知过程中,学习时间一晃而过,没有真正实现园林基础知识与美术基础学习的结合,对于园林美术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往往被轻视和“怠慢”。1.3课程之间缺乏联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同一学期内专业教育课程包括植物学、园林专业导论、高等数学3门课程,同期课程与园林美术课程的“交流”不足,课堂上没有应用园林美术手绘技法。因此,这些课程未能带动学生对园林美术手绘技法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园林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方式探析
民间美术课程教学认识与实践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思想,同时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和高超卓越的技艺。就其历史意义而言,正如靳之林先生所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之一。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中华农耕文化多样性的活态遗存,决定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文化具有启迪后代人思想的根性精神元素。高校美术专业开设民间美术课程的目的:一是在于引导学生从艺术学的视角去认知民间美术丰富多样的形态,吸取民间美术艺术规律进行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二是加深学生对民族自身的文化记忆,树立本土文化价值观,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中国民间美术课程在当今中国美术教育系统中,越发凸显出它重要的价值与地位。目前,各相关高校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以下是笔者结合日常民间美术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对课程做出的几点思考与认识。
一、深化对民间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从综合性的概念来看,民间文化大致包括了民俗、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三大门类。民间美术是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其形态从形成之初就带着浓郁的民俗特征,并伴随着民俗的演变而发生变化。民间美术适应于风俗、礼仪、节令、娱乐等生产生活的需求而形成了各不相同、多种多样的造型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是民俗的一部分,是以实物面目出现的民俗现象。[1]在教学中,既要以艺术学的视角对民间美术的艺术本体进行具体研究,也要注重结合民俗学的理论针对民间美术作品展开深入考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联系的理解与认知。(一)理解民俗是民间美术学习的基础对民间美术与民俗之间关系的理解基于下列认识: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充分反映民俗的各种形象;民间美术的内容也受到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美术丰富了民俗活动,加强了民俗的功用,扩大了民俗的影响与传承;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民间美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常识知之甚少,相较于西洋美术内容的教学情况看,后者更为学生所熟知。其客观原因在于:历史上,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传统民间文化主要根植于广大的农村社会。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因早已远离“乡土”,已经失去了理解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民俗的兴趣,开展各种途径,如文献阅读、视频媒介及田野考察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民间美术的学习来说,是把握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形式规律的根本基础。(二)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是民间美术学习的前提结合民间美术现象了解中国传统民间风俗习惯,是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记忆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了解各个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风俗习惯,也是把握民间美术作品内涵的前提条件。虽然民间风俗习惯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项目,但是通过分析研究民间美术所反映出的风俗习惯,可以具体形象地看到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和历史发展的概貌。其次,诸如民间美术创作表现最为活跃的年画、剪纸、花灯纸扎、社火花会的戏具等都是在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不了解这些节日活动的风俗习惯,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就落入了无本之源,无法真正理解其创作观念、造型与色彩体系。(三)要将民间美术置于民间文化的整体中来考察从古至今,民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项和一些传承性活动,逐渐成为人们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围绕着民俗这个中心来进行。民俗文化具体表现在民众的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它是以语言、行为、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来表达,民间美术与上述各类型的民间文化相结合,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呈现自身的特点。各种民俗现象,包括民间美术在内,都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所以,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不能将各种民间美术形式作为孤立的个体看待,要作为由特定的民俗文化而联系起来的民间文化去整体考察。在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知,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是民俗的物化与载体。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民间美术作品中认识各个民族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民间风俗,理解民间文化艺术不同形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用艺术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视角认识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
二、规范田野调查作业的方法
“学习民间艺术必须经常到民间去,而主要不是在民间美术展览会和图书馆中学。民间美术的课堂在民间,老师也在民间,一句话:在民间学民间。”[2]2田野调查是中国民间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们走向“田野”,通过调查、研究、整理民间美术活动,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民间美术文化产生的土壤,掌握民间美术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发掘民间美术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民间文化意义。(一)田野调查教学的现状从笔者所了解的各校现实教学情况来看,集中存在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由于课程短,无法安排田野调查;二是将艺术采风、写生等同于田野调查。前者属于教学计划的制定问题,解决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在寒、暑期利用社会实践进行田野调查的作业,特别是在寒假,因为临近春节,是民间艺术活动的高频期,又因大部分学生返乡,恰是进行田野调查的好时机;后者则属于操作性的问题,是对于田野调查认识论上必须要厘清的错误观念,否则田野调查的研究价值无法完整体现。(二)田野调查与“采风”的区别“采风”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代。当时的统治者设立专门的机构收集各诸侯国的民歌、民谣,以体察民风、民情,了解民众对统治者的意见,以及时改进统治策略。至今,我们所说的“采风”则开始扩展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的艺术行为和活动。其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搜集艺术创作素材;二是贴近生活,体验生活;三是培养创作的灵感。[3]艺术采风强调对自然景观、民间艺术的感悟,以“悟”为主,以采集民间艺术的“形”为主;田野调查则是用科学的调研方法,不仅要采集民间艺术的“形”,还要了解其“意”,更要观察背后的“人”。在了解民间美术制作工艺的同时,要更多地把重点转向对艺人的采访。通过一手的田野调查资料,才能开展对民间美术的分析与研究,才能保持研究的鲜活性、客观性。如果以“采风”的观念从事田野调查活动,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者变成了专事猎奇的旅游者,对于民间艺术对象的关注只限于与‘我们611的’艺术活动的差异,而并不真正关心这样的艺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创造了它们的人们究竟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4]9。所以,在民间美术教学中,要介绍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运用科学的手段参与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到最后写作田野调查报告的完整过程,进而通过这样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民间美术研究能力。
三、拓展艺术实践教学的模式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研究
摘课程的文化适宜性是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文化层面展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文化适宜性研究,有助于在更宏观的层面,揭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文化本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针对黔东地区高职院校文化教育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五元文化”[1],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内容。学前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基于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我院“五元文化”内涵,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学前教育课程理论。文章通过民族文化、民间艺术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融合,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适宜性问题,旨在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提供参考,以期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及美术课程的标准制定提供建议,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能够适宜儿童的个性发展,为儿童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学前教育,从而充分激发儿童的潜能。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研究现状
在国外,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来学习已成为一种典型的教育理念。例如,美国的教育理念已从过去的“儿童中心论”转向了现在的“艺术社会中心论”[2]。1994年,美国出台的《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应注重体验、理解视觉艺术的媒体、技法、结构和过程,同时还提倡自由选择和创造性的应用,强调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3]。在我国,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具有先天的地域优势。中国的传统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有世界著名的中国传统绘画,如年画等;有技艺精湛的古代雕塑,如石雕等;有绚丽多彩的民间工艺,如刺绣、藤草编织、剪纸、皮影、蓝印花布等;还有着许多古老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如沧源崖画、彩陶纹样、象形文字、青铜艺术、画像砖等[4]。中国传统美术由可视化的形象符号群与相关的民族文化底蕴共同熔铸而成,以承续和保留人类童年时期观念和心理的形式,传达了人类最为真挚的情感,诠释了人类艺术的原动力和基本精神。中国传统美术透射出人类纯朴、稚拙、敦厚的艺术情趣,色彩热烈、鲜艳。同时,儿童画天真烂漫、大胆率真、无拘无束,色彩鲜艳大胆、随心所欲,充满了儿童特有的稚拙、纯真、自然的质朴美。中国传统美术朴素的风格和童稚的风貌与儿童画的天真烂漫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对于中国传统美术丰富的艺术来源,儿童画教学实践显得较为单薄,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引入儿童美术的教学实践,是实现儿童美术与地域文化、民族艺术深度融合的捷径,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策略的重要方向,为拓展儿童美术创新实践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切入点。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目前,在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教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在课程设计上,美术课程课时少,教学理念、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和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过于强调绘画技能,把绘画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忽视了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5],这种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目标不相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过分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内容过难、过深或过易,严重脱离学习主体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6],让学习主体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对学习主体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上,教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忽视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与综合,人为地分割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割裂了美术学科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学科的联系,浪费了许多有效的课程资源。黔东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多民族、多区域的特性,各区域、各民族在审美方面也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了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学艺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特征和风貌。但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如白族、傣族、土家族、苗族等,都有不少的文学、艺术、历史、科技著作和宗教典籍。因此,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以美术课程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为基石,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研究,突破目前美术课程教学的概念化和技术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具备灵活多样的造型能力、创新能力,又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儿童美术教师,是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三、黔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方法
小学教育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小学新课改的实施,小学教育对小学师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高专院校对公共艺术教育亦越来越重视。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铜仁幼专”)为例,初等教育学院培养模式为“大文大理型”,同时,学校以服务武陵山区为区域定位。因此,铜仁幼专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艺术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发展。美术课程是铜仁幼专三年制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授课时间在第一学年,共计72学时。在实际教学中,初等教育学院与学前教育学院的教学内容较为接近,更改课程标准后,简笔画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并没有规范的配套教材,主要由教师自编自讲,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仅局限于技能学习,表现出畏难情绪,难以与教学实践结合。因此,如何筛选出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美术教学内容,对学生实施美术教育,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经过教学实践和对学生反馈意见的参考,笔者编制了开放式访谈提纲,随机抽选2015级小学教育专业2个班级(包括文科综合班1个、理科综合班1个)进行了访谈。访谈旨在了解两类信息:一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动机;二是学生对美术课教学内容的意向。通过对访谈誊录稿提取关键词的方法,为问卷的题项编制提供信息。在访谈的基础上,笔者广泛征求同行的意见,编制并向初等教育学院2015级全体学生发放“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美术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该年级学生于2015至2016学年参与并完成美术课程的学习。问卷的设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第二部分是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包括教学手段、考核形式、教学效果等;第三部分是学生对课外美术活动的认可度;第四部分是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要求。此次调查在2016年10月底完成。问卷共发放904份,收回有效问卷共计801份,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比例约为88.61%。从回收问卷的样本特征来看,数据结果可以代表铜仁幼专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整体状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调查发现,“比较喜欢”乃至“非常喜欢”美术课的学生总数约占调研学生总数的45.8%,表示“一般”的学生约占41.9%,仅低于前者约4个百分点。这表明学生对美术课程教学持肯定态度,但仍面临一定的问题,整体不容乐观。表1表明了大多数学生上美术课的切身感受。让人欣慰的是,有约44.6%的学生对绘画本身感兴趣,约38.7%的学生认为“一般”。值得注意的是,在“你对美术学习的目的是否了解”(表2)的调查中,学生的了解程度一般,近1/3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说明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学习动机方面,学生更多的是希望“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其次是希望“能够随意画出所想的图画”。这说明学生对美术课抱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此外,“学会一门技艺”“提升审美意识”“提升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正如受访学生所说:“如果我兼任美术老师,希望能够运用美术专业术语教学,并且在今后的招聘面试中,能够将画画作为一项才艺。”2.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据表3显示,教学效果与考核方式均有待改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基本满意,回答“满意”的学生达一半以上(约51.6%);学生对教师素质满意度较高。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美术课堂的氛围是积极的(约77.4%),但是在积极的氛围下,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一般”。在教学方法上,绝大多数教师采用讲解与辅导结合的方式(约82.1%)。大部分学生认为,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应该表现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具有引导学生提升绘画水平的能力”,其次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严密活泼地组织教学”等。然而在调查中,对“你觉得美术老师上课是否可以引起你的学习兴趣”的回答,大部分学生表示“一般”(约51.5%)。由此可见,教师擅长调节课堂气氛,但关注的兴趣点与教学的目标有所偏离。题项“你在这一学年所学美术教学内容”的回答中,“简笔画”“美术基础知识”以及“色彩基础知识”为教师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对“平面形画”“图案造型”“手工”“美术鉴赏”的印象较深,还有的学生表示“想学习剪纸”“希望有国画课”“想学习有趣的东西,比如水中作画”……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将“剪纸”区别于“手工”单列出来,他们对民间剪纸的兴趣与铜仁幼专民族民间文化创新教育与传承分不开。由学生对美术课教学内容安排的满意程度调查可得知,虽然满意的略占多数,但仍有约41.8%的学生认为“一般”,说明在美术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在实际教学中,美术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教师提供多项考核内容,由学生从中选择,如“请从以下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进行主题性简笔画创编”。这也正是学生比较乐意接受的方式(约71.3%),但与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满意度(约49.1%)相比,差距较大。约44.7%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一般”。这间接说明了学生对考核方式存在被动接受的状态。3.学生对课外美术活动的认可度课外美术活动的开展,在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增长其知识与技能,同时丰富其课余文化生活。问卷显示,学生认为课外美术活动“非常重要”的约占31.1%,仅37人回答“不太重要”及“不重要”。另外,有约57.3%的学生表示喜欢参与课外美术活动(表4)。由此可见,学生对课外美术活动的认可度较高,并且愿意在课外花时间参与美术活动。4.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要求经过对回收问卷中开放性问题的统计与梳理,笔者发现学生对美术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增加美术综合实践教学。调查中,学生期望能通过直接体验,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第二,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学生普遍要求教学应多涉及一些对专业有帮助、对今后工作有用的内容,如“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做可以作为学生奖品的手工”等。第三,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有趣,能激起其学习兴趣。有学生表示“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不但没提起兴趣,反而容易抱怨”,还有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笔者分析了此次铜仁幼专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学生对美术教学有一定的满意度,整体教学效果仍有待提高;学生尽管对美术教学有一定诉求,但对学习美术课程的目标不明确;学生乐于参与美术实践活动,喜爱程度高;学生所接受的美术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够突出,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此次调查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铜仁幼专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获得了有益的研究数据。笔者希望在此调查的基础上,对美术教学进行深入探析,尤其是美术课程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以提升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水平。
民间艺术丰富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研究
中国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风土人情,由此逐渐衍生出不同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相对而言的,是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而创造的世代相传的艺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人对于本土民间文化的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生活地区的民间艺术知之甚少。因此,传承民间艺术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运用的意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阐述了教育不是为学校办学校,教育不仅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社会即学校”。教育要面向社会的所有成员,教育的内容主要源于社会的各种需求,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有效结合。美术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的重要手段,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对一种文化的学习。将民间艺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对于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热爱家乡艺术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1.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当地民间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通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发民间艺术课程,学生能够在学习民间艺术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地方文化的特点,理解民间艺术深刻的精神内涵。这样能够使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如,常州地处太湖流域,自古以来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教育发达,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春秋时期,此地就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札的封邑,于秦代置县。常州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因素,形成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特色民间艺术。常州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包括常州乱针绣、常州留青竹刻、常州梳篦、常州掐丝工艺画、金坛刻纸、彩绒画、铜塑、常州红木浅刻、金属卷画、微型根雕等。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发民间艺术课程,就要让学生关注、了解本土民间文化,产生对家乡民间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人们而言,生活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中,也存在于优秀质朴的民间艺术中。民间艺术具有祈求生命繁荣、赞美生命意义、追求幸福生活的寓意,因此呈现出强烈的真、善、美和坚定乐观的审美理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学习优秀的民间文化,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陶冶情操。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多动手操作会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如,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推出了烙画校本课程,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亲身体验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校开辟了专门的烙画教室,配备了四名专职教师教授烙画技艺。一到三年级的学生以欣赏烙画作品为主,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动手创作烙画作品。学生创作烙画时,一般先用铅笔在木板上打线稿,在画出大致轮廓后,再用电烙铁画出线条、阴影等部分;如果需要上色,后期还会用颜料填色。学生可以通过京剧脸谱、花鸟山水、常州老房子变迁、卡通、科幻等题材,反映中国心、家乡情、儿童梦。经过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艺术技艺,养成了养了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并能认识和切身体会传统劳动技能的意义、价值。
二、小学民间艺术教学的内容选择与教学模式探索
民间艺术教学模式多种多样,相对于以往的美术教学方式,民间艺术的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民间艺术教学一般有以下四种教学模式。1.课堂教学模式。这是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此不再展开论述。2.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双休日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地方民间艺术。该模式适合学习一些制作工艺有一定难度、工具材料要求相对复杂的内容。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学习常州留青竹刻、常州烙画和常州梳篦制作工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解自己平常较少关注的民间艺术,从而为保存、弘扬民间艺术培养受众,让更多的学生在相应的文化情境中更加热爱优秀的民族文化。3.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师可采用请民间艺人进学校和到民间工坊去的方式开展教学。请民间艺人进学校即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走进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民间艺人的创作过程。如,教师可邀请留青竹刻、常州梳篦、金坛刻纸等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教室为学生授课,让学生通过和民间艺术传人面对面接触,走近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感受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到民间工坊去的方式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民间工艺制作工坊、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如,教师可带学生前往市民广场欣赏走马灯、荡路船等民间艺术,到农博园欣赏农耕文化。4.竞争式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常州民间艺术教学时,可通过小组比赛,设置一些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一、二年级的学生。在竞争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获得教师的表扬、赢得荣誉的渴望,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民间艺术课程。
三、应用民间艺术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课业类型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德育教学模式
摘要:德育教学是中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教学理念,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在阐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渗透德育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就美术课程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建设要点展开分析,并指出德育教学模式建设中应注意的具体事项,期望能实现美术课程与德育教学的深入融合,继而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德育;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是我国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对于中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全新教学理念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这为中职院校德育教学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美术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课程内容,在该课程教学中,要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就必须对特性结构、内容结构、教学目标模式等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实现教学模式的全面优化和创新。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渗透德育教学的价值
立德树人教育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美术学科本身包含了较为丰富、多元的德育教学资源,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层面:一方面,美术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严格围绕美术作品的现实条件,积极地将思政道德、人文情感融入其中,能进一步丰富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智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美术教材中所蕴含的正能量进行深入挖掘,能实现学生的有效引导和鼓励,受此影响,学生具有欣赏美、感知美和践行美的意识,这有助于净化学生心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此外,重视学生德育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内在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依据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展进行学生引导,不仅符合了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求,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1]。
二、美术课程美育德育渗透教学现状问题
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
摘要:小学美术课程是科学化发展的必要课程,可以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塑造阳光、活泼的生活态度。为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果,学校要重视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合理安排课程,加大教学投入,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并用激励机制来督促美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师要学习新课程理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鼓励学生,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参考文献:小学;美术教学;个性培养
一、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实践现状分析
新课程虽然已实施了一段时间,但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却仍存在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的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1小学美术课程成为“课表上的课程”
小学美术教学在小学教学中不受重视,表现在教师数量配备较少,往往整个小学就一个或两个专业美术教师,部分的小学甚至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常常是其他科任教师顶替教学。不受重视还表现在课程设置较少,在期末阶段还经常将课程让出给其他教师,还有部分的学校则一心抓升学率,小学美术课程成为“课表上的课程”,学生缺乏有效的美术教学时间。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不收重视,使得学生在艺术培养以及审美培养方面成为空缺,对学生成长极为不利。
小学美术课堂多元学科融合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内涵变化以及时代的发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在STEM(S:Science;T:Technology;E:Engineering;M:Mathe-matics)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整合各学科资源,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鉴赏能力、创作能力以及灵活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STEM教育理念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多元学科融合让小学美术课堂具备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艺术性、实效性等。因而,在教学实践和统整课程中,教师要进行多元学科融合的探究。
关键词:STEM教育理念;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多元学科融合
现代教育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风向标。STEM教育注重学生学科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美术课堂的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新时展所需的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学通过与其他学科相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一、拓宽教学视野,整合跨学科资源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在他的专著《学习的自由》中明确指出:教育目标应该促进“整体认知的学习”。西方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倡导:重建整体的、有机的世界,极力主张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极力主张学科整合,使教学走向知识、生命与生活的多元整合。STEM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多元学科课程整合的教育教学方式。STEM教育将多元学科知识与学习方法相融合,将学习者引导成为研究者,使其直接参与学习活动,深化学生的研究意识,使其将学习意识转变为主动研究的意识,通过“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来进行课程学习,进而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能力。如在岭南版一年级美术“遥远的星空”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与小学科学课“地球与宇宙”的主题相融合,与科学老师合作开展“宇宙探秘”活动。[1]科学老师能站在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宇宙星空”的天文知识、空间理念,利用“Stellarium(虚拟天文馆)”星空软件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星球、星座的魅力,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科学课获得自己的感悟,进行美术实践创作。
二、优化学科资源,构建多元知识体系
美术教学课程意义与策略
当下,美术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动漫设计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美术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性情的陶冶、人文修养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现阶段陕西省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教学效率不高,就业范围较为狭窄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就要整合本地的优质教学资源,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将宝鸡地区驰名全国的凤翔彩绘泥塑融入高职院校美术教学课程中来,提高教师师资水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美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
凤翔彩绘泥塑融入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的意义分析
把凤翔彩绘泥塑融入当地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中,一是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二是通过观察凤翔彩绘泥塑能够极大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对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意义重大。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目前,笔者任职的高职院校开设美术课程的专业主要有学前教育、动漫设计、平面设计等,从这些专业的生源情况来看,大多学生是因成绩较差,无缘本科院校而选择职业教育,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缺乏基本的美术素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以往的美术类课程教学多数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较为枯燥,而偏重手工实践类的课程则大致是教师示范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做,在教学内容上过于简单,因而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相对不高。而把凤翔彩绘泥塑引入美术课程教学中,这些五颜六色、造型多样、千奇百怪的泥塑作品可以大大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更为重要的是,凤翔彩绘泥塑带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这些专业的学生大都是宝鸡本地人,他们对于凤翔彩绘泥塑本来就有一种亲近之感。更何况在孩童时都玩过泥巴,所以在学习凤翔彩绘泥塑时能唤醒学生幼年时的快乐记忆。因而把凤翔彩绘泥塑融入美术课程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2.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据笔者同事研究,凤翔彩绘泥塑一般用白色挂底,用黑色勾描图案,以红绿为主色填涂,用黄色把红绿两色隔开,共五种颜色。这五种色彩的巧妙搭配组合不仅能起到调和红、绿色对比的作用,还能提高泥塑色彩的整体明度,因而凤翔彩绘泥塑在色彩上具有粗犷豪放、浓艳醒目、对比强烈的特点。[1]笔者在初次见到凤翔彩绘泥塑时就被其绚丽夺目的色彩所吸引。而学生使用的美术教材上虽然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图片,但受印刷效果所限,对学生的吸引力往往大打折扣。而凤翔彩绘泥塑则突破了这一限制,把它展示给学生时,它那种粗犷浓艳的装饰效果与对比鲜明的色彩表现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这自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三维空间意识。传统的高职美术课程教学基本以二维绘画为主,学生对此也习以为常。受此影响,他们缺乏对三维立体空间的感知与想象,往往对三维立体对象进行平面化处理,这使得他们在设计作品时缺乏立体感。比如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设计角色时由于三维空间意识不强,其设计的角色前后透视与遮挡的部分自相矛盾,或者结构比例失调。另一方面,动漫设计往往需要对角色进行夸张变形处理,而传统的美术绘画课程教学多偏重于写实,长时期的写实训练使得学生对于夸张变形很难进行充分的理解,很难实现戏剧化、夸张性的动漫设计要求。而凤翔彩绘泥塑作为一个立体造型的对象,它要求学生从立体的空间观念出发,从不同角度观察对象,在自己头脑中建构三维立体的造型模式,长时间的观摩与动手实践,自然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三维立体空间意识。此外,凤翔彩绘泥塑在造型上往往能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使对象的形象与神态更加鲜明突出,让学生近距离、多角度观察凤翔彩绘泥塑,了解掌握其夸张变形的原则与技巧,再应用到动漫角色设计中,可以提高学生在设计角色时夸张变形的能力。最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源于创造,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是中国从小学开始的“填鸭式”教育严重遏制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与提高。凤翔彩绘泥塑绚丽夸张的色彩表现,不拘一格的造型特征,体现出了当地手工艺人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承载着人们对和谐安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把凤翔彩绘泥塑引入高职美术课程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民间手工艺人的杰作时领悟包含在其中的艺术想象精神,触类旁通,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凤翔彩绘泥塑融入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
1.完善课程体系。把凤翔民间彩绘泥塑融入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之中,给原有的美术课程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就必须对原来的高职美术课程体系作出一定调整,以适应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做好课程定位,究竟是把凤翔民间彩绘泥塑作为高职院校美术手工课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把它单独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对待。笔者认为应单独作为一门选修课更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提升教改的成效。其次,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时以及考核办法。教学内容大致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理论上主要包括凤翔民间彩绘泥塑的发展历史、艺术特征与潜在的文化象征意蕴;实践方面让学生熟悉掌握凤翔民间彩绘泥塑的制作工艺与流程。考核办法是请民间艺人给学生的泥塑作品打分。2.“走出去”与“引进来”。与原来的高职美术课程相比较,凤翔民间彩绘泥塑这门新课程实践性更强,与地方联系更紧密,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必须进行改革,我们认为可以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方式,推进教学改革试点。所谓“走出去”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到凤翔六营村泥塑作坊进行实习,近距离观看凤翔彩绘泥塑的制作工艺与流程,并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虑到经费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等问题,“走出去”的周期相对较短。因此作为补充,学校应聘请技艺高超的民间手工艺人到课堂上“现身说法”,这就是所谓的“引进来”。这两种方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一方面使得学生摆脱了传统枯燥的美术课堂的说教,呼吸到了民间美术的新鲜空气,感受到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勃勃生机与艺术魅力,自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据笔者同事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凤翔彩绘泥塑在传承上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作坊里的主力军多为五六十岁的妇女,她们没有美术基础,也未接受过专业培训,泥塑制品的质量自然缺乏保障,在工艺上也难以创新发展。[2]而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策略,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热爱民间工艺美术并且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重点培养,作为这种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接班人。这样既解决了凤翔彩绘泥塑在传承上面临的青黄不接的问题,还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发扬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综上所述,把凤翔民间彩绘泥塑融入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之中,可以丰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推进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提高教学效率,为民间工艺美术培养接班人,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发扬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意义重大。
高中美术课程分层教学设计探索
【摘要】在核心素养语境下,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积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美术学习需求。接下来,本文就探究高中美术课程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班制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差,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基于此,笔者开始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程度差异,将他们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然后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提高。下面就根据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对高中美术课程分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进行阐述。
一、科学划分学生的层次
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顺利实施分层教学模式,首先必须科学划分学生的层次。在划分层次时,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详细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状况及学习潜能,然后进行科学分层。在具体划分中,美术绘画水平较好、对美术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划为第一层次;对于美术成绩一般、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划分到第二层次;对于成绩不好且对美术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划分到第三层次中。当然,这种层次的划分只是暂时的、动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美术水平及时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
二、合理设计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