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19:15: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术教育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美术教育思想

美术教育创新思想培育

我国现行美术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最终教学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在日常美术教学中,美术教育要将学生潜在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将美术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充满生机,使学生真正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美术教育与创新教育

近年来,美术教育思想呈现出学科基础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的局势。在美术教育中,除去审美和美术能力的培养外,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心智、个性和创造力的影响亦占有重要部分。美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是美育实现的重要途径;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对审美观的培养;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和创造美能力的培养来实现。美术教学中,对美的感知和鉴赏是基础,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能力提高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培养了创新思维。创新教育于上个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70年代传入我国。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与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而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的独立见解能力和个性化思维。美术教育运用艺术美感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和教育新一代,使得他们知会审美知识,具备审美观点、审美思想,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美术教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美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它的核心部分是审美教学。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事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美的欣赏和感知。因此,美术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审美教育,美术教育的根本,应当是培养人的独立思维能力,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直觉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从而养成丰富的洞察力,和个性化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思维模式。美术教育通过设计、绘画、制作及美术作品的欣赏等方式,指导学生发现美、研究美、创造美、应用美。美术教育使学生对事物或艺术形式做出独特的审美判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同时美术教育以艺术形象影响着人的情感,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完成其精神层面的教育作用。由于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政治的说教和法律的制约不同,它是理解、感知和情感、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从多种方面来影响人的精神。美对人不仅有表面形象的认知,还往往伴随着寓情于内的特点。它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得人们从心理上乐于接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扩展了人们认知美、欣赏美的能力,对美好的事物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分析能力。美术教育有着学习艺术创造和实践作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于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型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容替代的作用。

(1)美术教育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创新思维及创新想象有密切联系。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创新学习中应当有的思维方式,包涵思维的独特、流畅和敏锐等特点;所谓创新想象能力,即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形象思维的过程,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想象力,包涵想象所具有的新颖、独立和丰富的特点。而形象思维能力又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具有的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等特征正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美术学习必须对这些思维方式加以训练,以达到独立完成美术创作的水准。

查看全文

美育思想与美术教育品格的确立

摘要:美术教育在近代以来的社会语境中虽呈现出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但最终确立起了“现代”的品格,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于美术之文化身份的形塑上,而且建构出了其审美功能,使得美术教育更为接近美术的本质。另外,蔡元培还挖掘出了美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使其摆脱了单维的学科限制,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表现力。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思想;美术教育;品格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语境中,作为学科的“美术”呈现出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本质上看,近代美术教育的发生不仅有画家群体的积极参与,而且还离不开教育家、理论家等群体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积极探索。蔡元培即是这样的典型,他以自身所持有的美育思想为主体,有效地确立起了美术教育的“现代”品格。就确立过程而言,蔡元培在塑构“美术教育”之文化身份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对其审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挖掘,在建构“现代”品格的同时,有力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美术教育之文化身份的形塑

在传统社会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观念占据了士人们的思维主体。较之“书”来说,“美术”自然始终处于“边缘”的位置。尽管孔子的“六艺”致力于大众人格的完善与情操的陶冶,但这种思想同构于道德教化与审美观念的结构功能之内,“美术”的重要作用尚未凸显。因此可以说,“美术”在古代社会中以“边缘者”的身份存在于其文化体系之内,尤其缺少对于自我身份的基本认知。这种局面直到近代才有所改变,而在这一过程中,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代以来,传统中国原有的观念渐趋得到改观,加之西方文化与思想的逐渐传播,其时社会的整体观念处在了相对“开放”的状态。“美术”即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生成,这种生成不仅仅是其在形式层面的显现,更为重要的则是其文化身份的确立,蔡元培在此即扮演了确立者的角色。蔡元培有着留学西方的背景,尤其吸收了康德的“二元论”,该观念在随后成为了其美育思想的基础。除了对西方思想的自觉吸收外,蔡元培还逐步确立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思想,以此形成了以康德思想为基础,诸种美学思想并用的美育思想体系,这为其后来所进行的美术教育探索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根基。除对先进思想的吸收与借鉴外,蔡元培还在实践层面对美术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究。他将“美术”与“美育”有机地融合起来,有力地拓展了“美术”的文化内涵。就实践层面而言,蔡元培将自身的现实“身份”转化为了“美术”自身的文化身份,不仅通过一系列美术教育政策的颁布,建构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学科,而且还不断支持建立新式的美术教育学校(如“杭州国立艺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把自身以美育理念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充分地运用到了美术教育之中,以此确立了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与范式。经由蔡元培的理论和实践,美术教育的文化身份渐趋确立起来,此种身份使其能够与其时的社会思潮之间形成深刻的“对话”关系。也即是说,美术教育在其时社会的文化结构中找寻到了自身的合理位置,而不至于被其他的思想所裹挟。这同时意味着,“美术”不需要借助“他者”的思想空间来宣告自我的存在,而是充分地摆脱了“他者”的束缚(尤其是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从而借助新的社会时代平台来发出自我的声音,并与原有的“他者”之间进行着深入的对话与交流,进一步形塑自我的文化身份。

二、美术教育之审美功能的建构

查看全文

吴冠中先生艺术美术教育思想

摘要:在近代中国绘画历史上,吴冠中老先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美术教育上更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念。他主张绘画的形式美或抽象美、融汇中西,认为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感受和直觉。吴冠中老先生的美术观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学来说是很好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吴冠中;基础美术教育

形式美吴冠中(1919—2010),在求学时国画师从潘天寿,油画师从苏弗尔皮教授,喜爱梵高、高更,爱用大红大绿的强烈色彩。他一直在探索把古代中国的文人画与现代西方的画风融汇贯通用(就是用国画的韵去统领西画的形与色)。探索吴冠中老先生的艺术道路从中体会他的美术教育思想,对于中西两种绘画文化的融合和当今的美术教育改革都有极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1吴冠中先生的艺术道路

吴冠老先生出生于1919年,从小生活在江苏省宜兴县的一个小山村。1935年考入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就读一年后转考国立艺专预科,自此步入艺术之路。在艺专学习期间,吴冠中虽然学习的是西画,但是他对传统中国画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曾一度由西画系转入中画系师从潘天寿,被潘老的创造精神影响了一生,后来由于忘不了色彩的表现力,吴冠中先生又转回西画系。1946年,中国政府教育部举办战后首次公费留学生甄选考试,吴冠中以最优成绩获得公费赴法留学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绘画的的机会。所接受的艺术教育是与徐悲鸿当时的学院派截然不同的“新派画”(国内美术界称现代主义主流派的绘画为新派画)。1950年学成归国,吴冠中满腔抱负却无力施展,因为当时的中国流行的是从苏联和其他新民主主义国家崛起的新现实主义的艺术,将新派画作为反面教材示众,因此吴冠中早期在艺术上是郁郁不得志的。回国后,吴冠中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了三年,这三年可以说是一段适应期,后调到清华大学,又调到北京艺术师范学院(1961年改名北京艺术学院),在清华与北艺教学期间正值画家外出写生盛行,吴冠中就此开始了风景写生之旅。主要作品有1959年井冈山写生、1961年西藏写生。人们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一种“秀丽、清雅”的风格。值得一提的是这段经历在他艺术生涯中具有关键性意义,让他在60年代中期的极左政治狂潮中幸免下来。1964年北艺停办,吴冠中又被调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暴风雨来的前夕,1966年十年来了,吴冠中先生的命运又发生了转变,为了躲避抄家带来的危机,他被迫毁坏了在巴黎留学期间的全部作品,后来被安排下乡再教育期间,或许是因为青年时期受到吴大羽教授那种永不消弭的艺术热情的感染,吴冠中依然没有放弃绘画,还被戏称为“粪筐画家”,这时的吴冠中在创作中开始多了一份质朴和沉厚。由农村回北京后,吴冠中先生开始创作水墨画,并公开提出自己的艺术见解。他提出了很多独到而且犀利的艺术思想,如“形式美”“笔墨等于零”,最著名的就是他致力于“中西艺术融汇”。

先来简单说说融汇中西,吴冠中先生的这个思想在我们现在这个人人都喊着中西结合的社会看来一点都不新奇,却忘记了在20世纪这个想法是经过了多少艺术大师的尝试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艺术。在吴冠中之前率先在中西绘画结合的道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是他的老师林风眠和吴大羽。吴冠中在前人的基础上,较为成功地完成了融汇中西这个课题,吴冠中先生认为东西方的艺术并不存在对立关系。吴冠中先生的艺术道路与美术教育思想木恬恬徐洋(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00)因为无论是什么种族,他们对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大致是相同的,因此东西方在表达情感方面只是表达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而已。我们从吴冠中老先生不同阶段的绘画表现中可以看出中西融汇的过程。(对比图1与图2)吴冠中先生提出“笔墨等于零”这个论点,笔者觉得有一定的标题党的嫌疑,如果不去读这篇文章,可能就会质疑先生提出来的这个观点,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画出现了唯笔墨论,提出要想中国画画得好只要做到笔墨好即可。我们现在来看就能清楚地发现这是片面的,因为中国画中不光有笔墨还有意境。因此吴冠中先生提出“笔墨等于零”,他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笔墨的完美,而忽略了它是为画面服务的宗旨,那就无法表达情感,那就等于零。

查看全文

浅析姜丹书的美术教育思想

摘要:姜丹书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之一,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和教育事业中形成了独特的美术教育思想,推动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基于此,研究姜丹书的美术教育思想,对于当代美术教育而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学术意义。

关键词:姜丹书;美术教育思想

姜丹书(1885—1962),字敬庐,号赤石道人,斋名丹枫红叶楼(图1),他是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擅长国画(图2、3)。姜丹书求学时期正处在科举将废、近代学校初兴之际,他于1911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后入京参加考试并获得师范科举人学位。因此,他尝刻一闲章,戏以“末代举人”自谓。作为我国近现代第一批美术教育工作者,姜丹书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难免受到时代的限制,不够全面、系统、完善,但对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有所启迪。姜丹书对现代化美术教育思想的传播更是功不可没,他在上海、杭州等地艺术院校担任教师长达五十余年,后世美术界的栋梁之才中受其教者不计其数,如人们熟识的潘天寿、丰子恺、郑午昌、来楚生、米谷等。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中,姜丹书专心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其美术教育思想已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

一、姜丹书的美术教育思想

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姜丹书的美术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对教育理念的实施,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值得当前美术教育工作者思考、借鉴。姜丹书注重教学实践,同时积极开展美术理论研究,编撰了多部著作,并发表了许多关于美术改革、美术教育、美术理论的文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的发展。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解读,笔者将姜丹书的美术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倡导中西调和。民国时期是一个中西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时代,整个美术界呈现出各个思想流派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姜丹书也接受了近代科学、民主思想的洗礼,他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文化融会贯通,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在《对中国艺术前途之意见》一文中说:“试问:今日就是那守旧的人,还有连‘洋袜’都不穿、呢帽都不戴的人么?”“我国今后的一切艺术的前途,都倾向于科学化、现代化、大众化、中西调和化,结果,成为新时代的新兴艺术之花。当然这些花中,有浓艳花,有清香花,也有野草花!”[1]54-55世界潮流,自有趋势,人类社会的文化往往是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的。姜丹书虽然没有留学经历,但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他认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应该根据本国国情,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外来艺术。不论是徒抱保守主义而闭门造车,还是毫无章法地胡乱吸收外来艺术,都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2.重视教学方法。姜丹书在西式教育思想色彩浓厚的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就读期间,通过学习感受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立志要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姜丹书自1911年毕业后,初授西画,后主要负责美术技法理论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他擅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语言组织、声音、体态等方面都追求完美。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姜丹书认为:“言语要清楚,要扼要,要深入浅出,要有趣味;声音要洪亮;态度要生动;注视力要顾到全体学生;要能于严肃之中参以‘春风和乐’的气象,不可一味以板滞为严肃。”[2]这说明,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姜丹书倡导启发式教育,尤其注重课堂示范教学,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他强调引导学生形成不满足于已有常规模式的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使技法理论课不再枯燥乏味,反而风趣动人、深入浅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957年,姜丹书撰写了《我教艺用解剖学三十余年经验的总结》一文,文中论及的许多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对于现代的美术教学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体现了姜丹书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此外,如“须顾到学生的负担不可太重”[1]92-93等观点,也充分体现了他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反映了他对美术教育的思考之多、研究之深。姜丹书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对于新式学校初创时期的师范类绘画技法基础理论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3.手工劳作教育思想与儿童美术教育观。姜丹书是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和劳作教育的元老,其手工劳作教育思想在相关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姜丹书在教学中注重手工劳作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并将手工劳作教育视为培养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在《劳作与教育》一文中,姜丹书认为:“固要并重些技术,但也不是授予各种技术的……仍应偏重在养成劳动习惯和工作兴趣的。”[1]38他在教学中有选择性地将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与让学生怡悦性情、养成良好的劳作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教学目标相结合,这与当时其他学校偏重劳作本身实际功用的教育理念有一定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姜丹书的求学时期是旧学与新学交替的时期,他既接受了旧式私塾的教育理念,又接受了新式学校的教育理念。姜丹书的儿童美术教育观受到杜威儿童中心论、梁启超趣味教育论等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儿童美术教育观具有中西调和的特性。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往往主张因材施教,多采用师徒相授的方式。这样,教师能够较好地了解学生,能够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姜丹书认为,对于有禀赋、特长的儿童,教师要开展有差别、分层次的教学,因材施教。同时,他提倡要利用儿童的劳动根性,加强儿童教育,让儿童形成稳定、健康的趣味,提高儿童对美术文化的理解能力,使儿童成为可塑之才。具体在实践中,姜丹书以这一理念为依据实施教学,这与他接受的私塾教育理念是有很大关系的。4.艺术创作离不开理论支撑。姜丹书认为,学习美术技法理论课程对于培养专业型美术人才是非常重要且紧迫的。因此,他高度重视对学生绘画基础技法的训练和美术理论的指导。姜丹书在《透视学》中写道:“透视学,是图学上和画学上一种重要的法则。譬如不懂文法做文章,当然做不好;不懂这种法则而制图,而画画,也是一样的不成功。”[3]同时,他在《艺用解剖学三十八讲》的序言部分指出:“人体解剖学是一种精深的科学……如要创作出现实性的、科学性的人物美术作品,则非加以研究不可。”[4]在开展理论教学之余,姜丹书编著了解剖学、色彩学、透视学等相关的理论著作,对当时各大美术院校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解决了当时师范类学校美术教材空缺的难题。他的美术技法基础理论教育和史论教育研究,在近现代美术教育中是有筚路蓝缕之功的。

二、姜丹书的美术教育思想对当

查看全文

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在教学改革中应用

【摘要】写实、中西融合以及素描既是徐悲鸿作画的信仰坚守,也是其从事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术爱好者和从业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的由来和具体内容,重点分析了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旨在为我国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关键词】思想;改革;应用

二十世纪初期,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科学”和“民主”两大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开放的思潮带来的是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以及各个领域专家学者思想观念的转变。徐悲鸿作为我国当代杰出的画家和教育家,在欧洲留学的经历让其在这个时代环境下更好地将自己的绘画思想融入到美术教育教学中,这对于中国建立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体系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的由来

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的由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徐悲鸿幼年时期。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作为其绘画的启蒙老师,不仅仅培养了徐悲鸿浓厚的绘画兴趣,更是给徐悲鸿后来的求真求实教学理念的形成埋下了伏笔。第二阶段:国内求学阶段。徐悲鸿有上海卖画求生的经历,也有二十岁后在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求学的时期,这个阶段徐悲鸿结识了国内许多优秀的画家,并学习了他们画作上的优秀之处,特别是在康有为的影响下确立了创新写实的绘画思想。第三阶段:海外求学阶段。这一时期徐悲鸿接受了更为专业系统的绘画学习,诸如不重细节重色彩的搭配的法国油画、严谨细致的古典绘画等等。徐悲鸿经常性的实地临摹大大提高了其绘画水平。第四阶段:学成归国时期。开放的思潮加之徐悲鸿海外留学的经历,徐悲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之后徐悲鸿投身中国美术教育教学中,致力于通过画作表达对社会的看法,旨在唤起中国民众坚强不息的精神和建设美丽繁荣的新中国。

2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查看全文

茶文化与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研究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身心健康、未来艺术道路发展都具有促进意义。针对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实践力度不足的问题,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可推助美术教育与生活的融合,增强幼儿对美术艺术信息的认知,从而培养幼儿美术学习兴趣。对此,依据茶文化的内涵,分析茶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论述茶文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实践的价值及现实困境,并提出茶文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实践的路径。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茶文化;生活化

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茶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饮用饮品之一,其中蕴含丰富的艺术及文化信息,可为幼儿美术教育的良好实施助力。尤其是幼儿美术教育向生活化发展,以茶文化的生活气息、生活信息为导向,推助幼儿美术教育与生活之融合,借助生活信息,培养幼儿艺术素养,达到幼儿美术教育实施的有效性模式。基于此,在幼儿美术教育实施中,重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以茶文化的作用性,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提升幼儿美术教育实践的成果,彰显茶文化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实施的价值。

1茶文化的内涵

我国是茶之故乡,在茶叶、茶产品、茶活动的发展及开展进程中,形成完善的茶文化体系。茶文化体系蕴含丰富的茶思想、茶精神、茶思维、茶道主义等信息,为教育领域内容的丰富提供保障。例如:茶文化中,所提倡的茶德思想,对个体全面性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并以茶德认知茶文化的信息,促进茶文化的广泛传递。从教育层面而言,将茶文化融入到教育层面中,可依托于教育路径,更好提升个体对茶文化的认知,培养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使个体践行茶文化,促进茶文化的弘扬。

2茶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查看全文

颜文樑美术教育创新性分析

摘要:颜文樑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他曾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其美术教育思想对苏州美专的办学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将西方绘画技巧与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蕴含的精神与意蕴相结合,中西文化相融,并教授给学生,培育出大批对当时社会建设有所助力的实用型美术人才。颜文樑作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和传承者,在我国近现代美术史、美术教育史上都有着一席之地。他的美术教育充满了创新意识,对于今天的美术教育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颜文樑美术教育的创造性研究,探讨如何在今天的美术教育中合理引入颜文樑美术教育的优秀思想,并从中找到适合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本篇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方法来对颜文樑实用美术教育思想的实质内涵进行系统概括,进而分析出其美术教育思想的时代创新意义。且通过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所出现的问题来进一步说明颜文樑的美术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借鉴意义以及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颜文樑;美术教育;创新性

颜文樑(1893—1988),中国近现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开创者之一。1922年9月,颜文樑与胡粹中、朱士杰等人建立了苏州美专,颜文樑任校长。关于颜文樑美术教育思想的论文相较于他其它方面的研究来说是较多的,但这类型的论文虽然对颜文樑的美术教育思想虽有所论述,但这类型的研究大多给人不够系统深入以及不够全面的感觉。赵思有的《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樑美术教育思想与作品的比较研究》和陈尉南的《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樑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以及东北师范大学隋岩的《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等论文,共同的特点都是将颜文樑与同时期的刘海粟、徐悲鸿以及林风眠的教育思想做对比。其它的如赵思有《论颜文樑的美术教育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李征的《颜文樑美术教育思想略论》,李洁璇《工场教育模式的引入和颜文樑实用美术教育思想形成的渊源》等,是根据几个方面来详实地阐述颜文樑和苏州美专的美术教育思想和状况,从而从侧面反映出颜文樑美术教育思想在20世纪乃至现在教育界的实际创新意义。本文以探析颜文樑的美术教育思想,来分析其美术教育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继而依据其美术教育思想所得出的实践成果来体现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

一、颜文樑的美术教育思想

颜文樑,江苏苏州人。他出生在一个丹青世家,其父颜元是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著名绘画大师任伯年的学生。颜文樑从小就受到传统绘画熏陶,一边在学堂读书,一边和父亲学习国画。他成年后自己仍然不断学习绘画,于1922年与胡粹中、朱士杰有理想有抱负的有识之士一起创办了苏州美术学校。美术学校在1928年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不断发展壮大。颜文樑在教学中对于美术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十分看重,力推纯粹美术与实用美术共同发展、相辅而行,提出了“中西合璧,造就人才”的教育方针,并致力于将其美术教育思想贯彻落实进自己的办学之中,为20世纪初期尚未发展完善的中国培养了实用美术人才,也为当代的高校实用美术教育创建了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从颜文樑的美术教育思想来分析其在现当代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性,从而知道其美术教育思想对于当代的贡献和影响。颜文樑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西学东渐”这个中西文化大碰撞的时代,再加上其个人的求学经历和其对美术的认知与孜孜不倦的追求等,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其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颜文樑的教育思想以及思想转变过程,可以从他所撰写的《我所希望于艺术界者》、《从生产教育推想到实用美术之必要——告本校实用美术科同学辞》、《艺术教育今后之趋向》等文章中了解到。其主要观点可总结为:纯粹美术与实用美术并重;艺术要服务于社会发展,推行职业化教育;艺术要与科学相结合;“真、善、美”相统一的美术人才观。1.纯粹美术与实用美术并重颜文樑与徐悲鸿、林风眠等人的美术教育思想区别最大的地方便是其重视实用美术,将美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他在《艺术教育今后之趋向》一文中提出“我们如果留心过去艺术教育的情状而一加分析,则十八世纪以前的艺术,其所教育趋向于美的装饰的,而也是再现的。十九世纪后的艺术教育则趋于实用的、综合的,而也是创造的。前者是‘模拟自然’以装饰社会美化人生,后者是‘创造自然’以为用社会达人生于善。”当然,他推崇实用美术也不是全然对纯粹美术进行批判否定,而是更深一层地觉得有助于社会的美术教育应是纯粹美术与实用美术二者兼有之,两者共通且相互为辅助。且在教学中实用美术与学校的教育之间应该相辅相成,并非是独立的个体。实用美术是在学生对传统纯粹美术有了一定理解,掌握后才进行教育的,如此教育出来的美术人才才能更从更大层面上满足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简单来说便是纯粹美术应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而实用型的美术人才是在传统纯粹美术教育下培养产生的。其认为在国内发展实用美术有八大好处:“(1)辅助工艺品之美观;(2)艺术因实用之故而得易普遍;(3)利用人类爱好艺术的天性,使生产品畅销;(4)发展研究者之个性;(5)实用美术因为与社会接触较多,人们容易受到美的感化;(6)实用品上美的装饰,则无形中人人都能得到美术的熏陶;(7)艺术家作品因与实用品合作,则艺术需用之处更繁,提高艺术家的就业率;(8)学生能将鉴赏艺术在实用上研究,必能多得同趣。”颜文樑也对他实用美术的想法进行了实施。纯粹美术与实用美术并重的美术教育思想在其所创立的苏州美专中很好地体现了出来:他在苏州美专中设立了多个实用型的专业,如艺术教育系和动画系,为上世纪初的中国培养了许多对社会有用的实用美术人才。2.艺术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和推行职业化教育艺术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接触到艺术时情绪会受到感染,思想会得到启发,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满足真善美的要求。20世纪初,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有识之士都想通过对传统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以促进社会向前发展,颜文樑也顺应提出了:“艺术家的工作是‘拯民救国’,建立美术院校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艺术水平。”的说法。他希望透过艺术在社会感染力和美术教育的普及性,能够净化大众心灵,使得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并由个人不断影响到社会,到整个民族,从而使得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不断变化,变得更为团结,凝聚力向心力更强。为了能实现艺术得到进步和社会思想通过艺术日渐完善的理想,颜文樑也做出了许多举措。例如说在创办苏州美术专之前,颜文樑曾与友人共同组织发起美术画赛会、苏州美术会等面向大众的活动;后期还在美专校内建立“苏州美术馆”,主要是用于展览陈列参赛作品和收藏名师作品,供大众欣赏,这也是现代苏州美术馆的前身。颜文樑通过面向百姓的艺术活动来向大众推广艺术从而提高社会的审美意识,并不断扩大影响范围。3.艺术要与科学相结合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它们之间有三层联系,一是技术性的;二是观念性的,三是哲学性的。这三个层次对于画家的技术和思想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西方的许多科学性的思想和绘画技巧传到中国,颜文樑也接触到了这种新式的绘画方式,并被这类具有多种表现张力和科学性的绘画深深地感染。经过不断的接触和尝试,在他看来要追求真实就需要对事物进行客观分析并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进行艺术创作,提出了“科学不是美,但艺术利用科学能产生美。科学与美术是有联系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都是科学。画家不能不利用科学”的观点。这一主张正好对应了新文化运动对于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以及顺应了求变求新的精神。同时也顺应了20世纪初期倡导引入西方写实艺术以此来改变腐朽沉闷的中国画坛,为中国绘画增添活力的艺术浪潮。作为我国第一批了解研究透彻西方写实绘画且将写实绘画思想很好地运用到自己创作之中的画家,颜文樑对于写实主义原则的运用可谓驾轻就熟。同时他还摸索科学规律,对自然界的形体,光色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成书,其著述除了包含了构图、色彩运用等具有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也包含了他在他绘画生涯中所领悟到的人生道理,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4.“真、善、美”统一的美术人才观颜文樑主张创作时要做到真、善、美与写实主义相统一。并不断改进将创作以及做人要讲究“真、善、美”的原则加入融合到教学之中,对于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极为看重。在美术专业教学中,从严教学,要求学生对于西方教育中所出现的写生、透视学、素描、解剖学、色彩学等基础部分都有所要求,培养出像董希文、莫朴、费彝复等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使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对近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发展有所帮助的学校。

二、颜文樑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性

查看全文

高校美术教育理性思考研究

【摘要】高校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是实现美术知识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培育大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通过对课程思政内涵、美术教育课程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了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路径。提出了转变教学观念,立足课程设计理念;增强教师业务能力,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以及建立多维教学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策略。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思政;思考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党的报告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鲜明地指出了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党的召开后,教育部把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美术教育作为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是大学生审美功能和内在美学功能发展的重要体现。美术课程中所涵盖的造型、色彩、构图与欣赏于一体,对丰富大学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艺术情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形势下,将高校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发展当中,既是知识教育与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有效促进,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美学教育的有效结合,这对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术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

(一)美术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从内涵发展来讲,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在实践的发展过程当中,对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审美等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体现在:第一,美术教育强化了大学生的审美功能。通过美术的鉴赏等形式可以强化学生视觉体验,以此增强审美的意识,敏锐地感知、感受、欣赏各种事物美感,间接提高生活质量。第二,美术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美术教育强调艺术与美的渲染,通过学生观察生活来感受事物性发展。特别是在艺术的熏陶方面,美术教育更加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对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具有重要作用。(二)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美术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素质发展的综合体现。随着当前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基于就业能力为主导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大学教育培养中不断深化改革。因此学科与专业之间的渗透式发展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另一方面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理念也决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首先,美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养成。艺术最本质的特点表现在“形象思维是一切艺术的主要思维方式”,因此形象的思维理念也构成了美术教育的基础工程。大学生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以及视觉想象等方式,可以丰富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自身的想象力去完成创作,这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创新具有实际意义。其次,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特别是以艺术修养为准则的品质观念能够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高校开设美术教育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坚定的感情基础,能让学生认识、体验各种社会道德现象,掌握社会政治标准和道德规范准则。(三)美术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应有更多体现。美术教育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当中,也体现在不同维度价值的探究当中。美术教育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赏能力,来反映作品所展现的时代风貌,通过艺术作品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审美有助于学生内心品质的提高。这对当下社会的功利性、价值观扭曲等现象有一定提高。最后美术教育也有益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美术本身就是艺术的重要组成形式,通过美术教育的隐形功能可以潜移默化造就学生的素养和高雅的文化气息,因此高校美术教育的价值理应给予充分重视,值得进行深入发掘。

二、高校美术教育与“课程思政”探究

查看全文

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互通性研究

摘要:茶文化思想包罗万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造就了与其他行业相通的地方。其中,与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就存在很多相互借鉴的地方。本文尝试从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来探究两者之间的互通性。首先,从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方面,总结了美术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式等。然后将视角转向茶文化,在分析茶文化思想的精髓的基础上,找到与中国美术的融合点,用实例论证了茶文化在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最后,得出了茶文化融入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

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直接关系我国美术行业教学的发展。其职业素养,成为每年为美术行业输送学生的关键。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交融的关系。利用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的互通性,将茶文化的元素融入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中,实现职业技能的应用性创新。

1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

美术专业人才,承担着中国美术教育的未来,因为其专业的素质、职业的能力,对美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职业培养,就是作为美术教育人士,所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1.1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

【摘要】民间美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是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目前民间美术被高校美术教育所忽视,影响了其在新时代的传播和传承。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融入民间美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完善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创新高校美术教学模式三个方面,阐述了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并从转变认识、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措施。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校美术;教育体系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感悟,多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以及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不断创新和发展,民间美术成为极富我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高校教育体系是培养祖国栋梁的重要场所,民间美术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对于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一)完善高校美术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美术教育体系。然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体系模仿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缺乏民族特色,而民间美术作为传统美术形式之一,如果将其与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相结合,将有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美术教育体系。民间美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如建筑、刺绣、剪纸、木雕、民族服饰等,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民间美术能够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与素材,可以作为美术教育的课堂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民间美术,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民间美术不仅丰富了教学素材,而且增强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根基,丰富了文化内涵,促进了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