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1:25: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术教学理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美术类学科新教学理念以及实施
摘要:近期,南京晓庄学院发展规划处组织安排了研修课程,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启发式的平台。本次课程学习过程中多位教授、博导的精彩讲座和学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这也将是未来各类具体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变通的起点。对于高校美术专业教师来说,不断思考与更新美术类学科教学理念,接纳并吸收新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是本职所在。笔者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也将更多地关注美术类学科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需求制订教学方面的系列培养方案,进行教学相关变革,使得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齐头并进,继续努力博学善教,平衡精英教育、拔尖教育与普及教育、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美术学学科;教学理念;具体实施
2015年10月份,南京晓庄学院发展规划处陆续精心安排组织了“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修班”和系列讲座形式的课程。通过对此阶段系列讲座课程内容的学习,笔者获益匪浅。通过听取各位教授与教学相关的各类体悟与经验,笔者加深了对于如何做一名优质高校教师的思考,了解了大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和生师互动的重要意义,亦更深入地理解了信息时代对于教学新技术运用的大趋势及其具体操作方式、方法,使得自身原来较为狭隘的教学思路得到拓展,眼界亦得以提升。如何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是每一位高校教师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有着将近十年教学经历的美术专业教师,通过本次课程内容宏观与微观方面的引领(宏观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授从师德、学科专业、教师专业三个方面提出对大学教师发展与成长问题的理解;东南大学教授、博导李霄翔对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职业发展的挑战与思考。微观方面:南京大学教授王自强对于将技术与教育的相结合具体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经验分享与再思考),结合日常教学,反思了以往的美术类学科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其中,笔者思考最多的便是如何在提升自身美术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的同时,融入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笔者在本次研修班中的学到的知识最大化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一、师生关系的优化
1.密切关注新时期学生的学习心态
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的动机(如就业、兴趣爱好等),在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发掘其未来可以持续发展的动力。可通过网络问卷调研,或设立类似美国特拉华大学的观察辅导员岗位,师生面对面进行课后交流,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
寓综合教学理念在美术教学的作用
一、教师的综合公信力
教师的综合公信力,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综合形象,二是教师的综合教法。就综合形象而言,因为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喜欢学习和模仿老师的言行,所以身教重于言教。老师上课时,丰富的学识、优雅的谈吐、热爱艺术的神态、娴熟的艺术表现、富有个性的着装等,都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对此,教师要用综合形象取信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就综合教法而言,方法比较多,然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综合运用教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和熟练掌握教学方法,尽其所能地融合学生的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行美术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的综合爆发力
学生的综合爆发力,通常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术活动的过程,二是美术学习的途径。就美术活动的过程而言,学生需建立在初步了解美术整体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艺术创作的规律,掌握美术学习的方法。传统的美术教学偏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总是用一课、一讲、一练的形式进行教学。老师讲授得多,学生思考得少;临摹得多,写生得少;技法介绍得多,自主创作得少。久而久之,学生的艺术观念片面,误认为美术就是画画。美术教学的实质,应该是让学生掌握艺术活动的方法,了解艺术活动的规律,在自我构建美术知识时拥有足够的爆发力。就美术学习的途径而言,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主要靠学校的美术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中学习美术。除此之外,有些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是自我追求,如有的学生是受家长或亲戚的熏陶和关爱。有的学生是看VCD美术教学光盘,或看电视里的“学画画”节目。有的学生是在民间的书画苑里接受培训……时代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对学生学习途径的多样化应充分鼓励,支持学生发展特长,大力推荐学生的美术优秀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的综合爆发力得到彰显。
三、学科的综合凝聚力
学科之间合理选用联通知识,互为补充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的应用和理解,有利于学科之间综合凝聚力的充分彰显。如,将美术与语文融合在一起,可针对初一年级的美术《欣赏与评述》课,先让学生听老师读课前对相关画面所撰写的评论,这既能使学生对相关美术作品有所了解,又能使学生享受到优美的文学。接着,老师根据相关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画面技法、工具材料、深邃意境等,向学生介绍美术评论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欣赏和评述。再如,将美术与地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石头花纹;将美术与历史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品;将美术与劳技和生物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制作花卉挂图……显而易见,美术学科的兼容性较强,作为艺术学科的美术,本来就是一门综合学科。因此,应淡化美术学科狭隘的本位观,充分利用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凝聚力,优化美术学科的教学。
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引言
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当中,关于美术学科改革中存在一些不足,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下学生发展的方向。[1]因此,在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中,创新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工作应运而生,努力打破以往陈旧的局面,给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二、美术专业设置要结合社会实际
在美术专业设置中,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矛盾,而且教师自身的素质发展还不够。中国加深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全新的教育改革制度开始颁布,作为该项制度的有力执行者,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业要能够把握机会,充分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制度的方方面面,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建立美术领域发展的新篇章。美术专业的设计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分析美术专业学生的对口专业和不同岗位下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就目前来讲,社会整体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但人们同样能够看出,在经济水准日益提升的今天,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有着显著提升。就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改革来讲,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根据教学制度改革的具体规划,不断深入推动美术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对高职院校美术人才进行准确定位,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
三、培养优秀的美术专业教师
对于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实践发展来讲,对应专业的教师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不管是教育制度的改革,还是教材的安排,优秀教师都具有独特的教学思路。这些教师在普通的教学活动开展中,仍然进行教学理念的不断探索和进步,教师的科学合理性想法,是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根据。所以,高职院校在满足美术教育实践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带动美术教育工作团队人员的增加。美术作为一门富有艺术气息的学科,不能够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充分摆脱以往僵化的思维模式,专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以学生为教学主题的发展思想,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视觉艺术观念论文
一、来自1+3课题的争议
教育部《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课题,是一个鼓励传统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向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与创新的实验性课题。在这个课题里,数字1代表不同系科的本科一年级实施通识造型教学的时段;数字3代表不同系科本科专业课程时段。因此,如何关注学生个性成长,如何在一年级通识造型课程里寻求出与专业造型课程相匹配的对接方式,如何让不同教学观念下的课程计划实现对接等等,已经积聚为1+3课题争议及其实施课程改革计划的核心问题。近8年来,基础部在行政化、指标化的教学框架下,一方面要剥离“应试美术”的惯性思维,关心学生个性成长。另一方面,又要为不同专业的终端办学方向,输送符合专业路径的、具备一定造型能力的优质学生,其难度之大,实难想象。从某种层面上看,我校基础部的成立和冠名为“视觉艺术基础部”的通识策略,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造型基础部。在培养视觉艺术人才的课程改革计划里,强调“通识艺术基础”的课程方案及其教学理念的内涵所指,就是要不断地把传统定义中的“美术”概念,纳入到更为宽泛“视觉艺术”领域里进行研究,因而,建立在“通识”教学理念的课程改革计划与各系部之间始终强调专业属性的培养模式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并存在着教学理念上的冲突。目前,在各专业方向强调技术型或职业型的办学理念和形同各自为政的专业办学过程中,1+3课题的交互计划似有搁浅在“造型争议”的滩头。据抽样调研的报告显示,各系部专业针对基础部教学提出的、权重于造型的意见及建议各有侧重。有系部认为,基础课程应侧重速写训练,素描课程应根据专业偏重不同造型需求,如线性造型等。有的要求课程回归理性,认为《图式语言》不能遮蔽其他的课程需求;有的要求课程重视结构性造型等等。面对各系部的意见及要求,基础部教师认为,基础部无法在一年的有限教学时段和课程计划里,逐个对应12个不同专业系部的专业侧重及其固有的造型理念。其中,“加强基础造型训练”一说,是一种单一于技能教学的说辞,与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教育理念及其艺术人才培养的目的不相适应。基础教育或造型基础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有持续发展能力、有创造性潜能的人才,课程理念不应该只注重培养有些审美意趣或应对将来能够应付工作、有个手艺那么简单的需求。通识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启悟和引导,应该通过“学习心理”的研究,帮助学生进入主动求知的状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依据教学大纲指导,独立按其编制的教案实施教学,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基础造型训练是一辈子的事,我们的教学既要讲百花齐放,也要讲统一共识,一枝独秀不行,各支孤秀也不行。我们应该把造型基础的定位搞清楚,然后再谈教学方略等等。概统言之,1与3之间的教学争议,主要集中在通识与专识造型的理念层面。站在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学术视角,彼此所言均自成道理。专业系部考虑的是专业属性的继承与发展。基础部考虑的如何剔除“应试美术”影响和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总体培养目标相对错位的前提下,彼此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呈现断裂,课题对接难以达成共识。
二、基于通识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源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俗称“通才教育”。与当下大学教育强调系属分科(专业性或职业技术性分科)的高等教育方式不同,通识教育旨在关注学生独立思考或在注重不同学科、涉猎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育中,促进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这种具有非功利性目的、能使人终生受益,最终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才教育模式,于1978年之后,被哥伦比亚、芝加哥、伯克利等许多一流研究型大学所接受。迄今为止,这种创建于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计划,被认为是在理念上最完满体现通识教育精神的一种实施方式,深得各国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推崇。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博克认为:“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涉猎”。2001年,北京大学按“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实施自由选课学分制”的改革思路,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其中,元培班的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低年级重点学习通识课程和宽口径的基础课程。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有了一定了解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趣选择专业。其次,北京大学通选课手册注明,通识课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的新体系。课程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最基本的领域获取广泛知识,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进而,为能力、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三、不同的教学理念需要达成共识
在2013年我校基础部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基础部全体教师针对长达8年的教学实践展开了较为全面的讨论。其中,教师们针对通识艺术基础的教学理念、执行情况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论证。他们认为,进入美院的学生既是文、理高考的“牺牲品”,又是美术生中的幸运儿。这类被应试教育长期挤压的学生,不仅存在着被歧视、被灌输、被高考和被塑造等不同心理阴影,而且,受中考分流影响,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常常受制于高考美术观念的影响。他们常常以得过且过的学习方式,继续着心理阴影的延伸——即放弃个性成长和塑造自我的进取意识。在造型教学中,很多学生因兴趣迷失和缺乏独立思考,只能照本宣科地描摹对象。虽然,这些早年“不听话”的学子们在内心深处仍然潜藏着各自的叛逆个性,但他们一旦处在被动的学习语境,就会再一次地显得无法自拔。为什么通识艺术基础中的《图式语言》课程能够突破传统僵化、沉闷的教学局面?为什么因袭传统教学思维的《素描》《色彩》等教学手段不能解决大家所期待的造型要求?为什么将大家认可的《图式语言》教学策略放在《素描》《色彩》课程里,就会呈现模版化的成果效应?为什么我们基于通识的教学策略不能与已经有所拓展的专业系部之间实施造型口径上的对接?1+3的课题是基础部的课题还是链接所有专业系部的共同课题?那种各专业系部各说各话的造型观念及理由是否能够满足?造型训练的内容及手段有必要细分吗?这些一线教师们的设问,一方面让“学术”这个长期陷入行政泥潭中的“名词”变得鲜活起来,另一方面,针对“通识”与“专识”的理念碰撞,已然成为新一轮、基于1+3课题教学改革深度关切的核心问题。据深入相关专业系部的抽样调研显示,基础部当下采用的通识教学及其课程理念(成果形式)与各专业口径下的课程细分及其教学理念失衡,培养目标不尽一致。其中,专业系部认为《图式语言》的课程创新,不能替代素描(速写)和色彩课程,不能让一年级把三、四年级的事情都做完了,基础部的教学应着重体现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等等。针对相关专业系部特别强调的造型能力问题,基础部老师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一、在艺术语境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造型观念、造型能力已由过去所指称的狭义“写实能力”转换成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我们的教学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潜在可能,不应该搞一刀切、绝对化。应该鼓励多种造型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对明晰的评价体系,以尽可能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二、学生培养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学校长远利益、惠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其中,学校办学的特色指向以及具体的办学思路,不仅涉及各教学单位培养目标的相互协调与定位,而且也直接影响着“1+3”课题对接与实施。其次,在绕不开“通识”与“专识”的学术争议中,“1+3”模式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不应该只是“1与3”的拆分,而应是“1与3”的对接。其三,在明确“共识”的基础上,同步处理对接事务,以形成新的办学特色。也就是说,在剔除“应试教育”影响和全校一年级实施“通识艺术基础”的同时,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不能为寻求所谓的“最大公约数”而片面地停留在为各专业细化培养目标提供基础教学的培养计划,因为在所有课程设置中,基础部实际上承担了如何改变学生应试僵化及单一线性思维模式的责任。三、将“艺术基础”纳入“通识教育”平台,已成为激发一年级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视觉创造力的主要教学手段与方法。如果专业系部能够在此基础上明确“专识教育”理念,那么,二年级开设的“专识”造型课,就会有效地支撑起由“通识”到“专识”的造型通道,1+3课题的对接计划就不至于成为一个伪命题。扩大招生带来生源质量、专业素质逐年下滑以及“通识”与“专识”还未实现充分对接的问题,已经成为基础部与各系部之间必须达成“共识共存”的学术问题。假定我们能够按北京大学“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来有效调整课程战略,重新规划、制订各专业系部的培养目标,那么,在“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前提下,我们就能够通过严肃的教学研究达成整体理念的共识。基础部的课程设置不可能事无巨细地满足各专业系部、不同种类的具体造型要求,专业系部也没有必要去硬性地围合一个专业细化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学会把已经僵化为某种特定概念的造型意识,激活并转化为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能量,我们应该在相互适度改变课程设置目的、方法以及阶段性任务的基础上,主动舍弃一些过度细化的课程内容以及刻板的课程方式。我们要通过常态化的制度机制和达成共识的教学理念,有效保护教师的教学个性,促进教师深度从事创作科研,在规范个性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学习场域,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因材施教的课程改革中,将共识办学的目的转化为教学实效。如果基础部、各系部能够在1+3课题的整体要求下,达成造型观念上的“合而不同”,那么,求同存异的相互依存和客观达成学科专业面向的课程改造,就有可能全面实现1+3课题的对接。
新时期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异军突起,新的媒体形式日益改变大众的生产和生活,传媒产业逐渐更新换代,传播媒介不断更新。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动画电影美术造型的能力。与传播媒介密切相关的影视动画造型设计也必然受到新的传播媒介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课程的授课形式上突破以往的授课方式,顺应时代需求,创新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适应新时期媒介融合的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方法。
关键词:动画电影;美术造型;教学改革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媒体环境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改变对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和经济层面产生了战略性、全局性的影响。互联网平台和手机客户端平台的低门槛化,使动画电影行业和教学领域都需要一场变革。与媒介息息相关的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教学,在面对当今新的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应及时调整,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教学手段。
一、打破以往的教学理念,顺应时代变革
新时期新的媒体环境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以往的教学理念,顺应时代变革。在互联网平台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应通过变革让新媒体走进课堂,使互联网技术与以往的教学理念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在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部分大学生沿袭了初、高中惯用的学习方式,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大量死记硬背教师示范的案例。第二,在这一课程的实训期间,教师无法实时跟踪学生的制作进展,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第三,教学中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重复听课的渠道,从而导致课堂听课的效果较差,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第四,优秀的教师要分班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少部分学生受益,从而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较差。
二、教学模式更新
美术文化发展下高校油画教学探究
摘要:在高校艺术类专业中,油画专业是其重要的课程之一。提高油画教学质量和水平不仅关系着学生绘画素质和技能的提升,更是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锻炼。对于高校的油画课程教学而言,首先要做到与时俱进,在美术多元化的背景下,秉持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从而真正实现油画教学的创新性变革。
关键词:多元美术文化;高校油画教学
一、多元美术文化背景下对中国油画产生的影响
自油画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无数中国油画创作者在油画艺术的创作和改良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为后来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就今天中国油画市场的创作水平来看,中国与许多国外的油画作品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中国油画创作者过于拘泥于规则和传统之中,导致绘画的封闭性以及落后性的倾向。尤其是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促使中国部分油画创作者更要以全新的审美形态去审视;以全新的题材去表现;以多样化的绘画方法去表达,从而使我国的油画业能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多元美术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油画教学,应该正视当前美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积极顺应多元化发展,实现油画教学的变革。
二、多元化美术文化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的变革方法
1、树立油画多元化发展教育教学理念
信息化教学在美术课程的应用
一、高职院校美术课程的现状
目前,高职学校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由于教师自身素质有限,并且由于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对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并不认可和接受。同时由于部分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认为美术教学的过程在于绘画技巧的传授,需要按照传统的方式,认为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不适用于美术课堂。而正是因为存在部分教师教学理念仍然落后的情况,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在选择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时,不肯投入资金购买设备。其次,由于部分美术教师固执的教学理念使得美术教学课堂枯燥单一,学生被动的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绘画技法和一些固定的知识,使得学生不能主动的理解和思考,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对于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通过引导式的问答,得到计划内的答案,使得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始终抱有抵触抗拒的心态,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重视,使得美术课堂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过程中仍然单一的依靠教师讲解简单的挥发及技巧和少量的作品展示。不能也有效的利用多媒体等新兴教学设备进行辅助。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设备广泛应用的先进,部分高职院校在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的采购和换代过程中仍然处于落后地位,教师教学理念和学校的教学设备都不能与时俱进,极大的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与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与特点
目前,在信息化技术极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事业相结合已经成为现阶段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即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原有的教学过程中,使传统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等信息设备转变为数字化的模式,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采用现代化教学的方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求教师应当具备现代化教学的意识,以及对信息化设备的简单操作能力,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呈现,并且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节奏感。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具有更加立体化的优势,教师通过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将课堂内容与多媒体设备相结合,为学生呈现出更加生动和立体的美术作品展示,突破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单调枯燥的模式,帮助学生对于美术知识形成更具体的认知和体验。同时,信息化教学还具备更为前沿的理念,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走出教材内容,通过网络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现状,极大程度的拓宽了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通道。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中更能够有效的接收到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但是在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教学设备的采购是所面临的一大问题,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就必须使用与之配套的信息化设备,而多媒体、计算机、数位绘图板、绘图软件等软硬件设备的成本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对高职院校来说提升了教育成本。并且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很多美术教师不能掌握信息化教学和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式,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需要具备对新型教学设备的掌握能力,及时提升自身素质。
三、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美术课程中的应用
1.美术作品欣赏直观生动。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通过收集大量的实体图片以及幻灯片等设备对学生进行优秀美术作品的赏析,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搜集的工作任务,还需要对所展示的美术作品进行解说。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的角度看,较为单一乏味,教师也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利用网络技术将所需要的教学内容非常方便快捷的展示给学生欣赏,不但所选取的作品数量多,并且针对不同的作品,教师也可以比较容易的找到相关资料,通过简单的讲解,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品。并且现代化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在对某一作品的整体进行赏析的同时,可以随时放大作品局部,帮助学生更加细致的了解作品的细节。拉近学生与艺术作品的距离,加深对于优秀作品的印象和理解。同时在美术课程中学习雕塑类的作品赏析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所需要的雕塑进行放大、缩小、旋转等展现方式,使静态的雕塑在学生面前活动起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雕塑的不同角度,深化理解,甚至帮助学生置身于雕塑跟前,身临其境的感受巧夺天工的雕塑作品。并且由于网络技术的加持,教师也可以针对所需要学习的作品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其文化背景与美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能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深化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优化教学质量。2.工艺设计手段多种多样。在部分高职院校的美术课程当中,工艺设计课也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在传统的工艺设计课中,教师往往需要做出大量的模型示范,指导学生利用学校仅有的材料和设备进行工艺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在学生设计的过程中也对操作性的要求较高,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能完成自己理想的设计作品。而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利用计算机等设备,为学生在计算机中提供大量绘图工具和模型范本,帮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对软件内的各种材料、图形进行创造和设计,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非常容易的编辑材料的种类、颜色等因素,还可以利用工具将设计的图形和作品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帮助学生多方位的展示自己的作品,帮助学生非常快捷方便的表达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同时在工艺设计课中,很多学生的设计可能存在大量重复的花纹图案,在以往的模式中,学生只能通过手工的方式重复的完成花纹的绘画,但在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利用绘图工具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瞬间完成大量复杂的重复图案,减轻了学生大部分的负担,加快了学习进度,提升教学质量。3.利用信息化教学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在高职学院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备,时刻的保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正面信息沟通,帮助教师能随时的对于学生进行指导,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美术课程形式更加灵活。教师可以将班级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基于课堂内容的问题,让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分工,通过多媒体设备借助信息技术搜索所需要的资源,利用绘图工具等软件进行绘制,最后在组内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作品,在讨论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全体同学展示组内讨论得出的结果和最终作品,并在多媒体设备上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也可以在电子屏幕上更加清晰和准确的了解所讲述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课堂内容中,激发学生的热情,更帮助学生通过信息化技术获取网络上大量的美术资源,并且通过建立自主学习的模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使得课堂氛围更加和谐,侧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情感培养研究
【摘要】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需要对传统文化课进行学习以外,还需要在个人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提升,而这就依赖于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相比较其它学科来说,美术教学有着一定的自由度,在相关课程的具体实施方面能够表现出这一学科的独特性,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为研究内容,在阐述美术与情感关系的基础上,对审美情感培养的教学理论基础加以讨论,指出现阶段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以使得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情感;培养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阶段的学科教学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完善的同时,逐渐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其中就包括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如此一来,高中美术自然就承担起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重要任务,基于这一实际情况,传统美术教学理念的适应性也就明显降低,加快美术教学内容与方式创新成为现阶段高中美术教学的又一重要方向。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高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在高中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加以应对,从而真正实现高中生审美情感培养下的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感与美术的关系概述
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主体意识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形式,美术作品所承载的文化意象依托造型、颜色等元素,给人以精神上不同的享受,并借此传播某种特定性的文化和思想,对人的情感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情感与美术之间便建立起了密切联系,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自然被纳入了美术教学目标体系之中。
二、审美情感培养的教学理论基础
美术教育中茶文化素养探讨
教育在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发展价值作用日益成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美术教育机制内涵。不仅如此,系统化的茶文化内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融入茶文化素养不只是丰富教学素材,同时更是对整个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完善。
1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在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为:首先,美术教育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和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现在当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美术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误区,虽然,目前我们认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和价值,但是很多学校在开展美术课时,仍然将美术课形同虚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对美术课教学活动形成足够的重视,因此,更多情况下美术课堂仍然是消磨时间流于形式,所以这就使得整个美术教育实际与期待效果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其次,美术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承担着巨大的教学责任,想要让学生对整个美术教学课程形成有效理解和自身智慧的有效启发,就需要通过老师的具体讲课过程来实现,但是目前相对各个学校的美术教师资源来说,其整体呈现出相对较为缺乏的状况,目前很多学校并不具备专门的美术老师,即使具备了美术老师,其整体课程任务量较重,就很难缺乏相应的时间,对美术教学活动的理解和认知进较为局限。这就是这就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大受影响。第三,从当前整个教学体制来看,多数家长和老师认为美术课程只需要简简单单的学习,就能实现相应效果,但是美术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扎实训练的才能实现相应效果的教学科目。无论是美术理念的认知,还是美术课程的学习,都是体系化的过程。理想的美术教学效果是建立在长期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所形成的,因此,片面的美术课程思想,就使得整个美术学习过程深受影响。对于美术教学活动来说,完善的教学活动和内涵直接关系到具体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老师对美术教学的内涵和要求形成全面认知。最后,当前整个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生活性元素的有效融入,无论是教学的针对性,还是教学的内容,其中的实践性特色都不够明显。对于整个美术教育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绘画技巧和绘画理念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发现美术的素材,进而感知美术活动开展的各项创作要求。然而当前,整个美术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多数老师和学生都只是将教学的重点和内容放在课堂之上。这就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2茶文化素养的具体内涵分析
我国是传统的茶文化大国,完善的茶文化教学体系,不仅将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融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当前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其中所融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更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具体认知,实现自身素养的综合提升,从而茶文化素养的具体内涵来看,如果将其融入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其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素材和对美术的理解,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为学生全面成长融入必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因此,其对学生的提升是综合性的提升。我国茶文化是体系化的元素内涵,无论是与茶相关的物质元素,还是与茶相关的精神理念,其从根本上看,都是正确全面的元素内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的国家,而在饮茶过程中,其逐渐与茶文化理念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内涵的独立文化体系。而茶文化体系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着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要素。将茶文化体系内涵与学生培养相结合,从而必然能够在有效引导学生成长的同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理念。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其不仅能够引导我们对传统文化内涵行为形成有效认知,同时更能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全面认知。因此完善的茶文化内涵是学生形成综合素养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当前整个茶文化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表现。从当前学生培养状况看,多数学生缺乏理想的学习认知,其相对而言,其未能认识到美术教育学习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效果。因此,如何才能将茶文化的具体内涵与整个美术教育活动相融合,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进而寻找到合适的教学理念和思路。
3当前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分析
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剖析
摘要:传统教育理论对教师的定位往往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来考察教师的工作能力。实质上,教师还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尤其是在当代大经济、大科学、大文化、大教育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趋势下对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就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展开研究。
关键词:美术教师教学理念科研能力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