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绘画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6:55: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术绘画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现代绘画美术教学论文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美术课堂还存在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式,无论在教材的选择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上都缺乏创新意识,这就使美术课堂缺乏活跃的氛围。小学生的课堂实践是按照固定的形式开展的,长此以往会严重束缚小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就无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设备不够健全,导致教学手段落后一些学校没有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美术教学方面,这就导致美术课堂没有完善的教学环境,同时缺少先进的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教师对新知识的讲解,以教材中的范例为学习道具,小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听完并听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改变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小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成为当下基础美术教学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3.受固有教学模式影响,教学观念落后由于受固有教育模式的束缚,即使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科目,但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思想依旧是一些教师的主流教学观念,这就使教材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轨。同时,固有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课堂中心的,教师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开展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课堂的主体——学生,这就使美术课堂毫无生趣可言,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不感兴趣。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途径
1.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突破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一,明确课堂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并为其创造相对放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要使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意识完美融入小学基础美术教学,就要求美术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创建美术课堂情境,从而提升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小学美术课堂绘画教学示范教学方法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绘画已纳入学生课程规划。学习美术绘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可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的美术教学不只是绘画技巧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艺术的熏陶。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教育,增加师生互动,因材施教,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应当帮助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绘画教学;新课标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主要以绘画为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绘画,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状况。绘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放松学生心情,使学生发现生活和自然之美,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后,教师可以教授一些色彩的搭配,颜料的使用方法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绘画大师的作品,给学生讲解绘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方法,开展一些高效的美术绘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模式[1]。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绘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课程启蒙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在美术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专注于绘画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美术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美术绘画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美术课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视觉美感,教导学生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去解读周围的世界,释放个性,热爱生活。例如,苏少版《漂亮的灯》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灯的知识,丰富学生课堂知识、审美经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灯的功能美与装饰美,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掌握写生画法的同时感受灯的形式美。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不同事物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释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教会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事物,热爱大自然。
幼儿美术绘画区别用线的教学引导
摘要:学前美术绘画用线的教育引导一直是学前美术教育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通过《高职院校学前美术与专业绘画的交叉性拓展与深化———以川北幼专2013级初专学前教育3班为例》课题的研究,发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绘画课程在工作实践中应用性相对较小,于是,我们针对本班同学所在的广元地区幼儿园及其他幼儿园进行有关美术绘画用线教育引导,得出相关数据。
关键词:幼儿美术;绘画;教学
一、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区别用线绘画的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因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首先,绘画材料多样化,但缺乏美术线条区别表现的教育引导。调查报告显示:幼儿园选择一周开展2次或2次以上美术绘画活动的人数占总数86.2%,在美术活动中(勾线笔和水粉水彩颜料占50%以上,油画棒和水彩笔占80%以上),从中得出:美术活动中绘画材料非常多样易于表现线条与形象,但是从调查报告中也得出教师在组织美术绘画活动中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美术绘画线条区别表现的引导。其次,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认为绘画先画线条,但是对线条的区别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的教育引导却很少。数据得出:总人数225人中142人(63.1%)认为在儿童美术绘画中先画线条,但是,在线条的区别表现物象方面的教育引导次数并不多。再次,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认为大班以上年龄的小朋友懂得物象大小远近和线条粗细的意思,但是,在绘画中对其关于线条区别表现物象大小远近的教育引导却很少。数据得出:被调查人员共计225人,其中97人(占总人数43.1%)认为中班儿童懂得远近距离和线条粗细的意思,124人(占55.1%)认为大班儿童懂得远近距离和线条粗细的意思,81人(占36%)认为学前班儿童懂得远近距离和线条粗细的意思,但是在组织幼儿美术绘画活动中会引导孩子运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去表现物体对象的人数只有157人(占69.8%),仍有68人(占30.2%)不会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过引导孩子运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去表现物体对象。最后,大部分教师思想上认为应该引导幼儿区别不同粗细的线条,从而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但是,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绘画引导却很少。被调查总人数225人中有202人(占89.8%)认为在幼儿美术绘画中有必要区别不同粗细的线条,196人(占87.1%)认为在幼儿美术绘画中应该引导幼儿认识和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但是,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次数很少,一般的选项共有205人约占总人数的91.1%。(二)分析形成因素。1.忽略绘画中不同粗细形式的线条区别表现物象的认识规律及趋势人类绘画历史的溯源为绘画中线条有区别的表现物象关系提供佐证。原始社会人类认识和表现世界的绘画作品已经显现出利用线条的粗细不同去表现物象的主次关系和位置远近大小。西方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达米拉洞窟壁画以及中国古老的岩画都可以作为佐证。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擅于描绘物象粗犷有力的线条,主体物突出,客观再现了动物公牛被尖锐物斜穿身体后部,露出身体内的肠子,而公牛对面的人物和鸟形面具相对公牛较小,画面主次关系一目了然。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虽然描绘的是一头受伤的公牛,但线条已经具有明显的粗细浓淡的变化,原始人类运用绘画材料表现公牛蜷伏的身体,线条与色彩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立体感。由此得出,西方的原始人类在绘画之初就把主体物安排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上供观者观看,将洞窟壁画线条的粗细长短变化与构图、色彩结合起来,能产生童趣性的画面效果,无不散发着古代绘画文明的光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岩画,同时也是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岩画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它记录着人类处于远古狩猎时代到原始部落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是人类早期社会重要的文化遗产。贺兰山岩画是原始先民按照一定的审美形式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岩画线条粗细有别,主体物突出,动物表现的面积大小不一,他们想要着重表现的动物尤其画的面积比较大,次要物相对较小,具象与抽象的结合,夸张与变形的演绎,受神灵崇拜或者巫术信仰的影响,在岩石上雕刻线条本身就是一种对体力和精神的挑战。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古代岩画比较聚集的地区,内蒙古不同区域的岩画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岩画的一般是动物和人物的题材居多,但内蒙古地区有相当一部分题材是表现人与动物的关系,那就是岩画中出现的骑马人的形象。岩画中骑马人的形象不是独立出现的,是比较集中地出现在某一个具体区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开始进入畜牧社会。根据推断当时原始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对岩画骑马人的形象场景的分析,这些骑马人的形象大致分为三种类型:骑马狩猎、骑马放牧和骑马征战。这些线条粗犷、形象写实,动态准确的骑马人形象体现着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而线条的粗细变化在这些画面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中西方原始绘画线条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类在认识世界之初最先运用线条去表达物象的轮廓。随着大脑和思维的发展与进步,进而运用不同粗细的线条去表现所画物象的主次和大小、远近的关系。人类本能的运用线条去表达对大千世界的认知与感受。这不是一种美术现象而是人类早期表现思想和感受的一种认识规律。对比中西绘画历史中的线条表现方面的共性看,中西方绘画都极力拓展着线条表现力的各种可能性,这是一种美术绘画的发展趋势。不同历史时期中不同绘画派别的西方绘画都体现着线条在绘画中的粗细长短等的不同变化和区别对待,物象的主次关系,大小比例,个人情感表现等都通过线条的表现让观者一览无余而后细细品味。以上为不同时期的中西绘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画,画家都会运用不同粗细,长短不同形态的线条表现所画物象,运用粗线条表现物象的外轮廓,将主体物放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上使之更加突出重要性,让观众明确绘画表现的主要物象。不同历史时期的画家都在不断地探索着线条的各种表现可能性,将线条的表现力不断拓展,甚至推向极致,使画面线条的粗细对比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使观众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某种绘画意境。比如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梵高通透锐利的目光折射出的那一抹人性光辉,还有毕加索变形立体的女人形象等等都是通过线条表现力的挖掘与深化传达给观众某种精神和力量。可见,这是一种美术绘画趋势,并不是暂时的美术表象。学前美术绘画教育引导是将事物的某种认识规律和趋势引导给幼儿,而这样的美术绘画规律与趋势却恰恰被忽略掉了,本次调查表明225人中,91.1%(205人)很少或一般性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这说明在学前美术活动的组织实践过程中对线条粗细表现物象远近大小的教育引导确实重视不够。2.幼儿教师在被教育阶段缺乏相关教育引导幼儿教师在学校学习阶段,完成学前美术相关学习内容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美术教育引导,会造成学生本身对于不同粗细线条表现物象远近大小的关系认识不足,忽略简笔画中线条表现的区别性,进而对儿童画表现中线条与线条间的粗细大小或长短的对比产生的某种节奏感重视不够,对线描中的不同种类线条的表现力的探索还不够等等,都极有可能造成在将来的幼儿园美术实践活动中对幼儿关于线条的区别表现的教育引导不够重视的问题。3.幼儿园教师本身的职业倦怠感川北幼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同学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学生在幼儿园教师的岗位上流动性也比较强。主要原因是幼儿园教师的整体薪资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同学在私立幼儿园就职,面对不同管理机制和要求的幼儿园,使人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强,极容易造成幼儿园师资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对于美术活动的组织实践极容易存在教育引导的疏忽和纰漏。4.美育引导滞后于学前美术绘画现状的现实美术绘画作品中线条的粗细变化与物象远近大小之间的和谐表现,会使整个画面产生某种节奏感,而这种节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形式美感。幼儿园组织美术活动和绘画活动相对较多,在这些美术绘画活动中幼儿进行绘画的时候,却很少有教师对幼儿绘画的线条粗细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这进一步说明了幼儿绘画实践过程缺少相应的美术绘画线条的形式美教育引导,或者幼儿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幼儿绘画中粗细线条区别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轮廓细节等等所产生的某种节奏感在形式上是一种美。这不是幼儿园个例,很可能是共性问题。
二、针对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高职院校一线专任学前美术教师美术和美学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积累。幼儿园教师在实践教学和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状况无不体现着他们在学习生涯中所接受的教育现状。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幼儿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职高专美术教师的教学问题。如果幼儿园教学中缺乏对美术绘画线条的粗细区别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的有效引导,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对学生在美术理论和美学理论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有效教育引导。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一线学前美术教师必须加强美术和美学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和美育理论思想的普及,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幼儿美术美育课程,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和美育理论水平。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形式美学相关理论的普及性教育引导,将专业性绘画与学前美术进行交叉与深化,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和美学相关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将来的教学实践、择业就业和高素质培养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只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幼儿园美术绘画的教育引导才能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三)实现对幼专所在地区周边幼儿园教师进行美术美育普及性培训。很多幼儿园教师在思想上认为幼儿美术绘画应该适当引导,可以不强求效果,但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很少有教师对幼儿的绘画线条进行粗细区别表现的教育引导。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对本地区及周边幼儿园教师进行有关美术课程和美术美学理论的集中培训。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当地幼儿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也实现了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更加全面有效地提高幼儿美术绘画的教学水平。(四)实现课程与园所的对接,在实践中检验课程。将美术美育相关理论渗透到学前美术课程,并做好课程与幼儿园(班级)之间的“点对点”对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理论性。随着幼儿园美术活动实践的深入,适当调整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使课程凸显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研究中深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做好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再回到幼儿美术实践中深入解决问题,如此才能切实做好美育与实践、教学的高度统一,有效推进地区范围内学前美术教育的良好发展。
传统绘画在美术教学中价值的思考
一、传统绘画程式是高度成熟的艺术形式
“传统绘画程式”是对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完善而形成的形式。传统绘画是随着人类文化产生而诞生的艺术,也伴随着人类文化活动的进展而形成与巩固。它是亘古以来人们在艺术实践中依据自身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而获得的成果与积淀。日积月累,延绵承传,以至成为多数绘画者认同的艺术规范与标准,它是一种经过不断否定以后保留下来的肯定。人类的艺术活动,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这一普遍规律。艺术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没有扬弃和保留就没有更新;也就是说传统是动态的,而不是僵化的,它既属于过去,也属于当下,是联系一个民族由过去走向未来的纽带。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犹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越远,它就膨胀得越大。”有的学者认为传统陈旧了、落后了,其实,在文化的概念中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高雅与平庸的区别。传统和现代、新与旧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那种简单地把艺术划分为先进和落后的观念是片面的。刘海粟就有“古到极点,新到极点”的观点。这里所谓的“古”是指传统经典作品,它是与当代的“今”相对立的。所谓的“古”并非真正的“古”,乃是“托古改制”的古,也就是以“古”为面貌而创造新意。所以,所谓古意,实际上乃是新意。历史告诉我们,经典的传统是浩瀚的长江大河,是生生不息的流体,千百年来在不断地延续着、发展着、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成就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马蒂斯认为:“我所接受的传统古典绘画教育自然引导我去学习和研究古代大师们,尽可能多地吸收他们在色彩和明暗对比与和谐方面的技艺,并自然而然地把学到的反映到我的作品之中。直到有一天,自我重新评估之后,我意识到有必要忘掉古代大师的技法,或将其转化为我个人的风格。”所以,绘画传统程式从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世代相传的、在不断实践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辉煌成果的总结,是对过去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和能力的总和。不论是美术创作、科学研究还是物质生产,当事人的知识、能力都是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并形成新的成果。因此传统绘画程式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存在。
二、传统绘画程式具有厚重审美价值
绘画传统是人创造的,人就生活在自己创造的艺术程式之中。人在创造传统或传统形成的过程中,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传统的制约和塑造,这就是传统的反作用。正因为绘画传统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形成的认知积累,而且是根据人自身的审美目标为尺度的一种价值选择,所以,传统作为一种矛盾统一体,其正面的经典传统部分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方面;而负面的消极的传统部分总是居于非主导方面。换言之,绘画传统从整体看,总是经典的、具有厚重的审美价值,这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的共性。如北宋范宽所绘《雪景寒林图》,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审美价值。这是一幅山水画巨作,它表现了北方冬日山川景象:画中群峰壁立,山间长满了密密的层林,山坳里画有村舍,一个人正在开启门户向外张望,这几乎不被人注意的细节使画面上凝固、静穆、寒冷的气氛中,透出一股生机勃勃的活力。山脚下溪水环绕,一座木桥架在溪水上。山石重叠深邃,雪后的群峰银装素裹,静穆壮观。作品用笔雄强苍劲,皴法浑厚,点线密集、短促,浑然一体,出色地刻画出了山石的走向、转折和正侧。构图充实饱满,从山顶画到山脚,顶天立地,将整座山的全貌推到观画者的眼前,感觉得到山的分量和气魄,天地大美尽现。除绘画传统程式外,世界上各种艺术都与绘画一样存在着各自的艺术程式传统,芭蕾舞在表现各种情感时的大跳、托举、旋转、倒踢紫金冠;歌剧演员抒发情感时的咏叹调、宣叙调,以及演出过程中的序曲、间奏曲。中国传统戏剧,从舞台造型到演艺技巧的手、眼、身、法、步的每一招式,无不蕴含着美学的诸多程式要素,充分满足了观众的艺术需求与精神享受,即使反复欣赏演出依然感觉常看常新,这不仅是因为表演者的不同而显示出流派的迥异,更是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魅力所致。中国的传统表演艺术是十分强调甚至苛求程式的,同时程式又是观众评判演员演艺质量与水平入门与否的前提和艺术标准的独特体系。如果取消了这些程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绘画传统程式也就是一种标准、规范,即有一定规程章法的形式要求。
三、研究传统绘画程式是领会绘画艺术语言的便捷之道
要学习绘画,就必须掌握表现绘画的语言;这就像要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一样。语言首先是一种工具,同时它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绘画程式是一套特殊的、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律性的绘画语言和词汇,是历代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长期提炼的深厚积淀;绘画程式是绘画语言的综合构成体,研究绘画程式可以使绘画艺术语言更容易为学习者领会、掌握。绘画语言是一个内涵与外延很不确定的词,概括地讲,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类传达、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或媒介;其二,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所表达的东西是其他语言所无法表达出来、一种只能在空间中展示并直观地诉诸于人类的语言系统;它指的是对大到整幅画面的构图、色彩、造型节奏韵律的体系构成,小到每块明度、每处用笔、肌理及浓、淡、干、湿的控制,工具、材料的研究把握等。艺术家要用绘画这种艺术语言去进行交流,就必须按照绘画的规律把需要交流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掌握作为绘画语言之一的绘画程式,是最便捷的入门之路,绘画程式的创造是画家对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绘画艺术之所以有其主动自律化变化的轨迹,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一些特殊经验必须代代相传,也正是如此,在绘画发展的历史中,无论是“显赫”的巨匠,还是“稚拙”的学子,都只有先掌握一定的“法”—绘画语言,才能够具备进而师造化的能力。作为绘画基本语言的程式是传授符合艺术真理的技术支撑,是能够把我们送到一定里程的载体,是架通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是薪火相传的保障。这是中外历代大师的共识。19世纪编绘的《芥子园画谱》虽然在学术上、方法上屡遭一些人批判,但至今仍被视为中国画的程式为习画者摹用。齐白石也正是习得《芥子园画谱》传统程式语言,作为认识绘画的切入点。
小学美术教学融入现代绘画艺术的意识
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推进都要求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全面提升。在小学教学中,美术教学作为课程改革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学生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现代绘画艺术突出的特征—创新意识,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阐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融合途径,可以不断改进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对个人成长也有极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是美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绘画艺术更加注重艺术作品中的个人风格和创新意识。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更直观地把握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人物以及绘画方式的认知和感受,学生可以理解绘画艺术作品和创作者之间的强烈联系,明确现代绘画艺术中蕴含的独特创新意识。将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之中,能为美术教学课堂增加内容,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提供载体,能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打下基础。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现代绘画艺术不但在绘画技能上进行了相应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勇于进取。学生在课堂中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内容进行学习,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课堂的形式和方法,还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意识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可能仅仅承担某一时段的课程教学载体,但是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视应该长长久久地贯彻下去。
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途径
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为小学美术教学带来的改变应该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课堂教学设计作为学校开展教学活动整体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学生教育直接接轨。只有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将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现代绘画艺术预留教学空间,突破目前较为固定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应有的自主学习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丰富课堂教学情境。小学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知识性的学习任务较少、较轻。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容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为学生丰富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对课堂保持兴趣,让学生对美术教学保持好奇,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将现代绘画艺术中独特的创新意识深刻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过程,让创新意识贯穿整个课堂。坚持教师引导地位。在课堂中,作为学习过程的领导者,教师的主导地位需要被肯定。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梳理好、理解好美术教学内容,同时确保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应尽可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将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运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合作学习能力。美术教学更注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个人感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肯定学生的奇思妙想,保持学生对于美术教学课堂的兴趣和好奇。教师应充分把握现代绘画艺术中蕴含的独特创新意识,采取适合小学阶段的课程建构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协调统筹,多元共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实践的落实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将创新意识贯穿教学活动,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协同共建。学校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育目标,根据本校实际和学校特色进行创新;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学校创新提供实践支撑;学生需加强自我学习能力,为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家长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改革小学美术教学,将现代绘画艺术的独特创新精神融入其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突破。教师应在创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情境,协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共同推进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进步、创新。
作者:冯燕
初中美术教学中对绘画心理学的运用
摘要:初中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做好学生绘画学习的心理特点,掌握必要的心理学规律运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校效果。而具体心理学运用可以采用竞争意识、互动交流需求与形式内容多样化的方式来较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具体的操作中需要依据实际学生情况针对性开展,笼统的生搬硬套并不能显现十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绘画心理学;运用方法
初中青少年群体在心理发展上处于初级阶段,对社会与生活有基本的认识,但是缺乏深入的了解,是从儿童过渡到成人阶段的重要时期,在思想上能逐步的成熟化与自由化,因此在美术学习中已经不再单单的依照教师的指引,开始逐步的有自我意识。喜欢新鲜事物,开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容易模仿成人,甚至在时展情况下逐步开始在人群中追求个性,甚至存在一定个性张扬的特点。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要充分的掌握学生在绘画学习中的心理特点,进而提升教学方式来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提升教学效率。
一、采用多元化技术打造情境教学,符合学生情感需求特点
在当下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状况方面,与过去相比具有较强的先进性与多元化特点。在教学内容表现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做较好的辅助,有效的对声画一体内容做有效展示,为课堂教学内容创造对应的教学情境,让课堂表现具有感染力。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技术的联合来达到更丰富经典资源的收集整理。同时其影像展现方式具有更强的逼真性特点,在影像放大处理的情况下,可以对美术作品有更细致的感知。不仅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纸质资源准备的繁琐与高成本特点,有效的提升了课程准备的便捷性,教师只需要打开网络或者运用随身携带的U盘就能展现课程内容。还可以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声音配乐等方式来给予美术作品一定氛围的感染力,甚至可以通过更多网络资源对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做简要或者详细的描述,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深刻领悟能力。在具体作品的演示方式上,还可以采用多种技术处理,可以将同类型作品或者相反类型作品做比对演示,让学生感到作品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也可以在美术作品表现上,配合专业的作品解说,减少教师解说负担,提升作品内涵散发的感染力。当然,教师也可以配合作品与音乐,做自我个性化的解说展示,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体验感,依据学生的反应做对应针对性解说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比模式化解说更具有说服力与影响力。解说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所代表的意境做深入的想象,让学生陶醉在作品的想象空间中,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相关多元化的表现特点可以有效的抓住学生对新奇与情感共鸣需求的满足,让美术教学脱离呆板的固有模式,让教学更具有情境化的演绎。只有得到了情感的共鸣与兴趣的引导,学生才能更深入的体会绘画艺术的精髓。
二、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
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的应用
摘要:新时代,学校绘画专业实践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还要重视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理论知识体系的相关工作,进而引导师生在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下,体会绘画艺术的魅力以及学校绘画专业教学与实践的价值。为了强化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应该合理分析美术理论课程学习的价值、问题,结合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发展方向,做好教学改革工作,并从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讲解与分析相关知识、使用开放式教学方法等角度出发,最大化地体现出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特点。
关键词:美术理论课程;绘画专业实践;应用性
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理论课程主要是指美术专业或者绘画专业教学中与技法教学课程相区别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主要包括各类基础理论课程,例如,与绘画专业有关的中外美术史、美学基础、艺术概论等课程,与设计专业相关的现代设计史、工艺美术史、设计美学等课程。在学校绘画专业或者美术专业教学中,开设这些和专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美术理论课程很有必要,这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方式。
一、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的价值
一方面,学生有效学习美术理论课程,可以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使自身拥有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也可以更好地获得知识,有利于自身从宏观角度思考和观察相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加强美术理论课程学习和训练,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推动学生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直接的启发和艺术实践指导[1]。因此,除了专业美术院校十分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以外,一些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也十分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工作,其目的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在设置和安排美术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不管是将美术理论课程当作专业课程,还是将其作为基础理论公共课,专业美术院校都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许多综合类大学美术专业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也越来越重视,积极转变原来单一、片面地设置美术理论课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学校专业理论教师不足的状况。很多高校在之前的绘画专业教学中,只是象征性地设置中外美术史课程,相关设计专业也只是开设了中外工艺美术史等比较有限的几门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比较重视技法教学,未能明确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所以理论课程的设置方式比较单一。这造成许多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缺少理论知识,头脑空洞,未能深刻理解艺术。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的专业素养较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而导致相关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并呈现出高校美术教育和职业技术院校美术教育无明显区别的情况,不利于提高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因此,要想真正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校就需要从多方面落实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2],凸显绘画专业实践中美术理论课程的应用性,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二、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浅析幼儿美术教育
摘要:本文从分析我国幼儿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我对提高幼儿美术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启发;创新性
幼儿都具有爱画画的天性,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他们都可以尽情地绘画。在幼儿园阶段实施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有效保障。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因为学龄前儿童在教学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根据我的幼儿美术教学经验,谈谈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幼儿美术教学的现状
1.幼儿园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我国现在的幼儿园美术教学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许多课程都是由一个教师兼任,这种现象在小型幼儿园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教授幼儿美术绘画的教师通常都不是美术专业出身,不具备较强的美术技巧和专业素养,只会机械地教小朋友绘画,对于绘画技巧和颜色选取等知识就没有过多讲解。同时,幼儿园教师得不多相应的培训机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对幼儿智力进行启迪,达不到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目的。美术教师是指导幼儿绘画的主力,如果教师缺乏专业美术素养,那么就无法帮助幼儿提高绘画水平。2.美术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由于幼儿园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各不相同,就导致了他们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缺乏创新意识,还认为绘画就是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范画,然后让小朋友们跟着模仿,最后在由教师选出哪个小朋友画得好。美术教师在教学上没有创新,对于如何选择色彩和构图的方法并没有过多的讲解,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很多幼儿会对美术课产生厌烦。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从根本上限制了幼儿的个性发挥,不利于幼儿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现代化教学的背景下,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美术教师。3.教师和家长对美术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幼儿园里,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他们往往注重的是幼儿在幼儿园中只要不出事故就行,至于绘画学成什么样都无所谓,上了小学以后还会再继续学习。这样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说明了幼儿美术教师对于美术教学的不重视。幼儿的天赋都是要去激发的,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挖掘,幼儿园的职责并不是只管照顾幼儿,更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智力启发,让他们能够养成学习的习惯。另外,还存在着部分家长对幼儿美术教学不重视的现象,他们往往只关心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多少儿歌和算术。
二、提高幼儿美术教学课堂质量的策略
中职美术教育色彩教学措施探讨
摘要:在绘画教育当中,绘画技法和色彩感知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绘画技法,还要逐步培养对色彩的认知和感知能力,这样就能够在绘画过程中运用绘画技法,将自己所理解的艺术和生活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表现出来。所以,在中职美术教育当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色彩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在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中职美术色彩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色彩教学;措施
色彩认知在绘画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绘画过程中,不同的作者对于意象会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此时,除了形态的不同之外,同一意象,在不同作者笔下,其色彩搭配也是不同的。这种色彩搭配的方式反映的创作者极强的个人特色和绘画能力,因此,在中职绘画教学当中,关注和培养色彩感知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1中职美术色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色彩实践操作教学有待加强。在绘画作品当中,意象的形象塑造不仅仅和线条布局有直接关系,还和画面的色彩搭配有着密切联系。色彩在绘画作品当中会给观者带来最直接的视觉体验,一幅画是冷色调或暖色调,是有序的还是杂乱的,都能够通过画面的色彩布局给观者带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在中职院校,应当更加注重教学与运用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色彩运用的实际训练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虽然对于色彩教育有所涉及,但是并没有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对色彩运用的实践教学当中。因此,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色彩辨识和审美理论,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无法准确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经由合适的色彩搭配呈现在画面当中,实践操作能力还是不够。1.2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室内教学和户外写生等。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掌握理论,锻炼绘画技法,在户外写生过程中认真揣摩,锻炼自己对意象的处理能力和对色彩的搭配能力。进入信息时代,教学工具日益增多,信息的来源途径也日渐丰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显得有些低效和滞后。因为中职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已经不是过去所能比拟的。学生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上接触到的多种绘画形式、绘画技法,以及对色彩的处理方式,在学生绘画知识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会给其带来更多的疑问,这些疑问如果处理得当,就会带动学生学习绘画的积极性。但是,传统绘画教育模式并没有关注到这一点,这就使得绘画色彩教育错失了生动鲜活的教育机会,不利于色彩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1.3不重视教学理念的变革。时代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和绘画方式涌现出来,色彩审美也在不断发展和颠覆。在这样的情形下,中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理念就显得有些滞后。因为传统中职美术教学在色彩教育中更加注重对色彩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只能下来自己摸索研究。这些色彩分析和讲解大部分也是基于传统教材展开的,缺乏对目前前沿美学和色彩的研究分析,因此,这样的美术色彩教学与当下的美术创作大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美术色彩教育当中,不仅要关注传统、关注经典,还要重视前沿、重视发展。
2优化色彩教学的策略
“绘画治疗”在小学美术的作用
一、“绘画治疗”理论的概念释义
“绘画治疗”理论是以精神分析、脑神经科学、艺术等学科理论为基础产生的,绘画治疗是让绘画者透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工具,将混乱的心、不解的感受导入清晰、有趣的状态。从美术教学的角度看,绘画治疗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将感性的艺术与理性的心理分析融合。绘画治疗并不依赖言语沟通,因此能协助有语言障碍,以及不喜欢用语言作沟通媒介的人用艺术去表达个人想法及感受。绘画治疗可以超越语言的界线,真实地反映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和经历,使学生的美术创作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绘画治疗”理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价值分析
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美术创作是人们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只有学生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在美术创作中产生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的深层动力。“绘画治疗”可以通过线条、色彩等媒介表现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2.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绘画治疗以“创作需要欣赏”这一艺术创作机制为前提,我们要在创作过程中,对作品所要表达的语言进行充分阐述,达到更加深入地理解。“绘画治疗”可以促使学生在创作、欣赏和理解作品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并在此过程中,逐渐进入轻松、愉快的创作氛围。3.增强学生的创作自信绘画治疗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学生“通过媒介与意象的操弄,如泼洒颜料、敲打黏土、自由处理自己的作品(撕毁、保留)等,象征性地发泄了不满与怨恨,达到情绪的净化;通过意象来表达难以言表的情感,使学生得以有能力控制、把握自己的情感;切实的、可以触摸的作品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三、解析绘画治疗的表现形式
(一)潜意识的表达。潜意识是解读人类审美心理、艺术欣赏心理的钥匙。艺术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并通过感受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它决定着人类直觉、领悟、情感、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致性。完全可以有理由说,如果不理解潜意识,就很难将美学和艺术学置于坚实的地基之上,潜意识是艺术灵感的发源地。(二)心灵的对话。学生在进行绘画创作活动时,教师需要在不干扰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活动的前提下,认真促使学生借助绘画工具进行创作。教师分享参与学生的绘画作品,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绘画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并可以利用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完善人格、改善情绪、排除心理障。(三)情感的宣泄。学生的绘画作品既是心灵的诉说又是情感的宣泄,教师会发现这既是神奇的,却又是真实的。例如,有一位学生画《奇思妙想》:他看见地球被污染,便想造一架安有淋浴的宇宙飞船飞上太空,给地球洗澡。这些想法的确很可笑,但绝不是模糊不清的,而是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