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程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8 17:07: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马原课程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摘要:新媒体时代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影响力是双重的,既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新媒体时代就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结合新媒体时代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价值,强调新媒体时代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并通过从社交平台、校园网、微课、慕课以及思政不同课程多个角度对新媒体时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其他学者以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思政课
一、新媒体的内涵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旧媒体而言的,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和定义,经历着变化的过程。所以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同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现如今本文中所谈及的新媒体的内涵即是该时段内对于新媒体一词稳定的内涵界定。那么何为新媒体,新媒体能够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讯等新型科技向使用者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服务,并且是与网络相关的建设在其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媒体,具有一定传播功效,并作为一种媒介和手段能够使用户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与传统的传播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等有明显的差别,新媒体的种类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例如微博、手机APP客户端、IPTV、网页搜索、网络社交平台等,主要可以总结为三大类即手机新媒体、网络新媒体以及新型电视媒体。新媒体是一种面向所有人的具有传播功能的新媒体,它是一种媒体硬件,也是一种媒体软件,同时还是新的渠道和方法,因而能够为人们提供新的信息服务。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公认起源于2007年的美国,其与传统课堂授课方法截然不同,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模式为“课中知识讲授+课后布置作业”,而“翻转课堂”也被称之为“颠倒课堂”,其教学模式为“课前视频自主学习+课中提问探讨巩固”。翻转课堂的创始者最初的做法,即第一阶段在课前提前将授课内容拍摄为教学视频,并依托网络等新媒体传送给学生们,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提前学习教学内容,明确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第二阶段,即在课堂中,学生将课前自己通过教学视频学习中,不明白的知识点和问题向老师请教,教师教学的重心从讲授知识变成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答疑解惑,结合必要适当的归纳与总结从而达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教学流程的反转,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传授者变成了翻转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引导者。使得传统教学的以“教”为主模式转变成了翻转课堂的以“学”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师依赖度降低,自主学习力增强,其中学生参与度高,充分尊重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网络中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自主调整学习的时间、方式、快慢、频率,学生学习享有更多自由,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其次,重建学生学习过程。教师课堂授课时间缩短,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学生在课前接受教师视频授课,课堂中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探讨、研究问题来内化知识。最后,相对传统模式能够更方便的进行复习和检测,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目前新时代下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教学形式有微课、慕课,而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以及QQ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有使用。
权益调查总结报告
权益调查总结报告
★调查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调查目的:为了更好更全面地了解目前学生在大学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意见和问题,从而改进工作,优化环境,院权益中心开展了此次问卷调查活动。在将问题与意见集中后,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以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调查对象及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公共管理学院03-04-05级本科生计134人,其中女生85人,男生49人。本次调查采用自编《权益调查问卷》进行,包括9个选择题项及一个主观题项;调查在各年纪随机抽样进行。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各年级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4份,回收率89.3%。其中05级49份,04级42份,03级43份,回收率分别为98%,84%,86%。
★调查结果及分析:
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论文
一、“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的特点
园艺专业成立之初,园林学院针对园艺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保证完成课堂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设置了“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温室操作与管理”“种苗与苗圃学”“植物设计与应用”等课程的实践环节。此外,每年10月份,学院针对大四学生开设了“园艺综合实习”课程,安排学生赴云南省昆明市开展为期12天的专业学习。“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12天的专业学习将建立起一个全新地域植物种类的识别体系,并与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科属的横向归纳与总结。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将温室操作与管理、切花(盆花)生产理论与技术、种苗与苗圃学等课程知识付诸于实践当中,同时还要与当地专业人员进行咨询与沟通,以汲取第一手专业知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共设有5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都对大四学生开设了必修的“综合实习”课程,这也是园林学院教学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园艺专业开设的“园艺综合实习”课程,从2004年开课至今,风雨无阻,从未停歇,十多年的教学实习经验得到其他高校及同行的认可。
二、“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云南是地处低纬度的高原,植物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宜人、开展实习的人工成本较低。“园艺综合实习”课程选址昆明主要是因其在全国花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内花卉产业界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云南。2011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00万hm2,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出口接近5亿美元[2]。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国,花卉贸易正逐渐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贸易新的增长点。面对着新形式、新方法、新技术、新品种的不断涌现,云南的花卉产业结构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引种、育种、种苗生产到栽培、大规模扩繁再到采后处理、包装运输及营销推广,其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为“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目前“园艺综合实习”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课程组织形式及授课方式已趋于稳定。但是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存在着的一定的问题。(一)植物识别种类欠缺多样性。“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植物种类的识别主要是教师对昆明植物园、黑龙潭公园等有一定历史底蕴的区域所引种栽植的植物种类进行讲解,这些植物种类虽然能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西南地区主要栽植的植物类型与种类,但是对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专类园(竹园、棕榈园、岩石园等)、湿地植物及适宜在西南地区栽植的园林植物的新品种介绍不足。(二)植物应用调查欠缺综合性。昆明植物种类多样,群落结构丰富,加上适宜的气候以及昆明老城丰富多彩的文化属性,使得植物的应用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随之而诞生了具有这些属性烙印的地域特色的园林形式。近年来街旁绿地、高档小区、大学校园、湖滨湿地、政府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园林建设初具规模,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在之前的实习内容中并未得到重视。(三)学生在实习中缺乏主动性。通过对云南云花联合运销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实地调研,学生可以近距离了解观赏植物是如何一步步从种到收,再变成老百姓手中的消费产品,也就是在全产业链视角下,使学生掌握观赏植物的流通运行机制。课程实习选择的每一个参观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都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如果学生不能主动了解各个企业的特点以及不同企业间的联系,仅仅是走马观花的实习,也就不能高效系统地将实习内容消化。加上实习过程中受天气、参观顺序,参观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有些实习变成了对一个又一个知名企业的参观,无法达到实习应有的效果。(四)课程实习的后勤保障欠缺合理性。“园艺综合实习”课程综合实习历时12天,包括了从基本的植物识别到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方法等内容,实习目标是要学生在短短的12天里,初步建立起对一个陌生城市植物资源的基本认知体系。同时,学生要在实习过程中,对行业龙头企业所涵盖的从植物新品种的研发、种植、经营到生产、销售、流通、市场等各个环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时间短,节奏快,任务重,课业量大,对于任课教师及学生均有较大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带队教师除要熟悉西南地区园林植物种类之外,还需协调实习过程中要参观的各个企业,安排实习时间、参观线路及内容,并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作出及时的处理,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教师对于知识传授的专注力。
三、“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园艺综合实习”课程内容优化首先应将知识点(植物识别、温室操作、苗圃管理等)整合到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参观知名企业、调查公园/公共绿地等),设定较为合理的实习线路;其次,通过对新品种应用、生产经营、技术革新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实地调研,将所学的相关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初步构建起园艺产业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增加植物识别种类。首先,以常见园林植物认知为主,适当增加野生植物资源介绍。例如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参观了昆明金殿名胜区(金殿植物园),园内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古树参天,文化气息浓郁。园区新改善的温室群、世界杰出茶花园及木兰园、杜鹃园等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进一步了解熟悉西南地区野生植物资源概况,完善植物认知体系。其次,增加湿地植物的认知识别内容。例如随着昆明高原湖滨生态城市建设、昆明湿地建设,相对应的园林水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昆明市湿地总面积已达到6万余公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海东湿地公园,其丰富的湿地植物(水生植物)成为了植物识别体系中重要的部分。第三,加强植物品种介绍。如昆明植物园(东园)收集了丰富的茶花品种,新建的竹园及棕榈园中也收集引种了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黑龙潭公园中引种的梅花、杜鹃花品种数量逐年增加,加之其品种分类清晰,是学生深入了解品种资源的范例。(二)丰富园林应用调研的类型。为取得较好的课程实习效果,教师应带领学生多走多看,观察了解各种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附属绿地、居住绿地等)及园林植物的不同应用形式(花坛,花海,花境,专类园、雨水花园,垂直绿化等)。因此,笔者首先减少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的参观天数,因为世博园的维护经费逐年减少,景观效果不如从前,所以授课时间可以从之前的3天减少至1天。其次,应取消五华区政府绿地的实测,增加呈贡新区政府办公楼公共绿地的调研。因为呈贡新区公共绿地为新建项目,群落结构丰富,物种多样,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景观效果。第三,课程实习应保留市属公园大观公园及翠湖公园的调研,增加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校园景观的调研。因为历史悠久的云南大学在校园景观的营造上结合了古老的建筑及灿烂的文化,有一定的特色。其利用植物进行的空间营造及植物景观的尺度等适宜学生进行学习调研。第四,居住区及道路景观的调研应在休息日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调研任务。各小组以昆明市政府的《昆明城市园林植物推荐名录(2016年)》作为参考,调研植物景观视角下的城市风格、街头主景、乡愁景观等,学生通过调研发现城市建设中植物选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个人建议。(三)合理规划企业参观实习的要求。改革前企业参观行程的安排随意性较大,缺少合理的规划,导致学生对于花卉生产流通环节的整体认知过于破碎。所以,选择参观的企业要综合考虑企业及公司的经营范围、在全产业链中的位置、企业基地所在地的交通情况、便利程度以及参观费用等因素,合理规划参观企业的行程,争取让学生在一次出行中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不同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式,如企业的类型、产品的结构、种植方式、不同的市场定位及营销策略,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掌握花卉生产流通的全过程[3]。合理规划后的企业参观行程见表1。
项目教学法在学院药学综合课程中应用
摘要:独立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育人目标,其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独立学院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药学综合实训课程建设在独立学院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项目周期中的项目选择、项目设计、具体实施、成果评价与考核等四个阶段开展药学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了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独立学院;药学综合实训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所在地江苏连云港,已形成以江苏恒瑞医药、正大天晴、康缘药业、豪森药业四大药企为代表的医药产业群。连云港市医药产业的迅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医药类独立学院是我国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之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以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是我校自2013年迁址连云港市办学以来的办学宗旨。我校结合办学宗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来建设药学综合实训课程,是对学生进入实习工作岗位之前的重要培训,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药学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及相关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安排突出课内外一体化、突出综合设计、突出自主创新等。药学综合实训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药学专业知识,从理论过渡到实践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以临床前新药及仿制药制剂开发研究流程的各环节的基本内容为主线,以药品研发基本思路、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药物制剂处方工艺研究、药物的质量研究、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研究、药品注册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进行药物制剂研发的基本规范,完成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然后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以原料药的合成、药物制剂的制备及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的质量检测等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各阶段的实施任务,构建课程内容,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以满足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需求,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药学综合实训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实践为导向、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解决工作岗位上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其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在项目教学法实践中职业技能得到了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强。项目教学法在药学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效果显著。现将项目教学法的经验总结如下:药学综合实训课程设置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项目的选择、项目设计、具体实施、成果评价与考核等几个方面。具体如下:
(1)项目的选择:项目选择一要根据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进行设计,二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实训条件和现有的仪器设备进行选择,三要以《中国药典》的内容为依据,综合考虑药品的分析检测方法、原辅料和试剂的成本、采购的难易程度及在制备过程中药品的稳定性等因素,选择可以在规定学时内能够完成的药品作为实训项目。我校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已经成功建立了依达拉奉原料药的合成及其注射液的制备、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的合成及注射液和片剂的制备等教学案例。
(2)项目设计:通过项目的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原料药的合成及质量分析、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分析等环节的操作技能,能够规范书写检验原始记录及检验报告。如实训项目一: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的合成及其注射液的制备,内容包括:实训前准备(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习分析对乙酰氨基酚的结构、理化性质、合成方法等)→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的合成→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质量分析(保证制剂所用原料药合格)→仪器设备检查→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的制备→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的质量评价(保障制剂质量),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药学综合实训项目,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的制备和质量评价工作流程,更好地将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岗位职业素养。
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用字现象浅析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用字现象分析
训诂学界通常用“A,通B”注释通假字,用“A,同B”注释异体字,用“A,后来写作B”注释古今字。本文也采用同样的注释方式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中有关用字方面的注释进行分析。
(一)古今字误注成通假字
通假是古书籍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用字现象,一个词原本有为专门记录它而创的字,但作者常常不使用它,而是借用了一个与它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取代它,这样两个字就形成了通假关系,这借来的字就被称作“通假字”。古今字是由同源分化或同音假借而一前一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先出现的称古字,后出现的称今字。在古代,字非常少,一个文字常常会表示多种意义,这也就造成了词义表达的混乱。于是,为了避免在理解一些书面语言时产生误会,常常会给这种字所记录的某一个意义造一个新字以求分辨,这便形成了古今字。从产生时间及音形义关系来看通假字与古今字:通假字与本字是共时的,二字只需要声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与字义可以没有任何联系;古字与今字则是历时的,一前一后产生,二字不仅在字形上有一定联系,字义上也相通。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下的注释中,有多处将古今字误注成了通假字,比如: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注为:共,通“供”,供给。“共”是群纽东部,“供”是见纽东部,见群旁纽,均属舌音,二字虽读音相近,但并不是通假关系。《说文解字》:“共,同也。”“共”的本义是共同,后引申出供给等意义。为了分担“共”字的压力,于是后人就为“共”加了形旁,造出“供”字,由“供”专门承担“共”的引申义“供给”,“共”字则专门负责其本义。文中“共”应为“供应、供给”义,这并不是“共”现在的意义,而是后起字“供”的含义。由此可见,“供”是后起字,其本字为“共”,二字是古今关系。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必修二《赤壁赋》)课文原注为:冯,通“凭”。两个字都是並纽蒸部平声,同纽同韵,读音极近。《说文解字》:“冯,马行疾也。”“冯”的本义是马跑得快,后引申出“依靠、凭借”等义,先秦古籍中常用“冯”来表示“凭借、依靠”的含义。后来人另造“凭”字分担“冯”的“凭借”义。目前,“冯”的本义很少使用,仅用来表姓氏。“凭”字在出现时间上要迟于“冯”,所以它们应为古今关系,而非通假。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原注为:涂,通“途”,道路。两个字都是定纽鱼部平声,同纽同韵,读音相同。《说文解字》:“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渑。”“涂”的本义是水名。《说文解字》未收录“途”字,“涂”字后来被假借表示道路义,于是人们将“涂”字变换形旁另造“途”字表道路义。可见“途”字晚于“涂”,“涂”是本字,“途”是后起字,二者是古今关系。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原注为:孰,通“熟”,仔细。两个字都是禅纽觉部入声,同纽同韵,读音极近,但不是通假关系。“孰”的本义是生熟的“熟”,在古代并没有“熟”这个字,一直用“孰”字表示这一含义。“孰”字在后来专门被用作疑问代词,后人就为“孰”另加了形旁造出一个新字“熟”,表示“生熟、熟悉、”等义,“熟”字慢慢地取代了用作本义的“孰”。可见“熟”是一个后起字,是今字,“孰”“熟”二字是古今关系。5.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必修五《陈情表》)课文原注为: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二字都是明纽文部上声。《说文解字》:“闵,吊者在门也。”本义为有凶丧,忧患。《说文解字》中无“悯”字。可见“悯”字在产生时间上明显晚于“闵”。在先秦古籍中也多用“闵”表“忧患、哀怜”义,后来人为“闵”另加形旁造出新字“悯”,由“悯”字来记录“怜悯,忧患”等义,原文中“闵”的含义为“不幸、可忧患的事”,这一义项现在由“悯”记录。所以“悯”是一个后起字,“闵”是古字。
(二)通假字误注成异体字
汉字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造字机理不同,也就出现了一字多形现象。所谓异体字,就是读音与意义完全相同,仅形态结构或结构部件位置等不同的字。一个字可以产生一个或好几个异体。从产生时间及音形义关系上来看,异体字是共时的,不仅读音要相同,意义也要相同,但字形间不需要有任何联系。1.无能为也已。(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的原注为:已,同“矣”。“已”是喻纽之部上声,“矣”是匣纽支部上声,二字韵部相近,且都是喉音,读音相近。这两个字都可充当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但仅就这一用法相同。比如“已”有“停止、完毕、已经”等义,而“矣”没有,两个字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已”与“矣”不是异体字。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必修四《苏武传》)课文的原注为:畔,同“叛”。二字都是並纽元部去声,同纽同韵,读音极近。《说文解字》:“畔,田界也。”畔的本义是田界。《说文解字》:“叛,半也。”“叛”是形声字,从反,从半,半亦声。“反”是指相反,“半”指“半路上”。“半”与“反”联合起来表示“原本同路的两人在半路上分手,变成相背而行”。因此,“叛”的本义是半路分手,各奔前途。“畔”与“叛”的含义没有任何关联,因而不是异体字。文中的“畔”字应为“背叛”的意思,这一义项现在由“叛”承担,二字只是因为音近而通假。3.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必修四《苏武传》)课文原注为:旃,同“毡”,毛织的毡毯。“旃”与“毡”都是章纽元部平声,二字同纽同韵,读音极近。《说文解字》:“旃,旗曲柄也。”“旃”的本义是赤色的曲柄旗。而“毡”则指用兽毛做成的片状物,两字的意义并没有任何关联。原文中“旃毛”指“毡毛”,但这并不是“旃”的意义而是“毡”的本义,故二字为通假关系。“毡”为本字,“旃”为通假字。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必修四《苏武传》)课文原注为:去,同“弆”,收藏的意思。二字都是溪纽鱼部上声,同纽同韵,读音极近。“去”的本义是离去,而“弆”的本义是收藏。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非常密切,古人在写字时图省事,一般来说会用笔画少的声旁来代替本字,“去”与“弆”也正是这样,由于“弆”字是一个难字且并不常见,古人便用“弆”的声旁“去”表“弆”。这两个字意义却相差甚远,只是因音近而通假。5.空自苦亡人之地。(必修四《苏武传》)课文的原注为:亡,同“无”。“亡”是明纽阳部平声,“无”是明纽鱼部平声,阳鱼对转,读音相近。“亡”的本义是“逃走”,后引申出“消失、没有”等义。“无”的本义就是“没有”,“亡”字所具有的“伤亡、死亡、灭亡”等义,“无”字没有。“亡”在文中是没有的意思,这一义项现在由“无”承担,“亡”与“无”也是因音近而通假。二字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注二字为异体字显然是错误的。
渡口社区妇联今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渡口社区妇联在天马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县妇联、镇妇联的业务指导下,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建设学习型家庭、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锲机,积极带领社区妇女姐妹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半年来,社区妇联坚持一手抓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一手抓妇女维权,激励广大妇女姐妹在平凡岗位上争优夺强,争创“巾帼文明示范岗”,树立基层妇联形象,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将本社区妇联今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创新工作方法,活跃城乡文化
社区妇联立足“体育娱乐型”文化特色社区实际,紧紧围绕当前文化宣传主题,积极丰富社区妇女精神文化需求。原创:社区自今年月以来,先后举办了“新春大型文艺演出暨新春灯谜会”、“民舞踩街”、“健康伴我行”联谊会、“三八巾帼书画展”“三八巾帼志愿者服务日”、与辉埠镇、富山纺织有限公司的文化联姻结对演出、“六一节小公民道德实践”等。
(二)实施“家庭文明细胞工程”,构建和谐社区
今年是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年,为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推进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根据常文明号文件精神,月日渡口社区向本社区居民发出倡议,居民家庭可以以户主自荐或社区组织推荐的形式申报“五好文明家庭”,由社区居委会进行初评公示后,报天马镇审批,截止月日,本社区已初评出“五好文明家庭”户,占社区总户数的以上。在评比当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事迹,如家住渡口小区幢的单太成夫妇,两人为农村购房落户,其职业为管道疏通,但他们为邻里也办了不少实事,经常利用自己所长,义务为邻居疏通管道;姜法四老师也是“五好文明家庭”的典型代表,他家庭和睦,子女事业有成,还时常帮助社区加强青少年教育,义务为社区出黑板报、宣传窗余期等。
渡口社区妇联某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渡口社区妇联在天马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县妇联、镇妇联的业务指导下,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建设学习型家庭、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锲机,积极带领社区妇女姐妹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半年来,社区妇联坚持一手抓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一手抓妇女维权,激励广大妇女姐妹在平凡岗位上争优夺强,争创“巾帼文明示范岗”,树立基层妇联形象,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将本社区妇联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创新工作方法,活跃城乡文化
社区妇联立足“体育娱乐型”文化特色社区实际,紧紧围绕当前文化宣传主题,积极丰富社区妇女精神文化需求。社区自今年月以来,先后举办了“新春大型文艺演出暨新春灯谜会”、“民舞踩街”、“健康伴我行”联谊会、“三八巾帼书画展”“三八巾帼志愿者服务日”、与辉埠镇、富山纺织有限公司的文化联姻结对演出、“六一节小公民道德实践”等。
(二)实施“家庭文明细胞工程”,构建和谐社区
年是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年,为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推进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根据常本稿件属于文明[]号文件精神,月日渡口社区向本社区居民发出倡议,居民家庭可以以户主自荐或社区组织推荐的形式申报“五好文明家庭”,由社区居委会进行初评公示后,报天马镇审批,截止月日,本社区已初评出“五好文明家庭”户,占社区总户数的%以上。在评比当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事迹,如家住渡口小区幢的单太成夫妇,两人为农村购房落户,其职业为管道疏通,但他们为邻里也办了不少实事,经常利用自己所长,义务为邻居疏通管道;姜法四老师也是“五好文明家庭”的典型代表,他家庭和睦,子女事业有成,还时常帮助社区加强青少年教育,义务为社区出黑板报、宣传窗余期等。
社区妇联半年工作汇报
**社区妇联在天马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县妇联、镇妇联的业务指导下,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建设学习型家庭、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锲机,积极带领社区妇女姐妹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半年来,社区妇联坚持一手抓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一手抓妇女维权,激励广大妇女姐妹在平凡岗位上争优夺强,争创“巾帼文明示范岗”,树立基层妇联形象,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将本社区妇联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中: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创新工作方法,活跃城乡文化
社区妇联立足“体育娱乐型”文化特色社区实际,紧紧围绕当前文化宣传主题,积极丰富社区妇女精神文化需求。社区自今年月以来,先后举办了“新春大型文艺演出暨新春灯谜会”、“民舞踩街”、“健康伴我行”联谊会、“三八巾帼书画展”“三八巾帼志愿者服务日”、与辉埠镇、富山纺织有限公司的文化联姻结对演出、“六一节小公民道德实践”等。
(二)实施“家庭文明细胞工程”,构建和谐社区
**年是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年,为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推进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根据常本稿件属于文明[**]号文件精神,**月**日**社区向本社区居民发出倡议,居民家庭可以以户主自荐或社区组织推荐的形式申报“五好文明家庭”,由社区居委会进行初评公示后,报天马镇审批,截止月日,本社区已初评出“五好文明家庭”户,占社区总户数的%以上。在评比当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事迹,如家住**小区幢的单太成夫妇,两人为农村购房落户,其职业为管道疏通,但他们为邻里也办了不少实事,经常利用自己所长,义务为邻居疏通管道;姜法四老师也是“五好文明家庭”的典型代表,他家庭和睦,子女事业有成,还时常帮助社区加强青少年教育,义务为社区出黑板报、宣传窗余期等。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的作用
摘要: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运用技巧,让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与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整合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地理;信息技术;合作学习
1前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动态感、信息容量大、画面清晰、声形并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加强学习,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技巧,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初中地理教学绽放新的精彩。
2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主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巧妙设计教学流程,以增强应用效果。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是一门人文与自然学科。因此,要学习地理知识,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深入了解自然地理,掌握世界各地的人文地理。如果只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会阻碍学生由感性认知过程向理性认知过程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生动等优势,且通过网络可以搜索下载与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许多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有趣的地方,比如丛林密布的热带雨林、生机勃勃的热带草原、神秘的高原雪山、浩瀚的大海和天空、异域风情、各地习俗等,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将这些地理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视频会将学生带入缤纷多彩的世界,感受世界的精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地理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再如板块运动、地震形成原因、火山喷发、降水的形成、大气运动这些内容抽象性强,而通过信息技术模拟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以及板块和降水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理解所学地理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实现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使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信息技术理解地理知识体系地理学科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从而更加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赫巴特曾说过:“真正感觉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可取。”[2]在以往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地理知识体系的讲解往往是依靠学校的一些挂图,或者将课本中的插图通过投影仪进行放大。这样静态的图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投影出来的图像有的比较模糊,学生观察起来比较费劲,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建立。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学习环境,突破教材局限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体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世界的气候差异”的时候,教材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不同气候的差异,而且过于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气候特征,展示不同气候之间的差异,可以加深学生对气候差异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建立理论知识体系,增强学习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合作,以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目的[3]。合作学习也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共同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可以辅助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搜集有关学习目标的信息和知识,然后让小组成员将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最后通过PPT或者地理小报的方式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的经验。这样既可以体现信息化教学•集体的智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互帮互助,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竞争方式。比如教学三大平原、四大盆地、四大高原这些内容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通过上网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比一比谁找到的答案最好,最后总结归纳,选派代表汇报小组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好胜心,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还可以采用协同方式。如讲到“青藏高原”的内容时,首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拟定学习提纲,然后小组学生搜集资料,分工合作,将其制作成PPT课件,选派代表上讲台进行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搜集了大量的音乐、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一来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另外,合作学习还能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德育功能初中生处于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按照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渗透德育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努力实现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依据地理教材的具体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达到内化道德情感的效果。如在教学“中国的河流”时,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我国综合治理黄河、长江的小浪底工程与三峡工程,从而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也是保证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因此,要充分重视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地理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英语教师身份重新定位研究
摘要:针对ESP基础上的大学英语教师身份重新定位,阐述ESP教学以及面临的问题,从ESP教师学习专业英语知识、明确ESP教学流程、多元化渠道实现身份定位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旨在加快实现教师身份的重新定位。
关键词:ESP;大学英语;教师身份;重新定位
我国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求高等学校借鉴国际环境中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以此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从而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另外,高校推动教学改革期间,将双语教学课程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由此可见,高校开展国际化教育是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大学英语教学开始向ESP(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方向不断发展,以此为前提,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需要重新定位,按照ESP要求掌握相关技能,将英语和有关专业深入融合,指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术专业的学习能力,这是大学英语教师身份重新定位的关键因素,也是今后开展教学的重点。
一、ESP课程概述
ESP为特殊用途英语,某种特定的职业或学科有直接联系,例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医学英语等。大学中开设ESP课程,目的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要求,但该课程并非是教学的终结,而是可以采用的教学渠道[1]。教学期间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直接关系,基于此,要求ESP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结合实际需求展开分析开展的英语教学。其中需要注意,ESP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之间并不完全一致,ESP教学是高校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侧重点是专业学科语言教学,而专业知识仅仅是学生的学习载体,将英语词汇、语法等和专业课程中的语言有效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应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分析ESP课程的性质与教学范围,可以确定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的方式,学生掌握学术英语技能,为之后的学习与实践奠定基础。一般学校将ESP课程教学分为若干个板块,例如纯语言实践、学术英语、学术课程,具体课程包括学术英语课程、学术文体写作、学术文体阅读、书面交流、口头交流、跨文化交际等。将语言技能和研究水平的实践知识的充分融合,学生可以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语言学习,掌握学术领域的英语知识,在后期课程的学习中,通过教材、杂志与学术演讲等途径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将其运用在实践作业当中,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水平。
二、大学英语教师身份定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