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乘数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5:38: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贸易乘数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贸易乘数理论

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试析论文

新贸易保护主义,系70年代中期以来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它发源和生长于美国,80年代下半期其思潮几乎席卷全球,成为一种国际思潮。

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显著的特点和更广泛的理论基础。本文试对这两方面作一探讨。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可以从五个方面将新老贸易保护主义作一比较:1、性质上。传统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较落后国家为了发展本国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目标,通过对某部门或行业实行保护措施来促进这些部门或行业迅速成长的理论或思潮。这种保护的最后趋向是走上自由贸易之路;而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发达国家为保住昔日的经济优势地位,通过广泛实行保护措施来维持其政治与经济利益的理论或思潮。前者在贸易政策行为上不改变国际贸易政策总趋向,而后者则可能影响到国际贸易政策的总趋向。

2、对象上。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是幼稚工业或弱小的新兴工业;新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主要是陷入结构性危机的产业部门。农业作为一个特殊产业在大多数国家的任何时期都受保护。

3、范围上。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主要在商品贸易与资本贸易领域实行保护,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领域扩展到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领域,这是因为在70—80年代,服务与技术已成为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因素。它们也象商品与资本贸易一样遇到了它国的贸易壁垒。

查看全文

有关物价当前状态及根源研究

1物价现状:物价持续上涨是通货膨胀吗

学者们关于物价上涨是否是通货膨胀的争议一直存在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简称CPI)是反映居民家庭购买生活消费品和支出服务项目费用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其目的在于观察居民生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为各级政府部门掌握居民消费状况.研究和制定居民消费价格政策、工资政策以及为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不变价格核算提供科学依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是反映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称为Inflation.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国际上称之为Serious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2010年CPI在连续5个月的上涨后,于11月份达到5.1%的高点,12月份虽然略回落至4.6%.但是2011年1月份,CPI重拾涨势,同比上涨4.9%,于3月份达到5.4%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物价上涨是长期的.持续性的。从2009年11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2011年。跨度1年多。除了CPI持续上涨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房价指数、企业商品价格指数也持续走高。可见。当前中国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是毋庸置疑的

2当前通货膨胀的根源

笔者以为.当前的通胀是货币量和经济中商品和劳务量的不对等的后果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流通中现金M0.即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二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三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M1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相对于国民经济需要的货币量,我国政府多发了人民币其基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2.1政府主动印钞票

政府投资对于经济复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严酷形势.政府进行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乘数理论认为(凯恩斯)。由于消费需求不足而造成总需求不足.主要靠投资来弥补.在私人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尤其要靠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投资支出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乘数理论作用的大小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比如,它要求社会中存在一定的过剩生产能力:它要求货币供给量要适应相应的支出的增加。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假设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量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因此,货币的供给量不得不增加。可见.政府增加投资的行为.必然带来社会资源的相对不足.必然要求货币供给量的增加.结果是物价必然上涨。

查看全文

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发展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仍然是国内需求不足。200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总需求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共同构成,因此,促进经济增长,实行扩一大内需,必须做好“投资拉动”这篇大文章。

1对“投资拉动”理论的简要分析

投资乘数理论是“投资拉动”的理论基石。经济学家卡恩首先提出了乘数理论,后来通过凯恩斯而得到推广。卡恩的乘数是就业乘数,即投资引起的就业总量增加和新投资直接引起的初始就业增加量之比。而凯恩斯的乘数是投资乘数,是关于投资变化和收人变化关系的理论。如果以I表示投资总量,以Y表示国民收人增量,则投资乘数k=1万,即Y=斤I,这就是说,国民收人增量将左倍于投资的增量。通过“投资乘数”理论可以看到,投资的变化会引起国民收人的连锁反应,使国民收人增加量或减少量数倍于原来投资的增加量或减少量。因为投资的增加,必然导致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从而使社会就业和国民收人增加;而就业与国民收人的增加,又会引起消费的增加,使消费资料的生产扩大,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人进一步增加,周而复始,必将引起众多的连锁反应。所以,投资增加能够引起国民收人的成倍增加。此外,“投资拉动”效应主要来自于投资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德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尔希曼(Albe比O.Hirschman)在探讨最大化“诱导”投资的决策机制时,认为在直接生产活动中有两个诱导机制在发生作用。这两个机制是后向联系效应和前向联系效应。由于存在前后联系效应,不同的部门、项目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只要投资某个部门或项目,就可能带动其他部门或项目的发展。并且,两个行业结合的联系效应大于各个行业单独计算的联系效应之和,即:l+l>2。丹麦经济学家拉斯马森(P•N•Rasmussen)指出,它们的扩张将会“导致囊括所有或至少大多数行业的经济活动的增长”,“由于后向联系是由需求的增长引起的,后向联系就会持续不断地引发更多的净资本形成”,从而诱发投资的最大化。

2我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诱导扩大社会投资的必要性

在计划经济年代,政府通过低工资政策,积累资金,国家是唯一的投资者。改革开放后,国民收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财富积聚正在向居民转移,政府可直接用于投资的资金有限,所面临的赤字压力越来越大。据资料显示,1997、1998两年,我国经济所创造的财富增量分别是6300亿和4900亿元,而居民储蓄的增量却分别为7800亿和7300亿元。超过了国家财富增量的23%和56%。1999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高达62160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5%。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民间不投资,就要求政府直接投资拉动和诱导。近三年来,政府实行了扩张型的财政政策,通过向银行直接贷款和发行国债向居民借债进行投资,这些宏观调控措施确实对于拉动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而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民间投资跟进不快、增长乏力。还没有真正打破政府“单打独斗”的投资格局。必须下决心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政府投资对经济启动与刺激作用的大小,不在于投资数量的多少,关键在于政府投资能够带动多大的民间投资,也就是其投资乘数效应的大小。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越大,所撬动的社会投资也就越多。民间投资除了具有巨大的投资潜能以外,还具有许多政府投资所达不到的功能。它可以填补国有资产正在逐步退出的竞争性领域所留下的空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按一般规律,投资的40%可以转化为消费基金,从而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者的收人、拉动有效需求;民间投资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股票、债券、风险投资基金等)进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时,民间投资也是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推进器。国债技改“四两拨千斤”,就是“诱导投资最大化”的一个成功实践。在国债支持技术改造以前,企业技术改造一直处于低谷,企业没有积极性,银行贷款慎之又慎。从1999年下半年,国务院从新增发的国债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安排资金195亿元,只占全部国债资金的5.4%,而拉动投资达2400亿元,为其12倍,涉及项目880个。国债支持对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技改投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02年,完成技改投资5077亿元,增长13.2%,国债技改贴息的拉动效应明显。因此,政府直接投资是扩大投资需求的有效途径,但政府更为重要的职责是诱导社会总投资实现最大化,设法启动民间巨大的潜在投资需求。

3社会资本难以启动的制度性障碍因素分析

查看全文

旅游休闲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

摘要:旅游业作为现代社会中发展迅速的一个综合性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反映了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景区及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与地区经济有密切的相关性,这主要是由于地区经济越发达,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就越完善,能够保障游客的旅游体验,从而加速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旅游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关键词:新常态;旅游休闲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性

科学分析旅游休闲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而明确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更加科学的做出旅游决策,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有助于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同样要注意的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能够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新常态下旅游休闲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展开分析。

一、旅游业的总体阐述

(一)旅游业特点目前学界对于旅游业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认为旅游业是为旅行者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后者认为其是旅游者在交通、住宿、代购代销、联络,通过为旅行者提供导游、代办手续等并利用企业相关交通资源、住宿资源等为旅行者提供服务从而获得报酬的行业。

1.综合性。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主要是通过为游客提供其所需求的服务、面向游客提出相应的业务,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游客在旅途过程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元化的,因此,旅游产业与其他许多产业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复杂。根据游客需求元素,大致可以分为饮食、住宿、出行、游玩、购物、娱乐等方面。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业需要加强与这些产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够给游客带来综合化的服务。可以看出,旅游业含盖了餐饮、住宿、交通、旅社、娱乐及购物等行业。

查看全文

旅游贸易逆差的解析与探索

本文作者:卢小金工作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商务系

国家为平衡国际收支的需要进行旅游发展战略调整旅游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01年旅游出口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4.1%。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低,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旅游服务贸易曾经承担着增加外汇收入、减少服务贸易逆差以平衡服务贸易收支的重任。在加入WTO以后,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逐年扩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关于纺织品配额一体化和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的相关条款,从2005年1月1日起,原来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的国家将取消对我国的配额限制,我对外贸易顺差呈现加速扩大之势,由此不断引发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在高额顺差和外汇储备充足的背景下,2005年国家旅游局开始调整旅游市场的发展战略,由原来的“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的开发战略过渡到“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在规模上放松对出境旅游限制,实际上是对旅游服务贸易进行战略调整。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际市场低迷,国家制定了拉动内需保增长的战略。为了配合国家拉动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全局战略,国家旅游局将旅游市场开发战略调整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和规范发展出境旅游”,用扩大旅游内需以弥补旅游出口的不足,在拉动旅游内需的同时,也拉动了出境旅游的需求,增加了旅游的进口,而入境旅游由“大力发展”调整为“积极发展”,其地位再次被弱化。2010年出台了《中外合资经营旅行社试点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开始放开外资的出境旅游经营权,出境旅游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此消彼长的结果是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迅速扩大,旅游服务贸易成为逆向平衡我国国际收支的工具。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以及国外旅游客源市场低迷我国自1991年以来一直保持超过7.5%的经济增长率,201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5000美元,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从全球旅游客源地的发展历程来看,旅客的旅游动机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升。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美元时,居民将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将产生赴邻国旅游的动机;超过3000美元时,将会产生洲际旅游的动机。在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过程中,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引导国民进行旅游消费,带动了旅游市场的大规模发展。1995年实行双休日制度,1999年实施黄金周长假制度,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员工进行国内旅游作为提高职工福利、增强职工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手段,国民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和越来越强的支付能力到国内外旅游。200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国民出境旅游需求增加;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改革,人民币开始了升值的旅程,我国出境旅游成本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持续下降,国民出国旅游的欲望日益强烈。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释放出来的旅游需求使我国成为了各国竞相争夺的旅游客源市场,世界旅游强国纷纷加大了对我国促销的力度。比如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旅游局深入到中国各地进行宣传、招徕游客。美国为方便和吸引中国游客,在旅游观光景点、酒店、商场等场所增添了中文简介、自助汉语导游设备、会讲汉语的售货员。这些国家的宣传促销对我国出境旅游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入境旅游方面,由于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变化莫测,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美国金融危机刚过,欧洲债务危机又现,世界经济出现下行风险,发达国家普遍陷入高赤字、高债务、高失业困境,旅游消费者的信心下降,出国旅游的意愿减弱,旅游开支减少,到我国来旅游的入境人数没有增长,甚至在个别时期还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旅游外汇的收入增长极其缓慢。另外,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我国入境旅游形势雪上加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促进入境旅游的政策和措施,加剧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如美国的《旅游促进法案》提出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海外市场促销的非营利机构,整合全国力量,推销美国各州旅游资源与接待设施。欧盟的《新欧盟旅游政策框架》提出塑造欧洲可持续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品牌,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目的地加以塑造、宣传促销。日本的《新成长战略——重建“活力日本”方案》提出到2020年外国游客要增加至2500万人次。韩国以2014年为目标,提出力争实现吸引海外游客1200万人次。此外,人民币汇率的大幅上涨导致入境旅游成本上升,有效需求转化率下降,潜在的入境旅游客源为降低成本选择其他旅游目的地。这些因素客观上使我国的部分入境旅游客源分流,我国入境旅游旅游的人数几乎停留在2007年的水平。出境旅游需求旺盛和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低迷,造成出境旅游快速增长而入境旅游停滞不前,必然导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逆差规模增长过快旅游服务贸易从2009年出现贸易逆差以来,其规模逐年放大,短短的三年时间,便由40亿美元扩大至225亿美元,增长了5倍多。如果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预测,到2015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亿人次,照目前人均花费1000美元的保守计算,出境旅游将要花费1000亿美元。而入境旅游自2008年以来几乎没有增长(2012年上半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出现负增长),到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如果维持目前的水平,则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将要超过500亿美元,这一规模相当于2012年货物贸易顺差的三分之一,其增长速度过快。我们应该考虑到,我国虽然是贸易大国,但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不强,贸易的主动权还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存在的贸易顺差是由加工贸易创造的。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正在逐步衰减,劳动力成本提升,整体经济进入了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阶段,在激烈市场竞争情况下,跨国公司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有可能会逐步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我国的贸易顺差趋于下降。2008年以来,这种现象已经初露端倪,我国贸易顺差额在逐年下降(当然这其中有政府主观意愿在起作用,但我们也绝不能忽视上述的客观原因),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必将受到影响。因此我们不应片面强调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的功能,要慎重考虑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急剧扩大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认真研究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将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旅游服务贸易高额逆差不符合我国长远的贸易利益根据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而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国民收入有倍减效应。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会造成内需“漏出”,不但直接体现在对我国旅游产品需求的减少,而且会通过减少旅游服务部门收入、消费下降、对其他部门需求减少、生产缩减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国民收入的下降。高额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虽然对平衡国际收支有一定的作用,但这毕竟属于旅游内需的漏出,最终会损害我国旅游业及其关联服务行业的发展。作为传统的服务产业,旅游业对发展我国服务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业涉及到交通、餐饮、酒店、通讯、景区、零售、娱乐等行业,它的发展可以促进这些相关服务行业,提升服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对改变我国服务业的落后局面有着积极作用。而造成我国贸易顺差主要因素——加工贸易出口,我国仅获得工缴费,附加值不高,它主要利用进口的投入品进行加工后再出口,与国内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不大,难以通过乘数效应对经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而且随时有因其他国家加工成本低而被转移出去的可能。旅游服务贸易则属于一般贸易,其产业链上的部门基本在国内,不存在产业转移的风险,旅游服务贸易顺差带来的乘数效应极为明显。从世界发达国家旅游服务发展情况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逆差国,但是其旅游服务贸易却一直保持顺差。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曾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太大,在欧美国家的压力下,为减少顺差实行海外旅行倍增计划,鼓励日本国民到国外旅游消费,对降低国际贸易顺差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日本经济在此后陷入了长期低迷。

由此可见,用高额服务贸易逆差作代价平衡国际收支的做法不符合我国长远的贸易利益,国家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入境旅游的发展力度,以维护我国旅游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并非实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优选项目货物贸易顺差是我国国际收支主要的顺差项目,旅游服务贸易则成为了我国最大的逆差项目之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的条件下,货物贸易顺差实际上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生产国际化和价值链控制的结果,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定位安排。正是这些看似高额的贸易顺差成为西方国家制造贸易摩擦、制衡中国的借口,尤其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迷时期。为了缓和国际市场的反华情绪,平衡国际收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高端技术产品进行出口封锁,我国无法购买到需要的且能减少贸易顺差的高技术产品的情况下,采取增加旅游服务产品进口的方式最为便捷,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国通货膨胀的风险,旅游服务项目被我国选为作为平衡国际收支顺差的项目也就似乎顺理成章。但是,我国顺差是国民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微薄加工费和制造利润),耗费了我国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甚至还付出了环境代价,如今通过出境旅游消费将这些钱让别人轻松赚回去,去拉动他国的经济,这确实不能算是优选。其实,我国平衡国际收支应该有更优的选择。过去由于外汇短缺,我国采取“引进来”的策略,现在外汇储备充裕情况下,可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通过扩大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和国民对外投资,加速资本对外输出,扩大海外生产经营规模,使我国从国际分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按自己意愿参与国际分工的宗主国,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话语权,在此基础上既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将辛苦赚到的外汇获得投资收益产生增值。此外,进行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将国家外汇资产持有者分散化,实行“藏汇于民”的战略,让居民、企业和机构更多地持有外汇,以提高外汇的使用效率。因此,平衡国际收支并非一定要通过旅游服务贸易赤字来进行。

查看全文

农村改建公路的经济问题诠释

摘要:改建道路是一种政府投资,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拉动当地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交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改建道路来改变交通对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修水县这次改建公路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改建公路财政政策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繁荣和发展都离不开方便快捷的交通。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及管道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江西九江修水县也响应号召,大规模地进行了公路的改建。作为修水县的一员,这不禁引起了我对中国农村改建公路的经济思考。

一、以修水县改建道路为例对中国农村改建道路的经济分析

改建道路作为一种政府投资,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拉动当地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投资建路不仅仅可以缓解经济萧条,带动个人投资,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在经济比较景气的时候,它也能够发挥其带动投资和就业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政府投资建路是一种扩张或稳健型的财政政策的表现,根据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它能够促进国民收入的倍数增长。倍数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取得收入后把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至于投资乘数的简单计算公式是:K=△Y/(△Y-△C)=1/(1-△C/△Y),式中△C/△Y是边际消费倾向。从式中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就越大。

现假定由于建路政府对资本货物增加了投资支出10亿元。很显然,由于更多的机器设备被生产出来了,这对国民收入的初始影响便是10亿元。但这并没有了结。这10亿元的支出被要素所有者分别以工资、租金、利润以及其他形式所持有,并形成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换言之,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0亿元。生产要素所有者作为消费者均按其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其大部分所得。假如边际消费倾向为0.7,那么,所有消费者每增加1亿元的收入就会被引致去增加0.7亿元的消费,这就是增加投资的第二轮的倾向。而第二轮增加的消费支出7亿元又成为生产这7亿元消费品的生产者的收入来源,即整个经济增加了7亿国民产出。再按边际消费倾向0.7支出4.9亿元,如此循环往复,初始增加10亿元会诱致消费增加的总和sum=10/(1-0.7)-10=23.33亿元。因此整个国民收入增加了33.33亿元。

查看全文

进口贸易分析与措施

本文作者:刘明工作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按照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国家之间进行贸易交换可以在不增加生产或要素投入的前提下产生贸易利益,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在较长的一个时期中,国内外多数研究侧重于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重商主义影响在经济研究和政策实施中挥之不去。如贸易乘数理论中,进口是作为对经济量增加的负向影响;在政策实施中对出口贸易的意愿远强于进口意愿。现代的经济研究已经逐渐意识到进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进口贸易利益效应是伴随国家间贸易而生的。当一个国家出口具有优势的产品而进口本国不具有优势的产品时,进口贸易可以带来贸易利益。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大致是由于进口国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外国企业加入进口国当地的竞争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产生的。劳伦斯和温斯坦通过对日本等国家的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全要素生产率与进口额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并指出进口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国际竞争的加强以及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来实现的。贸易与产业结构水平是相伴随的,贸易是否能够经常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生有利的影响是同贸易是否能使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顺利转变或调整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的。根据库茨涅茨的观点,经济的增长应该由总量增加而导致的生产结构的变化而生。有研究认为进口通过进口商品结构合理化促使产业结构优化,进而使得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包含产业结构优化、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进口贸易在不同程度上为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增长条件。无论进口制成品或中间产品中包含的技术和R&D投入、生产管理方式和制度创新都为进口国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加快了进口国生产的进步和产业结构改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进口国内部生产劣势集中表现在进口商品结构上。由于生产成本限制或资源短缺不能满足需求,进口可以满足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溢出和学习使得进口带来额外效益,对相应的商品的进口意愿产生就是自然的。贸易总量与贸易结构在宏观和微观方面与经济变化密切相关。多年来上海市年进出口总额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态,见图1,尤其是在近几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和需求不旺的影响下,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进出口规模不断增加,进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出口增长(本文中所有数据来源为上海统计年鉴、上海海关统计数据)。上海重点进口来源地已经基本形成,新兴来源地尚有可拓展的空间。表1显示上海进口贸易伙伴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亚洲占了上海市进口额50%以上,位于东亚的我国台湾省、日本、韩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其次是欧洲地区和美洲;大洋洲、非洲地区的进口占比很小,且年度贸易额变化较大。上海的贸易方式结构现状图2显示上海关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口都呈现出迅速增长趋势,近年的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高于加工贸易总额。上海企业承接加工贸易订单能力较强,加工贸易仍然占据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上海外商投资企业的占据对外贸易绝对优势。图3显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金额占比远远超出总量的一半,外商拥有国外的市场和销售渠道能力较强,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较慢,集体和私营企业的进出口能力明显增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商品的进口使得进口国分享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利益,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溢出和模仿,改善进口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进口也将国外优势企业的竞争引入了国内,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改善生产效率,提高竞争力。图4和图5显示近三年上海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平稳。从一个侧面反映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业中,企业对外部的原材料、设备等需求较大。图6显示服装及衣着用品、钻石和手表等消费品进口金额增长显著,市场对此类商品的需求比较旺盛。应注意市场需求的变化,抓住发展时尚产业的良好时机。表2显示2011年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带动下,铁矿砂、初级形状塑料、成品油、煤、钢材、纸浆、废纸、未锻造的铜及铜材等进口量居前的商品中,进口平均价格涨幅明显。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波动的压力下,近年来各类商品的进口情况仍然表现出增长状况。图7显示有色金属和金属矿石进口增长比较明显。其中,上海铜的进口数量和增长居首。图8显示能源类商品进口自2009年快速恢复,表现出地区经济对能源的旺盛需求。

建设和完善进口贸易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参照出口促进体系,建立起完善、高效的进口贸易促进体系。改变重出口轻进口的思维方式,制定促进进口贸易发展规划和政策,协调政府各部门间的管理工作,积极处理进口贸易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完善进口贸易服务系统,包括国际航运、货代、租赁、报关、仓储、配送以及商业批发等现代物流业;会计、审计、律师等服务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行业。把握国际交易规则,减少进口重要商品的贸易风险要认真研究和熟悉国际交易的规则和特点,主动参与国际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活动;逐步提高国内商品交易所影响力,改善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被动情况。要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实行多元化战略,建立能源和资源商品的储备机制。搭建进口贸易平台,努力成为国际文化时尚商业中心积极发挥上海的商贸、机制、港口、产业等优势,充分发挥保税区的功能,积极搭建进口贸易平台,不断创新进口贸易交易模式,建设与完善重要商品的进口贸易的集散基地或中转基地。结合上海在亚洲和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加强与国内外文化交流,促进上海成为国际文化时尚商业中心。发挥优势企业作用,有效带动进口贸易发展要引导国内具有销售渠道或销售终端的企业开展进口业务,强化其推进和有效带动作用。有实力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创新业务模式,通过对需要进口商品的企业做进口业务并提供资金融通来支持企业进口,同时也使得自身获利。要充分发挥我国驻外机构的作用,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信息资源帮助进口企业发展业务。上海发展进口贸易是一项长期的进程,需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情况,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通过对进口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及市场的研究和推进,使得进口贸易不仅满足消费需求,而且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带动产业结构改善和升级,促进上海经济结构转变和发展。

查看全文

人民币汇率是否应该升值的思考论文

汇率的实质既然是一国进出口物品与劳务的价格,那它就应该由市场决定,趋向于均衡。不管是一种物品的价格还是如汇率这样由许多种进出口物品与劳务组成的总价格,都应该由市场决定,应该形成均衡价格。物品与劳务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是违背不得的;也只有由市场决定,才容易形成均衡。价格形成均衡的过程,正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如果价格不是由市场上利益攸关的供求双方决定,而是由一种外在的力量如政府决定,那么就常常会出现短缺或过剩的非均衡状态,达到均衡状态的几率要低得多。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时会使资源配置失误和社会效率降低。涉及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两国货币汇率,本质上也要求由市场决定,形成均衡汇率。如果汇率是均衡的,那么每一种物品的具体价格才能反映出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上的稀缺程度,一个国家才能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上优化配置资源。如果汇率不均衡,每一种物品的具体价格便被扭曲了。人民币汇率是怎样形成的呢?也就是每天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是在设在上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及全国的18个分中心形成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是一个交易所类型的市场,实行会员制。在中国有权合法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外国的同类机构,经央行审查批准,都可以成为该交易中心的会员。进入中国的外汇,首先与商业银行进行交易,商业银行再拿这些外汇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竞买竞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如果美国欲使人民币升值,只要在这个中心大量地购买人民币就能达到目的。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会员中,除了商业银行这些企业外,还有一个特别会员即央行(或国家外汇管理局)。虽然央行也是按照市场规则行事的,没有强买强卖、欺行霸市,没有操纵汇率,没有阻止任何一个会员的进与出或买与卖,他购买外汇的行为与其他会员一样必须用货真价实的人民币,来不得半点虚假,但我们还是认为他特别。之所以把央行称为特别会员,不仅是因为他是这个中心的管理者,是中国外汇的最后购买者,购买了中国外汇的绝大部分,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他出的价格最高,是人民币汇率的最后决定者,而且还因为他不是一个企业经济组织,而是一个政府机构;他购汇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为了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与此相关的出口创汇、经济增长和就业率上升;他购汇的购买力不是来自于自身的财富或盈利,也不是来自于税收或国有资产收益,而是来自于央行负债。所有持币人是央行负债的债权人,也就是说,现在中国央行储备的3万多亿美元是借所有持人民币的人的钱购买的。央行作为债务人与其他债务人不一样的地方是借钱不需要征得债权人同意,也不会有债权人上门索债,他是在债权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借到钱的。由于人民币外汇市场上有央行这个特殊的会员,所以,人民币汇率很难形成均衡。什么是人民币汇率的均衡呢?由于汇率的实质是一国进出口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人民币汇率是中国进出口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因此在对外净投资不变时,人民币汇率均衡的标志是中国进出口物品与劳务的平衡。在一个横轴表示中国进口与出口数量、纵轴表示人民币汇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表示出口,出口与汇率呈负相关关系;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表示进口,进口与汇率呈正相关关系。假设对外净投资不变,那么,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需求来自于出口,即购买出口物品形成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人民币的供给来自于进口,即出售进口物品形成了对人民币的供给。均衡的人民币汇率是由出口与进口两种力量决定的。当汇率低于均衡汇率时,出口曲线与进口曲线之间的部分表示了贸易顺差。目前,人民币汇率是否处于均衡状态呢?有人说,汇率实现了双向浮动,外贸顺差已经从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占GDP10%的高度,降到了2012年3%左右的比重,净出口已经收窄了,汇率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6.3元人民币左右,应该算是人民币汇率处于均衡水平了。对这个问题要做进一步分析。首先,汇率稳定并不表示汇率均衡。过去我们实行统购统销时,几乎所有物品的价格都在长时期中保持稳定,但不能说这些物品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第二,如果说贸易顺差收窄表示汇率均衡,这也只能是一种局部均衡或短期均衡,是增量均衡。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由外汇占款过多所引起的通货膨胀蔓延证明了人民币汇率还没有在长期和全局上实现均衡,没有在存量上实现均衡。在一个交易双方为利益攸关方的市场上,市场很容易形成均衡。这是因为供求双方都是理性的,供给方不愿意低于成本价而供给,需求方也不愿意高于自己的意愿价格而购买。交易双方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价格非常敏感。当市场变动到均衡点时,供求双方都不愿意再改变自己的决策,即不再增加或减少生产量和消费量,使交易价格与数量处于静止不变状态。但在有政府参与的市场上,价格虽然有时也是静止不变的,但却不是均衡的,例如节假日到一些城市的火车票价格。为什么政府参与价格的决定时市场就难于形成均衡呢?这是因为政府的动机、目的和手段使然。政府难以同时代表供求双方的利益,他总是偏向某一方,或有供求双方利益之外的目的。政府常常采取稳定的方法求得价格的平衡,这是大错特错的。市场价格是在动荡变化中趋于均衡的。同时,政府远离生产第一线,其定价也不能及时反映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央行特殊的购汇目的,使人民币估值过低,再加上财政实施的出口补贴政策,刺激了企业的出口意愿而抑制了进口意愿,便形成了大量的贸易顺差,积累了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由于出口与进口是相对立的,所以,汇率变动是一把双刃剑,对供求双方的影响是相反的,正如货币价值的变动对供求双方的影响相反一样。一国汇率高于均衡汇率时,该国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变得昂贵,有利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使国内的消费者受益,生产者受损。对贸易国来说,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有利于生产者而不利于消费者。相反,如果汇率低于均衡价格,则该国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便宜了。汇率变动在两国之间的出口与进口、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使一方受益的同时必定要使另一方受损。因此,要顾及到两国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四方的利益,就需要汇率形成均衡,均衡汇率能够平衡进口与出口两个方面。有些人按照凯恩斯对外经济乘数理论,认为净出口增加有利于国民收入增加,就业率提高,因而片面追求人民币汇率低值和贸易顺差。凯恩斯对外经济乘数理论是一种短期分析方法,仅适用于经济衰退之后资源大量闲置的短期。我国从2002年至今,除2009年个别年份外,都处于通货膨胀的形势下,说明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或接近被充分利用。同时,从微观一个行业或企业的角度看,出口减少可能会影响出口比重高的一些行业(企业)的就业率。但是,从长期和宏观角度看,净出口减少就业却不会减少。据丁剑平和王璐(2006)的研究,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有利于缓解汇率波动对就业的影响;日本实际汇率上升净出口减少时,能够促进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在中国,资源在部门间流动壁垒减少时,汇率升值净出口减少也会推动劳动力向非贸易部门转移。由频繁爆发的民间集资案说明,中小微企业急需发展资金。民间的借贷利率常常高达20%—30%,甚至50%,说明中小企业的利润收入更高。如果能够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或者银行能够改善金融资源的配置,将贸易顺差所代表的国内储蓄更多地贷款给中小微企业,那么将能够催生更多这类企业并使其做大做强,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率的提升。

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所产生的弊端

过低的人民币汇率以及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带给我们的是利是弊?应该说,更多的是弊,这是因为:第一,央行购置大量外汇造成了我国城乡居民巨额经济利益的损失。央行购汇形成的外汇储备是有成本的。央行购汇使用的人民币或者被央票(包括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对冲,或者形成基础货币。如果对冲,用债券购回人民币,则要对这部分人民币付息,形成持有的成本。利息由央行出,买单者却是所有消费者。如果形成基础货币,便要产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形成的成本同样是由所有消费者承担的。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按央行官员的话说,是由于被动发行了基础货币,即兑换外汇的人民币。央行每收回1美元外汇,就要按照当时的汇率发放若干元人民币。以目前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6.3的汇率水平计算,共发行了20.16万亿元的人民币外汇占款。据央行资料,其中的80%已经通过发行的央票和债券对冲,实际发行的基础货币大约4万亿元。有专家估算我国的货币乘数为4,那么,4万亿元基础货币通过各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工作,造成了16万亿元的货币在流通中漫游,是2011年GDP47万亿元的34%。如此巨量的货币往哪种物品聚集,哪种物品的价格便飞涨。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农产品价格飞涨,其根源就在这里。通货膨胀造成了我国居民的巨额利益损失。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1年全年,我国CPI比上年上涨5.4%;而最新调整的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5%,百姓实际存款利息收益为-1.9%。也就是说,把钱存一年定期,一万元会“缩水”190元。根据央行数据,截止到2011年底,金融机构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5.2万亿元,如果按照这个规模计算,全国居民一年存款财富缩水达6600多亿元,相当于全国居民人均财富缩水了500余元。第二,用人民币换回的外汇可以投资于外国,但是,我国对外投资主要是债权投资,收益率约为3%—5%,有时低至2%。外来投资主要是股权投资,收益率约为20%,两者相差巨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47182亿美元,对外金融负债29434亿美元,对外金融净资产17747亿美元,这其中储备资产占比近七成。2004—2009年间,中国对外资产中储备资产平均占比为66.73%,比美国高出63.56个百分点;对外负债中,FDI占比高达59.96%,高出美国55.21个百分点。3.2万多亿美元的储备资产年收益约1013亿美元,1.53万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年收益为3060亿美元,相差3倍,凸显出我国“负债高成本、资产低收益”的严重失衡局面。①第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面临着大幅缩水的严重风险。据黄剑和李石凯(2011)的研究,美元外汇储备面临着汇率、通胀和信用三重风险。有数据显示,美联储自1913年建立以来的100年中,美元已贬值97%。20世纪70年代储备的美元,其实际购买力已损失超过3/4。从2005年到2011年,美国的CPI上涨了17.76%。本轮经济危机以来,美国已经实施的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在未来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发生通货膨胀,美元必定贬值。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美元对人民币已贬值约30%。由于美国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而选择弱势美元政策,再加上要减低巨额外债,未来美元汇率必定还要进一步走低。第四,造成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原因除了汇率因素外,另一个原因是出口补贴。出口补贴也造成了我国经济利益的巨大损失。世界很多国家长期实行出口补贴政策,鼓励本国企业出口创汇,我国也是这样。但是,据彭美秀(2005)的研究,出口补贴会导致国内价格上升,消费减少,生产和出口增加,财政支出增加,贸易条件恶化,社会总福利下降。也就是说,财政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出口企业不仅直接减少了国内公共福利,而且使得国内价格上升,也损害了消费者的福利。不仅如此,中国出口总额的大头是海外跨国公司和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制造的,贸易顺差也主要是由这些企业带来的,因此,享受到较多财政补贴的也主要是这些外资企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中国商品出口总额为14285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出口达790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3%,另外加工贸易出口6752亿美元。同年,中国出口商品的顺差为2954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商品出口的顺差为1706亿美元,占顺差总额的57.7%,另外加工贸易顺差达2968亿美元。在来料加工贸易上,我们仅能挣到1%的劳务费。第五,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味着中国向美国的投资,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穷国向富国的投资,是资源配置极不合理的表现。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由国内储蓄转化来的,是贸易顺差得来的。按照宏观经济学的恒等公式,一国的储蓄等于国内投资加对外投资。对外投资就是贸易顺差,它等于净出口。在储蓄既定时,净出口大,必然减少国内消费和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利用包括超国民待遇等各种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引国外投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1979年到2010年的30多年间,中国共吸引外资1.25万亿美元。但我们流向国外的资金更多,是国外投向国内资金的2倍多。人们的收入可分为消费与储蓄两个方面。大量财富投向国外,必然减少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国内投资减少,经济发展减慢。国内消费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受阻。消费是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减少会使国民受教育减少,劳动力再生产的质量降低,人才匮乏,技术进步延缓,使中国的制造业长期处于产品价值链的末端和国际贸易的价值洼地,极不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第六,偏低的人民币汇率导致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结构失调,发展方式转变受阻,使一些生产工艺落后、耗能大、污染严重的出口企业长期不能被淘汰,同时也抑制了技术先进、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一些企业的产生。这是因为汇率被低估时更多的资源被出口,国内发展受到影响,并使总需求结构即投资、消费、净出口的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失调。第七,一国货币汇率的稳定是以其币值稳定为基础的,币值不稳定,汇率也就不能稳定。长期发生通货紧缩的国家,其汇率要升值;长期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其汇率则必定贬值。即使采用固定汇率制,名义汇率不变,发生通货膨胀时实际汇率也是下降的,而实际汇率是决定一国进出口的决定因素。人民币低于市场均衡的汇率,使中国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占款过多,基础货币发行过量,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货币不断贬值;货币贬值反过来又促使汇率贬值,引起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央行以稳定汇率为目标的政策,实施的结果使人民币汇率更加不稳定。只有按实际GDP增长的比例稳定地增加货币供给量,使物价水平保持稳定,才能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第八,人民币汇率过低不仅造成国内经济结构失衡,也是中美、中欧贸易失衡和贸易摩擦过多的原因。出口是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供给,进口则是对国外市场物品与劳务的需求。由于中国是大国,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具有大国效应,反映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出口什么,什么就降价;中国进口什么,什么就涨价。所以偏低的人民币汇率,不仅使国内经济结构失衡,也使国际市场失衡。中美、中欧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必定在贸易品的价格上,即汇率上。价格是解决贸易失衡问题的关键。中美两国贸易失衡问题只有通过美元与人民币比价的相对变动,即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才能解决。说汇率不是影响一国贸易平衡的主要因素,就如同说价格不是决定供求平衡的主要因素一样,错误显而易见。有人以20世纪80年代的日元升值不能解决美国的贸易赤字为例,说明汇率不能解决两国贸易的失衡。这种举例不能说明问题。因为与美国贸易的国家不仅日本一家,还有其他国家。日元升值了,并不代表所有国家的汇率都升值了。日元仅仅是日本国物品与劳务进出口的价格,日元升值只能解决日本与美国的贸易失衡,不能解决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失衡。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它能与所有国家的货币相交换。因此,解决美国贸易赤字的问题不是像日元这样一国汇率的问题。第九,人民币汇率过低加大了中国居民的生活成本,减弱了居民的消费力。中国居民生活成本高的原因不仅有过多的出口造成了国内物质的匮乏、外汇占款过多造成了通货膨胀以及资源和环境过度透支造成的成本等因素,而且有人民币汇率过低造成了进口物品的价格过高因素。这些年进口的石油、铁矿石、大豆等物品价格过高,在中国形成了输入性通货膨胀。使用过低的人民币汇率是在把自己生产的物品低价卖出,把别人生产的物品高价买进,这与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行为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购买行为都是相悖的,长期这样做必定造成国人利益的巨大损失,是不可持续的。

人民币汇率应该升值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是中国进出口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它本质上要求由市场决定;央行以汇率稳定为目标的操作结果使中国积累了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反而使汇率更加不稳定;巨额的外汇储备和由外汇占款过多导致的通货膨胀说明了人民币汇率偏低;偏低的人民币汇率造成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人们的利益损失巨大、发展方式转变艰难等诸多弊端。这些弊端不消除,中国经济将难以持续发展。怎样从人民币汇率角度出发消除这些弊端呢?首先,人民币汇率应该升值,以求得其均衡。其次,央行的汇率目标应从稳定转变为防止金融风险。第三,为了保障中国进口用汇,央行应储备2—3个月的进口所需外汇;当热钱过多涌入中国时,再适当增加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以够用为度。第四,要积极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要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性”、“浮动性”,减少“管理性”。在保障进口用汇和防止金融风险用汇的前提下,央行要减少外汇干预力度,更多地通过市场攸关方即企业(银行)之间的交易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向。第五,在国外增加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加大人民币国际化步伐。随着人民币走出国门越来越远越来越多,再酌情减少外汇储备。

本文作者:赵春荣工作单位: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查看全文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大。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走高的原因,并对我国今后的外贸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查看全文

对外贸易依存增长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大。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走高的原因,并对我国今后的外贸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