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成本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9 21:25: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贸易成本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贸易成本论文

交易成本对企业理论的影响刍议

关键词:交易成本,多国企业理论,威廉姆森,学术脉络

摘要:从多国企业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更能明显地辨识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本文以交易成本概念、科斯交易成本思想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为线索,对多国企业理论发展的学术脉络和内在联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威廉姆森于2009年成为交易成本理论学界又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源自其使有关治理问题和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在过去30年中成为经济学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的贡献。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将制度作为考察对象,可以轻易地应用于其他能够以制度作为解释变量或被解释变量的研究主题,其应用与影响范围之广泛,无疑是其获得认可和殊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个20世纪70年代,多国企业经济理论的发展明显带有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烙印,科斯与威廉姆森的概念、框架和思想的影响在多国企业理论内部的竞争中更体现出解释力和竞争力。

多国企业理论,俗称跨国公司理论,确立于上世纪60年代,时属国际经济学范畴,研究多国企业的存在并用以解释国际投资的方向和动因。此阶段的多国企业理论属于新古典方法的产业组织理论范式时期。

一、交易成本与新古典方法的内部化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交易成本概念已经明确地进入了多国企业理论的构建和发展。Buckley&Casson(1976,1998a,b)和Rugman(1981,2003)是多国企业内部化论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其各自的内部化观点中都承认科斯的影响。虽然,事实上,他们从科斯那里继承的只是交易成本的概念内涵和分析模式,并非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方法。

查看全文

跨国企业经济理论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交易成本与新古典方法的内部化理论;科斯思想传统下的多国企业理论;威廉姆森思想传统下的多国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对多国企业理论的影响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多国企业理论,俗称跨国公司理论、交易成本概念与Buckley&Casson的内部化理论、交易成本概念与Rugman的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中的交易成本概念、Hymer的多国企业理论介绍、Hymer交易成本思想的学术渊源、Hennart的多国企业理论介绍、Hennart多国企业理论的学理特征、交易成本理论对多国企业理论发展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挑战与理论的发展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从多国企业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更能明显地辨识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本文以交易成本概念、科斯交易成本思想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为线索,对多国企业理论发展的学术脉络和内在联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威廉姆森于2009年成为交易成本理论学界又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源自其使有关治理问题和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在过去30年中成为经济学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的贡献。

关键词:交易成本,多国企业理论,威廉姆森,学术脉络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将制度作为考察对象,可以轻易地应用于其他能够以制度作为解释变量或被解释变量的研究主题,其应用与影响范围之广泛,无疑是其获得认可和殊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个20世纪70年代,多国企业经济理论的发展明显带有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烙印,科斯与威廉姆森的概念、框架和思想的影响在多国企业理论内部的竞争中更体现出解释力和竞争力。

多国企业理论,俗称跨国公司理论,确立于上世纪60年代,时属国际经济学范畴,研究多国企业的存在并用以解释国际投资的方向和动因。此阶段的多国企业理论属于新古典方法的产业组织理论范式时期。

一、交易成本与新古典方法的内部化理论

查看全文

小议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交易成本,多国企业理论,威廉姆森,学术脉络

摘要:从多国企业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更能明显地辨识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本文以交易成本概念、科斯交易成本思想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为线索,对多国企业理论发展的学术脉络和内在联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威廉姆森于2009年成为交易成本理论学界又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源自其使有关治理问题和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在过去30年中成为经济学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的贡献。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将制度作为考察对象,可以轻易地应用于其他能够以制度作为解释变量或被解释变量的研究主题,其应用与影响范围之广泛,无疑是其获得认可和殊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个20世纪70年代,多国企业经济理论的发展明显带有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烙印,科斯与威廉姆森的概念、框架和思想的影响在多国企业理论内部的竞争中更体现出解释力和竞争力。

多国企业理论,俗称跨国公司理论,确立于上世纪60年代,时属国际经济学范畴,研究多国企业的存在并用以解释国际投资的方向和动因。此阶段的多国企业理论属于新古典方法的产业组织理论范式时期。

一、交易成本与新古典方法的内部化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交易成本概念已经明确地进入了多国企业理论的构建和发展。Buckley&Casson(1976,1998a,b)和Rugman(1981,2003)是多国企业内部化论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其各自的内部化观点中都承认科斯的影响。虽然,事实上,他们从科斯那里继承的只是交易成本的概念内涵和分析模式,并非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方法。

查看全文

国际化价值链区域经济论文

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同行的竞争日益激烈,以前不信任分包商的现象以及技术溢出现象加剧了风险的力度。公司组织结构日益呈现出逆垂直式的发展趋向,其中以产业化的模式最为明显,国际化的区域生产网络系统也逐渐成形。苹果、戴尔等电子通信公司相继把企业的精力聚焦在高收益与高风险的“核心项目”,诸如产品的标准界定、质量掌控、市场销售以及服务业务项目的整合等。此外,把产品的生产制造托付给合同的制造方,制造组装与品牌销售分离,让生产更趋近于终端市场,从而确保公司内部的销售和市场营销实际情况以及迅速发展的组装技术脉络相一致。通过全球生产网络形式形成的新型国际化劳动分工,自然地承继了以往国际化劳动分工所具有的部分特质。新型国际化劳动分工的区分标志是产业间的分工,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类型是劳动密集型,发达国家则主要以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为主,继而构建起垂直分工特色化的国际分工系统结构。新型国际化劳动分工的主要框架结构是产品分工的价值链,据此形成逻辑化的多元化区域经济发展形态,从而促使生产分工的各个功能部门内部关系更加密切,空间载体之间的经济依赖性更为显著。在现代技术与产业发展背景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存在着属于自己的劳动密集型程序,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着知识技术密集的流程、纺织服装产业相关的设计与创意流程。跨国企业在国际范畴中寻求如何最有效的资源配置策略,并选择适合的组织与生产模式,不仅涉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还涵盖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流程的空间地理方位的转移,形成严谨的逻辑化的区域经济系统,在研发、管理甚至是销售等环节,都体现出了国际化价值链的趋势。

相关概念的界定

价值链定义。价值链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1985年)提出的。他指出,每家公司均是在设计、生产、营销、传递与辅助相关产品时开展的一系列项目的集合体,这些全部活动均能够通过单项价值链加以说明。公司价值的创造须经过一系列的活动所构建,上述活动主要包括基本性的活动与辅助性的活动两种,其中前者主要有生产作业、内部后勤、外界后勤、市场、营销以及服务项目等,而后者则主要涵盖有购置、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公司基础设备等。上述各异却相互存在着关系的生产销售活动,即构建起创造价值的实时流程,也就是价值链。制造和销售分离的定义。本文中所指的制造和销售的分离并不是针对公司销售产品的范畴展开的区分,而主要基于国际视角来区分集团公司下各个分企业的职能与功能加以分离,也就是根据生产和销售的职能区分构建单独核算的职能企业。具体而言,生产公司专门负责的是生产与制造产品,营销企业专门负责的是产品的营销和市场,二者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与独立性的特点,通过相互协调配合的方式展开营销。区域产业链定义。区域产业链的概念定义代表学者是陈朝隆。他指出,区域产业链是指某类特定区域内所构建起的产业链条或是链段,是整条产业链在确定区域范畴的一种形态。他基于系统论的视角深入地把区域产业链的定义加以诠释,指出区域产业链属于一类区域性的经济组织机构,其运作与发展的主要规律与地区发展与产业机构运作的基本规律相关。不足的是,就有关区域产业链出现的层面而言,并未把产业链与区域产业链二者加以有效地分离。区域产业链的主要构成是被视作经济行为的主体链环,其链接方式主要是串接。产业链的流程是不同公司内部产业通过联系与缔结之后所产生的。

国际化价值链区域经济的逻辑化特点

国际化价值链区域经济的逻辑化特点,新型国际劳动也得以分工,并呈现出相应的区域经济逻辑化的特征:第一,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所具有的动力更为多元化。不单拥有数量丰富的低廉劳动力,同时涵盖了功能完备的市场吸引力、优惠的招商政策、低廉的土地成本、交通运送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贸易政策的改变等。第二,技术发展与全球化的向前推动深化了国际劳动分工的级别与水准。和基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劳动分工相较而言,ICT产业变成新型的国际劳动分工的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新型国际劳动分工的一个核心推动力。第三,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日趋明显,电子信息与通信等在西欧、美日等国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后工业化为主的国家也面对着相似的问题,经过国际范畴的布局协调,维持制造业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实力,变成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区域的首选对象。第四,新型的国际劳动分工解构了以往只是生产制造流程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推论。研发、管理、营销与服务等各个生产性服务业活动和生产制造活动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变成价值链创造的一个核心步骤而被纳入至新型的分工系统内。第五,先进的技术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与发展,然而更为关键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金融资本跨界式的流动,领先的交通运送技术确保国际价值链区域经济的合理配置,包括市场原料、生产制造以及产品市场的国际化配置,从而提供更为完善的国际化生产网络系统。综而论之,新型的国际化分工系统体现出多层次化的特征,涵盖了多种产业及其产品在制造与销售方面的分工情况,同时也包括了相同一种产品中各个增值步骤的多个领域的分工情况,此类发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国际化价值链中区域经济的多种分工的范畴、潜力与深度,同时打开了提高生产率提升与促进经济递增的新型格局,从而使得原先国际化价值链分工系统更趋逻辑性。上述研究系统构架的前提是价值链的总结以及商品链的定义,在此前提下辅以空间与网络等定义,从而在更为广泛的研究系统中诠释当下国际生产组织出现的新改变,形成当下全球化和区域发展分析的关键性研究构架。这种宏观性的构架正体现出国际化价值链区域经济的逻辑化特点。

制造组装和品牌营销的分离理论构建

查看全文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

提供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本论文

提供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查看全文

企业的性质分析论文

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Thenatureofthefirm)一文。科斯提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两者的区别在于:在市场上,资源配置由价格机制自动调节;在企业里,资源配置由权威的组织来完成。但无论用市场机制还是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进一步科斯指出“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最明显的成本,是去发现相关价格是什么”,至此,事实上科斯己经向我们回答了企业出现的逻辑起点,以及企业与市场的界限问题。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进行所花费的成本要低。但是企业的组织成本与企业是形影不离的,它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而扩张,当在企业内组织交易的成本扩大到等于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时,企业与市场的界线也就划定了。

张五常在其1983年的论文“Thecontractualnatureofthefirm”中指出,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这被张维迎理解为“关子企业性质的更透彻的解释”。事实上,科斯早就指出,企业用“权威”在组织生产,无非是“一系列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的结果。“通过契约,生产要素为获得一定的报酬同意在一定的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契约的本质在于它限定了企业家的权利范围”。从这里可以看出,科斯并不是简单地认为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而是一个企业契约对一系列市场契约的替代。企业节省交易费用的奥秘就在于此。“张五常真正不同于科斯的地方,是他认为要素市场上的合约,即企业合约,与产品市场上的合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张五常曾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如果你不会因为到百货公司买了一双袜子,就被看成与这家公司同属一个企业,那么为什么你聘用了一个工人,你就与这个工人被看成同属一个企业了呢?在张五常那里,买袜子的合约与雇用工人的合约都是市场合约,没有本质区别。也正由于此,张五常“不知企业为何物”。

除了张五常,威廉姆森(1975年)和克莱茵(1978年)也继承了科斯的观点,认为企业是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交易模式,一项交易要选择交易成本最小的“治理结构”来完成(威廉姆森,1985年)。随后,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年)以及哈特和莫尔(1990年)建立了一个所有权结构的模型。他们认为,当确定所有特殊权力的成本过高而使合约不能完全时,所有权具有重要意义。科斯(1937年)经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年)、威廉姆森(1975年,1980年)、克莱茵(1978年)、詹森和麦克林(1976年,1979年)、张五常(1983年)、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年)以及哈特和莫尔(1990年)等人的发展,形成了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企业的契约理论。

2创造市场的企业

关于创造市场的企业这一概念,在科斯的论文之中的阐释堪称经典,其经典性不仅在于其论文独到的原创性,更在于其后来引出的一系列经典论文。威廉姆森将科斯的交易费用思想发扬光大,创立了交易费用经济学,企业的契约理论也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企业理论。

我们把科斯的思想提炼一下,其核心观点就是:企业是用一个市场契约替代一系列市场契约(周其仁,1996年);企业由于能够节约交易费用而出现;当企业内的交易费用扩大到等于市场的交易费用时,企业达到其最大边界。对于科斯以及新制度学派所阐述的企业的契约性质和边界问题,本文不作断然否定。需要提出问题的是,科斯简单地认为交易费用是决定企业边界的唯一因素,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查看全文

电子商务贸易改革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方式比较;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功能与优势;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方式的变革;电子商务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功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交易的程序的变革、贸易运输的电子化管理变革、国际贸易的电子支付变革、改变国际贸易监管方式的重大变革、电子商务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贸易活动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随之结合创造了商务活动的新型生产力——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国际贸易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主要介绍了电子商务的含义与特点,论述了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方式的变革,并提出了国际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的现状及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变革

1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方式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与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较。在步骤上更简单。可见电子商务可以帮助国际贸易企业改革国家贸易流程,实现国家贸易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实时化和规模化,提高国际贸易企业的管理效率,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流程管理模式,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2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功能与优势

查看全文

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基本情况;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主要原因及趋势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全球出口市场萎缩、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各主要国家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借口、哥本哈根会议后绿色壁垒将越来越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新的表现形式、切实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到主要依靠内需上来等。具体资料请见: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贸易总额急剧萎缩。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虽然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应对有方、措施得力,仍以全年1.2万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在国际贸易市场所占份额进一步提升,加之我国经济率先复苏,有关国家对我国防范和戒备心理增强,导致贸易摩擦事件增多,使我国本就复杂的外贸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处理、稳妥应对,趋利避害,确保出口贸易保持持续恢复势头,推动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

一、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基本情况

2009年全年,我国实现出口总额12018.8亿美元,同比下降16%,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各主要出口国出口贸易也受到严重冲击,我国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仍然上升到9%以上,取代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全球贸易总额急剧下滑、各国国内经济发展困难和矛盾增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加剧。2009年是我国遭遇贸易摩擦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国,全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了116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高达12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102%,均达到历史最高值。其中,美国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涉案总额达76亿美元,为上年的5倍多。同时,印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先后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在严重冲击全球贸易体系、引发贸易战的同时,也给全球经济复苏以及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转型工作才刚刚起步,相当数量的产品和企业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策略上,片面追求出口数量,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以及廉价劳动力的支撑,不仅给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巨大压力,本身不可持续,而且极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同时,由于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不多,往往会遭受巨额损失。部分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最终拖累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主要原因及趋势

查看全文

货币联盟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回顾了适用于严格固定货币汇率的技术方法,并从对货币联盟通过货币汇率严格固定所获得的利益与付出的代价的研究中给出证明。事实上,丧失货币主权而付出的代价由于有效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而降低了。本文还讨论了一个被忽略的实行严格货币固定的好处,即小国因此而事受到更好的货币政策。完善的货币政策得以形成是因为小国将其货币主权交托于大型机构(大国央行或是货币联盟央行)后,其货币政策将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另外部分原因在于大型机构拥有更多的金融和人力资源去设计和执行最佳的货币政策。由于在联盟内部实行区内贸易和资本流动,因此即便太央行的货币政策出错。对于它所服务的成员国来说,造成的影响也较小。

关键词:严格固定货币联盟的成本与收益国家货币主权

一、引言

如果各国能消除其货币对外价值的波动和长期变化,那么必定使各国从中受益,这一断言是毫无争议的。存在争议的则是对与此政策利益相关的代价估计。

本论文的第一部分讨论了严格货币固定的本质,欧洲共同货币亦是包括在此类固定中的一种形式。这一分析对于清楚地理解严格货币固定所能带来的好处是必需的。论文的随后各部分将对传统成本和利益做出评论。最后讨论在以往的文献中被忽略的小国利益问题。

二、严格货币固定的本质

查看全文

小国得益于货币联盟

摘要:本文回顾了适用于严格固定货币汇率的技术方法,并从对货币联盟通过货币汇率严格固定所获得的利益与付出的代价的研究中给出证明。事实上,丧失货币主权而付出的代价由于有效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而降低了。本文还讨论了一个被忽略的实行严格货币固定的好处,即小国因此而事受到更好的货币政策。完善的货币政策得以形成是因为小国将其货币主权交托于大型机构(大国央行或是货币联盟央行)后,其货币政策将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另外部分原因在于大型机构拥有更多的金融和人力资源去设计和执行最佳的货币政策。由于在联盟内部实行区内贸易和资本流动,因此即便太央行的货币政策出错。对于它所服务的成员国来说,造成的影响也较小。

关键词:严格固定货币联盟的成本与收益国家货币主权

一、引言

如果各国能消除其货币对外价值的波动和长期变化,那么必定使各国从中受益,这一断言是毫无争议的。存在争议的则是对与此政策利益相关的代价估计。

本论文的第一部分讨论了严格货币固定的本质,欧洲共同货币亦是包括在此类固定中的一种形式。这一分析对于清楚地理解严格货币固定所能带来的好处是必需的。论文的随后各部分将对传统成本和利益做出评论。最后讨论在以往的文献中被忽略的小国利益问题。

二、严格货币固定的本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