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智能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5:56: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慢性病智能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工智能技术在慢性病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新一轮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在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及辅助诊断领域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有望进一步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本文聚焦康复和慢性病领域的管理及辅助诊断技术,系统性地介绍以康复机器人和慢性病管理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化应用,为一线医护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最后展望未来AI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康复机器人;慢性病管理系统;健康大数据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术受到了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AI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信息进行模拟的过程,其主要分为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其中结构模拟是指仿照人脑结构的机制,研制出类人脑的机器。功能模拟指暂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根据其功能过程进行模拟。当前,AI技术已经发展到新阶段,呈现出深度学习、群智开放等新特征,其在医疗辅助诊断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重,脑卒中发病率也在不断提升,临床常见的功能性障碍为偏瘫,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运动模式异常、身体关节挛缩僵硬等症状,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体验。在脑卒中患者上肢(下肢)偏瘫康复过程中,基于AI技术的康复机器人,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肢体肌力和平衡能力。此外在慢性病管理及辅助诊断方面,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技术也表现出独特的性能优势。研究人员基于大数据技术,将AI技术与移动计算和生物医疗设备等技术相结合,通过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大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分析和处理,及时评估患者的疾病风险等级,给出患者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国研究人员提出慢性病辅助管理和诊断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精准数字化的移动服务,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1]。如何创新性的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及辅助诊断有机结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体验、实现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成为当前医学信息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综述。
1AI技术概述
AI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研究和开发用于进行模拟、延伸和扩展人智能化的关键理论和方法技术,其企图了解智能的本质含义,并生产出能够以AI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化机器[2]。AI包括弱AI、通用AI和强AI。当前,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使用的AI技术主要聚焦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可计算的智能模型。其中机器学习是指机器可以自动学习的算法,从大量数据中自动化分析并得出规律,最后利用规律对未知的数据进行预测的算法[3]。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数据进行表征的学习方法,通过使用包含复杂结构化或非线性变换构成的多个处理层,对数据进行深层抽象的算法[4]。
2AI在康复管理中的应用
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健康中国行动》、《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鲁卫基层字〔2021〕2号)、《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市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卫字〔2021〕9号)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三年规划》(广卫字〔2020〕210号)要求,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建立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服务机制,推进县域整合型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县开展“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工作。根据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以基层为重点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立以疾控中心为健康管理技术支撑和管理主体、以医共体牵头医院为临床诊疗技术支撑、以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联系纽带、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基础网底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下简称“三高”)三级协同、医防融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提高“三高”患者的发现、治疗、管理规范化水平,建立区域冠心病、脑卒中、肾病综合征、眼底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等并发症(以下简称“六病”)预防、筛查、治疗、康复闭环管理路径,强化中西医协同,努力实现“三高”和“六病”患者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推进和带动县域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格局建设。
二、工作目标
2021年启动试点,到2023年底,基本建立全县“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体系,纳入管理的患者治疗率、控制率明显提升,“六病”实现定期筛查、精准治疗、有效恢复和减少复发。
(一)在县人民医院建设三高中心。镇街卫生院三高基地和村卫生室三高之家建设实现全覆盖。
健康脱贫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健康扶贫工作提质增效,根据省卫生健康委、省扶贫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民政厅联合印发的《健康脱贫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健康脱贫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目标标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卫生健康服务薄弱环节,加大政策供给和投入支持力度,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防治结合、关口前移,坚决打赢健康脱贫攻坚战,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二、任务目标
针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以下简称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按照国家健康脱贫工程大病救治、慢病管理和重病兜底“三个一批”行动计划要求,坚持“保、治、防、提”的工作路径和目标任务,巩固和扩大健康脱贫成果,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应签尽签,慢性病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大病和重点慢性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全县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控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
三、工作内容
医保局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2020年,市医疗保障局切实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要求,在市委、市政府重视关心下,紧紧围绕“民生”这个中心任务,牢牢抓住“保基本、稳运行、重监管、强服务、提效率、可持续”的工作总基调,依法依规做好医疗保障各项业务工作,充分履行和发挥医疗保险管理职能作用,实现医保基金运营安全、待遇逐步提高、经办服务优化的基本目标,全面推进各项医保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参保人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现将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一是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牢固梳理“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政治担当,充分发挥医疗保障系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医疗保障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扎实做好包村联户和第一书记各项工作。二是抓紧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正作风纠“四风”,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扎实开展警示教育,织紧织密制度笼子,牢牢守住廉政底线。召开省委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及全市医保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建立意识形态制度3项,组织党组理论学习10次,主题党日活动12次。召开支部党员大会3次,集中学习21次,观看专题片7次。三是推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认真执行《党支部工作条例》,落实“”、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做好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工作。综合运用“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等学习平台,不断提升政治觉悟和能力素质。积极开展特色党支部创建、到社区“双报到”活动。四是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医保工作全过程,始终把党建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推动医保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更大力度治理“慵懒散浮”,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决扛起意识形态工作政治责任,切实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落实落细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认真履行保密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创新宣传方式和宣传载体,线上线下齐发力,进一步提高医保政策知晓率。灵活运用多种宣传方式,通过报纸、电视台、村村通、LED宣传大篷车、全福元室外宣传屏等渠道,综合运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美篇等新媒体手段,围绕医保政策解读、维护基金安全政策法规、打击欺诈骗保等内容开展大密度、高频次宣传,进一步营造关注医保、支持医保,保障医保基金安全,杜绝欺诈骗保行为的良好氛围。2020年,共印制各类宣传材料近29万份,宣传版面100多块,组织宣讲场次,培训2000多人次。
(三)高点定位,发扬“绣花精神”织密医保元素。在全市医保系统推行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实现证明材料最少、办事流程最简、办理时限最短、服务质量最优的“四最”改革目标,参保人员医保政策能问、医保疑点可查、医保事项好办。12月10日,在市召开全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和稽核工作会议,省医保局选取了4个地市、1个县级市介绍医保基金管理方面经验,我市作为唯一一个县级市做典型发言。
(四)借水行舟,依托互联网实现医保业务家中办。大力挖掘“互联网+医保”的路径,推出了企业立户“一链全办”、医保转移“隔空快办”、人员增减“一网通办”、基数年报“全程网办”、慢病申报“线上联办”、异地备案“手机掌办”等“不见面零跑腿”服务,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医保服务的优质便捷。8月底,我市高频医保民生事项“网办”实现全覆盖。23项医保业务可以通过小程序随时随地办理。在市范围内率先上线医保微信办理小程序,市政府政务公开2019年第56期专题介绍《市打造“互联网+全域医保”模式助力医疗服务提质增效》经验做法。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调查分析
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6.14%,2050年将突破30%。我国老龄化进程在不断加快[12],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也将迅速增加。与市场潜力巨大的情况相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呈现发展缓慢趋势,养老服务的利用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供需不协调是影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3],这主要因养老服务提供者与老年人不能有效沟通,导致了解不足,从而无法提供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方式,能够充分运用互联网,整合并利用大量资源,对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整合与最大限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45]。因此,可作为解决我国当前养老问题途径的一种可行性尝试。本研究旨在了解城市老年人及其家庭对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的使用意愿,以及对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提出城市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内容结构的初步构想,为构建平台奠定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研究于2016年11月—2017年2月实施,采用方便抽样法,从河南中部、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各选取1个地市,对当地年龄≥60岁、居住年限≥10年的63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对本次调查知情同意、并积极配合。1.2方法。1.2.1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中部分内容根据他人研究改编。①老年人基本情况: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子女数量、婚姻状况、退休前职业、月平均收入、养老方式、患慢性病情况、自理程度等。②对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的使用意愿。③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及程度[67],包括医疗服务、日常照顾、文化教育、精神慰藉、健康教育与咨询5个维度、22个条目,并采用“完全必要”“有必要”“无所谓”“不必要”4个级别来表示程度。问卷重测信度为0.9,Cronbach’sα系数为0.8。调查者向调查对象讲解调查目的,指导其自行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30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610份,有效回收率为96.8%。1.2.2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以及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的使用意愿;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2.2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的采纳意愿。老年人均未使用过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94.4%的老年人未听说过此类平台,大多数老年人(87.2%)对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有使用意愿,其中,67.7%的老年人愿意经常使用该平台,63.8%的老年人愿意推荐该平台推荐给其他老年朋友。见表2。2.3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程度。表3显示,老年人需求最高的3项服务功能依次为医疗服务、日常照顾及健康教育与咨询。医疗服务内容中需求得分最高的3项为定期检查、专业护理、紧急呼救,分别为(3.50±0.80)分、(3.43±0.87)分和(3.36±0.83)分;在日常照顾中需求得分最高的为代做家务,为(3.24±0.92)分;在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中需求得分最高的2项服务内容为慢性病知识和中医药保健,分别为(3.21±0.93)分、(3.15±1.01)分;精神慰藉服务类别中需求最高的是为心理疏导(2.90分±1.05分)。
3讨论
体医融合在社区公共健康服务的应用
摘要:社区公共健康服务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美好生活需要中的一部分,为了保障居民的健康生活的良好发展,逐渐延伸出了体医融合科学理念。相关研究发现体医融合在社区公共健康服务中有较好的发展方向,并且能够有一定深度的发展趋势,在运动处方、AI运动技术指导等方面可以作为体医融合发展中深度研究并应用的领域。
关键词:体医融合;社区;公共健康;健康服务;应用
在现代科学健康发展观的指引下,对于体质健康培养已经从早期的医学手段延伸到医学、体育学、健康学等多样化促进的新模式。医学中分化出有关健康医学、疾病预防、慢性病康复等专业类型,体育学中也分化出运动康复、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细化,这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必然需求。我国自2014年就已提出“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文化等融合发展”的理念,并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在“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体育的含义从最初的提高身体素质作用转变为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包括情感、意志培养)的重要作用,是人们生活中培养健康体魄的重要生活方式。由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首要问题,老年人也是患病的主要人群。我国为解决国民的健康问题,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一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科学的健康指导思想,让医疗与体育协同发挥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1、社区公共健康服务
社区公共健康服务是以社区为核心,辐射社区中的所有居民,以老幼、妇女、患病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科技设备,从预防、保健、康复的目的出发,发展居民的体质健康水平。公共健康是影响社会各个层面的主要健康问题,在此次疫情中,公共健康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保障全体居民健康生活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社区公共健康服务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发展与资源受到国情影响,体育事业在巩固发展基础的情况下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突破发展,全民健身策略的发展需求与社会现有资源还不匹配;第二是群众基础还不够,虽然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但是公共健康服务主要实施的方式是社会体育参与,我国基层社会体育受众人群比例相对还较少,在党和政府的政策与号召下还未迎来新的突破节点;第三是群众的科学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国民对健康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对体育锻炼的价值也较为浅显,急需用有效的方式促进社会体育观念的转变;第四是公共事业投入的不足,基层体育事业服务不够完善,相关公共事业单位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作用体现;最后是新的公共健康服务体制还没有完善,新的发展力量还没有明确的作用方向,需要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或体制要求加强公共健康服务的建设。
2、体医融合科学健康理念概述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策略
医学经历了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展到现代医学时代。医学模式也从机械论医学模式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趋于密集活跃,学科之间日趋交融[1],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是当前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课题。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临床医学类专业教指委工作会议,就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培养未来杰出的医学科学家,做出系统谋划,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医科的发展战略。新医学提出依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以预防治疗康养生命健康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为医学发展方向;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医工理文融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在新医科萌芽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特殊阶段,依照教育部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3],立足《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4],本文针对新医学背景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及学科建设的内涵、路径综述如下。
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现状
1.1师资队伍。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医科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主要体现在知识范围、实践经历、技术能力、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目前,大部分教师尚未达到这种要求,他们往往关注与本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新型技术,未对交叉学科做进一步了解,还表现出与行业密切合作不足,缺乏应对挑战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5]。1.2人才培养。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现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已有14个大学22个交叉学科所涉及的一级学科含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6]。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但由于我国最早的公共卫生教育是由前苏联引入,受传统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影响较深,在教学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方面还存在问题[7]。1.3科学研究。新医科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要求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相互融合,协调发展[8]。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是疾病机理机制。公共卫生研究的重点是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及健康的影响。基础医学主要通过研究微观医学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及预防[9]。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公共卫生人员、基础研究科学家及临床医生协作沟通才能完成。需要将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进行整合,从系统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医学实际问题。1.4社会贡献。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要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因此,急需建立重大慢性疾病防控体系,为大众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传染性疾病防控体系。但对于目前已成为国民健康重大威胁的慢性病,相关的防控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加强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研讨交流与实践探索,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治紧密结合的慢性病防控体系。中国慢病防控工作体系尚属空白,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病防治工作网络还处在探索阶段[10]。
2新医科视角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新医科建设是“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的大事,新医科建设重中之重是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既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师资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坚持兴国必先强师。努力打造学科交叉实践型师资培养体系。2.1.1核心内涵—高层次师资建设。高层次师资建设包括选拔学科带头人、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打造卓越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学术带头人要具有凝聚力、团队精神,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敏锐洞察力,熟悉预防医学发展前沿动态,有较强的交叉综合研究能力,对研究方向富有经验并具有预见性。鼓励中青年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各学术带头人团队,并在各团队中进行轮转,达到学科交叉的目的。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高水平课题,撰写高质量论文,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倾斜。要求教师具备大学教师和公共卫生医师2个角色,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旁征博引的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能力;同时还要有现场处置的丰富经验。与医院及预防机构合作开展教学,到相关单位兼职挂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导师组是由交叉学科导师组成的团队,要求导师之间知识互补同时又知识关联,导师组还可以是学校导师与实践教学基地导师的组合,共同完成研究生的培养。2.1.2外部环境—实践教学提升。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公共卫生的师资具备较高水平的实践教学能力。高校的教师需定期下现场,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开展横向合作,促进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11]。2.1.3内部范式--学科交叉融合。教师可以按照学科交叉的原则组成科研教学团队。师资团队可以是“基于预防–基础–临床的交叉学科型师资团队”,目的是提升教师对综合知识与技能、复杂问题的应用整合能力。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推进创新思维培养,提高教学质量。2.1.4基本方针--师德师风建设(图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师资团队应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指路人。不断提升师德学风,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日常教育。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2.2人才培养。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医学教育强化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促进健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2.1本科生培养。进一步突出本科人才培养在医学人才成长中的基础地位,不断深化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打造金课,淘汰水课,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以及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强调交叉学科的课程学习;注重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形成“厚基础、宽专业、高能力”的培养格局[12]。2.2.2研究生培养。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需求。新医科要求树立交叉融合的培养理念,在高校、卫生系统之间,以慢性病防控研究为导向,实现研究生知识技能的综合提高。在融合创新理念下培养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公共卫生医师或者医学科研工作者[13]。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着重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知识-能力”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公共卫生知识体系为中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公共卫生服务为特色,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训练,进一步突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14]。2.2.3留学生培养。留学生的培养,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医科未来发展方向。可以采取构建医学留学生学习共同体形式。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们具有共同的学习利益观,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资源并研讨相关领域的学术问题,体现着一种互利共赢的学习合作精神。同时,应认识到,协同交叉是医学留学生学习共同体持续性发展的源泉。留学生参加到各学科的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学术座谈中去,这些活动能为他们提供思想碰撞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交叉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3科学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组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大型人群队列均在预防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5],为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这些均是预防医学服务于“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学科内部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均影响着预防医学的发展方向[16]。2.3.1学科内部交叉。(1)基础医学与预防医学结合:基础医学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了人体结构和功能,明确疾病治疗与预防的机制。蛋白组学研究在揭示生命运动的本质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因组时代、微观医学研究与宏观人群防治相结合,在了解疾病分布特征、探索病因、筛查高危人群,开发有效疫苗和药物等方面为预防医学做出了大量贡献。(2)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预防医学通过预防人类疾病、延长生命、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在医学中发挥更大的潜能,临床医学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两者最大的目标均在于保证人们健康。将临床与预防进行整合,可以实现最佳的健康效益,通过个性化的医疗策略制定,进行疾病的预防、筛查、诊断和治疗,从而确保人们在最少的投资下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17]。2.3.2学科之间交叉。在交叉学科飞速发展背景下,预防医学研究也日益呈现多学科综合的态势。从描述分布、探讨病因、到政策的制定,预防医学不仅要在医学内部进行交叉,还与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行为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实现跨界交叉。如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在多维健康研究中、在探索疾病发生原因的进程中,帮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客观事实。高精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预防医学对疾病的监控水平、工作效率,使得更多的危险因子得到揭示和确认。在预防医学研究策略上,从软科学的角度更加系统地帮助预防医学工作者在制订健康方案上采取更加全面而系统的方法,促进了预防医学发展[18]。2.4社会贡献。2.4.1打造集科研、政府疏导和地方资源为核心的一体化慢性疾病防控体系。这一系统通过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多部门的融合与实践探索,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动慢病防控公共政策开发,建立符合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征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培育健康社会环境。基于大人群队列研究的成果,依托高效的慢性病防控体系,以实际应用研究形成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指南;支持多参数生理指标采集与多协作互连的网络终端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慢病风险因素辨识与监测的远程健康监护平台;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慢病风险因素监测与管理的示范应用[19]。2.4.2建立慢性病研究的大样本人群队列为研究。慢性病筛查、干预、控制的有效策略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队列。探讨并发现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开发精确慢性疾病预测模型,制定、评估并普及生活方式干预方案,从而控制慢性疾病蔓延,延长全体国民的健康寿命,抑制医疗费用的无止境增长。
3展望
关于进一步明晰科技发展的着力点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符合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技术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知客观规律,创新关键技术,走出一条在资源有限的国情下,依靠科技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科技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抓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立足对我国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进一步明晰科技发展的着力点。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综合分析世界及我国化石能源可开采储量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承受能力,我国能源消耗必须向大幅度节能减排方向发展,大幅度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比较理想的是,到2050年,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届时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化石能源消耗量同*年相比增加不超过0.5倍,先进可再生能源达到25%-30%,水电和核能达到20%-25%。近期应重点发展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力争突破新一代零排放和二氧化碳大规模捕捉、储存与利用的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安全清洁核能技术和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前瞻部署非传统化石能源技术。中长期应重点推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向主流能源发展,突破快中子堆技术、太阳能高效转化技术、高效生物质能源技术、智能网格和能源储存技术,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力争突破核聚变能应用技术,建成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
有效突破水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式制约。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正面临最严峻的水问题挑战。解决我国水问题,从科技角度看,近期要加快开发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水污染物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饮用水安全保证技术等,重点发展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高效低成本海水利用和淡化技术等,前瞻部署和发展水生态系统相关科技问题,初步建成节水减排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中长期建成行业性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区域的技术体系示范,开展湖泊、流域水体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使我国主要水体污染得到根本治理,研究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变化的适应技术并进行示范。
从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过渡到有效修复生态环境。全球环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已呈现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严峻局面,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要坚持和完善源头治理战略,重点开发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中长期要深刻认识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系统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建立生态、环境、气候综合监测与预警系统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退化生态重建转型、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健康监控防治、循环经济研发示范、全球环境变化适应与减缓、环保产业技术和设备研究,形成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
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要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必须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通讯和计算机市场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工业生物经济,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重大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期要重点发展低成本、高能效的硬件、系统软件、互联网服务技术,突破CPU芯片、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分布式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提升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向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研发高性能复合材料、轻质高强结构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基础材料及应用技术,发展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能源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等新材料;发展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基产品开发等工业生物技术。中长期要突破服务科学和网络化、智能化、可持续的服务技术,初步建成我国信息科技软件和服务工业体系;推进制造技术与电子、信息、生物、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相互融合,发展新的制造技术,根本改变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突破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加强生物科技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
科技发展分析论文
科技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抓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立足对我国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进一步明晰科技发展的着力点。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综合分析世界及我国化石能源可开采储量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承受能力,我国能源消耗必须向大幅度节能减排方向发展,大幅度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比较理想的是,到2050年,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届时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化石能源消耗量同2005年相比增加不超过0.5倍,先进可再生能源达到25%-30%,水电和核能达到20%-25%。近期应重点发展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力争突破新一代零排放和二氧化碳大规模捕捉、储存与利用的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安全清洁核能技术和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前瞻部署非传统化石能源技术。中长期应重点推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向主流能源发展,突破快中子堆技术、太阳能高效转化技术、高效生物质能源技术、智能网格和能源储存技术,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力争突破核聚变能应用技术,建成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
有效突破水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式制约。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正面临最严峻的水问题挑战。解决我国水问题,从科技角度看,近期要加快开发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水污染物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饮用水安全保证技术等,重点发展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高效低成本海水利用和淡化技术等,前瞻部署和发展水生态系统相关科技问题,初步建成节水减排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中长期建成行业性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区域的技术体系示范,开展湖泊、流域水体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使我国主要水体污染得到根本治理,研究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变化的适应技术并进行示范。
从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过渡到有效修复生态环境。全球环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已呈现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严峻局面,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要坚持和完善源头治理战略,重点开发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中长期要深刻认识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系统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建立生态、环境、气候综合监测与预警系统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退化生态重建转型、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健康监控防治、循环经济研发示范、全球环境变化适应与减缓、环保产业技术和设备研究,形成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
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要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必须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通讯和计算机市场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工业生物经济,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重大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期要重点发展低成本、高能效的硬件、系统软件、互联网服务技术,突破CPU芯片、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分布式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提升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向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研发高性能复合材料、轻质高强结构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基础材料及应用技术,发展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能源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等新材料;发展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基产品开发等工业生物技术。中长期要突破服务科学和网络化、智能化、可持续的服务技术,初步建成我国信息科技软件和服务工业体系;推进制造技术与电子、信息、生物、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相互融合,发展新的制造技术,根本改变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突破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加强生物科技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使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健康。近期要重点发展针对我国多发病、常见病的低成本预防和治疗技术,加强环境因子、生活方式、心理与行为对人口健康的影响研究,发展基于现代科学基础的健康生活模式,力争突破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要慢性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机理,建立监测和防御重大与新生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生物安全网络,发展新一代人口控制技术以及生殖健康检测与干预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中长期要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防、预测和个体干预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发展针对重要慢性病的营养干预技术,开发个体化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建立针对各种重要慢性病的全民防御体系,基本实现中医中药现代化。
重视开发利用空天和海洋。空天和海洋科技是关系我国发展空间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必争领域。目前世界空间强国都制定了至2050年的空间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我国也应当从和平利用空天出发,加强空间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统筹安排,抓紧制定发展路线图。在海洋科技方面,近期要重点发展海洋监测技术,大幅提高海洋综合观察能力;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催生海洋生物制品新产业的兴起;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促进海水淡化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加强海域综合地质调查,开展近海天然气水合物前期勘探;开展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全面监测近海环境,有效遏制污染扩展趋势。中长期要促进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经济、海洋精细化工业和海洋服务业等快速发展,实现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发展深海矿藏与油气资源探测技术和天然气水合物的采集与安全利用技术,广泛应用大规模海水淡化技术,有效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和淡水紧缺的压力。发展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治理和生物修复技术,提高预报和减轻海洋灾害能力,使得海岸带更加宜居,初步实现中国海洋数字化。
医疗保障局工作计划
1、开展DIP改革实际付费
市是全省首批启动DIP实际付费运行的城市之一,自2020年11月国家医保局将我市纳入DIP国家试点。2022年,县医保局将按全市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市基本医疗保险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结算办法(试行)》(医保发〔2021〕32号)文件,开展好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为全县所有定点住院医疗机构提供更加智能、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障服务。
2、医保电子凭证推广
2022年,广泛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县实现60%以上参保人激活医保电子凭证;定点药店和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一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覆盖率不低于60%,使用医保电子凭证结算次数占本地医保结算总次数比例不低于30%;二级以上医院实现医保电子凭证就医全流程应用。
3、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巩固拓展医保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常态化保障平稳过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突出“应保尽保”和“待遇落实”两个关键点,实现医保扶贫常态化,整体提高医保管理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