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0 17:30: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旅游专业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旅游专业教学

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工匠精神在我国的大力弘扬和发展,将工匠精神的培育逐渐渗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已经成为各个中职院校的一大教学目标,中职旅游专业也不例外。本文简要分析了如何将工匠精神运用到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设计当中,以此来培养出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旅游专业人才。相信这些优秀人才能够为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推动其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设计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促进各行各业发展进步的一大精神支柱,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因此,我们要求各个旅游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敬业、专注、精益求精以及创新发展的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不应当仅仅在从业人员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而是在其求学期间就应当开始这种精神的培育。因此,作为培养旅游业人才的中职旅游学校,必须将工匠精神渗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的旅游事业培育出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

1.工匠精神在中职旅游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能够推动中国旅游事业健康发展的专业型旅游服务人才,而工匠精神的引入是培育出优秀旅游服务人才的关键因素。首先,工匠精神要求精益求精[1]。在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精益求精不止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学习态度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卓越的旅游业人才。其次,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必须要敬业、专注。因此,中职旅游专业教育不止应当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专业,坚定自己的职业信仰,专注于提高自身的职业水平。再次,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2.工匠精神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贵州省旅游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给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客源市场格局的改变、游客旅游体验方式的转变以及贵州省文化旅游建设等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与旅游企业人才培养再次成为热点问题。通过对已就业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和旅游企业员工发放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现实期望,并针对这些现实期待,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求能对贵州省高校培养旅游人才提供建议。

关键词: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实期待

目前贵州在推进旅游强省的伟大战略,全省旅游企业度对本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特别那些高素质、具备相当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有用武之地。那么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呢?高校又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呢?

一、贵州旅游企业岗位人才匹配现状

1.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结构。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往往要求年富力强的人员从业,年轻员工在其单位所占的比例最大,使得大部分人认为从事旅游就得有“青春”资本,这部分人员主要是旅游饭店服务人员、导游;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在招收行政管理人员时候比较看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如景区管理人员、旅行社高管等。此外,旅游企业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特别是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多,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还是初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根据调研,当前贵州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当中高中级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大致是10%-15%,基层服务人员所占的比例高达85%—90%。2.旅游企业提供的岗位及薪酬。对旅游及相关企业提供的岗位进行透视,新进员工一般是餐厅服务员、客房部服务员、市场营销、大厅服务员、导游员等,部分旅行社导游员还兼接待、票务、文员等基层岗位。除导游工资月基本工资300-500元外,其他基层人员的月工资水平贵州全省平均在200元左右,地区不同工资略有不同。3.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据调查,大多数旅游企业对新进员工的外在条件如身高、容貌等比较讲究。甚至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候将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女生身高1.60米以上等条件明确列入应聘条件。除此外,绝大多数旅游企业将毕业生的道德素质列为首位,然后比较看重学生的为人处事和沟通协调能力,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毕业生实操能力、外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心理素质等比较讲究。在同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得知,企业在决定应聘者是否录用的时候,往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精神、实操技能以及为人处事甚是关注。因而旅游企业的员工都是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技能。因此,具备综合技能的学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实期待

查看全文

论学校旅游专业的双语教学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界定

一双语及双语教学的含义

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汉语和英语。而是指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强调教学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外语交互。

二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本世纪初,教育部针对本科教学改革提出的诸多建议中,其中有一条就是实施双语教学。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社会对旅游行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愈来愈频繁,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也是发展浪潮中不可缺少的浪花。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要为之做出一定贡献,该专业学生更要具备流利的英语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该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势在必行,便于中国成功与世界接轨。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查看全文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融入乡情教育研究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融入大兴安岭地区乡情教育的意义

为更好地开展国情教育,将乡情教育融入教学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大学生了解地方现状的重要途径。通过乡情教育,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以后服务家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乡情教育中,教师需要从各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如地理文化、乡土风情以及历史文化等。通过这些层面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促使他们在地方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中贡献力量。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知识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外文化知识,还需要掌握与目的地相关的知识;在技能方面,学生只有掌握地方文化,才能更好地为游客讲解本地文化;在情感方面,学生只有了解地方文化,才能对当地产生感情。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大兴安岭地区的乡情教育,对学生将来“讲好兴安故事”,做“兴安好导游”意义重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也有可能从事研学旅行工作,无论是引导学生了解乡土、乡情,还是引导学生了解县情、市情,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应掌握大兴安岭地区的乡情。另外,研学旅行的开展离不开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地方文化也正是乡情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需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乡情教育则是理想的内容选择。为使学生对大兴安岭地区的地方特色有更详细的了解,开展大兴安岭地区乡情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大兴安岭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其中包含的革命精神,能在乡情教育中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从而为大兴安岭地区培养更加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进一步推动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对大兴安岭地区乡情的挖掘与分类

从本质上说,乡情教育是将地区的乡土现象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教学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受到教育。分析众多学者对乡情教育的解读,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一个共同点,即学生通过了解周围的人、事、物,能对周边的环境和文化有充分了解,进而加深学生对乡土的热爱,使学生主动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本文所说的乡情教育主要是基于大兴安岭地区的乡土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中包括大兴安岭地区的气候、水土、风景、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乡情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自然环境,其二是人文社会。前者指的是气候、地貌、水土、生物、矿产等方面的内容,后者指的是与人密切联系的行政区划、人口分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经济、政策等内容。在对大兴安岭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后,笔者将大兴安岭地区的乡情分为八种文化,分别是:

(一)大兴安岭的森林文化

大兴安岭地区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山脉东北坡,是中国最北端的地级行政区,拥有中国最北的山、最北的水,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1]。其管辖区域总面积8.3万平方千米,一望无际的森林,孕育了独特的森林文化。

查看全文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是其核心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但高职旅游专业《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一直是其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通过学习往往能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却缺乏从管理理论的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一般性、艺术性、学科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等特点,要求课程教学要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强化实践、不断创新,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一、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生命线,以应用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管理学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它对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是理论教学的延续与深化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与旅游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管理思维模式和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旅游管理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而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具备基础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规范的管理操作技能,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管理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查看全文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互联网对各行各业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行业改革与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下,面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问题,如何依托互联网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如何利用互联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互联网;改革路径

当前,中国的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已经位居世界首位,旅游业发展迅速。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对基层人才以及高技能的专业管理人才需求量旺盛。面对旅游业的需求性特征,旅游专业教育必须积极变革,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形势,要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对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开展研究,完善不同资源稀缺性与完善性建议,探索适应行业发展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仍依旧以专业理论教学、通识课教学为主导,目前这一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实践课程比例相对降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跨学科、渗透性等特点,经济学、管理学是该专业知识的基础,学生需要具有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从现有的课程设置上来看,主要课程有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可以发现该专业缺乏独立的课程,教材内容缺乏学科特点,且理论课程较多。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专业理论课程内容教学大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实践课课程教学大多根据理论课程知识与教师自身的经验,课程内容随意性较大,没有与行业实际情况对接,也没有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利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1]。除此之外,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也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另一大问题。当前,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岗位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部分教材内容仍沿用几年前的理论与思路,难以满足现代旅游企业的需求,课程内容落后于实践。同时,学校实践教学教师并未积极与旅游企业沟通,没有及时了解企业、行业的需求,这也是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滞后的重要原因。2)专业教学方式单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课堂“沉默”现象较为严重,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没有学生应答,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课,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知识点,教师基本不了解,课堂氛围沉闷。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可、基础课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不少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进度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虽然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也仅仅是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简单的进行分类与罗列,“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虽然会以引入案例教学方式,但是这些案例的真实性仍有待考量,由于部分实践教学缺乏实践经验,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脱离实际,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2]。大多数实践教学课堂仍采用教师演练、学生模拟的方式,实践课程设计单调,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讨论与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并不多,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3)专业师资队伍不健全。现阶段,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足、教师素养不高已经成为阻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一大瓶颈。一是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在互联网背景下,国内旅游业依靠“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部分院校不断扩大旅游管理专业规模,国内旅游院校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部分院校为了进一步满足的教学需求,从高校、企业引进人才担任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虽然增加了教师数量,但是这部分教师或者缺乏实践能力,或者缺乏课程教学能力,难以将实践经传授给学生,专业优秀教师与学科带头人极为匮乏。二是“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绝大多数教师来自于各大高校,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大多为刚毕业不久进入学校教学的学生,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知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但是却没有在现代旅游企业实习、工作的经验,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偏低,难以保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部分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也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但是终身学习意识薄弱,不能主动学习新理论、主动了解旅游产业变化以及人才需求变化,这也影响了教学质量。4)缺乏完善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当前,教学质量评价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导,学生在考试前根据教师给出的重点认真复习基本都可以合格,故而学生“临时抱佛脚”现象较为严重,期末考试结果也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能力水平。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学评价体系灵活性不足,大多采用定量评价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定量评价指标也难以全面反映专业教学中的问题,难以触及教学根本[3]。在毕业论文考核方面,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教师对课程论文或学年论文写作训练要求不够,也没有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融入日常的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的质量没有做出严格的要求,导致学生入学门槛高、毕业门槛低,难以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人才。

2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

查看全文

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旅游类专业。本文所指的旅游类专业包含高等院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旅游英语、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旅游类专业的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是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环节,在教学体系中要增大实践教学的内容。

(二)实践教学基地。所谓实践教学基地,是指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就其内涵来说,是指学校围绕旅游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就其外延来说,主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两大类。旅游类专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设备不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情况看,目前公办高校的经费使用由政府财政统筹安排,高校如有建设需求,需要很长一个周期才能实现;民办高校则只能依靠自身财力进行基地建设。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致使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条件普遍较差,实践教学设备数量、质量和种类严重滞后。例如,已建有的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实训室设施设备多较为陈旧,落后于社会行业规范。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情景模拟实训,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又如,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信息系统等实训室的建设几乎空白,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资源模拟规划系统等必要的旅游实践教学软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价格昂贵,加上观念上不重视,在建设上一直被忽视。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不到位,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其一,有一部分高校出于专业宣传或专业评估的需要,仅仅是在相关企业挂个牌子或签个合约,企业根本不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顶岗实习只是纸上谈兵;其二,由于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实践教学需求增大,一些高校往往降低对合作企业的选择标准,主要的实践教学合作企业也仅仅局限于酒店和旅行社层面,范围狭窄。由于实践教学单位的实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差别很大;其三,企业经营的变动性和学校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导致校企合作的稳定性较差。旅游行业本来就是一个人员流动性很强的行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不断变化导致顶岗实习机会供给不稳定,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1地方高校本科旅游管理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1实践教学的强化开展是合格人才塑造的需求。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塑造服务生产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旅游行业实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实践教学的应用,利于学生对社会对于旅游专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增强学生对现代化旅游事业建设的使命感及责任心。高学生可通过具体实践,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对自然景点、民俗风情、旅行社以及各宾馆酒店日常运营过程和基本面貌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利于专业的感性认知的积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的提高,为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1.2实践教学的强化开展是顺应时展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管理及服务水平需要不断提升,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获取专业的技术知识及“实战”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顺利就业的目标,因此改革创新地方高校旅游专业本科管理的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培养旅游专业型管理人才,需要顺应职业化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发展的形势,满足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推动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2当前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之处高校旅游专业学科体系中,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所占比例较大,实践及应用方面的知识所占比例较小,完全不能与现代化旅游行业所需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相适应,其主要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在传统的旅游学科的人才培养条件限制及培养模式影响下,大部分高校将旅游专业创办为基础学科进行教育,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高学历、高职称师资建设等方面过度片面强调,而对实践教学不予重视。多数高校在进行教学计划时,往往将实践教学设置为辅助课程,同时在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序及运用教学手段及方法等方面,重视于传授理论知识及课堂教学。2.2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目前多数高校训练旅游技能的条件比较简陋,缺乏完善的实训设施及专业化的培训基地,具有较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实训教学难以开展,实践教学得不到实习基地的有效支持,进而导致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难以取得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虽然当前有些地方高等院校拥有可供实习的校外基地,但是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紧密性,人才培养需求得不到满足,建设的档次有待提高。2.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一些地方高校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中,用于毕业实习及专业实践的时间较少,实践教学得不到真正落实,形同虚设。通常情况下,传统的实践教学一般有0.5-1周的课程实践,2周的认知实习,4-24周的毕业实习,很少有超过半年的实习时间。多数高校的毕业实习及专业实践趋于形式,学生放任自流,组织管理流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达不到理想的锻炼效果。2.4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旅游专业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业务操作技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有效联系较为重视,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不仅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相关经验和阅历要丰富、组织教学的能力要具有灵活性,同时要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研究旅游专业的能力。但是在当前的地方高校中,旅游专业教学的发展速度较快,教师人才储备不足,迫于教学需要一些未经专业培训的其他专业的教师跨行进行旅游管理教学,因此不具备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少,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造成极大影响。目前,一些地方高校虽然也聘请了毕业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扩充教师队伍,但是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们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比较匮乏,虽然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管理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难以实施。

3创新改革地方高校旅游专业管理实践教学的有效措施

3.1增强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树立明确的育人目标。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真正了解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实践教学给予高度重视。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对管理理念及教育观念进行不断的更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综合性实训教学课程给予强化,对教学内容中训练实践能力所占比重进行适当调整,需要在设立组织、配备人员、督导课程、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顺利实施实践教学提供保障。3.2加强实践教学的基地完善与建设。地方高校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主要有校内和校外两种。在实践教学的体系中,校内实践为基础,对教学当中实践和理论的互相渗透非常有利。建设校内的教学实践基地,应当依据社会及行业的实际需求,将社会及行业的发展水平作为建设标准,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宗旨,创建实践训练的综合性环境。比如,创建一个同真实旅游管理的设备配置、运作模式、管理方式相接近的实践环境,结合相关教学课程,进行综合应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多样化课余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比如,社会义务、旅游服务、社会调查、自主经营、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由于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的基本功过硬。所以离不开一批设施条件长期稳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较强培训能力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不同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建立产学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比如,我国广州大学城的“光之旅”旅行社的建立;澳大利亚的国际旅馆学院、美国著名的休斯顿大学成立的希尔顿餐馆酒店管理学院等附属星级酒店的设置等,实践教学中学生主导地位得到真正体现。3.3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即为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教学水平对实践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建设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不仅要以职称结构的创新和学历层次的提高为核心,同时又要致力于“双师型”和具有实践经验教师的培养与引进。优化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师资来源的拓宽。利用访问学者的增派,吸引国外留学生,聘请国外教师等;强化教师地方应用性科学研究,有效提升教师对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有计划地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的机会,到知名酒店、风景管理地区以及旅行社进行先进服务规程、管理经验、服务标准的学习,是促使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以及理实结合水平实践管理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确保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能够同迅速发展的旅游行业相适应。此外,师资培训不断增强的同时,应当注重聘请旅游行业的工作骨干走进学校,走上讲台进行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传授,为旅游专业的管理水平先进性、科学性提供保障。对于“双师型”工作者,在职务晋升和评定职称方面适当地给予倾斜。3.4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创造实践教学新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是以国家教育发展方针及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据,制定的中长期地方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对专业的设置、调整、重大科研项目、所需资金等进行研究审定。校企合作办学不仅使经费问题得到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对实践教学极其有利,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同时,对于旅游企业来说,不仅为既有工作人员提供了培训平台,实现优秀学生的优先使用,同时企业的科研课题的计划研究与利用也得到了解决。比如,中国民航京瑞大厦与北京的第二外语学院之间所成立的旅游学院,打造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同时鉴于旅游行业具有极高的国际化形式,所以对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进行学习非常有必要。加大同国际高校相关专业的合作发展,确保学生对旅游行业前沿的管理理论及实践成果的及时学习与体验,学生的国际视野得到极大拓展。

查看全文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案探讨

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包括本、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的旅游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与国内竞争中赢得更加有利的地位,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外语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而且应该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既熟悉中国国情又熟悉国际惯例。这也就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旅游业不断发展变化步伐与激烈竞争的人才?如何在众多的威胁与困难中,突出我们的优势与特色,在服务地方的理念指导下,争取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如何通过最恰当的渠道、价格、促销方式为相关服务对象(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提供满意的服务和产品?如何使相关服务对象能在潜在和现实需求来临的第一时间首选本系?从教学一线收集的信息及市场的反馈信息来看,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存在着以下典型问题。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

目前,本系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非成熟性及教育投资的局限性,导致了我们的旅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发展因素考虑的少。

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明确,以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差,从而限制了专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较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本科教育“理论化”。受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限制,我们的专业教学较为明显的表现出,脱离实践空谈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旅游业是一个应用性强、综合性强、开放性强的产业,因此,旅游本科教育也要紧密结合旅游业的实践。二是本科教育“专科化”。本科不专,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实践教学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专业灵活性和自主性,从理论到理论,过分强调课堂教学,所学内容与行业实际的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培养的旅游人才“高不成、低不就”,适应岗位要求的上手能力差。

2专业课程设置盲目且缺乏灵活自主性,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教学思想、学习方法手段

滞后

查看全文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论文6篇

第一篇:高职旅游管理一体化实践教学分析

面对当前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业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对其的重视日益加深,各高职院校也开始重视对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总体看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从目前情况看,还有大部分的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大部分专业知识还停留在书本上面。因此,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1没有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当前有的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且广泛存在先集中讲授理论课,再安排学生到酒店实训等情况。这就导致了该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还有的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的理论课程由一名教师承担,而实践课程又是由另外一名教师承担。如此一来,两位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少矛盾和冲突,这也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出现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理论课上掌握的实践技能就难以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也无法得到进一步深化。并且如果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也不能做到和教师进行及时讨论。1.2片面强调实践而忽略了职业素养的教育。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在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掌握好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没有对理论及实践的量和度进行正确划分。部分科任教师特别是学校招聘的兼职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对理论的阐述不够深入,也没有把一些必须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一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就沦为了低层次的培训。大多数学生只知道“如何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导致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不到凸显,其职业素养较低。今后走入社会,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提升空间也十分有限。1.3实践教学存在走过场现象。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进行旅游管理实践训练时,都选择了酒店餐饮、客房、迎宾技能、景区景点导游等作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内容。在此过程中,单位大多考虑的是企业自身的利益,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不重视学生的锻炼,学生很少获得岗位轮换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进行实习只是完成了简单的技能重复,或是为单位提供廉价劳动力,存在严重的走过场问题。因此不少学生中途变更实习单位,或是干脆逃避实习,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策略

2.1革新教学理念,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教师必须先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到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教师要把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把理论与实践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减少重复性的实践活动,增设一些设计性强的实践训练,从而构建起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比如,在教学“导游业务”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先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再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个景点的视频,并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这一景点,以此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学生介绍完毕以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并选出特别优秀的学生,让其讲述心得。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实践的乐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广泛开展。2.2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要实现一体化的实践教学,除了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之外,还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比如,在一年级阶段,应当帮助学生进行自主职业定位,找准职业发展方向,并完成初步的职业规划。二年级时,要强化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逐渐提升其职业素养。到了三年级,应当安排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习,让学生做好角色转变,进一步提升其就业综合水平。在高职院校学习的三年当中,学生不但需要学好相关课程,还应当参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教师要把“双证书”的理念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旅游职业技能比赛,以此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2.3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提高学生实践水平。针对实践教学走过场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以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现阶段,国内外不少高校都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校企合作法,并在实践中获取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一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并为学生个人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该模式主要是把学校和单位、企业联系起来,以互惠互利的思想为原则,达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同出色的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教学时先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再让学生到企业适合的岗位上开展实践训练。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在企业的个人表现与其成绩直接挂钩。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