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融资担保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13:14: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绿色融资担保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绿色债券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摘要:新常态经济周期中,近年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观要求愈加强烈。随着绿色发展战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青海省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的纵深推进,辖区内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融资体系短板日益凸显。本文梳理绿色债券的特征、功能和比较优势,分析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当前推动绿色债券发行的难点和瓶颈,在此基础上,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维度提出了运用绿色债券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式选择和政策建议,以期为相似的欠发达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债券;政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青海省海西州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期。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试验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愈显滞后,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务融资短板明显,结合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金融示范点建设要求,大力推广绿色债券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服务支撑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金融体系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
2015年以前,间接融资在海西州融资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进入2015年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呈现总量增加、内外开花、渠道拓展、模式出新等积极变化。截至2017年6月末,全州实体经济境内外融资余额突破千亿元,其中,贷款余额895.8亿元,债券余额46.9亿元,基金余额56.1亿元,其他融资余额15.7亿元。海西州金融机构积极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贷需求,2017年6月末,第三产业贷款占比提高达到19.4%,较年初提升4.6个百分点。注重培育新兴行业增长动能,新增新能源贷款4.3亿元,增长8.3%;新增新材料贷款1.1亿元,增长7.2%;高原特色生物、旅游等行业都保持增长。
二、现阶段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瓶颈
研究发展可持续金融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论文
【摘要】中国经济的增长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为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面向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和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对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金融;信贷支持
一、循环经济是国际金融危机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国经济已经领先世界开始复苏,在新格局下,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调整路径,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旋律。
2009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加速趋势。首先,经济增长的总体能源消耗呈下降趋势。2009年一季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04%,而GDP同比增长6.1%,反映了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同比降低2.89%.降幅比去年同期加快0.27个百分点。六大能源消费较高行业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5个百分点。其次,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各种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提高1.55个百分点,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1935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2.25%.最后,投资结构中,节能减排项目增幅较大。2008年11月,国家紧急部署的1000亿元用于扩内需、保增长的新增中央投资中,约200亿元是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大环保技术示范项目;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今年1—5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15亿元、23042亿元和295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7%、29.1%和34.9%.如果我们把第一、第三产业作为低能源和资源消耗产业,把第二产业作为相对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显然,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显著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幅。
以上数据表明,能源消费总体回升、单位GDP能耗下降,中国投资结构正经历巨大转折,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拉动力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迁,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探究循环经济绿色金融政策重要性论文
【摘要】中国经济的增长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为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面向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和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对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金融;信贷支持
一、循环经济是国际金融危机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国经济已经领先世界开始复苏,在新格局下,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调整路径,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旋律。
2009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加速趋势。首先,经济增长的总体能源消耗呈下降趋势。2009年一季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04%,而gdp同比增长6.1%,反映了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同比降低2.89%.降幅比去年同期加快0.27个百分点。六大能源消费较高行业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5个百分点。其次,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各种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提高1.55个百分点,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1935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2.25%.最后,投资结构中,节能减排项目增幅较大。2008年11月,国家紧急部署的1000亿元用于扩内需、保增长的新增中央投资中,约200亿元是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大环保技术示范项目;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今年1—5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15亿元、23042亿元和295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7%、29.1%和34.9%.如果我们把第一、第三产业作为低能源和资源消耗产业,把第二产业作为相对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显然,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显著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幅。
以上数据表明,能源消费总体回升、单位gdp能耗下降,中国投资结构正经历巨大转折,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拉动力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迁,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研究
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对于我国实现“30·60”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调研发现,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的经验,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要充分认识绿色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加快绿色金融数字化建设力度,三是政府部门需提供相应的财政贴息,四是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五是应拓宽绿色金融产品领域。
一、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二氧化碳排放量日趋增多,全球因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异常现象日益严重。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布,要达到“30·60”目标,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目标。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碳中和是指温室气体总排放量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进行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21年,绿色低碳发展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因此,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运用绿色金融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于改善我国甚至全球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完成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总量上看,中国是全球碳排放大国,占全球碳排放总额的28.8%。但是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实体经济需要进行一场持久且深入的“去碳化”转型。而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金融面临的环境风险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
绿色金融的定义是为助力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等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具体主要体现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领域。近年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绿色信贷方面,截止2020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11.95万亿元,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速为16.9%。2020年新增1.73万亿元,占信贷总规模的比例为6.88%,较2019年末提升了0.2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我国绿色信贷主要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绿色贷款的比重为30.3%;其次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绿色贷款的比重为29.4%。绿色债券方面,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对于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仍保持高位。截止2020年末,我国境内外绿色债券的累计发行量居全球第二位,当年发行2786.6亿元,累计发行11313.7亿元。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发展迅猛,处于全球前列,但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一是分类别看,绿色金融发展不全面。当前,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占我国绿色金融总量的比重达到了97%,而其他绿色金融产品仅占3%,绿色基金、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证券融资均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二是分地域看,绿色金融在全国各地市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仍然是沿海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发展较快,三四线城市发展进程缓慢。三是分主体看,绿色金融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占比较少。如岳阳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品种较为单一,仅为绿色信贷业务,未涉及绿色债券、绿色信托。且绿色信贷业务规模较小,截止2021年9月末,岳阳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为1.4亿元,占法人各项贷款总额的0.34%。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
为推动发展绿色金融,促进全市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现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推动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加快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健全绿色金融支持体系,优化绿色金融市场运作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产业结构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
二、目标原则
(一)工作目标
通过5年时间,逐步提高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融资等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全市金融机构绿色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基本构建起组织体系完整、产品工具丰富、政策支持有力、基础设施完善、稳健安全运行的绿色金融体系。力争用2年时间在县(市、区)和园区创建2个以上绿色金融先行区,为全市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绿色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发展基金,破除绿色资金瓶颈,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但是我国仍处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金融创新;环境保护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需求,尽管我国不断推出一些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新的金融产品,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市场上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而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所占比重明显较少,碳期货及碳期权等衍生工具市场几乎还是空白。产品创新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绿色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二是我国对绿色金融产品只做局部创新;三是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不注重安全、经营风险等问题。(二)政策支持和法制建设不完善。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没建立起发展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体制和法律环境。在政策支持上,我国公布的开展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体制和法律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国家对环保产业的贷款缺乏相对应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对金融机构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相对应的财政贴息、税收减免、坏账准备的计提等补偿政策,从而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法治建设中,缺乏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指导绿色金融的发展,以规范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这直接导致绿色金融的发展缺乏贯彻执行的法律依据,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三)市场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已达2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绿色信贷市场40%的份额,但是绿色信贷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比还是很小,产品涉及范围有限。在市场深度方面:中国低碳金融发展报告显示,18家总资产较多的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数量与总资产之比约为1.81%,在这些金融机构中,兴业银行位于首位,其绿色信贷所占比例只有3.46%。并且绿色信贷主要用于政府介入的环境保护项目,用于中小环境保护企业的绿色信贷很少。在市场广度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在设计产品时往往只重视融资渠道,而忽视了融资对象的特点,融资对象主要为大型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项目或企业,很少考虑中小型环保企业;二是适合企业的融资产品大量存在,而适合个人的绿色金融产品少之甚少,致使产品的覆盖面积小,影响效果不明显;三是单一信贷模式,无法有效使用社会的资金,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四)金融机构参与力度不够。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与绿色金融相匹配的机制,大多数企业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审核不深入,相应的激励机制缺乏。虽然我国个别金融机构取得了较好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参与的机构大多为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参与度较低。绿色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来说,其专业的人才极为缺乏,产品创新力度不足。我国产业结构长期以来都比较传统,金融机构的客户主要以“高碳”贷款的客户为主体,如果金融机构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就面临着较长的投资周期和较高的贷款风险,如果商业银行短期内大幅度减少制造业客户贷款,那么势必将影响营业收入,因此商业银行更倾向于“高碳型”企业,例如宝钢企业、鞍钢企业等。在近来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下,出现大量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不断地消耗金融资源,并且很多僵尸企业本身就是高污染的企业。所以商业银行的绿色贷款积极性难以提高,制约绿色信贷规模的扩大。
二、国外实践经验借鉴
(一)开发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各国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与此同时,保险部门、证券部门纷纷推出了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将环保理念引入投资基金的举措也越来越受关注。美国在1988年推出了环责险,成立环境保护公司,其他国家也相继实行绿色保险,另外美国允许各种项目或者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交易市场,不但可以自由交易,而且还可能被当做标准金融工具,这种做法促进了金融产品的创新。英国在1988年推出了绿色投资基金,随后,开始出现各种生态基金、生态投资基金等,英国制定了政府融资担保政策,以支持清洁项目和绿色生态环保企业的发展,尽管这些企业经营实力弱,盈利能力弱,还款能力弱,但是政府仍对这些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二)建立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使绿色金融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主要是解决外部性及滞后性引发的社会责任问题。1980年,美国就了《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及负债法案》,根据该法案,客户如果对环境造成污染,那么银行应对客户的行为负责,且支付适当的环境恢复费用。如果借款方的生产、经营及废弃物处理过程中有贷款方的参与,那么该活动造成的污染必须由贷款方承担,该责任即为贷方责任。在2002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会议上提出了“赤道原则”,该原则是判断、评估和管理融资过程中各种风险的金融行业准则。该原则适用于全球各行业总成本超过1000万美元的新项目投资,目前全球已经有六十多家金融机构已采纳了“赤道原则”。(三)完善相关部门的激励机制。美国政府提出“贷款担保计划”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环保类的中小企业,并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作为提供担保的主要参考指标。德国为支持环保节能项目,对其贷款进行贴息服务,可以对环保效果好的项目给予持续10年、贷款利率不到1%的优惠信贷政策,利率差额由中央政府给予贴息补贴。很多实例表明,政府为了支持环保节能项目,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贴息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家运用有限资金建立了大量的节能环保项目。(四)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德国的绿色信贷是以国家介入为重点,复兴信贷银行(KFW)是德国的一类政策性银行,该银行是由国家控股,但不归属于政府。该行支持环保企业融资,不断发出绿色金融产品。更重要的是,政府不干涉该行金融产品的融资和销售,各种活动都是以公开透明的招投标方式进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贴息服务和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保证了资金高效公平利用。
企业融资难问题报告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瓶颈是融资难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但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推动*市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市发改委遵循“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入手,做好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的思路,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新模式。
一、*市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
(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和占比下降。
从目前*市的信贷融资形势看,资本市场资金资源配置向大型和超大型企业严重倾斜,中小企业普遍资金紧张,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截止20*年6月末,*市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7%,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呈较快下降趋势,贷款占比不断下降。
(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规模偏小。
截止到20*年底,*市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达62家,注册资金共计88.35亿元,累计已为8814户中小企业提供11829笔贷款担保,在保余额181.85亿元,全部担保资金仅放大2.06倍。相对于*市近30万户的中小企业,已获得担保贷款的企业数量所占比例仍旧很小。*市担保机构整体担保规模与放大倍数偏小,受到较大限制,与*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不相称。
经济发展创新金融保障探讨
一、金融保障经济发展创新的机制
(一)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1993年,意大利博科尼大学Pagano发表于《欧洲经济评论》的论文《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对内生经济增长模型AK模型重新解释,分析了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根据Pagano的分析,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是,通过影响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1]在Pagano模型的基础上,我国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例如,张宗新认为,融资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主要体现在双轮驱动效应方面:一是体现在实现资本有效动员,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资本支持。二是体现在资本优化配置,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李国旺等认为,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机制有流动性支持、风险分散、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和企业的控制与监督。[3]
(二)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
发展低碳经济,是推进经济发展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而金融创新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4]1.实现资金向低碳经济配置。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一些产业成熟度不高,经营成本较高,盈利能力不强。同时,资本的逐利特征,导致资金很难流向低碳产业。这就需要通过低碳金融创新,明确产权,降低交易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低碳产业,实现资本向低碳经济配置。2.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许多情况下,资本积累往往是新技术应用的决定性因素。通过金融创新,第一,促使金融资本能够迅速地集聚并集中投入到低碳技术开发中。第二,把已经发明的低碳技术应用到低碳经济发展中。低碳技术创新能否转化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取决于可吸收低碳技术创新的金融资本投入量。如果没有金融支持,低碳技术创新不可能获得持续的资金。3.分散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发展低碳经济,就企业而言,由于低碳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发展模式的探索性,存在一定的风险,加之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有限,致使部分企业不愿意涉足低碳产业,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而通过金融创新和金融系统功能的发挥,不论是银行信贷还是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都可以发挥金融分散风险的功能。
二、金融保障经济发展创新面临的问题
绿色产业集群融资问题探究
非正式制度安排下非正规金融的经济效应分析
从非正式制度角度来说,社会资本中的信用机制,即非正规金融,是产业集群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最重要的融资制度安排。以陕西省为例。近些年来,在陕西省政府的政策号召和支持下,陕南三市经济发展走上了定位明确、路线清晰、态势良好的轨道,在引导绿色产业集群发展上步伐加快,优势明显,但必须面对的现实是陕南经济基础依然薄弱。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使得陕南的金融资源供给不足、效率低下。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县以下分支机构以后,陕南中小企业从正规筹资渠道的融资更是雪上加霜。(一)障碍分析政策障碍。集群发展初期,各企业基本都处于创业期,规模小、实力差,根本无法满足正规金融制度下对借款企业的抵押担保要求。然而,非正式制度下的融资行为因其不稳定性极易被政府视为非法融资而予以取缔,对于急需要发展的集群企业而言,正规金融资源无法获得,非正规金融资源又易违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集群中各企业筹资的渠道,阻碍了集群的发展。资源障碍。陕南地处西北,相较于能源丰富的陕北和工业集中的关中来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10年,陕南三市的GDP总量只占到全省的10%多一点,城乡居民收入占全省平均水平的74%左右。可以说陕南的金融资源极其匮乏,再加上金融资源在追求效益的过程中又不断向经济效益好的城市集中。这样,非正规金融体系资金匮乏、稳定性弱,严重制约了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速度。环境障碍。由于经济欠发达,导致陕南环境不佳,制度环境的改善缺乏动力,信用环境的优化缺乏基础,技术环境的进步缺乏支持。这就使得有还钱意愿却无还钱能力的情况时有发生。信息平台不畅通,信用体系建设缓慢,从而导致交易成本增高,借款者不堪重负,又筹资无门。制度障碍。由于非正规金融是基于特定的“缘”的作用,其封闭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非正规金融的另一特点是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所受的监管很少,这样会造成货币政策的实施低效甚至无效。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直接导致非正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有效竞争不足,市场手段、价格机制难以执行。(二)优势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用非正式制度资源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极大地减少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非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下,借贷双方互相熟知,并保持着频繁的接触,这就减少了事前的信息收集、事中的监督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规避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提高贷款的效率和还款质量。此外,由于集群的集聚作用,企业之间保持着特定方式的联系,这种社会联系起到了隐性担保的作用,一旦借款方违约,这种联系立即中断,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固定的违约收益相比,得不偿失。非正规金融的优势还体现在其灵活性,包括抵押担保品的选择、还款方式、时间等诸多方面。
非正式制度安排下绿色产业集群发展融资的策略分析
基于目前陕南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在资金筹集上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应该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在集群发展中的正面效应,引导非正规金融支持陕南绿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一)结合契约私人执行机制和民间资本运作机理,建立民营银行民间资本运作作为一种金融活动,也要通过一系列的契约来完成的,但不同的是,它一般没有正式的、有效的法律协议或关系凭证,具有很大不稳定性,因此,无法完全依赖公开的执行机制,其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私人执行机制。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而且,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法理高于人情的现实境遇。我国的法制建设道路依然漫长而艰辛,我们的执法成本依然是居高不下。因此,基于法律的公开执行方式成本较高、执行难度较大。然而,这种基于声誉的私人执行机制并非没有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主体间多边重复博弈关系。我国晋商的“利以义制”文化,北非的马格里布商人联合会,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村八分”等,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私人执行机制的高效性。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往往聚集在特定的区域内,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很强的关联性,且比较稳定。它们往往根植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制度和空间背景中。如果交易成员的一方出现违约,集群内的成员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对破坏这种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进行惩罚。这样,基于声誉的契约私人执行机制在集群内有效地实行,可以有效地降低贷款人的违约风险,促进非正规金融对集群发展的推动。民营银行是由民营资本控股,并采用市场化机制来经营的银行。现阶段,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可以有效地降低国有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完善我国金融体系。民营银行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我国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促使银行提升服务质量。它既能提供集群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还能抑制地下金融活动的生存空间,稳定金融秩序。但是,在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上一定要严格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监管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防止特权集团介入、内部人控制以及关联企业贷款事件的发生。(二)创新担保机制,建立高效的集群联保模式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品,而银行对担保公司的资质审查又相当严格,这样,即使企业获得了担保;也未必能获得银行的授信。目前,担保公司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仍不规范。因此,应创新担保机制,借助集群效应,采用“抱团取暖”的方式,建立集群联保模式。集群联保可以分成横向的和纵向的。横向的指同类型企业之间形成融资担保合作联盟,纵向是指上下游企业之间利用产业链的关系建立融资合作联盟。集群联保模式具有监督对方行为并缓解道德风险的经济学意义。经济学家Ghatak认为,集群联保模式的共同责任设计能够利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自动匹配组成联保小组,缓解金融机构对借款人信息不充分状况,解决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高监督成本、控制约束等阻碍中小企业贷款的基本问题。结合陕南绿色产业发展的实际,各企业应进一步优化联保制度,健全最终偿还机制,规范联保成员的信用行为,破解担保难题。集群联保模式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成立所谓的联保组织或联保服务中心。集群内各企业不再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交易,而只是向联保服务中心缴纳会费。在企业遇到资金困难时,向联保服务中心提交自身的融资需求,由联保服务中心负责拟定融资方案,联系合适的金融机构或直接参与到资本市场中以满足企业需要。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与阿里巴巴合作,迈出了我国互助联保的第一步,并取得成功。此后,中国工商银行山东分行、东营分行也作了大胆尝试,为我国集群联保融资模式的大力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发挥集群效应,规范供应链融资渠道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所带有的联动效应可以使他们之间形成上下游的供应链关系。供应链融资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还可以降低供应链条融资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供应链融资服务不同于传统的银行融资产品,其创新点是抓住大型优质企业稳定的供应链,围绕供应链上下游经营规范、资信良好、有稳定销售渠道和回款资金来源的企业进行产品设计,以集群中的大型核心企业为中心,选择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作为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这种业务既突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评级授信要求,也无须另行提供抵押质押担保,切实解决了产业集群融资难的问题。供应链融资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处于统一供应链上的集群企业之间也可利用其自身优势,开展物流融资。其运作的基本原理是:生产经营企业先以其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质押物或担保品存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并据此获得协作银行的贷款,然后在其后续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过程中分阶段还款,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质押物品的保管、价值评估、去向监管、信用担保等服务。集群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通过物流金融实现利益均衡,使得中小企业通过物流金融突破资金缺口,盘活资金流,从而实现融资。
本文作者:牛艳梅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管理学院
企业融资难问题解决方案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瓶颈是融资难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但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推动北京市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北京市发改委遵循“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入手,做好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的思路,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新模式。
一、北京市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
(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和占比下降。
从目前北京市的信贷融资形势看,资本市场资金资源配置向大型和超大型企业严重倾斜,中小企业普遍资金紧张,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截止20*年6月末,北京市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7%,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呈较快下降趋势,贷款占比不断下降。
(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规模偏小。
截止到20*年底,北京市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达62家,注册资金共计88.35亿元,累计已为8814户中小企业提供11829笔贷款担保,在保余额181.85亿元,全部担保资金仅放大2.*倍。相对于北京市近30万户的中小企业,已获得担保贷款的企业数量所占比例仍旧很小。北京市担保机构整体担保规模与放大倍数偏小,受到较大限制,与北京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