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20:19: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绿色农业投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绿色农业投资

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政策分析

摘要:从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政策研究出发,探讨了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的产品政策、贸易政策、技术政策,并提出了全面提升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政策应用水平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政策

现阶段,我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出现了水土资源紧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体与农田污染等问题[1]。绿色农业生态资本是农业经济的基本要素,不仅要保质,还要借助各种合理的方式实现增值。当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要通过发展绿色农业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政策研究的重要性

在绿色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过程中,为了使与之相关的资本积累政策研究能够落实到位,需要对该方面研究的重要性有所了解。(1)重视资本积累政策研究,实施好相应的工作计划,可使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更加显著,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2)通过研究资本积累政策,能够使绿色农业生态建设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现绿色农业生态建设目标,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共赢。(3)在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下,有利于提升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水平,拓宽现代农业经济长效发展思路[2-3]。

2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的产品政策

查看全文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机制优化研究

摘要:党的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当前农业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两大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委,在于现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机制不合理,致使投资主体权责不明晰、决策不合理、社会资金投资积极性不高,制约着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数量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应遵循“划分事权—分类投资—科学决策—保障收益—创新融资方式”的路径,以促进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关键词:绿色发展;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投资机制;生态产品

我国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在这伟大成就的背后,除了改革开放所释放的红利,还有以石油农业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做出的较大贡献,但粗放型农业的弊端随时展也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化肥、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平均在35%左右,低于欧美国家的50%~60%①;每年产生的畜禽粪污约38亿吨,其中有近40%未有效处理和利用②;此外,还存在农作物秸秆、工业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不合理处置的情况。这些因素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发展面临不可持续的困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总结过去发展的经验教训,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要求。[1]党的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严峻形势,本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提出加强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优化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决策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及融资机制,从而提高农业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和质量,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资源基础和环境基础。

一、绿色发展与农业生态资本投资

“绿色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它给被工业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破坏的国家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式——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指以绿色经济增长方式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模式。绿色发展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的共生性,即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将生态资源和环境要素与资本、技术、劳动等传统要素一起纳入到经济增长函数,既重视生态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包含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加大对生态资本的投入的含义。[2]绿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增进人类的物质福利与生态福利。在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选择绿色发展正当其时。农业是依靠光合作用以及生物体活动机能并结合人类劳动来获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过程就是生态环境质量要素和资源要素的投入、转化和产出的过程,即农业生产需要不断消耗农业生态资本。同时,农业还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即其他产业发展也需要消耗农业生态资本。而农业生态资本积累分为自然积累和人为投资两种途径,自然积累通常是一个常量,当经济发展对农业生态资本的消耗不断增加,超过农业生态系统自然再生产能力时,就需要加大人为投资力度。[3]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是指依托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对农业领域的生态资源进行一定的投入,以改善农业生态资源质量及数量,并且这种改善最终表现为农业生态资本存量增加的投资行为。政府在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中起主导作用,农业企业以及农户是重要的投资主体。农业绿色发展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共生性,它是将农业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支柱,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强调保护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对于农业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机制困境

查看全文

低碳经济时期绿色农业经济创新发展

一、河南省概况分析

河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2010年我国GDP总量中河南省排名第五位,是我国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河南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人口为9402万,全国排名第三位。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河南省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地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河南省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全境内由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河流有400多条,全省气温一般保持在12-16摄氏度之间,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温度差异较明显。河南省内的复杂地理环境和温度生长条件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南省的农业主要以小麦、棉花、油料、烟草为主,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油料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牛肉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棉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在我国的副食品加工行业河南省占比为35%,半成品与成品的销售占全国的50%。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全面,但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提高与人才的培养,在绿色农业的标准与产业化进程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意义

(一)河南省绿色农业的特点

1、绿色农业的标准化。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审查与监督的过程,绿色农业标准指的是对绿色化生产的系统性做出全面管理的一种低碳的绿色的标准尺度,利用这种标准尺度的制度、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绿色农业较全面和平稳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标准化其中包含:农业基础标准、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绿色农业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建的标准。

2、环境保护。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中部地区四大经济区之一,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会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转型。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节奏,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实现更多的绿色化转型。其中在农业的耕种、施肥、采摘、销售、食用、废弃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从绿色农业的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查看全文

漫谈我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绿色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从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关系和意义出发,提出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整合科技力量,实施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若干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经济的构想和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查看全文

绿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农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农业始终是国家经济的基础。绿色农业是指将农业中的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在促进绿色农业产品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保护环境、确保绿色农业的发展。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同时,在网络发展的新环境下,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助推农业科研力量与先进技术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因此,本文简要介绍了绿色农业的内涵,在分析绿色农业的相关政策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技术,为解决传统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提出新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一、绿色农业的含义及特点

绿色农业是以绿色为发展理念,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为中心生产的经营活动。它能够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生产绿色安全的农业产品。绿色农业追求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融合了绿色环保安全发展的理念,符合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1]。绿色农业的特点是强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环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尤为重要,在绿色农业发展中要合理使用化肥,努力实现清洁生产、有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善发展中的绿色农业生产条件。绿色农业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绿色农业要求进行环保的绿色食品生产,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必须符合生产标准。在推进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中,农业生产前后全过程可以采用自动化控制。

二、绿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1.地理优势

查看全文

绿色农业为现代农业领航成为亮点和优势

在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中,如何减少农业面临的污染?在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中,如何实现农业与生态共赢?在进入产业化程度大发展时期,如何确保赣牌农产品畅销市场?*在向现代农业大踏步行进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悄悄发生质变——

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必须先确保数量安全;在确保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必须确保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

当我们从全国甚至全球的视角审视*农业时,压力与动力与生俱来:一方面,*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七成,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不间断输出粮食的省份之一,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从未改变;另一方面,入口安全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如何冲破层层技术壁垒,顺利走向市场,是*农业长期必须正视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经全省人民深入思考和广泛实践,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踏步前行中,思路已日渐清晰——发展绿色农业,让绿色基因加速向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渗透。

绿色农业成为*农业的亮点和优势,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各地绿色农业从迷惑到尝试再到踊跃参与的过程,是绿色农业发展并取得成果的过程,我们对绿色农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查看全文

绿色食品发展工作实施意见

为促进绿色食物财产健康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本质,依据《市人民县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绿色食物财产发展配套政策的通知》(府厅发〔2011〕2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践,特制订如下施行意见。

一、执行对绿色食物开拓的奖励支撑

(一)积极宣传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的申报政策,鼓舞符合前提的企业、农民专业协作社组织等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的开拓建立。对投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物基地和农产物加工项目,运营期在十年以上,可享用税律例定的响应优惠政策;促进绿色食物的出口创汇,关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生产企业优先赐与自营出口权。

对凡在区征税,并经区发展绿色食物办公室受理,新增获得无公害农产物、绿色食物、有机食物标记运用权的企业,区财务每年对新增的品牌和产物赐与一次性奖励,每新增1个有机食物品牌奖励6000元,新增1个有机食物产物奖励1200元;每新增1个绿色品牌奖励5000元,新增1个绿色产物奖励1000元;每新增1个无公害生产基地奖励2000元,新增1个无公害农产物品牌3000元,新增1个无公害农产物奖励800元。

(二)对绿色食物原料规范化生产基地建立赐与支撑。区财务每年布置必然资金用于支撑我区全国绿色食物原料规范化生产基地的发展。对一次性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建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基地建立及农产物加工项目,建立进程中触及由区规则的行政性收费,经区农水局、区财务局审核后,由区县政府同意,享用按低限减半收取,生产运营活动中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按规则的最低幅度规范征收。

(三)落实好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开拓建立的支撑奖励办法。区县政府关于开拓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生产基地500亩以上并获得国家绿色食物或有机食物认证答应运用标记的企业、协作社等,在布置生态情况建立、以工代赈、农业商品基地建立、农业综合开拓、扶贫开拓和农业技能推行等项目时,优先赐与支撑和倾斜。

查看全文

绿色农业发展的困境及路径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绿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生产运输条件有待改善、农民绿色发展意识淡薄、缺乏科技和人才支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农业的发展,不利于实现绿色农业生态转型。因此,必须加快发展绿色农业,通过改善绿色农业生产运输条件、增强农民绿色发展意识、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等途径提升绿色农业的发展水平,这对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绿色农业;困境;路径

新时代绿色农业发展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人民幸福、国家发展和人类前途。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农业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农业的发展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把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查看全文

现代农业示范区情况总结

下面就青海省市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根据会议布置。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县基本情况

辖9镇11乡,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289个村委会、2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4.98万人。全省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35.6万人,占总人口的79.2%耕地面积69.6万亩。2009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8.6%设施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规模达到12990栋,设施蔬菜年产量12万吨。全省的工业县,境内有工业企业19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户,已形成集冶金、煤炭、电力、建材、化工和铝锭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占省、市的比重分别为12%21%全省的生态县,森林覆盖率达38.1%水资源总量6.9亿立方米,承担着市70%乡村供水任务,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察汗河、鹞子沟、老爷山、娘娘山风景区等特色生态景观。2009年被命名为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全省的民族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舞蹈纹饰彩陶盆、皮影、刺绣、农民画、剪纸、六月六”花儿会等享誉省内外。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县紧紧围绕“将建设成为市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做强,近年来。服务”总体要求,进一步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成套规范化生产技术,建设质量优、规模大、效益高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基地,培育具有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农畜产品品牌,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构建“优势区域、优势基地、优势产业、优势品牌”配套发展新格局。特别是被定为青海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施种养殖业和无公害、绿色农业等方面,全省区域内发展迅速,效果显著,为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已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区。为此,以设施和露地绿色蔬菜生产,平安畜禽养殖发展为示范区主导产业,以“立足本县,面向,辐射全省,走向全国,与青海省发展目标相一致的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定位,提出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申报,并于2010年8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下一步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查看全文

绿色金融实践及思考

一、绿色金融的涵义及其在国际、国内的发展情况

绿色金融在全球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西德就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环境银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会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ComprehensiveEnvironmentalResponse,CompensatianandLiabilityAct,CERCLA),规定由联邦政府设立专门的基金(因此,CERCLA也称“超级基金”法案),从而使商业银行密切关注与环保有关的信贷风险。此后,其他发达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也着手探索与环保有关的金融实践。2002年,由来自7个国家的10家跨国银行共同提出的与环境治理相关的授信管理原则——“赤道原则”,成为金融机构项目融资业务中评估环境风险的主要国际惯例和财务准则。2005年,联合国完善“赤道原则”并提出责任型投资原则,进一步要求金融机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充分考虑融资项目的潜在环境影响。2017年9月,为落实巴黎协定的精神,世界银行宣布推出气候融资平台,通过汇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慈善机构以及私人投资者的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绿色金融的内涵包含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在信贷投放、期限以及利率设定等方面,金融业应当优先向绿色相关产业倾斜;二是金融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利用金融业务的运作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三是要将绿色金融作为相关环境政策的推行手段。总的来说,绿色金融旨在推动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绿色金融不仅指某一特定金融产品,更是指与绿色产业及环境政策相关的一套金融体系。具体来讲,一方面通过出台一系列金融措施,利用各渠道汇聚的资金支持环境友好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引导金融体系做出相应改变,使得融资项目和投资决策考虑环境因素。政府可以利用绿色金融体系为环保产业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筹措资金,通过新的金融产品支持可持续发展,撬动社会资金去建设和维护环境基础设施,从而加强企业绿色经营实践,进一步拓展相关金融支持。目前国际上较为主流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有绿色零售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绿色资管产品、企业相关绿色融资类产品和绿色保险等产品。其中绿色零售金融产品主要包括绿色按揭、绿色消费贷款、绿色商业住宅贷款以及绿色信用卡等面向个人、家庭或者小微企业的相关金融产品。(一)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的概况为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资源环境压力,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需求在不断增加。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不仅有提高生产效率的潜力,而且还能为公民健康、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带来各种利益。相关资料显示,全球在2012~2030年间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需求将达到2万亿美元,超过同期全球GDP的2%。1.德国:利用政府贴息和环保认证推动绿色贷款业务发展。德国是全球最早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的国家之一,德国政府主要通过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环保项目及企业,以构建绿色环保机制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目前由德国银行参与制定的“赤道原则”已得到推广,并成为德国金融机构内部行业标准。在企业绿色贷款项目的审批中,德国金融机构严格按照“赤道原则”的相关标准对项目进行归类,以行业制定的《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EHSGuidelines)为评判准则,对提交审批的贷款进行综合审查,并给出减少风险的相关意见。德国的绿色贷款业务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发展中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部门积极参与绿色贷款业务。政府不仅是金融机构的合作对象,金融机构作为政府部门的执行机构以及环境事业的融资机构,借助政府影响力有力地促进绿色贷款业务发展。二是实行绿色金融产品自由化政策。德国绿色贷款相关产品不会由于政府参与而受限制,绿色信贷产品需求企业在社会了解全部信息的条件下对产品招投标,而德国政府仅提供利息补贴并进行相应监管。三是环境保护机构对企业进行绿色环境认证,凭此认证判定企业或项目是否有资格获得规定的贴息补贴,从而保证相关补贴政策可以精准地执行并用于环保事业。2.美国:利用信息透明和法律保障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作为绿色金融领域先驱国之一,美国在节能减排及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成效显著,而这些成效有赖于美国完善的绿色金融发展制度和法律环境。首先,美国商业银行主要的管理模式并非传统意义的股东管理模式,而是相关利益人管理模式,可使很多主体参与者加入到绿色金融业务相关规则制定中来,从而使多方利益得到兼顾。其次,美国的金融法律体系非常健全,能有效协调政府部门、企业及金融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利用健全的法律规定促使金融机构在绿色项目中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再次,美国政府积极通过多项配套政策推动绿色贷款发展,同时通过搭建完善的信息传输以及保障体系有效规避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从而保障绿色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由于完善的法律体系能够有效地规避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这也促使银行在向绿色企业和项目放贷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在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同时保障银行自身的稳健经营。3.英国:利用财务工具和激励措施减少绿色金融投资障碍。英国政府利用政策法规、财务工具以及激励措施来减少绿色金融的投资障碍,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首先,英国政府推动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通过制定全球首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提出“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减少至少80%”的目标;同时提出相应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明确承诺增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部署,并将其作为英国能源部门脱碳的关键环节。其次,在英国,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利用广泛的财务结构转移绿色金融产品的各种风险,使得企业能够通过结构性金融产品分享未来的收益或者现金流,以此抵消项目风险,从而为非传统股权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最后,英国还积极推出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绿色金融投资。例如允许投资者通过分期付款方式支付绿色基础设施的股权,或者由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帮助投资者获得股份,然后签订股权购买协议解决相关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要求金融机构为投资者提供关于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的高质量信息数据,从而使投资者能够评估其潜在的投资风险;同时金融机构提供相关风险转移工具,如推出气候保险产品以及交叉抵押现金汇兑产品等。(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历程。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业务在我国开展已经有一段时间,在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动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业务从小到大,正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规模。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扩张时期,即将迎来绿色金融3.0时代。1.绿色金融1.0时代:以与环保设施相关的贷款为主。绿色金融1.0即绿色金融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通常只有少量银行向环境治理项目提供绿色融资服务。早在1995年,当时的国家环保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已明确要求各级银行在信贷工作中要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支持生态保护以及污染防治作为银行发放贷款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随着我国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运营的转轨,国有四大银行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化运营模式,也逐步降低了包括环保在内的相关政策性贷款的承担量;同时,由于政策性银行组建时间不长,立足未稳,无法承担过多的环保相关信贷业务,也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以银行发放的环境治理相关贷款为主,且数量较少。此外,随着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设施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运营,只靠财政资金已经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因而只能通过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抵押或第三方担保向银行申请项目贷款。由于环保设施运营通常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因此商业银行愿意向相关企业提供贷款。这一时期的绿色金融业务主要为提供与环保设施相关的贷款。2.绿色金融2.0时代: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多元化。绿色金融2.0即绿色金融业务的快速扩张阶段。2007年,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原环保总局联合推出相关政策,旨在通过信贷手段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项目的盲目扩张,从而解决国内日益棘手的节能减排问题。紧接着又制定了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等相关政策,形成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以及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业务在内的更加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格局,绿色金融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得更多企业的污染治理和节能降耗项目得到融资支持。部分银行开始涉足排污权抵押贷款,从而解决了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缺乏抵押担保的困境。随后,排污权抵押贷款这种绿色信贷业务在全国得到推广,成为环保治理项目信贷融资的重要方式。此外,一些银行开展收费权质押贷款以及专利权质押贷款等相关业务的探索,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2014年,原环保部启动名为“银政投”的相关绿色信贷计划,随后在海南、山东两省进行试点,主要通过政府、商业银行、投资机构三方出资提供优惠贷款,从而解决中小企业环保治理资金缺乏的问题。3.绿色金融3.0时代:绿色金融提质增效成为重中之重。绿色金融3.0即绿色金融业务的提质增效阶段。在此时期,绿色金融业务的提质增效成为重中之重。绿色金融提质增效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逐步调整绿色金融业务支持的重点,由过去支持企业购买或更新环保设备转向支持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或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这是促进生态文明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升级,由过去以提供绿色信贷为主转向以开展绿色创投为主,这是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以及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需要。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绿色产品的创新研发,不断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相应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也应及时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更多的绿色创投业务,支持更多具有高风险的环保技术的研发。此外,与互联网、碳金融业务结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金融衍生品,将会推动我国绿色创投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二、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着力点及实践

(一)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着力点。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而言,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经营定位,要把环境保护相关情怀、道义的理念转换为自己的经营模式并落实到位,这样的绿色金融业务才是可持续的。因此,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应关注以下三方面:一是同时重视对绿色环保产品供需双方的支持。当前市场上,金融机构通常更重视对绿色产品供应方的支持。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相关应用方的支持,通过进一步加大对消费终端绿色环保产品的金融支持,促进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提升,从而为供应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首先,金融机构可设定相关绿色门槛,制定绿色黑名单,进一步强化对绿色行业以及绿色企业的支持,同时限制对绿色黑名单企业的支持;其次,金融机构在内部资源分配上,应逐步向绿色金融业务倾斜;最后,金融机构要优化政策流程,从而更好地为绿色企业以及行业服务。二是根据绿色企业的商业模式积极创新业务模式。金融机构需通过深入实体经济了解相关绿色产品及行业的主要需求和各自的运行模式,按照不同绿色项目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由于环保领域并不像传统的制造企业购买原材料、制造销售产品这么简单,整个过程除了买卖关系,还有后期服务如污水处理、设备维修、技术服务等,除了提供设备,更主要的是供应商及其用户之间形成的持续服务关系,因此金融机构应通过研究环保领域的新经营模式,实现精准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此外,金融机构要重视研究绿色企业间的资金结算,同时结合上下游安排分期投入以及分期付款,从而为绿色企业的经营提供流动性,进一步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三是积极将绿色理念贯穿到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中。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要体现绿色,内部运行管理也要体现绿色,具体来讲可通过应用金融科技减少自身的运营成本。以浙商银行为例,许多企业结算方式主要为承兑汇票,资金流动性不高,同时相关票据的整理、真伪辨别都较为繁琐。为此,浙商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推出票据池业务,可向企业提供在线整理票据、甄别真伪和到期托收服务,同时为企业持有的票据建立票据池,从而为企业提供一次性审批信用额度管理服务,企业后续的票据使用、兑付、还款都通过网上操作,从而提高企业对票据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同时降低企业和银行的相关审批成本,此外审批环节和表格等的减少也降低了能耗成本。因此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说,绿色金融业务要从相关绿色产品供给端以及消费端,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综合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为客户提供更多绿色金融业务选择,以绿色服务减少企业成本和能耗;通过金融机构内部绿色运营方式实现节能降耗,打造绿色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改进,可以更好地为绿色产业发展服务。(二)我国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实践——以农业银行为例。农业银行近年来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是国内较早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2017年农业银行在总行层面成立绿色金融领导机构,同时起草制定《农业银行2017~2020年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农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企业定位,从而为促进全行绿色金融业务服务水平的长效提升打下基础。农业银行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相关管理体制,力图在运营机制、产品设计和服务能力这三方面建立起业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金融业务体系,引导银行内部资源流向环保产业,为实现绿水青山的生态治理目标提供应有的金融支持。一是提供绿色信贷支持经济实现绿色发展。2012年,农业银行就已经将绿色信贷的相关理念逐步纳入到全行上下的政策体系中,不断完善和深化绿色信贷相关指标体系应用,现该指标已包括钢铁、水泥、石化以及火电等18个行业的相关信贷政策。此外农业银行持续加大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结合当地实际,相继推出“美丽乡村贷”以及“五水共治”专项项目贷款等一批契合地方发展实际、市场反响较好的绿色金融产品以及服务模式,有效推动了全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以及信贷结构优化调整。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超7000亿元,比2017年年初增长14%左右。从节能减排效果来看,农业银行支持的节能环保融资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600万吨,相当于实现减排6000万吨左右的二氧化碳。二是投放绿色信贷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农业银行最早在浙江设立绿色金融部,同时专配业务人员、专设相应产品,提供一站式专项绿色金融服务,对优质绿色信贷项目直接通过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同时建立涉及投融资、基金、租赁以及跨境服务等业务的绿色金融联动创新体系。目前,浙江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源密集型为主,企业能耗相对较高、高碳色彩浓厚。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浙江制造业开始遇到各种发展瓶颈,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转型的主要方向就是由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由非绿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浙江绿色信贷的快速增长体现出浙江经济转型正在顺应这一发展潮流。农业银行在浙江的绿色信贷项目主要投向以纺织、化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技改项目以及以节能环保、光电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项目。从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出发,帮助企业走内涵发展道路;通过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帮助企业从外延上培育业绩新增长点。尽管方式和思路不同,但都体现低碳、环保、绿色这一特点。三是开展绿色投行业务推动经济绿色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银行在立足做好绿色信贷相关业务的同时,重视发挥原有投行业务轻资产的比较优势,以绿色环保为总纲,提出切合农业银行实际的绿色投行业务发展思路,利用“融资+融信+融智”这一投行化手段服务国家相关重大战略,为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服务。农业银行已经创新地综合运用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绿色债券、绿色并购以及绿色产业基金等相关产品,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其中就包括农业银行率先在各大商业银行间成功发行浙江绿水青山专项相关信贷资产证券化金融产品;成功发行总额2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同时实现了在这一领域相关承销业务的突破;发放与绿色并购相关的贷款12.6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客户对污水处理以及环境治理目标企业的并购;此外,农业银行还设立扶贫开发基金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同时积极推动与相关绿色基金的紧密合作。四是积极引导国内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近年来,农业银行不仅开始重视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而且正在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业务的国际合作,在银行业内创下“四个率先”:一是率先在伦敦上市亚洲银行业首只绿色金融债券;二是率先在国内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利用金风科技所有的风电收费收益权,顺利发行了国内交易所上市的首例通过认证的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三是率先在大型银行中推出碳金融相关业务如CDM顾问业务,从而推动我国碳交易业务的发展;四是率先与国际金融公司进行全方位的绿色金融业务合作,成为首批加入中国能效计划项目的国有商业银行。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带来了越来越强劲的资金需求,绿色金融也成为金融业务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但是,我国目前绿色金融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绿色金融的运作实践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一)绿色金融的内涵不够清晰。目前我国对绿色金融尚未有较为明确统一的定义,因此绿色金融的相关行业标准难以制定。由于没有统一的绿色金融相关行业标准,不同政府部门或者银行对同一个企业或者项目是否符合绿色金融扶持政策就会产生不同的意见,银行则难以判断是否予以资金支持。绿色金融行业标准不明确,干扰着企业、市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项目的认定和识别,也延误了企业、市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项目的投融资机会。企业的环境数据是金融机构投资企业相关环境项目的主要依据,也是金融机构判断和评价企业环境项目相关风险的依据。如果企业没有公开其环境数据,同时政府部门收集的企业环境数据无法与金融机构实现共享,那么金融机构对这些数据的获取只能依赖实地调查的方式,造成获取信息成本较高。如果金融机构不能掌握企业环境信息,就难以有效识别其业务是否真正属于绿色金融范畴,从而难以快速地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甚至有可能影响金融机构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从而降低金融机构对相关绿色金融项目的投资吸引力。(二)绿色金融法律体系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法,很多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务院部委制定的一些规范性法律文件来约束。环境经济政策还处于酝酿和探索阶段,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保领域比较普遍,环保信息也不透明。2008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四次环评执法全是依靠直接叫停大项目、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行政手段,长期效果十分有限。虽然我国已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但在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具体企业,环保政策的实施并不是非常顺利。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现有法律体系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机构重复以及职权交叉,一些职能机构关系不明、权责不清,造成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法律规定被不断弱化,导致执行和监管不力,从而在客观上降低了环保标准,使得在某种程度上对破坏环境行为难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制约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此外,我国对环保违规信息还缺乏完善的机制。(三)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尽管国内绿色金融业务以可持续发展为长期目标,但其关注重点仍然集中在生态环境领域,所以国内银行大多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是与碳金融以及气候、能源、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密切相关的产品。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和相关指标,消除贫穷、确保平等以及教育健康等社会目标也应该值得重视,但是这些社会目标在我国目前的绿色金融业务中却较为罕见。尽管中国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几十年高速的经济增长,但这种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模式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可见目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更多是被动式的环境治理与管控,相应地在绿色金融业务上也大都以被动式应对型的绿色金融产品为主,主要集中于污染治理、排污权抵押等相关产品以及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信贷产品。在产品设计上存在重视融资渠道而忽视授信对象特征的现象,产品设计主要面向大型环保企业以及大型绿色能源或者节能减排项目,但是对中小环保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重视不足。同时融资产品主要针对企业需求,针对个人以及家庭的绿色金融产品比较少,使得绿色金融产品难以覆盖到社会各个领域,绿色金融业务的影响力受限。(四)对绿色金融业务的重视有待提高。以商业银行为例,尽管银行已经在绿色金融领域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也相应地取得了不少成绩,同时通过绿色信贷业务释放了生态红利,但总体而言,银行业对支持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作出的贡献相比其行业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对环保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对环保限制行业给予的存量信贷压缩力度不够大,处置成本偏高。一是银行资产结构绿色倾向并未体现,绿色信贷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信贷。二是绿色信贷投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相比绿色融资需求,银行绿色信贷供给尚不能完全解决环保行业资金缺口。三是绿色信贷的综合定价不够合理。在企业资产质量差距明显的情况下,银行对绿色环保行业与环保限制行业授信的综合定价却差不多,并未充分体现绿色行业低风险的经营特征。在银行还没有对绿色信贷实行按照行业风险进行差异化贷款定价的条件下,很难将目前我国绿色信贷资产的低坏账率归因于银行主动风险控制的结果。此外,相比绿色信贷存在的无差异定价,目前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通常上浮30%以上,对大企业却可享受基准利率甚至利率下浮的优惠。可以看出,银行业依然普遍存在着规模情结,对绿色信贷资产的定价以及投放更多是根据企业规模划分。(五)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任重道远。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以政府推动为主,绿色金融市场任重道远。一是绿色金融业务总量较少,资金需求缺口大。尽管国家出台大量绿色金融政策,但绿色金融业务供给的资金总量较少。二是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种类仍然较少。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绝大部分是绿色信贷,其他的如绿色保险、绿色融资租赁等绿色金融产品较少;推进绿色金融业务仍然以商业银行为主,缺乏其他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这将不利于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涉及环境风险评估及转移以及碳排放交易等分工比较复杂的绿色产业链,因此绿色金融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以及技术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专业性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基于绿色产业链分工的相关中介服务。而我国绿色金融中介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市场需要,严重制约了我国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第三方机构如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评级机构等,很少涉及绿色金融这一领域,其它环保相关中介机构如绿色银行、绿色项目鉴定机构、环境损害鉴定机构以及环境风险评估机构等,则尚未成立。(六)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需要关注。我国绿色金融业务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一是企业凭空捏造绿色项目并进行虚假申报,企图从银行骗取所需信贷资金;二是采用以小博大(单个微绿色融资项目包装成绿色企业)或者巧妙地化整为零(将申报的绿色项目拆分为几个小项目),从而多渠道获取信贷资金与发债资金;三是利用绿色之名进行融资,但将绿色融资资金挪用到其他项目;四是通过人为制造项目灾害,从而骗取保险赔偿;五是通过虚构财务数据获得上市资格,或者故意隐瞒环保方面的不利信息误导投资者。除此之外,在绿色金融业务推进过程中,不排除出现融资的绿色项目杠杆过高,或者社会资本选择中途退出而造成项目瘫痪,或者产生资本空转。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对于因环境风险引起的金融风险的认识尚处在起步期,绿色金融相关风险识别能力差,使得风险估价、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处理等相应的风险管理环节显得更加薄弱。金融机构内部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难以有效防范绿色金融业务中的风险,从而削弱了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业务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七)我国社会践行绿色金融的意识有待提升。部分金融机构或其内部相关部门环保意识有待提升,尤其是地方金融机构在运营机制上还未建立与绿色金融业务相配套的制度,也缺乏适合绿色金融业务发展需要的相关约束激励机制。绿色发展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通常在发达国家中,私营机构绿色金融的理念以及实践能力较强,成为促进其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推手。而在中国,由于私营机构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机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造成发展绿色金融所需的市场规模和社会资本较少,近几年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依赖政府公共行为,这是造成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从实践角度来看,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绿色金融业务更加注重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代表着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对于整个金融业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经营变革。但由于绿色金融项目一般投资期较长、回报率较低,不少金融机构出于业绩要求与业务成本的考虑,对参与绿色金融项目的企业融资较为犹豫。因此政府的正向激励机制将成为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助推器,有效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则是破解绿色融资困境的重要手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