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2:55: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绿色经济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绿色经济研究

低碳经济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

[提要]2020年我国首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双碳”目标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低碳经济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和文献可视化工具,对CNKI数据库中2007~2021年刊载的5,022篇国内低碳经济相关核心期刊文献进行作者、机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双碳”目标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研究热点、前沿趋势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了保证结果分析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仅选取CNKI中的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献,检索年限设定为2007~2021年(文献截止到2021年8月27日),以“低碳经济”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后得到中文文献5,238篇,通过人工核验,删掉文献中的书评、会议报告、报纸图书及其他等,最终得到有效文献5,022篇,将检索到的文献统一以Refworks格式导出。

二、结果分析

(一)作者合作分析。本文应用软件版本为CiteSpace5.7.R2,设置软件参数:时间切片值选择1,时间跨度为2007~2021年,网络节点选择“Author”,阈值设定为Top50,其他选项选择默认方式。通过CiteSpace软件生成低碳经济研究作者合作图谱,见图1。图1中共有638个节点和326条连线,节点密度为0.0016,图中节点圆圈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从图中可以看出,发文量比较多的作者主要有陈晓春、何建坤、庄贵阳、陶伦康、张伟等。其中,庄贵阳、付加峰与潘家华等7人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合作作者群;王韶华、张伟、于维洋以及范莉莉和江玉国也构成了一个合作作者群,合作关系比较密切;陈晓春、陶伦康、何建坤等是没有与他人合作的高产作者,大部分作者研究时间都在2010年左右,崔杨是近年新生力量,主要研究时间在2020年。图中还有很多孤立的点,说明低碳经济领域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分散,特别是近年来未形成明显的合作团队,作者之间还缺乏团队学术合作。(图1)高产作者与作者合作关系图谱中发文量较多的作者结果一致。其中,我国低碳经济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是湖南大学陈晓春,共发文15篇,其中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是《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该文系统分析了要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目标,国家必须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进行公共政策创新。排名第二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庄贵阳,共发文12篇,其中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是《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针对各界对低碳经济概念界定不统一的问题,该文对“低碳经济”一词的来源、概念及其内涵、核心要素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对低碳经济认识上存在的11个方面的误区,为后续其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有很大帮助。其他几位作者分别从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企业战略成本、能源战略、技术与制度创新等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为其他学者对低碳经济研究奠定了基础。(二)研究机构合作分析。通过对机构合作图谱的分析,可以知道低碳经济研究学者的分布情况。图谱中共有节点363个,节点连线122个,节点密度0.0019,节点的大小代表机构发文量的多少。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大学与湖南大学等10个机构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合作关系,此外吉林大学、江南大学等机构也形成了相应的合作关系。发文数量在前十的机构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34篇)、中南大学商学院(33篇)、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8篇)、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7篇)、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7篇)、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27篇)、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23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2篇)、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篇)、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篇),以上机构是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力量。(图2)(三)研究热点分析。关键词浓缩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文章的主题,如果某个关键词在其领域的文献中重复出现,那么它所代表的研究主题,能够反映此领域研究的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国内低碳经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其中“低碳经济”节点最大,出现频次最高(3,528次),但是文章是以“低碳经济”为主题词进行搜索的,将其删除后得到的出现频次和中心度前10的关键词。从表1中可以看出,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主要有低碳经济、碳排放、可持续发展等,中心度较大的主要有低碳转型、绿色金融等,“低碳技术”和“低碳发展”的频次和中心度的排名都在前10。此外,还可以发现高频次的关键词不一定有高的中心度,例如“碳排放”频次为256,但其中心度只有0.06,“绿色发展”的频次虽仅有22,但其中心度高达0.49,因此不能仅通过高频关键词就准确确定出研究热点。一般认为,当关键词的中心度较高(Centrality≥0.01)时,可以将其当作关键词共现图谱的拐点,节点位置比较重要,能够较好地代表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出现频次高和高中心性的关键词一般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前沿。因此,综合考虑出现频次和中心度可以得出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热点为“碳排放”“低碳转型”“绿色金融”“绿色发展”“低碳技术”等。(表1)关键词聚类是以领域复杂网络中具有明显领域特征的词为聚类对象,提出一种复杂数据挖掘中的词聚合与分类算法。通过对数极大似然率算法(LLR)进行聚类分析,网络裁剪方式(Pruning)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themergednetwork”,最终生成国内低碳经济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3所示。节点数为315个,节点之间的连线为366条,节点密度为0.0074,Q=0.8403>0.3,S=0.9442>0.7,两者数值大小均在合理范围内,说明聚类效果显著,共包含17个聚类(#0~#16)。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热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研究主题:主题一是低碳排放和生态文明(#0低碳、#1节能减排、#4碳中和、#15茶文化);主题二是市场运行机制和政策研究(#2碳关税、#3碳金融、#5经济增长、#8碳排放权、#13低碳经济发展、#11对策);主题三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10低碳产业、#12农产品、#14低碳农业、#16低碳物流);主题四是监测评估和发展评价(#6评价指标、#7评价指标体系、#9dea模型)。(图3)(四)前沿趋势分析。突现关键词是在某段时间内相关领域骤增的关键词,可以反映一个领域的动态,突发性检测是一种有用的分析方法,发现在一定时期内受到相关科学界特别关注的研究问题,因此突发性检测Burstness可以分析前沿和预测趋势。通过CiteSpace突发性检测得到2007~2021年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突现的关键词Keyworde共19个,“Strength”是每个关键词突现强度、“Begin-Eed”是突现关键词的起止时间。(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突现强度大于9的关键词有“气候变化”(17.98)、“碳排放”(14.23)、“绿色发展”(9.96)和“碳交易”(9.94)。从时间跨度来看,持续时间最短的为2年(“低碳技术”“温室气体”等),最长年限为9年(“低碳转型”),突现时间超过5年的关键词有“评价指标”(2012~2017年)、“低碳转型”(2013~2021年)、“制造业”(2014~2019年)、“碳排放”(2016~2021年)和“绿色发展(2016~2021年)”,这些关键词体现了随着时间推移低碳经济研究热点的变化,在低碳经济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低碳转型、碳排放、绿色发展、碳交易、供应链这些突现关键词反映了近年来低碳经济领域的研究前沿。时区图是将相同时间内的节点集中在同一时区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排列,从时间维度上表示某一领域的演进过程,从而清晰地展现文献的更新和相互作用,对预测未来几年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有很大的价值。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国内低碳经济研究关键词进行Timezone可视化,生成关键词时区图谱。从图5中可以看出,国内低碳经济研究在期刊中可追溯到2008年,2009~2010年为爆发期,出现了大量的高频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节能减排、碳排放、循环经济等;2011~2014年为持续发展期,学者主要研究了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低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2015~2018年为平稳发展期,这一时期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表明对低碳经济研究的传承较弱,但是研究范围仍在扩大,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区域经济、低碳经济强度等;2019~2021年为新型发展期,其中综合能源系统、风电转换、供应链从2004年演进至今,碳达峰、碳中和是2021年出现的两个高频关键词,相关文献开始增加,可以预测综合能源转型、碳达峰、碳中和将会是未来研究趋势。(图5)

查看全文

我国出口贸易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出口贸易影响及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交往也日益增加。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一种更隐蔽,更高级的形式来代替,绿色壁垒就产生了。本文在分析绿色壁垒的含义、表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和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揭示了绿色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实质。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纲,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税、实行环境构想制度,以及保证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由于西方国家的公众和政治家对环境的关注,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种武器,而且成为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查看全文

我国出口贸易影响论文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查看全文

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出口贸易影响及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交往也日益增加。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一种更隐蔽,更高级的形式来代替,绿色壁垒就产生了。本文在分析绿色壁垒的含义、表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和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揭示了绿色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实质。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纲,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税、实行环境构想制度,以及保证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由于西方国家的公众和政治家对环境的关注,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种武器,而且成为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查看全文

我国出口贸易分析论文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查看全文

我国出口贸易影响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查看全文

绿色贸易壁垒应对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学科创新发展探究

摘要:我国现展中需要遵循创新、开放、协调、绿色以及共享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同样需要遵循这个理念。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对研究内容体系创新和完善。加强对创新以及产业实践等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对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学科创新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区域经济学科;创新发展

1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进行探索进而为治国理念的新思想、新战略等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在我国的相关政策上也不断地强调要正视新时代下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进而引领中国的区域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创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体系的创新

从基础理念研究方面来看,首先,要保证空间维度的区域理念创新。加入空间创新因素,不断地对理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可以以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对空间的创新以及相关性进行引入,并对区域创新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进而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对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拓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理论;其次,注重创新型区域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创新型研究领域是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我国也在由上向下积极的灌输创新理论。从我国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来看,在创新型区域领域的理论研究中还需要注重对理论的完善。从实践热点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各地区都开始注重创新理念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同时创新中心也是个城市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并在《中国制造2025》中根据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建设多家制造业的创新中心。将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视为发展的核心,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同时在国家的鼓励下,我国二线城市也纷纷地加入到创新的热潮中,由此可见,当前区域创新中心的打造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查看全文

技术经济的拓展与改善

本文作者:蔡跃洲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一、(略)

1.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在中央实施国民经济调整的同时,理论界也在进行反思。事实上,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建设156个苏联援建项目时,我国已经积累了一些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正面经验。“对比之下,深感生产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经济规律,技术和经济必须结合”(徐寿波,1988)。为此,当时担任中央科学领导小组成员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便提出,技术发展及其政策制定要讲求经济效果,技术与经济要结合,并指定徐寿波等就国外专门研究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学科进行调研。可以说,“一五”时期(1953~1957年)比较注意技术与经济结合积累的有益经验和“二五”时期(1958~1962年)技术发展违反经济规律的教训,是“技术经济”学科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历史背景(徐寿波,2009)。2.初创时期的学科定位及研究对象技术经济学初创时期的学科定位同样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联。学科的创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克服计划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割裂技术规律与经济规律关系、忽视经济效率(效果)等倾向,更好地服务于当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如徐寿波(1988)所总结的,技术经济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为依据;以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为目标;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手段;以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为基础;以认识和正确处理技术同经济之间的实际矛盾关系为目的。”以“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为目标,本质上就是要追求经济效率(效果);而正确处理“技术同经济之间的实际矛盾”,则意味着技术经济学科的具体目的和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对技术方案经济效果的计算、评价来确定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通过算经济账也可以反过来提出技术方案的修改意见和修改要求,从而达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与合理匹配”(李京文,1995)。从研究对象来讲,初创时期的技术经济,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中的实际技术经济问题,具体包括“合理利用土地”、“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农业技术改革”、“食物营养构成”、“燃料动力”、“原料和材料选择”、“采用新工艺、新装备和发展产品品种”、“建筑工业”、“综合运输”、“工业生产力的结构、布局和生产规模”等十个方面的技术经济研究(徐寿波,2009)。3.初创时期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初创时期的学科目标定位和主要研究对象决定了这一阶段技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专门领域的具体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围绕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在吸收苏联及东欧国家部门经济学、投资经济效果计算、技术经济论证等相关方法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国民经济评价为核心,以技术方案的社会纯收入—社会全部消耗费用分析为评判标准,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体制的特征,较好解决了计划体制下技术方案与经济效果相互割裂的矛盾。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客观评价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必须着眼于国民经济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国内外压力,实施赶超战略,必须由国家主导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推进,在经济体制上必然实行计划经济,以便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配置资源,因为如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后发国家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无法自发走上加快重工业发展的道路。但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意味着价格体系的扭曲,商品交换只是存在于形式上。同时,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其账面盈亏并不能反映其真实的经济效益状况。在宏观层面,国家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确保能从国家整体核算出总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核算单位,各地区和各部门都是在大核算单位下的“车间和班组”。只有在国家层面进行的核算才能真正反映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单个企业和项目仅从企业本身很难判断其真实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对国民经济各专门领域的具体工程项目进行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从微观层面并不能得出真实的结果,必须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从技术方案能够带来的“社会收入”以及“社会全部消耗费用”的核算出发,才能得出客观的经济效果评价结果。以时间价值计算为基础的国民经济评价,从操作层面解决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信号扭曲,无法准确核实、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难题。就时间价值而言,虽然早已成为现代公司财务分析的基础性概念和基本原则,但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其进行经济效果评价则是一项创举。因为一方面,计划体制下的企业资金都来源于上级划拨,时间价值、复利、资金融通等对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来说几乎没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苏联投资经济效果计算方法中,采用的基本是投资回收期等方法,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①。

二、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方法体系的发展完善

1.外部环境变化与研究对象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发展阶段来看,这20多年正是中国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在经济体制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率成为经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在基础建设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纷纷上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对外经贸往来方面,通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等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上述变化,大大拓展了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初创时期的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而是更多地考虑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本身的开发、应用、转移等规律。这一阶段技术经济学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拓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第二,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第三,生产率测算;第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开发、应用、扩散、转移等规律的研究;第五,超大型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2.技术经济方法体系的拓展随着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调整扩大,相应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调整后的技术经济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开始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相关领域交叉,包括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经济学等等。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方法工具开始逐步引入到技术经济研究中,为丰富完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提供了新的养分。在拓展后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中,主流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工具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涉及经济增长理论,必然使用到最优化方法、最优控制理论等主流宏观建模方法;进行生产率测算,需要使用经济计量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实证工具;分析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时,投入—产出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数量分析工具;分析技术发展规律时,除了数理模型分析和计量实证外,还可能使用到数值模拟等方法。当然,学科初创时的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也因为超大型工程项目的出现而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超大型工程项目评价中,除了原有的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外,还增加了区域评价、社会评价、不确定性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相应的综合指标评价、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方法对原有方法体系也是一种补充(郑友敬等,1994)。事实上,完善和拓展后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所包含的定量分析方法已经远远超出了初期的经济效果评价(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所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大体可分为5大类,即数理分析类、运筹规划类、概率统计类、均衡模拟类以及成本收益类。拓展对象与对应的分析方法如表1所示。

三、21世纪以来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

查看全文

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

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经济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交替和融合是以人类的需求为动力的。人类的需求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维持人类种群生态繁衍的原始需求阶段;第二,物质享受与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阶段;第三,人类以生态环境需求为显著特征的全面需求阶段,即包括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和生态环境需求。同样,不同的需求阶段必然伴随有相应的经济与环境类型。从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发展演替规律和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以及人类所选择的发展模式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需求为动力,经济与环境关系确实经历了农业的原始型协调发展阶段、工业化初中期的掠夺型失调阶段、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阶段。由此可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二、我国目前资源环境状况

总体上看,我国目前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破坏扩大的趋势近期还难以有效的扭转,环境污染的局面虽有局部改善,但总体上还将有进一步的恶化,所有这些将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约因素。(一)自然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突出水资源紧张已经被大多数国人,特别是被近几年饱受旱灾的我国人民所认识,随着人口的增加它更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此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将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从而使水资源紧缺的形势进一步严峻;矿产资源供给前景不容乐观,我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进口国,2000年原油进口量预计达7000万吨左右。此外,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大宗矿一产品,如铁矿、钾、铜等要从国外购买,这必将遭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土地损失的动向不能忽视,我国耕地总体面积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999年全国耕地面积因各种原因减少84,20万平方米,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二)生态退化和破坏问题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我国目前生态退化问题表现为:森林覆盖率提高慢,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逐年扩大,生态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中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功能较低。我国目前的森林质量不高,林龄结构以幼龄林、中龄林为主。草场退化,动植物资源破坏严重。据1998年统计,中国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达1.30万平方米),并且每年以200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退化速度每年约为0.50%,而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的建设速度每年仅为0.30%,即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海洋开发处于“无度、一无偿、无序”状态,已导致严重的生态后果。一是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二是海洋渔业资源下降,传统优质鱼的种群数量迅速减少甚至形不成鱼汛。三是大量废弃物排放造成近海水域的严重污染,沿海水域赤潮的发生频率也有增加的趋势;洪水灾害对经济造成损失将逐渐加大。据有关部门预测,21世纪初将是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的时期,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灾害对我国造成的损失也将逐渐加大。(三)环境污染将成为我国近20年内发展的最大制约根据国际经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期,我国的生态环境仍然存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污染产业很可能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大气污染仍将加重。我国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污染程度在加大。城市大气中总悬浮物微粒年平均值普遍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大城市中汽车尾气排放问题突出,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的重要流动污染源。随着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如果对汽车尾气的控制措施跟不上,由此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还会严重;废水排放总量呈增加的趋势。由于污染物的任意排放,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呈加重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地区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固体废弃物围城问题将影响到中小城市,不仅占川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使得堆放场地附近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了严重污染。

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环境的污染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主要是外部的不经济性,而造成外部不经济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二(。)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作为资源分配机制本身所具有的缺陷,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外部性、公共物品、不确定性以及收益递增等,这些原因使得市场功能失调或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市场失效导致稀缺性资源的市场价格偏离真实价格,投资者为了获得额外利润不考虑环境成本,造成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退化。市场失效的领域还有很多,如垄断和寡头的存在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私人不愿意向外部经济的项目投资,企业不愿意承担外部不经济的成本,市场不能自发地提供发展所需要的产业结构变化,市场不能自发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等等。对于我国来说,主要原因是对环境污染采取行政办法,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即生产者自己不承担环境成本,却由社会来承担,给社会造成了得不到赔偿的损失。我国草场退化、荒漠化及河流污染均属于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范畴,是由产权不清造成的。〔二)政策失效虽然政府干预可以纠正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失效,但政策的失误却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长江上游地区的过度砍伐造成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长江中下游的河道和湖泊中淤积,导致长江防洪能力明显下降,这也是我国近几年长江流域发洪水的根本原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