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20:29: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逻辑思维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在新课改的课程标准要求下,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新型的信息技术来丰富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一改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就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目标,因此各个学校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要教学理念的发展目标,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方针。对于初中生数学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扩散能力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挥发,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增加数学学习能力,在实际运算中计算能力的提高,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从身边环境为出发点,促进初中生逻辑能力的自主性形成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自从我国祖产生发展至今,其离不开思维的推动作用,因为人类是高级动物,在不断的进化和改变中,人类的思维日渐完善,而形成思维健全的人类群体。由此可见,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是贯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因此,作为初中的助学教育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贯穿学生思维的实际来源和与环境发展的紧密联系性,在实际的环境中,去理解思维发展和逻辑能力运作的离去,进而自主的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对数学逻辑能力培养的兴趣,以促进数学的学习能力。其次,初中数学教学人员,在进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时,要紧密结合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贴近实际性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对逻辑思维给出疑问的回答自主性。教师对于从实际环境出发,对初中生提出具有实际性的问题,利于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观察,增加学生的实际运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1]。
二、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
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研究
摘要:高校数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何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是当前高校数学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有效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本文对高校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培养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数学;建模竞赛;创新思维;培养
1数学建模竞赛
数学建模是一种融合数学逻辑思想的思考方法,通过运用抽象性的数学语言和数学逻辑思考方法,创造性的解决数学问题。当前很多高校中开始引入数学建模思想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逻辑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数学建模竞赛起源于1985年的美国,几年后国内几所高校数学建模教师组织学生开始参与美国的数学建模大赛,促进了数学建模思维的快速发展。直到1992中国首届数学建模大赛召开,而后一发不可收拾,至今仍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2当前中国数学建模竞赛的特点
2.1数学建模竞赛自主性较强。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建模需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工具来进行资料查阅和收集,建模比赛队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和思维进行灵活自由解答,形式不拘一格。其次体现在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特点,组织制度上也较为灵活多样,数学建模主要侧重于分析思想,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分享。2.2建模队伍呈日益燎原之势。1992年首届中国数学建模大赛开展以来,其影响力与日俱增,高校和社会各界对数学建模颇为重视,参赛队伍、参赛学生的质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数学模型也日渐合理科学,学生团队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屡创骄人战绩。2.3组织培训日益加强。数学建模竞赛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口套表达、语言逻辑思维、综合素质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高校遴选参赛选手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组织培训的时间很长,培训内容也很丰富,为数学建模竞赛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逻辑教学论文
[内容]
1987年,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修订时,删去了逻辑常识的全部内容。对此,中学语文教学界议论纷纷,语文报刊上也偶有文章评论,主张在中学恢复逻辑常识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教研中,深切地体会到:中学不仅应恢复逻辑常识的教学,而且应该加强和改革这一教学。
一、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是搞好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需要
近几年,笔者在教《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时,有意识地改变了过去那种按教材顺序讲解、训练的通常做法,运用了分类、比较、假设、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引导学生对有可比性的文言虚词,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文言虚词,如“之”与“其”、“而”与“则”等等,在词性、作用、含义、句中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具体感受在文句中把它们互换位置而产生的不同效果,分析归纳,找同中之异,求异中之同,列出条目,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学生普遍反映,这样做,理解得深,记忆得牢,运用得活。另外,我还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文言文实词的教学,词法句法的教学,标点、翻译的教学,整体阅读的教学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教学等等方面。在中学语文其它内容的教学中我也作过多次尝试,都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证明了有意识的运用逻辑方法优于常规做法。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中学语文的基本内容与逻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中学语文的基本内容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其实,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手段,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才是基本内容。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本身就是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是表与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语法是规范遣词造句的尺度,修辞是把话说得好的手段,而逻辑则是各种文字符号和语言现象的实际内容,是各种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得以成立的内在依据。逻辑的东西,只有用逻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快速理解、掌握,快速形成能力。各种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不能离开逻辑。譬如现代文阅读吧,捕捉和提取明显信息,领悟和明确隐含信息,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段落层次的划分,段意层次以及整篇文章中心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分析归纳、比较假设、判断推理。目前,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是个薄弱环节,历年高考中得分率最低,与社会的发展很不适应。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多数学生缺乏最起码的逻辑常识,思维不上路子,不合最基本的逻辑规则。现代文阅读,所需要具备的最根本能力是理解能力。理解就是思维。正确的理解,要求思维主体对思维客体进行思维的过程、方法、角度符合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必要的逻辑常识,没有经过比较严格的逻辑训练,就很难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也就很难有比较高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目前改进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措施就是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加强学生阅读现代文的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养成正确地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阅读现代文的良好习惯。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记叙文与形象思维,议论文与逻辑思维,审题立意与概念判断、分析综合、假设比较,论据论证与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谋篇布局层次结构与种种推理和逻辑方法,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十几年来,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历程,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前一时期,不少人很重视写作常识和技能的分项训练,把项目分得很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则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什么呢?因为老师们逐渐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算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章写得好不好,最根本的,不是取决于作者记住了多少名词概念,而是取决于作者对事物事理的认识是否深刻、全面、清晰。认识深刻了,才会立意新颖,表述准确,给人以教益;认识全面了,才能表述准确辩证,避免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认识清晰了,才会文脉贯通,条分缕析,章法精巧,并有较强的文势。认识能力的提高只能来自于严格的思维训练,而严格的思维训练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学生的思维变成符合逻辑的思维,变成符合思维的规律、规则的思维,正确运用逻辑方法的思维。只有这种逻辑思维训练搞好了,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才有希望再上新档次。
由此看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使学生熟悉逻辑常识,运用逻辑常识,学会逻辑思维。这样做,看似旁逸斜出,增加了课业负担,实际正好相反,定会使学生学到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减轻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逻辑教学论文
[内容]
1987年,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修订时,删去了逻辑常识的全部内容。对此,中学语文教学界议论纷纷,语文报刊上也偶有文章评论,主张在中学恢复逻辑常识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教研中,深切地体会到:中学不仅应恢复逻辑常识的教学,而且应该加强和改革这一教学。
一、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是搞好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需要
近几年,笔者在教《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时,有意识地改变了过去那种按教材顺序讲解、训练的通常做法,运用了分类、比较、假设、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引导学生对有可比性的文言虚词,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文言虚词,如“之”与“其”、“而”与“则”等等,在词性、作用、含义、句中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具体感受在文句中把它们互换位置而产生的不同效果,分析归纳,找同中之异,求异中之同,列出条目,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学生普遍反映,这样做,理解得深,记忆得牢,运用得活。另外,我还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文言文实词的教学,词法句法的教学,标点、翻译的教学,整体阅读的教学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教学等等方面。在中学语文其它内容的教学中我也作过多次尝试,都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证明了有意识的运用逻辑方法优于常规做法。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中学语文的基本内容与逻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中学语文的基本内容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其实,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手段,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才是基本内容。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本身就是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是表与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语法是规范遣词造句的尺度,修辞是把话说得好的手段,而逻辑则是各种文字符号和语言现象的实际内容,是各种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得以成立的内在依据。逻辑的东西,只有用逻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快速理解、掌握,快速形成能力。各种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不能离开逻辑。譬如现代文阅读吧,捕捉和提取明显信息,领悟和明确隐含信息,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段落层次的划分,段意层次以及整篇文章中心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分析归纳、比较假设、判断推理。目前,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是个薄弱环节,历年高考中得分率最低,与社会的发展很不适应。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多数学生缺乏最起码的逻辑常识,思维不上路子,不合最基本的逻辑规则。现代文阅读,所需要具备的最根本能力是理解能力。理解就是思维。正确的理解,要求思维主体对思维客体进行思维的过程、方法、角度符合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必要的逻辑常识,没有经过比较严格的逻辑训练,就很难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也就很难有比较高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目前改进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措施就是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加强学生阅读现代文的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养成正确地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阅读现代文的良好习惯。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记叙文与形象思维,议论文与逻辑思维,审题立意与概念判断、分析综合、假设比较,论据论证与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谋篇布局层次结构与种种推理和逻辑方法,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十几年来,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历程,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前一时期,不少人很重视写作常识和技能的分项训练,把项目分得很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则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什么呢?因为老师们逐渐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算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章写得好不好,最根本的,不是取决于作者记住了多少名词概念,而是取决于作者对事物事理的认识是否深刻、全面、清晰。认识深刻了,才会立意新颖,表述准确,给人以教益;认识全面了,才能表述准确辩证,避免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认识清晰了,才会文脉贯通,条分缕析,章法精巧,并有较强的文势。认识能力的提高只能来自于严格的思维训练,而严格的思维训练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学生的思维变成符合逻辑的思维,变成符合思维的规律、规则的思维,正确运用逻辑方法的思维。只有这种逻辑思维训练搞好了,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才有希望再上新档次。
由此看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使学生熟悉逻辑常识,运用逻辑常识,学会逻辑思维。这样做,看似旁逸斜出,增加了课业负担,实际正好相反,定会使学生学到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减轻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型民用飞机飞控系统设计理念探究
1飞控系统设计理念定义
飞控系统设计理念是飞控系统设计人员设计飞控产品时,综合历史、文化、市场、新技术、驾驶员、航空公司和适航等因素,所确立的设计思想和顶层原则,浸透在具体设计细节中,使飞控系统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独立的产品特征。
2飞控系统设计理念生命周期
飞控设计理念生命周期在立项论证阶段,建立飞控设计理念和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在可行性论证阶段,确认与评估新的设计理念;在预发展阶段、工程发展阶段中,具体应用设计理念
3飞控系统设计理念哲学特点
飞控设计理念哲学本质是正确处理设计理念与客观世界(市场、技术、驾驶员、航空公司等)的关系,正确认识和洞察客观世界,把握变化,发展规律,遵循其规律办事情,具体有以下特点:创新性、发展性、系统性和适用性。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口与环境的承载问题,如何优化环境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社会对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人才的专业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此背景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突出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激发学生的设计潜力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目前,现阶段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为例,景观设计是处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可以改善生存环境,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文、理科交叉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复杂且专业,设计过程需要处理和平衡诸多因素。面对庞大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建立起景观设计的逻辑思维方式和专业认知,所以课程授课模式和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和发挥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为目标。景观设计最重要的素养,就是对空间良好的设计感受力、逻辑思维方式以及完成设计方案的能力,这需要以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和标准的设计流程培训并不能让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获得完备的设计素养。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应该充分考虑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背景,课程教学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情况,强调学生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感性认知。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引导学生的创新观念,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为后期学生在专业上的自我提升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逐渐形成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特色。
一、现阶段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少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学生大多在高中学习阶段接受过一定程度的艺术培训,具有相对较好的绘画基础,通过艺考进入环境设计专业学习。这类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绘画造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在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方面相对欠缺。现阶段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和培养方案并没有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教学方式大多效仿风景园林类或者城市规划类课程设置,注重对分析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对于理科专业背景的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注重调查、分析和设计,以严谨的工作程序见长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的理性思维规范和严谨的设计工作态度,保证学生可以适应和胜任未来的设计工作。但对于以形象思维和感性创造力见长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这样单纯以理性分析为主的课程培养模式无法发挥他们的优势。课程设置缺少环境设计专业特色,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作品大多质量不高,缺乏原创个性。2.景观设计基础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脱节。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基本上由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授课方式多以教师讲授、课堂教学为主,授课内容程序化、理论化,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观能动性。理论内容讲授缺少实践环节,使学生很难通过实践领会和论证理论知识内容,授课效果不理想。3.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知识庞杂、课时有限,教学内容缺乏重点。景观设计的学习是个复杂、系统的过程,课程内容涉及空间设计、环境工程、生态系统、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但在现实教学中,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孤立,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通常在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的情况开始学习课程,学生对景观设计的认知缺乏宏观的专业知识体系架构。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对完整的景观设计知识体系,往往进行大量的理论灌输,面对庞杂的知识体系,课程讲授内容只能点到为止,导致课程内容缺少重点,学生很难培养起对景观设计的兴趣,对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设计思维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4.学生的景观设计成果雷同、套路化,缺乏设计个性。由于前期关于景观设计基础知识储备的欠缺,学生对设计场地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不足,缺乏对设计场地调研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完成的设计方案流于形式,缺乏原创性和艺术个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对场地信息加以转化的空间创造力,出现了部分缺乏艺术个性、雷同的设计方案,这与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缺少设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关。5.教学手段单一,缺少对新技术的应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往往缺少对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信息数据的运用,缺少利用最新技术辅助初学者建立空间思维方式的教学内容。如今,授课对象已经是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学生群体,他们熟悉网络,了解信息获取的多元方式,视野比较开阔。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与时俱进。
二、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景观设计的本质是对空间的设计,所以对空间形态的认知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对空间形态的认知建立在对视知觉的培养之上,由视知觉向空间设计逻辑思维转化的训练和培养,符合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习惯。所以,笔者在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视觉空间营造、空间感知训练,遵循空间设计逻辑思维转化的规律,取得了一些教学实践经验。1.通过对视觉空间的营造设计,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逻辑。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应该体现艺术审美,培养学生营造视觉空间的视角和处理各种景观设计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景观设计作为空间艺术来理解,培养学生对空间形态和结构的认识,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美感,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空间设计的艺术营造,建立合理的空间观念,将景观空间的形态设计和空间结构组织作为空间设计的关键内容,理解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的组织衔接。2.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课程设置应该以景观设计的微观。尺度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接触景观设计课程之初,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所以课程设置不能完全照搬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授课方式,不能追求大而全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适合以小尺度设计场地作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目标。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内容,涉及的景观要素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适合初学者入手和控制。小尺度的景观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空间尺度。相对于宏观尺度,让学生能够更专注于空间感受、艺术创造,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逻辑思维,发挥自己的艺术专业背景,增加对专业学习的兴趣。3.着重强化设计思维训练,用逆向思维引导方式提高学生。的设计推理能力笔者认为,对于景观设计课程学习而言,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空间创造力优势,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优势,锻炼其发散、联想的感性思维能力,培养其丰富的空间创造力,强调设计观念的建立,充分发挥其专业潜力。景观设计过程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也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其理性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建立缜密的研究思路和科学的设计分析方法,避免形成设计套路。4.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可视化训练,运用图形符号语言。表达设计空间和设计思路图视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联系和转换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课程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这部分的训练往往因为难以量化而被忽视。感知实际空间,获取场地基础信息,发现设计问题,运用恰当的图式语言将自己对空间设计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是学生真正掌握景观设计思维逻辑的关键。所以,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景观设计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空间认知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促进学生运用设计逻辑发现设计问题,获取全面、准确的基本信息,为之后设计的深化打好基础。5.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导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景观设计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师只有通过实践设计教学,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在现实中处理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将理性分析和感性创造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6.改革教学手段,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信息技术,通过新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空间。面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日新月异,部分高校对设计课程的训练方式多年来却没有太大的改变。一方面是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群体,他们熟悉新媒体工具,视野开阔,面对固有的景观设计训练课程缺乏主动性和热情;另一方面,虚拟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沉浸式虚拟现实空间、地理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等为景观设计教学训练提供了更直观、更优质的教学手段,所以在具有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将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信息数据分析引入景观设计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建立设计逻辑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三、建立在设计逻辑思维培养基础上的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东尼·博赞提出了“思维导图”这一概念。简单来说,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绘制方式简易。它可以在笔记、计划、复习、总结、创作等许多方面使用,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习者的记忆力,激发其想象力,提升其创造力。基于此,文章将对思维导图的概念、优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教学;重要性;应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易学的革命性工具。在进行创作之前只需要准备纸、笔和你的大脑以及想象力即可。图文结合的形式可以增强记忆,它在小组学习、做计划或创作等多方面都可以使用。尤其是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非常适宜,教师不但可以高效地将绘制方法教授给学生,还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学,提高学习的兴趣。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东尼·博赞创建出来的。思维导图也可以称为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其实我们大脑的学习方式跟机器学习的原理是相通的,都是先输入信息,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加工成知识网络输出,而思维导图就是这个压缩机制,它把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分类。从而把庞大的样本数量,减少到极低,以帮助我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它最底层的意义。思维导图充分运用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分别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帮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均衡发展,从而激发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与此同时,想要让思维导图充分发挥作用,使用者就必须锻炼自身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有一个中心主题。当我们观察思维导图的内容时会发现,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并由此而展开的,所以思维导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一个中心主题。第二,有分类和层次。我们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根据中心概念而产生次级概念、再次级概念等层次分类,不同层级的概念又会产生许多词汇,将所有的层级以及词汇分出不同的类别即分类特点。第三,有序性。思维导图中所有的层级内容都是依据人的逻辑思维有序排列出来的,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第四,简明性。在思维导图中,大部分制作者都会只进行关键字的标注,这样既能了解内容又显得简洁,从而能够节省时间、增强记忆[1]。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初中地理是重要的学科,学生要想有良好的成绩,需要获得一定地理思维能力。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重点阐述了培养的过程,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针对几种重要地理思维能力,有计划的培养,如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地理教学中,一般以理论知识为主,如初一主要讲自然地理,其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理解方面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锻炼其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方法,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使其思维产生碰撞,进一步扩展学生思维。另外,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有效提高课堂活跃性[1]。如《世界气候》教学中,教师可在内容讲解前,给学生留有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先设置任务:世界中气候类型有哪些种类?然后将学生分为几小组,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经过讨论回答问题,如果一小组中学生回答不全面,可以由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教师做最后总结评价,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氛围下,学生地位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的转变,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以主导地位进行学习,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思维能力,也能够更好地融入地理学习活动中。
2初中地理教学中主要思维能力的培养
2.1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生抽象思维刚刚发展,能力有限,而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比较抽象,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利用感性信息,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利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讲解和引导,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可以独立对其知识点进行表述,提升表达能力。例如《河流》教学中讲到黄河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图片,学生经过教材的阅读,发现下游面积明显减小。通过直观的视觉观察变成学生训练抽象思维的方法。然后继续观察,黄河中游经过黄土高原,在下游区域产生大量的泥沙,逐渐在华北平原沉积,抬高河床,变成地上河,这样一来,高出地面的河床不再接纳支流。其中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学生们都知道,但是在地图中不能观察到,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抽象思维,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令学生直观感受,将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2.2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思维在地理学科中也是全方位思维,学生跳出平面限制,站在立体的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其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初中时期是学生培养空间能力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可以培养学生空间能力的图片和图形,如教材中的一幅地图,学生将其想象成现实中的景物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对其进行更深如的了解,快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教师从下面几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先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整理,按照一定顺序,有条理的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空间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可将地图变成立体图像,再将立体图像变为平面地图的形式,如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立体空间图形,将其变得直观、形象,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逐渐在头脑中形成空间三维图形,开发学生智力。如学习黄河方面的内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图形,学生用过眼睛观察,明确知道黄河长度和形状,并将其具体形状深深引入头脑中,让学生逐渐在头脑中建立立体模型。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器材建立空间思维能力。2.3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模式,如在教学开始前针对教学内容,利用讨论、历史事件讲解和地理趣事等方面进行导入,激起学生探究本节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初中地理教学就是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展开思考,将看似复杂的概念和现象等利用内部逻辑关系联系起来,这就需要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长江大堤上为什么有的塔基在很深的地下?”在人们常识中,塔基应该建在高出河面的江堤上,但是受建筑年代长久的原因,长江受泥沙沉淀影响河床增高,逐渐超过塔基,这时为了保护塔基不受江水腐蚀,四周堆积砖土,长此以往,堆积的砖块越来越多,就造成塔基越来越深的错觉。这道题目解决过程中就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方面的思考,进而深化学生该方面的能力,提升教学效率。2.4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课堂和实际生活越相近,学生理解效果就越好,活跃大脑思维,教学效率有所提升。如《自然资源概况》教学中,学生经常对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产生混淆,阻碍了教学效率。如果教学中教师联系实际效果就不一样了,教师带领学生到公园探索,将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联系到一起,有的学生本对自然资源方面的学习不感兴趣,但是户外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将其串联起来,方面学生记忆,充分扩散了思维[2]。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策略
摘要:现阶段的教育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育“以学生为本”,重点在于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解题的思路。教学中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多样性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已经从传授理论知识转换为教学生解决问题,着重在于引导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使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去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讨论了如何培养小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成为全方位、高综合素质的人才[1]。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传统的传道授业即可,解惑则不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将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的灌输,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按部就班,不会举一反三。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跟不上时展的变化,不及时参与教师培训,否认应该继续深造,认为仅有的能力完全可以应付小学生。但是,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开发智力、锻炼逻辑思维的最佳时间,教师的不重视,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传统的教学观念致使学生的思维单一,阻止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在小学阶段,学生除了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外,2019年14期60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还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学习的兴趣,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后续的学习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二、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法科学生论辩技能培养分析
摘要:论辩技能是法律职业者的一项基本技能。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法学专业的专门训练,因此,法学教学中论辩技能的培养、论辩能力的提升,应围绕知识的储备、表达能力培养、应变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才能使学生初步掌握论辩的基本技能,从而实现法学教学与司法实务的对接,增强法学回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法律职业教育;论辩能力;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司法实务中,法律职业共同体中法官、检察官、律师尽管在司法活动中角色不同,但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控辩抗辩中对对方观点提出质疑、论证,更是体现一名法律职业者基本法律素养。因此,在法学职业化教育中,技能培养是专业法学教育的核心。但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重要的缺陷在于法律技能培养的全方位功能缺席[1]。民国法学大家孙晓楼先生说:“凡是要整理思想以探求真理,皆不可不从论理的方法来着手,尤其是对于法律方面,无论于法律事实应如何推定,证据应如何采纳,律师应如何辩论,法律应如何编制,…我们可以说,论理是各种理性的骨干,因为这个缘故,英美方面的律师,于论理学特别的注重。他们认为法官不懂得论理学,不能做成好的法官;律师不懂得论理学,不能做成好的律师。”[2]论辩能力作为论理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法律职业者的一项基本职业技能,但是,从目前国内高校法学的实践教学来看,无论是专门研究,还是教学课程设置,都明显不足。对学生论辩技能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知识储备的培养
“知识是一切的基础。我们任何人理解事物、判断事物、解释事物都以脑子里面固有的知识为基础。”[3]因此,无论是辩论的技巧、辩论的金律掌握的如何熟练,论辩的技艺如何高明,但是,都必须是在所占有的广博知识基础之上。中外古今概莫能外,无论是古希腊苏格拉底、德摩斯梯尼,还是古罗马的西塞罗,还是我国古代的邓析、孟子,近代的林肯、圣雄甘地等等,除了悟性极高之外,都是靠努力来完成知识的积累。因此,法学功底不厚、学业不精,不可能展开自由的辩论,也难以做到以理服人。知识的储备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法学专业知识的储备。从服务社会的角度来说,社会需要具有各种知识的人。从理想的角度来说,任何部门都希望所用之人为全能型人才,但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每个个体不可能都是具有广博知识的百科全书者,而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特定行业专业知识者。而从用工方来看,他总是首先关注你的专业知识如何。作为法科学子来说,将来踏入社会也必然面临这一选择:选择一个岗位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既然如此,我们论辩能力的培养,当然也是围绕这个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主题。基于此,法科学子参与的论辩当然主要为法学辩题。因此,论证过程不可避免要进行说理,应熟练掌握相关法学知识,特别是法理学基础理论、各部门法基础理论。因此,法科学子首先要掌握好法学理论知识,特别是参与法学辩论之前,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熟悉与辩题相关的法学知识,如果没有足够的法学知识储备,是很难进行针对性的进攻和防守——缺乏充足的弹药,更难以抓住论辩的要点。(二)逻辑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法律职业者来说,“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可以说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无论是检察官、律师还是法官,都应长于说理,善于论证。而论证的前提就是要熟练掌握证明和反驳的逻辑方法。所以说,论辩并不是仅仅摆事实,还要讲道理。这个“讲道理”,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实质上就是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归纳和论证的一个逻辑思维过程——说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不是证据的简单堆砌,而是要通过依照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规则进行论证才能得出。刑事庭审辩论,无非是对被告人有罪与无罪、罪重与罪轻的逻辑证明。而这个证明则需要控辩审三方来进行充分说理。比如说,日本著名律师佐佐木静子在其著作《火红的岁月》中介绍当年震动日本的“八海案件”,在终审判决前,最高法院组织了一场口头辩论。在历时三天累计十三个小时的辩论中,辩护团中二十多位律师出庭为被告辩护,彻底地驳倒了控方指控被告犯有谋杀罪的证明。最高法院终于作出四名被告全部无罪的判决[4]。因此,逻辑思维在论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场辩论,缺少一个良好的逻辑设计,是绝不可能做到思路清晰、论证合理充分的,更不可能揭露并反驳对方的逻辑错误。因此,逻辑思维可以说是论辩的灵魂,它直接决定着论辩的严密度和深广度。掌握逻辑这个工具,是提高论证能力的必由之路。首先,逻辑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重要的特征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那些事物。弄不清事物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就会出现逻辑错误[5]。判断,则是对事物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不能既不肯定又不否定。推理,是指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规则,从已有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前提和结论[5]117-118。例如,犯罪都应当有作案时间,所以,没有作案时间者肯定没犯罪。其次,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无论是在论辩过程中,还是制作一篇论辩文稿,正确的逻辑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而正确思维的必要前提,是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我们的思维才能具有确定性、首尾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比如矛盾律,是指对任何一个特定对象的判断,不能对其同一方面既肯定又否定,否则,这两个判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5]279。辩护人做无罪辩护,结论就不能说“请法庭对被告人从宽处罚”——无罪,怎可能还处罚?又如充足理由律,指在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论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它要求,一是论断只有提出充足的理由才是可信的;二是作为充足理由的判断自身必须是真实的;三是理由和论断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从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论断[5]287-288。比如,贵州兴仁县长灭门案,警方认定是入室枪劫。媒体和受害者家属同时提出质疑:一是为什么凶手“选人多时入室抢劫”?更何况凶手只有1.7米左右,而文建刚身高1.84米,十分魁梧,案犯怎么一下子就杀了6人呢?二是劫财为何连四岁熟睡小孩也杀?三是被害人及妻子手上带的价值两万元的手表、脖子上的金项链为何不取?四是杀了6个人后为什么不跑呢?轻轻招招手乖乖上警车![6]很显然,上述疑点表明推出“入室抢劫”这个论断的理由显然并不充分,它不能排除合理性怀疑。此外,还有假说、论证等逻辑方法、逻辑规则等。(三)综合知识的储备。无论是法律实务中,还是法学教学中,法律论辩并不仅仅依据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的规定,还要依据丰富的综合知识。这能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74‐察、思考问题,从而更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知识常常又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他们时常相互作为论据进行论证的某个论题。有些著作也是既包含有法学理论,也包含有经济学或者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哈耶克的名著《通往奴役之路》,既是一本经济学名著,又是法学名著,也可以说是政治学名著。比如,西安“利之星事件”而引发的网上流传的美国“BMWofNorthAmerica,Inc.v.Gore(宝马汽车油漆案)”,因销售一辆价值2万美元的宝马汽车顶部的一小块喷漆,而被地方法院判决赔偿客户200万美元(当然联邦最高法院最终没有支持),最终结局是州法院给Gore先生两个选择:拿5万美元或者案件重审。原告拿到五万美金[7]。对此惩罚性赔偿,法官所采用的就是经济学中“事前分析”理论:案件裁决结果要使今后发生同样不幸的可能性大为减少,即案件的裁决都考虑其在将来能否使他人产生良好的动因[8]。
二、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