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启发式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2:37: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论语启发式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语启发式教学

大学思政课启发式教学艺术探讨

当代大学思政课教学理念提倡“问题倾向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开展的第二个重要关键便是使学生开展积极活泼的头脑。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头脑,遍及、机动、正确地应用启发式教学,必将出现主导与主体配合作用,变被动为自动。当前大学思政课教学多是单纯以老师为主导,以讲堂教学为重要关键的教学情势。教学内容非常统一、去世板、陈腐,教学方法单调,讲堂结构烦闷、呆板,学生被动地听、记、背、考,学生学习以测验分数为指标和以获取文凭为目标,这一定导致教学质量降落,出现学生重智轻能,离开社会必要,就业难等征象。因此,有必要提倡启发式教学。

1、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1.1什么是开导

“开导”一词最早泉源于孔子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有开始、辅导之意,“发”则是产生、引导发出。“愤”是指非常必要,想要搞明白,搞明白而又搞不懂的一种学习心态,“悱”是颠末独立思索、想表达而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样子。由此可见,开导的条件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等题目标急迫需求下,对问又有了肯定的积极、独立思索,颠末头脑说不清道不明的狐疑,即当学生出现“愤”和“悱”时,老师加以辅导、引导,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原理和纪律,让他们劳绩知识和进步技能。师生间的互动历程,是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联合。

1.2启发式教学的生理学原理

当代大学思政课教学理念提倡“问题倾向教学方式”。由于题目是知识、学问的先导,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题目泉源于培养目标和人才布局中的现实必要。启发式教学根据题目―必要―兴趣―动力―学习―知识技能―教学质量―人才的社会效应这一科学教诲实践历程实行。启发式教学不是单一的、详细的教学方法或本领,而是包罗着很多内容和要求的一种教学理论,是研究、运用教学方法的引导头脑和重要原则。它是由一系列教学运动根据肯定例矩和步伐开展的体系工程,不但仅是在教学中多加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有什么”那样简单。为实行启发式教学,老师起首按教诲学和生理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动机是发动和维持躯体和生理运动的内涵历程,它是决定人举动的内涵动力,而动机又由必要而引发,动机的外在体现是对事物的兴趣和引发的细致力(必要―动机―兴趣―细致)。因此,表明必要,引发动机,引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细致力是开睁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条件。

查看全文

高中物理启发式教学研究

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观点,即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后,应当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如果确实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启发和引导。孔子的这一观点与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有较多共性。文章首先对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概述,随后在介绍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应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就该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绝对中心,仅依据个人教学经验和教学大纲来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一方面是容易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教师也无法及时掌握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启发式教学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和学习中的难点知识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养成善于发问、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不仅对于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有积极帮助,对于学生今后各个学科的学习也大有裨益。2.坚持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高中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将物理课堂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开展高中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启发式教学要求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步开展,在保证学生掌握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引入实际问题,启发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进而达到“知行合一”。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相比,固然有诸多应用优势,但是也对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确保启发式教学能够真正发挥促学、导学的作用,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1.情感性原则。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从教师角度来说,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可以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重点;从学生角度来说,师生互信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勇于提出个人见解,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时,应当注重将个人真情实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确保物理教学能够“以情动人”,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2.举一反三原则。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物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就是其中的要求之一。迁移能力是指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场景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了定势思维,习惯于用死记硬背的形式进行学习,这就导致在换一个场景或是采用另一种考查方式,学生所学知识无法得到灵活应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物理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措施

查看全文

启发式教学在统计学混合式教学的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明确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以A学院统计学教学为例,从具体方法和教学效果两方面,探讨“启发式”教学在统计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实践表明,学生对启发式教学法非常认可,但由于教师对启发式教学运用的不够灵活,教学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针对A学院统计学课程内容,及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阶段构建了启发式+混合式教学设计,以期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统计学

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建设中国金课”报告中提出“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提出要建设五大类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20年线上教学活动在全国全面展开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被普遍认为是有前景的新模式,开始被各大高校所重视,提上建设日程。高校教学不再局限于线下教室内集中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统计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更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该课程知识点细而多,内容抽象复杂且逻辑性强,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专业知识。课程除需介绍统计学原理、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等基础理论外,还需要有实践部分。其学习效果优劣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实证分析的质量。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统计学在各个学科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反过来信息化的发展也促使统计学教学在线上线下有了新突破。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法历史悠久,在我国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论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强调“启发时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当学生处于积极思考、想要表述并迫切渴望知识时,再进行开导和点拨最为合适。在西方,“启发式”教学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从“教学方式”的角度,他主张从交流中引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两者观点如出一辙。而现代启发式教学并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相较于传统式教学理念,启发式教学具有改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提升学生创造性等优势。“启发”从字面上分开解释为,“启”为开导;“发”为领悟、产生。因此,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所领悟,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强调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对于教学的设计、实施及反馈等所有教学活动,教师均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即凡是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凡是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都属于启发式教学。该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精准表达、团队协作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养,这种复合型人才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在统计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合理的引入启发式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启发式教学在统计学教学的具体实践

查看全文

英语教学思维研究论文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过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启发式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一、启发的涵义

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思想及实践中外教育史上是源远流长的。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也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第斯多惠也对教学启发技巧思想的理论化做出卓越的贡献。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教学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标志,“教师只有在起引导作用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儿童的主动性。”他建议: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即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查看全文

英语教学中启发思维的认识与实践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过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启发式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一、启发的涵义

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思想及实践中外教育史上是源远流长的。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也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第斯多惠也对教学启发技巧思想的理论化做出卓越的贡献。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教学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标志,“教师只有在起引导作用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儿童的主动性。”他建议: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即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查看全文

英语教学实践论文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过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启发式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一、启发的涵义

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思想及实践中外教育史上是源远流长的。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也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第斯多惠也对教学启发技巧思想的理论化做出卓越的贡献。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教学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标志,“教师只有在起引导作用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儿童的主动性。”他建议: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即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查看全文

美术教育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与创新

摘要:启发式教学方式运用于少儿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过程深化艺术感知,用大师绘画感悟童心,融汇各类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激发思考。以启发创新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实施,反映了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保证了创新思维在课程中的顺利导入。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启发式;创新型;创造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方式与重“教”的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其重点在于“启”———启发创新。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从课程主题内容导入、具体课题设定和教学指导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这种依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有效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是现代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因材施教,富有人性化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的追求。

一、启发式教学方式顺应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创新型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2005年不顾身体病重奋力向国家总理进言:“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全面地发展起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学家、发明家的模式去办学。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丧失了创新性与独特性,因此很难出现杰出的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1]当今世界,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人类对知识的掌握推动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的发生,它对经济未来的走势取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未来将面临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标志即为知识创新。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应具备非凡的创造力、创新力以及求异思维,同时还应具有广博的胸怀。启发式教学方式在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启发式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促使学生愉悦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品质与特征,提高创造才能,以顺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启发式教学方式保证创新思维的导入

查看全文

从孔子看当今课堂提问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启发式教学课堂提问

论文摘要:无疑,语文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一个事实、一个梦想;新课程的步伐无论怎样艰辛,怎样满珊,都已变成一种坚守、介入和追求。新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必须彻底褥弃三尺讲台,一人唱戏的教学方法,建立适应当代中学生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笔者尝试通过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提问有“度”,切中肯萦;创设情境,综合延展三种措施改进课堂提问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组织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机的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

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诱导学生,不到他心里想弄通而未弄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比如一个东西有四角,教给他一个角,他却不能由此而推出其他三个角,便不再教了。

这就是“启发”的原意,也是世界上破天荒提出“启发”的含义。可见,中国是“启发”的故乡,是“启发”的始祖,这是中国对于世界教育的卓越贡献,也是值得中国人引为自豪的,可是两千多年后,一篇《语文忧思录》将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置于一片声讨之中,名人学者纷纷发难,指责语文老师将学生教得没有生气,成了应试教育的机器人,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没有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众多的报刊媒体在热切关注着,热心语文教改的人在出谋划策。我们认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主要弊病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越姐代厄上,许多老师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备教参、备教材,忽略了接受对象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激情、有思维的生命个体。教师分析课文,照搬教参,即使牵强附会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在高考中答案不与权威的教参保持一致而“误人子弟”。结果面面俱到,支离破碎。讲了难点,强调重点,宝贵的45分钟在老师的口若悬河中逝去,学生得到的只是标准答案,看笔记一头雾水,考试一脸茫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受挫,创新思维和求知欲望遭到了无情的抑制,难以品尝到思考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厌学情绪日益严重。上学期我校组织学生评教,各班得分最低者均为语文老师,呕心沥血不被人知,教师怨声载道,埋怨学生启而不发。我们认为目前教学运用启发不成功的症结在于“患不知人”,在于没有解决好启发的可能性(条件)与艺术性(方法)。

语文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无限的,三尺讲台一人唱戏的教学方法必须彻底摒弃,教学活动是流动的,教学过程是双边的,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课堂是求知的地方,既为求,则必有疑。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老师“启不得法”。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者。有疑者却要无疑。”有人说:“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出色的提问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激起学生内部己知与未知的矛盾,引导学生去探索要达到的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X工ANDA工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提问的作用能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机智、技巧和契机。

教师设置的问题,单就认知领域,布卢姆就把它们分为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和综合性问题。具体到一篇课文,提问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字的构造、词的意义、句子的组成、语外音、话外意,行文思路,文章结构随处可问、随处可疑。但决不能处处设防,每处必问。这就需要对问题进行研究选择,需要问的才问,值的问的才问,不能为问而提问,更不能为追求表面的课堂气氛而哗众取宠,本末倒置。切忌设计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属于回忆性质而不带有激发创造性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有研究发现,这类问题在目前的课堂提问中大概占60%-80%)。这种一问齐答式,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因为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应答,“是”或“不是”。缺少思维的过程,是一种典型的滥问,只有多设计“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判断的空间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查看全文

孔子思想与素质教育论文

一.素质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个性

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是在注重学生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开发其潜能。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孔子对学生的智能、志趣和个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先进》)孔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除了在道德上提出基本要求外,他并不要求学生改变自己的个性特点,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辟如就“政”这一问题,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针对子夏性急且重小利而答。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说如果“必不得已而去”,则依序“去兵”“去食”,强调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观点。孔子意在鼓励子贡首先要牢固树立老百姓的信心。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孔子回答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这是针对仲弓的气量小而对他提出的要求。以上几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在回答他们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均针对各人的个性弱点指出不同的努力方向,语言既带有勉励和要求,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孔子实施因材施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闻斯行诸”的回答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可见孔子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从补救其不足方面因材施教的。“因材施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教育方法,对我们反思现在的教育现状很有意义。在很长一段时期,“齐步走”的教育模式是我们的主要教育模式,并且现在还依然存在一些学校中。僵化的教育手段、陈旧的教育思想,以升学为教育目标,夸大学习成绩,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个人特长的发展。应试教育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育评估片面性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今天,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宜”,依据学生个体特点,实施适应个性差异的教育,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同一个学生,不同的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这实质上就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这句话放在是否能因材施教这一背景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学思统一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创造,也是当今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启发教育不仅是启发学生透彻理解知识,而且是启发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正如古语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可以终身受用。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为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关于“启”、“发”的论断,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起源。愤和悱是一个人渴求知识的急切心理在外部容颜上的表现,学生已经思考了但还没想通,这时可以去启发他,思考了并有所领会但还不能用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这时可以去开导他。孔子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对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和及时的启发。学生不能从已知的一点推导到其他,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孔子就不会再重复去教授,———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再讲,就会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就是说学生不到想明白而又不得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指导学生要在学生有了求知的兴趣、动机、主动性、积极性的时候才有效,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强迫灌输,学习效果是不可能好的,孔子不仅教学生时用启发的方法,自己和别人谈问题,也善于接受别人的启发。后来的《学记》把这一经验总结为善喻。“遵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教学上很宝贵的经验。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须完善自我、以身作责

国务院在推进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孔子教育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孔子身正不倦,率先垂范。他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提出教师以身作则要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不言之教需要受教育者本人有意无意地感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人和事物,获取智慧灵感,孔子认为,教师应认真诚实,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他尤为赞同“主忠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在盛赞老师时这样说:“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之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然从之,未由己也。”这正是孔子高尚人格和高超教育艺术的真实写照。孔子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身体力行,学而不厌。他认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应该经常自问是否做到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鼓励教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学习起来可以说达到入迷的程度,“三月不知肉味”。他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如别人,但在好学方面要比别人强。孔子不但“每事问”,而且“无常师”。他对师的概念的理解也十分广泛,凡有一技之长,明一物之理的他都会拜为老师,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应该是“教学相长”的最理想诠释。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一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即师德。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无私奉献。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够创设一种乐学的气氛,愿意并且善于和自己的学生接触、对话、交流,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和见解深刻的人。具有广博的知识,了解各种自然和社会系统运转的规律,懂得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教师还应该具有继续学习的要求、能力和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孔子用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和敬业爱生的品质,他的进德修业、永不停止的思想,对今天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值得学习的。

查看全文

论语教育思想在初中语文的实践

摘要:《论语》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挖掘《论语》中有价值、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诸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举一反三”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传承、创新教育思想,出色完成新时期的教书育人工作。

关键词:《论语》;教育思想;传承创新

一、“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启发

在事物发展过程,内因能够决定其发展方向,同时,对于学生内心进行干预也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利用启发式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论语》中说“不愤不启……则不复也”,朱熹对于此句话的解释为,教学过程,学生如果不通过自身钻研和思考,或者不到他渴望获得知识的时候,不可提示他。从《论语》当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且认为当学生能够将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充分发挥的前提之下,此时教师辅以点拨,并且给出提示,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教育效果。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引导者角色,切勿一味地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恰当引导以后,还需要为其预留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深度思维,让教学过程能够实现良性循环。运用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只有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激发其学习动力,产生迁移知识的能力,让教育效果能够最大化。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观念一脉相承,二者之间互为依托。一方面,通过因材施教,能够在宏观层面上给予学生更多方法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诱导启发可以从微观之上提供实践方法。运用因材施教的理念,主要是按照学生差异,选择教学方法。孔子认为人天生有相似的本性,但是受到后来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学习主体能力存在差异,因而需要选择差异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要为启发技巧的运用提供更多依据。“因材施教”在语文课堂当中应用的优势显著。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技能、特长等培养,关注学生兴趣、能力方面的差异,为其划分不同层次,之后展开分类和引导。教育者应该明确,因材施教并不是对个体进行教学,而是从集体教学角度出发,选择对于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例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翻译方法,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笔者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为各小组分配差异化的探究任务。若小组学生擅长翻译,那么可以每人负责一个段落。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不明确之处,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沟通协作,组织集体攻关。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可以发挥优等生的带动作用,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合作探究过程,逐渐提高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各小组成员还可相互监督,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当然,因材施教的应用,需要教师在小组划分之时,将学生的能力情况考虑全面,保证各小组学生能力水平均衡性,这样能够保证合作讨论过程的顺利进行,还能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翻译课文的过程当中,相互帮助与监督,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

二、“学而不厌”,育人过程不厌倦

《论语》中,孔子除了提到关于育人的各类观念,还提出了更多“育己”的观点,像“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其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为孔子对于自身的要求。他认为,作为教育者,在育人的同时还应该重视自身师德培养,只有勤于钻研学问,养成刻苦学习的态度,才能成为贤明之人。孔子还提到“我非生而知之者……求知者”。可见,孔子十分注重后天努力,并且坚信勤能补拙,即使先天存在不足,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由此可以看出,《论语》中,孔子发现因为所处后天环境不同,导致个体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应该因人而异,才能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正确看待自我特点,也关注后天努力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从人性平等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教育观点。孔子认为,所有的人生下来的时候是平等的,那么其后天学习也应该具备同等机会,要求自身刻苦学习。“学而不厌”和当今“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只有教育者不断积累知识,丰富自己,孜孜不倦地育人,才能达到新时期的教育要求。《论语》中,孔子说“发愤忘食……将至云尔”,这也是对教育者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育人过程,要突出“诲人不倦”教育理念。孔子给予学生人格方面的尊重,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学习。从《论语》中孔子对于自身教学行为提出的要求中,可以判断孔子教导弟子不分时间与场合,常常是在日常对话环节就传授了做人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这一行为能够看出,孔子和弟子之间关系“亦师亦友”。学生们对孔子也极度尊重,这样的教学行为能够拉近师生距离,让教育过程形成良性循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教育者将“学而不厌”的教育观点应用于实践,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