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质量评价模型和保障策略
时间:2022-02-21 10:24:01
导语:课程质量评价模型和保障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课程质量是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环节。为了提升课程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文章根据课程的生命周期,将课程质量影响因素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九大质量指标的课程质量评价模型,并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给出课程质量保障策略。该研究结果可为课程质量的评价和保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课程质量;质量评价;质量保障;影响因素
课程质量既是高校的生命线,也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基本落脚点。课程质量的评价需要科学性、专业性。李洪俊[1]等人从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流程和评估结果的运用五个方面对美国科学课程资源质量评估进行分析。潘晓彦[2]等人对我国的“国标”与美国“QM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做了比较研究,认为我国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增加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具体指标,以发挥评价指标的引导和指导性作用。陈娟[3]等人建立了“以学评教”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张秀芬[4]等人基于有效教学理论构建了二层递阶质量保障模型,并结合自身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给出了教学质量保障策略。中国民航大学构建了多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了同行教师、管理人员及督导专家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机制[5]。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6]指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本文将分析影响课程质量的因素,构建课程质量评价模型,并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给出了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策略,以期提升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为提高课程质量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课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课程质量的影响因素繁多且关系复杂,我们按照课程的生命周期做课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将课程拆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列出若干个具体且可观测的指标。通过影响因素的拆解为课程质量的有效评价提供依据,为提升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指引。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的概念[7]。按照美国的戴明博士的划分,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分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的循环方式,简称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从课程开展的全过程来看,课前影响因素存在于戴明循环的第一阶段,即计划阶段,该阶段主要为静态层面的因素,如课程目标和标准、课程资料和方案等。课中影响因素存在于戴明循环的第二阶段,即执行阶段,该阶段主要为动态层面的因素,如教学实施、师生互动等。课后影响因素存在于戴明循环的第三和第四阶段,即检查和处理阶段,如答疑渠道的畅通、达成度评估和教学评价反馈等。
1.1影响课程质量的课前因素分析
影响课程质量的课前因素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质量评价的前提,课程设计体现了课程建设创新的要求,课程资源则是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实现的条件,也是课程质量保障的基础。影响课程质量的课前因素具体指标及描述如表1所示。
1.2影响课程质量的课中因素分析
影响课程质量的课中因素主要有教学态度、教学实施和师生互动,这三个因素属于动态影响因素。教学态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投入度、与学生的沟通程度和在授课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态度,这些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影响力。教学实施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是否能够按照教学设计进行完整且有效实施,体现了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管控能力。师生互动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英国学者艾雪黎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认为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可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三种[8]。影响课程质量的课中因素具体指标及描述如表2所示。
1.3影响课程质量的课后因素分析
影响课程质量的课后因素主要有学生答疑和实践拓展、学生知识达成度评估和教师教学评价。学生答疑和实践拓展是考察课程是否建立了知识的内化和转化渠道。学生知识达成度评估中,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都是影响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标准细化、创新考核、课程学习成果数据常态化的收集与处理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培养成效。教师教学评价可从学生角度和专家角度展开,评估可以通过教学资料检查、师生访谈、教学观摩、学习成果转换等方式开展,根据评价结果予以反馈,进一步改进课程教学质量,形成质量闭环。
2课程质量评价模型和保障策略
有效的课程质量评价是改进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课程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通过有效反馈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最终提升教学质量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9]。
2.1课程质量评价模型
罗生全认为课程评价包含横向的课程事前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10]。其中既有静态层面的评价,如课程目标和标准、课程资料和方案等,也有动态层面的评价,如教学实施、师生互动等。我们构建了图1所示的课程质量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课前的静态评价、课中的动态评价和课后动静结合的结果评价。模型中包含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资源、教学态度、教学实施、师生互动、学生答疑和实践拓展、学生知识达成度、教师教学效果九大质量指标。不同类型的课程可以结合其特点生成课程评价标准,根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课程质量,发挥评价模型的引导作用。
2.2课程质量保障策略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我校软件工程技术专业的编程语言系列课程之一,课程组从保障课程质量角度出发,基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围绕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授课教师会设计每节课的自主学习清单并提供给学生,清单包括学习章节、学习目标、线上资源、线上活动、课前学习任务及课堂学习预告等内容,学生通过清单完成课前准备及自主学习任务,了解课程目标,接收课程学习资源推送,完成课程前测任务,为课中学习打好基础。课中,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主要采用BOPPPS模型开展课堂教学,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采取案例引导、分组讨论、课堂练习等多种形式,配合课程平台的点名模块、抢答模块、小组互评模块、教师点评模块等功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和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后,依托课程教学平台提供课后答疑和实践拓展练习,课程教学平台有课程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课程案例库等。同时,发布课后测试和作业,测试学生技能达标情况,通过测试数据实施针对性辅导。课程平台在课后会生成出勤率、互动率、任务完成率、测试成绩等关键数据,教师可以依据数据了解课程的学习目标达成度,优化教学设计,进而提升课程质量。通过课程生命周期各阶段教学质量保障策略的实施,学生的平均成绩同对比班级增长了6.25%,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知识理解以及知识内化程度、实践动手能力等都有了相应的提升。课程平台及数据分析示例如图2所示。
3结束语
本文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目标,分析了贯穿课程生命周期的质量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静态指标、动态指标等九个评价指标的课程质量评价模型。从保障课程质量角度出发,基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课程平台开展了混合式教学实践,给出了课程质量保障策略。在以后的研究中,会尝试细化评分标准,制定可操作、可观测、可检验的评价指标,综合应用量化评分优势,提升课程质量评价的可操作性,为教学质量的改进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工具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洪俊,李晓岩.美国科学课程资源质量评估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9,46(10):86-100
[2]潘晓彦,蒋家琼,莫兰,等.美国“QM质量标准”与我国“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3):105-110
[3]陈娟,李媛.“以学评教”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建设与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23):37-40
[4]张秀芬,蔚刚,胡志勇,等.教师视角下的课程有效教学质量保障策略[J].图学学报,2020,41(1):158-163
[5]于剑,韩雁,梁志星.中国民航大学多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2):63-72,105-106
[6]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1-8-20].
[7]蒋汉文.基于成本控制的A工程的质量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8]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42-46
[9]周丐晓,刘恩山.从美国ACOP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看对有效教学的追求[J].外国教育研究,2020,47(5):103-118
[10]罗生全.全面而有质量的人的发展:课程评价的价值归属[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0):3.
作者:马晓慧 陈娟 郭金玲 殷鹏 单位: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上一篇: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特征分析
- 下一篇:5G无线网络技术建设难点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