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互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时间:2022-11-06 10:32:45
导语:校企互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旨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探索校企互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架构及如何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互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姜大源教授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并认为“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是一种跨职业与教育的活动。他认为,职业教育所强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对“跨界”教育的最好诠释[1]。既然是“跨界的教育”,那么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保障也必定是“跨界”的,即需要校企的互动和共建,同时需要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使得这种互动能够持久和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需要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一方面是因为高职教育是一个汇集着多元利益的的场域,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以及知识社会背景下;另一方面是还因为学校质量文化的形成也需要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缺乏质量文化支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然是徒具其表,难以发挥应有的质量保障效果[2]。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主体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些院校已吸纳了企业参与教学质量保障的建设中,但由于缺乏机制的保障,使得校企的“互动”不能持久和稳定,最终导致“不动”。因此,构建校企互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使之持续有效的运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校企互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架构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就是一个以教学质量为保障与监控对象,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对教学效果实行反馈控制的闭环的教学系统[3]。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架构,研究的学者也较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致由三个子系统组成: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一)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是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具体组织和执行。它直接影响或者决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功能的发挥。从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上可以分为院校和二级院(系)两个层面。校级层面是由学校教学委员会或专业咨询委员会等成员组成,对院校教学质量的建设和管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校级层面的管理还体现在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委员会的指导下,具体负责质量标准的制定,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管理,教学信息的采集和教学评估等各项工作的运行,以确保教学质量整体目标的实现。二级院(系)在院校委员会和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充分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形成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在校级层面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组成,发挥“专家管理”的作用。委员会对教学质量标准的研制,教学的实施和评价,实习实训和工作室的建设等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在院(系)层面,成立二级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小组,对本教学单位的教学运行和管理状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实施监控。与此同时,还要在学校层面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的常设机构,如质量控制处(中心)等,这是校级层面和二级院系层面之间的纽带,它能统筹协调两个系统的关系和运作,能建立系统的运行规则,促使两个系统的良好运作和功能的发挥。(二)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师教育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是质量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学生综合能力、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水平等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教学质量进行判断,为教学管理和质量提升提供决策依据。当前,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一般是由学校主管部门主导来实施,无论从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指标体系和评价内容的制定,还是评估具体的流程和方式,无不体现了学校主管部门的意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有着必然的“话语权”,但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的“话语权”却没有体现出来。正因为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要进行多元评估。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不仅要对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践教学、顶岗教学、毕业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进一步细化评估方案和流程,学校和企业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流程,形成共同保障教学质量的循环和“回路”,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要依托理事会等运行机制,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确立人才培养质量的规格,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和实施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教学运行各环节质量控制流程和相关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重点通过对教学运行的过程分析,分解人才培养过程以及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监测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过程以及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监测点的设定,制定检测标准,形成常规化的质量检测度与运行模式,为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三)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加工中心”,它根据评估系统中各个教学质量监控的点位,对教学质量各执行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各种途径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反馈信息,形成一个信息处理的“回路”,为校级委员会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为二级院系的教学提供反馈。教学质量的反馈系统是要建立一个教学信息网络,通过多种信息反馈渠道广泛、准确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反馈结果,对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予以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研究决策,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稳妥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由学生教学信息反馈、教师教学信息反馈、校内外专家及学校管理干部教学信息反馈、全校师生员工教学信息反馈和社会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等部分构成。学校行政管理部门要将各渠道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和挖掘,尤其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教育改革挑战下,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整合,发掘出能真实反映教学质量状况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建设先进、可靠、完善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技术平台成为关键,以此分析得到有效信息来改善和优化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评估流程,为形成评价一反馈一改进一提高一再评价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二建立校企互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指校企合作各构成要素与要素结构处于优化状态,校企各方互利共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高校以育人为首要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因此,校企合作是参与主体相互博弈、寻求“共赢”的过程。[4]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需要保障合作“共赢”的外部环境和机制,更需要高校内部动力机制的建立以及更深层次的校企文化的互通互融。(一)构建校企共赢机制,推进合作发展。促进校企长期、深度合作,必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密切配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同样具有适用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就是要建立一种由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模式。高职院校要重点推进以“理事会”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院校等多方联合组成的理事会。完善理事会的组织架构,明确理事会各相关利益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理事会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政府要帮助院校协调行业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行业协会要为院校提供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信息,支持行业需求分析与专业设置对接,协调校企项目共建、教师进修与培训、学生定岗实习与就业、师生设计成果转化,参与教学质量评估等;企业要为院校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与院校共建校内工作室、接受学生定岗实习、教师驻厂进修、选派骨干参与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共同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等;院校要根据他方要求实施订单培养,参与、介入和支持项目建设,提供合作科研开发项目的人员和场地资源等。通过“理事会”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二)构建内部能动机制,激发校企合作动力。除了外部的保障机制配合外,还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机制,这为校企持续有效的合作提供动力支持,高职院校要以“他方为中心”,充分调动和激发师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保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要吸收企业精益化绩效管理理念,推进内部机构设置、院系两级管理、人事管理、产学研合作、教学管理、工作室等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重点深化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二级管理、二级分配;以岗定薪、岗动薪动、优劳优酬”的绩效分配制度,健全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培养、评聘、考核、激励机制,对于在校企合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及时给予薪资待遇的奖励和职称晋升的倾斜。开发校企共享的“教师发展中心”信息平台,设立校企共建的企业教师工作站,不断完善校企师资互派、合作培养机制,鼓励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加强设备与资源建设,以行企生产发展水平为标准配备设施、设备,并适度超前,建立真实的职场氛围。同时建立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机制,行业、企业专家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同开发具有实际价值的实训项目、教材、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强化实践育人功能,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机制,建立数字化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系统,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评估指标体系,着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充分利用院校的优质人力资源为合作企业员工进行在职培训与进修;充分利用院校在研发方面的优势,为企业研制项目和开发新产品;充分利用院校拥有大量优秀毕业生的资源,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等,让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深切感受到院校带给他们的实惠和效益,也使院校成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样才能为校企良性和持久的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三)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文化对接机制。文化的融合是校企融合的关键,只有校企双方形成共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双方的合作才会持久发展。企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特征的文化,高职院校是以追求社会利益为特征的文化,两种文化有较大的区别,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文化对接机制,才能为深化和优化校企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高职院校要把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强调企业文化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作用,不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更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应该按照行业和企业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和管理中,促进校企文化的相融,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要求建设实训工作室,在实训过程中促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定期组织学生赴行业企业参观、考察和实践,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企业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同步建设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样才能更容易与企业文化找到契合点,达到校企文化相融合的最终目标,使校企合作更具生命力。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引入企业管理理念,校企合作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组织,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和流程,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平台,这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的重要路径和方法。与此同时,只有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才能使得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和持续的运行,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共同的期望和追求。
作者:吴昀辰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秦,李慧凤.基于合作博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6):24-29.
[2]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
[3]宋鸿雁.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探析[J].江苏高教,2013(2):62-64.
[4]高海生,胡桃元,许茂组,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6(10):89-92.
- 上一篇: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研究
- 下一篇: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