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思考
时间:2022-03-27 04:30:54
导语:民族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是社会赋予高校的根本使命之所在。在数量规模扩大之后,提高教育质量、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办学效益就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已经不允许人们在理论上认识清楚了之后再来采取行动。现实存在的问题要求人们必须采取即时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理论应该反思,实践也必须行动。然而,我们提出质量问题的时候不禁要问:什么是教学质量,用什么去衡量教学质量。也就是说,高校教学质量,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高校办学必须符合某一确定的质量标准。但是,这样的质量标准是什么?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迄今尚未见到一个可靠的有关教学质量的研究报告问世。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许是人们想象的质量标准。这其中有/比较0说,即横向比较:与周围兄弟院校相比、与国外名牌大学相比;纵向比较:和扩招前的质量相比,/今不如昔0的感慨大概就是纵向比较的感受。这两种/比较0都是不现实、不切实际的,是不正确的。就横向比较而言,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点,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有自己的招生分数线,有自己的地域特征等,这些是不能相比的;就纵向比较而言,二十年前的情况和二十年后的情况又怎么能相比呢?向后看是不可取的。那么教育质量是什么?以什么为标准?能否量化?教育质量其实只能是每一个学校自己的教育质量,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该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每个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二是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人的学习成绩,三是学校和各个院系及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效力(全国各高校的管理体系大同小异,区别在于其管理水平和效力上)。
学校的教育质量只能通过每一个学院乃至每一个专业,甚至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来实现。其中每一个教师的学识和教学能力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起到关键作用,而管理水平则体现在从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关系中设计出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教学管理机制上。从微观上看,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只能是该专业甚至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教学质量只能与该专业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相比较。从宏观角度说,每一个学校都会根据其历史传统、学生的民族成分、地域特点以及师资力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说,这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最高标准。世界上从来有过,也不可能有整个社会通用的教学质量衡量标准。但是,就目前现行的教学质量衡量的标准看,仍然是学业成绩。虽然理论上的培养目标每每都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0等,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书本知识。从目前的大学教育的状况看,尤其是教学型高校和文科类的专业仍然是处在传授书本知识的阶段,其所谓的/创新精神0和/实践能力0等,基本上仍以作业和论文的形式体现,最终还是需要把作业和论文成绩换算成分数。因此,学生的学业成绩仍然用分数来衡量。这也是当前教学质量的现行的标准,尽管它不是唯一的方式,但也确是最有效的方式了。现在人们普遍的感觉是: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来不好教,越来越不好管,质量越来越差。这三句话正好反映了目前高等教育中的三大问题,即师资问题,管理问题和学生问题。好教还是不好教,好管还是不好管,质量高还是质量差,都与教、学、管有关。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三位0构建了学校这个/一体0,教、学、管既是三维空间,又是/三足鼎立0,缺一不可。
当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教育规模的空前膨胀,使得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教育效益和提高教学质量,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自然是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这样,教师教育问题就成为主题。首先,当代教师角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和教育法规,从而使人们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主题教育的改革。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使得教育过程中的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上,教师是一个教书者,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是其天职。因此,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学理论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面前是至高无上的;在职业理想上,传统的教师职业多定位在/教书匠0上,把教师仅看成是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当代教师角色转变之后,教师由教育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主导者转向辅导者、合作者和交往者,由传统的中心论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0。由于传统的角色的转变,教师对自身的要求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这些要求概括起来说: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教师是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教师是一个教育家。总之,只有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有好的教学质量;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其次,社会,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盼越来越高,必然也迫使教师对自身的要求更严格。但是从目前的状况看,仍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职业化的问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含义是什么?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但一般认为:/教师职业专业化就是教师职业训练和教师职业能力的专业化、独特化,表现在从业者身上具备高度的智能特性而有别于其他职业或行业的职业工作能力和水平。教师职业专业化包含这样几层意思: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应该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专业化需要一个过程。0〔1〕340/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前提条件,即教师专业发展程度越高,教师职业化越被认可;同样,教师职业专业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0〔1〕341关于教师专业的标准,学者们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有的提出八项标准,有的提出七项标准,内容大同小异。其中有两条值得注意,即教师专业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需不断地进行进修学习。教育规模的空前膨胀,教师队伍人员越来越多,但是其中有多少人受过教师专业的培训和训练,有多少人有过进修学习的经历呢?我们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这个校门出来,立即又走进另一个校门,他们毕业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受过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其中有多少人受过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呢?他们都有很高的学历,也许还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许学识很渊博,但就是没有受过教师专业训练和教师职业教育,更谈不上系统训练和教育。这也影响了他们教学技能的提高。更有甚者,相当一部分教师半途改行、改专业,承担起新的、极为陌生的专业课程的讲授任务,没有经过任何的进修培训就直接走上讲台。他们实际上都在现学现用。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然而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职业专业化和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和教师专业训练,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经的途径。再次,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师生关系问题。当前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而且也是被普遍认可的话: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0。这句话说明了当代师生关系的实质。主体性教育是当代教育中的一项实质性原则,它追求的根本性目标,就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0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0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并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成为知识的主人,才能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才能谈得上对知识的创新。学生的发展既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又是指学生的人格的全面发展,也是指学生个性的发展,更是指学生的终身发展。由于/以学生发展为主0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刚刚确立,创新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许多教育者及教育工作者,乃至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管理措施上出现了一些偏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以学生为主体0的教育理念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从而在学习上、自律上出现了很多不应有的现象。比如,上课迟到、旷课、懒散、课堂纪律松散等比比皆是。进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基本放弃了学习:上课不带课本,不记笔记,不做作业,不注意听讲,课外不读书等等。据了解,一些学生大学四年里没有去过图书馆,没有读过一本书。这种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力、感染力却不低。有些学生认为,学校的/开放式管理0,就是对他们的放任自流;/以学生为主体0,就是让他们随心所欲。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也反映了教学管理上的滞后和宣传教育力度的欠缺。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教与学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管理、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包括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健康的恋爱观、理想信念等的教育,乃至校风校纪、学风学纪教育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面貌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由不平等走向平等,由人身依附走向人格独立,由非主体性走向主体性,由重义轻利走向义利并重等,是德育进步的主旋律。
在看到德育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德育状况确实令人担忧。社会上有一个/道德滑坡论0,那么校园里的/校风滑坡0、/学风滑坡0论,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大学校园里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到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没有目标、生活没有理想(而在梦想中),精神危机、信仰迷茫、价值真空,学习没有兴趣、纪律涣散、作风疲沓、生活懒散等大学校园中的消极的现象。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有很多专家和学者作过研究和分析,在此不赘述。本人认为,除了社会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学校内部,即学校在学生管理机制上的缺陷和我们德育工作的低效。比如,现行的所谓/开放式管理0,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放任自流0,更多的放松取代了有效的指导与管理,其结果是学生的早操取消了,自习没人管了,迟到旷课无人监督检查了,特别是上课时学生吃喝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些现象虽然不是教学环节上的大事情,却涉及到校风学风的问题,也关系到学生生活作风、精神面貌的问题,多少也影响到教学秩序。总之,教学质量问题,是一项严密的系统工程。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加上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作者:唐吉思工作单位: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
- 上一篇:计算机质量教学模式研究
- 下一篇: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模式创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