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分析
时间:2022-03-27 04:06:36
导语:职校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目前职业院校质量监控与评价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质量监控和评价观念落后
(1)对评价工作重视不够,只求其有,不求其质。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评价过程欠规范,对评价数据缺乏科学的处理,评价方式单一。同时学校也缺乏系统的评价组织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手段,监控和评价不能真正发挥作用。(2)评价多,监控少,缺乏监控意识,缺少有效的监控措施。监控是评价的基础,由于缺乏相应的监控制度和体系,往往导致收集评价信息的难度加大,分析和处理信息的周期变长,造成评价工作的被动、间断和烦琐,难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的评价体系。(3)盲目套用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模式,缺乏针对职业教育特点的监控和评价。如上级主管部门对高职专业办学资质的评价,指标体系面面俱到,但专业内涵不够突出,不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
1.2缺乏系统的监控和评价机制
(1)教学监控和质量评价的操作和管理尚未形成规范和制度。主要表现在评价随意性大,主观性强,人为因素过多,定量分析不足,定性结论过多等。例如往往以一两节课来评价一位教师,存在偶然性和片面性。(2)缺乏专业化的、健全的组织机构,以及科学可行的、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学院各个部门没有发挥出质量监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研室、后勤管理、各中心、各任课教师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认识不足,当发现质量危机时,不能及时预警,做不到信息上下通达。(3)缺少对监控和评价的元监控、元评价。主要表现在缺乏对监控和评价的目的检验和效果反馈,对学年初制订的评价指标的达成状况缺少监控与测评,没有形成严密的监控体系。
1.3监控和评价的范围不广
目前的高职高专质量监控和评价,从外部来讲,主要局限于办学条件和设施等方面;从内部来讲,主要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一般采用学生评教和少量的听课及学生成绩检查等方式进行。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众多相关因素及其作用方式都较少关注,导致评价范围不够深入和全面。
1.4对问题缺乏有效的跟踪反馈与落实
许多学校在做了大量的监控和信息采集工作并发现问题后,往往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解决的方法,或者虽然有了解决方法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更没有限期整改或跟踪检查。因而,使得一些问题在每次的信息收集汇总时依然存在。
2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1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在设计教学质量与评价体系时,应结合职业教育的规律,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全程性、全面性、全员性的特点,实施面向社会、企业、学生、教师的开放式评价。因此,在规划和设计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全程性原则。教育教学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从市场调研、专业设置,到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教学质量。所以,教学质量的监控是对教学全部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控。(2)全面性原则。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还取决于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其他质量因素,如学生管理、综合素质提高、创新精神培养、校园文化氛围和教学条件保障等。学校作为一个系统,各部门都直接或间接地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总目标而工作。每个部门的工作质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应全面开展对可能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所有因素的监控。(3)全员性原则。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教学过程,每位教职员工的工作质量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制订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被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直到每个人。所以,各部门应建立工作质量标准,规范工作,在全院范围内形成重视教学、关心教学、服务教学和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
2.2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设计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2.1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注重操作的可行性
构建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理论,遵循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同时更要具有在日常自然运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可操作性。评价体系要适合监控与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要能为实践所检验和证明,更重要的是在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上,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具体的操作程序,有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明细的评价标准,使整个监控与评价过程能够为学院各部门普遍接受和认可,并积极参与到其中。
2.2.2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注重动态发展
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其内容应该相对稳定。但是,高等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对其质量进行的监控与评价也应当随之发展变化,所以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做到静态和动态有机结合。一是尊重历史和事实,在符合国情、校情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构建相对稳定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有明确的、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易于体现成果,便于量化检查;二是由学院、系部、教研室等构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网络,将观念、管理、条件、机制、制度等多种要素组合进系统;三是依据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与完善体系,构成既有基本框架,又有充分弹性的体系结构。
2.2.3全面监控与重点监控相结合,注重监控的实际效果
实际的监控和评价工作要包括许多要素:质量目标和规章制度、过程监控与阶段评价、收集与分析信息、教学建设与建设保障等。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必须全面考虑这些要素,注重全面监控和重点评价,一般评价和特色评价的相互结合,突出对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监控的评价。
2.2.4过程监控与终结评价相结合,侧重过程监控
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判呈点状静态,是对某个阶段的终结性评价。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的每个环节最终都可能会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必须做到过程监控与终结评价互补结合,而更侧重于过程监控。在注重评优条件下和自然状态下的监控与评价相结合时,我们更强调自然状态下的过程监控与评价。
3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框架
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二级管理、三个过程、三个系统、五个环节”。二级管理: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实行二级管理,院级和系部级运行。三个过程:对目标、过程及结果的全程监控。三个系统: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质量信息采集反馈系统。五个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是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习质量、管理质量、教学建设及保障。这里主要对三个系统的设计做简单说明。
3.1教学质量目标系统的建立
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核心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人才培养目标定位;②人才培养方案;③课程标准;④课堂教学质量标准;⑤实验教学质量标准;⑥毕业实习各环节质量标准;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⑧试题质量标准。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论证,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各类教学标准,才能确保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方案科学,教学标准明确和教学过程规范。
3.2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建立
3.2.1教学目标评价
教学目标的评价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评估和检查的主要监控点。
3.2.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教师的教学质量是监控的重点。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为人师表和授课方法对教学质量起着根本的作用。应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辅导答疑、作业批改和成绩考核等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
3.2.3教学管理评价
教学活动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管理者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业务水平、服务思想和工作方法等对教学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总体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学基本建设情况、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研室(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实验条件建设等方面对教学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状态进行考核和评价。
3.2.4学生学习质量评价
学生学习质量是反证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以及素质的提高。应建立对学生学习的终端质量监控,包括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毕业生就业情况、社会评价等。
3.2.5教学保障服务质量评价
教学保障是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应对教辅部门、行政后勤部门等教学保障和服务质量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促进整改。
3.3教学质量信息采集反馈系统的建立
教学质量信息的及时采集和反馈是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重要环节。保证信息采集和反馈的及时、准确、通畅是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的重要保证。教学质量的信息采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3.3.1教学检查
学院于每学期开学初、期中、期末进行教学检查,及时检查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改进。教学检查应遵循集中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普遍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检查与指导相结合、自检与互查相结合的原则。
3.3.2听课制度
实施专任教师听课全覆盖。通过领导听课、同行听课、教学督导专家、专职教学督导听课,及时发现任课教师授课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改进。
3.3.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遵循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内容包括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评价,以及教学系部考核等。
3.3.4教学评估督导
督导室在进行常规检查外,也针对教学各环节反馈的突出问题专项检查,提出改进措施,督促落实。
3.3.5学生信息员制度
在学生班级中聘任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学生信息员,及时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3.6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通过院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收集有关毕业生质量评价信息,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
作者:童遵龙工作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政治新课程教学实施途径
- 下一篇:计算机质量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