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及效率
时间:2022-07-01 10:27:45
导语: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及效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课的开设对于扩招压力下的声乐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补充和指导教学的作用,但这种大课的质量和形式还有待于提高和研究。另一方面,在扩招和并校双重压力下的声乐教学,相当一部分声乐教师还是“重技轻理”“重技轻艺”“重唱轻教”。所谓“重技轻理”,就是一味地追求音高、音量等声音因素,而忽视声乐生理学、声乐心理学、声乐美学等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声乐教学中,使学生在音高、音量等不能理解,无法获得声乐的美感和乐趣。所谓“重技轻艺”,就是一味地强调声音,而忽视声乐的艺术表现力。所谓“重唱轻教”,就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唱”的能力,而不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深入浅出,让学生“知其然”,又能够“知其所以然”,从而不断强调学生逐渐具备“教”的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质量下降的根源
1.声乐技能训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重较大声乐课进行声乐技能训练是声乐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许多高师声乐课程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仍然把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训练当作声乐课程教学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教学内容,其所产生的变化只不过是由原先的“一对一”教学转变为“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仅仅是为了缓解扩招所带来的师资不足产生的教学压力而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音乐文化修养的培养并没有多大作用。
2.个别课、小组课方法雷同,教学手段单一在目前的国内许多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中,“一对一”的个别课和“一对多”的小组课仍然是声乐技能课教学的主要模式,个别课和小组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仍然是以技能训练为主,对于音乐审美、音乐文化等阐释的内容较少。其实,声乐小组课可以有多种授课方式,在提高学生技能技巧和演唱水平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互相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会如何教学。“一定的教育目标决定一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此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教学理念,这种以目标模式理论为依据的声乐教学体系改革,必将成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潮流。
3.审美体验教育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不多“《新课程标准》以审美为核心,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主要特点是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高师声乐课的教学改革必须尽快适应《新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新变化,将审美教育与高师声乐课程教学良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而在目前的许多高师声乐教学活动中,仍然是以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层次上的发展和提高。
4.声乐大课的形式不够丰富,内容单一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的声乐理论教学基本上只着眼于歌唱基础理论的讲授,部分院校开设有声乐教学理论、声乐作品欣赏以及中、外声乐发展史等课程。而对于声乐艺术论、声乐表演理论、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社会学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以及嗓音保健等内容涉猎较少。5.声乐艺术实践(活动)课开设不够,学生社会适应性差声乐艺术实践活动属于教学的范畴,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课程列入到了声乐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之中。这在许多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中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仅限于专业考试,甚至在几年的学习中鲜有上台演唱的机会,这样就很难通过声乐艺术实践活动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为其将来组织和开展校内外音乐活动积累一定的经验和能力。6.师范性不够突出高师现行声乐教学法课程更多地是侧重于声乐技能训练,而初等音乐教育对于师资演唱能力的要求更多地侧重于很有表现力的范唱、对声音美感以及声乐作品的审美体验的理解和解读及对中小学声乐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的能力。因此,仅仅开设声乐教学法来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原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开设声乐艺术美学、声乐语言艺术、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作法、诗词欣赏等课程,提高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使其具备通过中小学的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培养下一代具有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和品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师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师院校声乐教学存在的困境和问题,需要高师院校管理者和声乐教学的从业者去正视它、去解决它,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无疑是摆脱目前高师声乐教学困境和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师音乐教学肩负着中华民族音乐素质提高的重任,任何一个音乐专业的高师毕业生应成为能讲、能唱、能奏、能写、能跳的全能型人才。这五项全能是高师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围绕总目标的实现,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有其深刻的意义。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看,高师声乐教学目的不只是能唱就可以了,究其内涵也同样是要具备“五能”,那就是:能唱、能教、能讲、能导、能演。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恰好为培养“五能”声乐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职业教育中,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理念而提出来的。高师音乐教育“双师”的概念即为专业教师既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水平。一个合理的音乐学科“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由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专业技巧技能课教师、专业音乐实践课教师(如电脑音乐制作等课程)、专业图书、音像资料教师等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强调教师个体“双师”素质建设的同时,更要强调师资队伍的整体“双师”素质,这样才能使不同教师间得以互补。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和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和艺术办学水准至关重要。同时还要努力提升教师的学历结构,使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基本达到或接近教师总数的45%(对于本科院校的要求),而教育部办公厅2002年5月《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的比例是35%。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如何加强高师音乐院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和措施。
(一)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准,积极而有计划地鼓励青年教师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学习,也可以选送青年教师到文艺团体短期借调、锻炼,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和专家来校讲学,借此提高专任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开拓教师艺术视野。
(二)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有暂时短缺的专业教师,可以聘用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独唱演员和戏曲、曲艺演员来校教学和传授地方戏曲、曲艺的演唱技巧,从而加强师资力量,丰富教学内容,弘扬民族艺术。如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教学是衡量高师音乐院系办学水平的一个标志。
(三)积极引进短缺师资要积极引进教学所必需的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硕士、博士及副教授以上学历和职称的人才来校工作,提高他们的待遇,要形成高待遇与高素质相互支撑的基本原则,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向“双师素质”转化。
(四)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学津贴,实行政策倾斜,晋升职称优先,科研资助优先,评先奖励优先,进修培训优先,参加学术活动优先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师资队伍整体效能中的骨干作用和带动作用。
结语
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高师音乐院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二者之间又互相关联和支撑,只有做到二者之间的良性发展,才能使之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智力资源。
作者:笪方能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讲师
- 上一篇:谈教学质量提升途径
- 下一篇:J2EE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