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论文:当代校园内审质量的透析
时间:2022-01-31 09:20:45
导语:审计质量论文:当代校园内审质量的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栾立明工作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通过对高校经济案件发生历程、原因的分析,教训是令人痛心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高校必须全面开展审计工作,不断加强财务预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单位的绩效审计和科研项目、校办企业、基建维修等专项审计工作,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并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齐抓共管,在工作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高等院校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缺乏必要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客观性2003年5月1日,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其中第四条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按照此项规定,我国高等院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是在校长(院长)的直接领导下、校(院)党委或董事会等权力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而从我国各高等院校现阶段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来看,除了按上述规定设置的以外,还存在如下几种设置方式:一是在主管财务的副校长(院长)分管下的内部审计部门,有的还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二是由纪委书记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三是由纪委书记分管内部审计,其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这种形式占多数。综合上述,可以看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有的独立,有的合署办公,有的由学校校长直接分管,有的由副职校领导分管。通过对吉林省高等院校的调研显示,不足20%的高等院校独立设置了审计处,承担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其余基本是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可以说,我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分管领导方式多种多样,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审计署相关规定,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也很难发挥出来,从而制约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再就是,学校内部审计机构是在学校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即使独立设置审计处,由校长直接分管,因其没有执法权,现实中是“大事”管不了,“小事”不愿管,致使高等院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大打折扣。另外,审计处及其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的相关性强,必然影响审计工作的客观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由于各高等院校设置形式和领导体制决定了其独立性、权威性和客观性较弱。(二)审计人员数量少,且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影响审计质量目前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队伍与国家审计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内部审计指南中规定高等院校内部审计人员配备应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0.1%,这条规定不是很科学,如果按此规定1000名以下教职工的学校很难配备审计人员,更无法独立成立审计处,而现实中1000名以下教职工规模学校的收支资金量都在两亿元左右,内部审计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应当有最少配备审计人员数量的要求。但就是按此规定,部分高等院校的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也是不足的。随着高等院校改革、建设和发展,其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虽然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日趋合理,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大部分院校的审计人员队伍还存在着年龄偏高,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单一,特别是经营管理、资产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从吉林省高等院校来看,内部审计人员会计专业占80%以上,审计专业和工程技术专业不足5%。内审部门专业人员配备不齐全或每个人所学专业有限,很多审计工作无法开展,比如基本建设、后勤维修项目等。由于专业技术审计人员少,工程量、设计图、变更测量、竣工决算等都由会计专业或管理专业的审计人员来审计和处理,在业务上显然是不过关的,工作只局限于对数字的核对上,审计成为了财务审核的一部分,大大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另外,学校内部审计人员接受培训机会少,业务提高难,往往是校内不重视,培训无机会;上级审计机关不组织,不关心;审计协会的职能较弱,很难承担起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任务。因此,导致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机会少,业务提高难,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三)缺乏正确的审计观念,高等院校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准对于高等院校内部审计,上到校级领导,下到教职员工,外到社会各届人士,甚至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都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存在一定的误解,缺乏正确的审计观念。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内部审计职能一直被定位于评价和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只重视监督,却忽视了服务。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其采取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序和方法,通过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和治理程序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和服务,目的是增加单位价值并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从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职能应该包括提供咨询服务。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调查显示,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中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占43%,工程审计项目占14%,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占8.5%。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的情况,审计报告成为领导干部保驾护航的“表扬信”,审计风气不良。部分高等院校存在院校领导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和教职工对内部审计在促进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评估防范风险、提高办学效益、提升竞争力等方面所起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造成各高等院校对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认识和看法不一。有的高校领导认为学校不是经营性单位,内部审计作用不大,甚至可有可无,再加上审计人员自己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不足和能力所限,使高校审计工作的计划性差、随意性大,从而导致高等院校审计业务开展不均衡,审计风气和审计质量差距很大。(四)审计风险难以化解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贯彻执行制度不力,导致了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部门风险意识缺乏,责任意识淡薄,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随意性较强,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另外,高等院校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以来,逐渐确立了事业单位大收大支的观念,实行全部资金统一纳入学校财务管理的模式。这种集中统一管理方式,有利于对全校各类资金的统一管理、加强财务核算、发挥资金的整体效能。但学校将全部的财务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到校级预算管理,增加了内部审计的工作量,为内部审计工作带来难度和风险。同时,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和工作重点由于现实的需要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从以前的查错防弊对内部控制和管理进行评价的传统审计转向现代的“风险基础审计”,这就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财务会计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为隐蔽虚假的会计信息创造了条件,会计信息的篡改、删除、造假舞弊都可以不遗留任何痕迹,会计人员不法行为很难被发现。另外,审计人员对现代审计技术掌握得不过关,也加大了审计人员的检查风险。
提升高等院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增强学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高等院校在实施内部审计中要坚决执行独立性原则,突出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的独立地位。高等院校内审部门是学校内部监督经费合理有效使用、帮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部门,必须单独设置,应直接隶属于学校主要负责人领导,增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校级领导还要重视审计工作,关键时候要给予审计人员肯定和支持,切实保护和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上级审计机关要发挥好组织指导作用,要努力把上级审计机关的权威性、执法权与高等院校内部审计人员对学校政策、运行规则及实际情况了解和掌握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强指导、组织各高校的审计人员跨学校联合审计,实现上下结合、横向结合、取长补短,提高审计质量。同时,严格规范审计程序,依据审计准则和审计法规定的具体审计项目、审计程序,独立地制定审计工作计划,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提高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的质量,增强审计的权威性,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二)坚持依法审计,完善学校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依法进行审计是提升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所依据的法规主要有《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另外,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指南专门对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等做了进一步的明确,使高等院校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规可执。但上述各项法规的原则性较强,可操作性不强,所以造成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和实用性较弱。同时,随着高等院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发展和复杂,原有审计规范的更新跟不上经济活动发展现实需要,存在漏洞和许多不适合的地方,法制滞后现象突出。因此高等院校内部审计规章制度要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和修订,并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认真贯彻执行,使学校审计工作不受或少受权力的干扰,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审计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审计的质量。(三)与时俱进,更新审计观念现代审计工作由传统的监督职能向全新的服务职能转变,所以提高服务意识是现代审计观念的核心所在,不要总是想着纠正问题,而是要参与经营管理,为领导提供参考的建议和意见,当好领导的参谋与助手。在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要前移,注重防范意识,把审计工作重点由事后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事中、事前审计和效益审计为主,监督与服务并重,提高服务意识;在基建工程、后勤维修的审计方面,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基建和修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规定,从工程预算和招投标开始审计人员就参与其中,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变更、隐蔽工程等都要亲自参与,直到竣工验收和决(结)算审计,全过程参与和监控工程造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上,要将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任期工作目标考核与工作效率有机结合起来。再就是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经济犯罪手段越来越隐蔽,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只有通过改革、更新观念和创新工作方式及手段,才能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目标。(四)强化审计质量控制,防范审计风险防范审计风险最根本的方法应该是建立完善的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规范严密的审计程序,严格遵照审计准则、质量控制标准和审计程序执行审计工作。通过加强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计划性、标准化、程序化及时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尽力减少或避免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高的因素发生,并及早应对,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审计风险。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全程控制,尤其加强审计节点的质量控制。不同的审计任务(项目)其节点是不同的,要在审计的计划准备阶段就确定审计项目的关键节点、重点审计、重点控制,并注意落实各关键节点审计的具体负责人及控制办法。另外,还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高校的审计机构、制度和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资源,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所以,各高等院校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完善审计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善用优质审计人员,学校领导要对内部审计结果给予足够的重视,注意发挥和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同时,在审计方法和手段上要强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逐渐实现由传统审计模式向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转变。高等院校内部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突破传统模式和习惯做法的影响,积极推进现代审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院校内部审计质量、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根本保证,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审计职业道德是把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与具体的审计职业特点密切结合在一起,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发挥着约束个人行为、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的重要作用,所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其次,审计队伍必须业务过硬,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熟悉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业务素质高、管理能力强,才能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服务管理水平。所以要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高等院校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讨,使审计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精品范文
4审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