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干茧质量监督检验分析
时间:2022-05-24 10:41:34
导语:桑蚕干茧质量监督检验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桑蚕干茧质量监督新标准的实施,无论对销售者还是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利好政策。质量监督新标准的出现对于检验机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标准在公证检验、监督检验、检测服务、行政执法等方面都有很多积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下新标准执行后在质理监督检验中的作用。
关键词:桑蚕干茧;新标准;质量监督检查;作用
1新标准在桑蚕干茧公正检验中的作用
2003年,我国的《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第28号令)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茧丝质量公证检验制度:桑蚕干茧销售逐步实行质量公证检验”。我国推行桑蚕干茧质量监测新标准的目的在于:首先是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买卖市场。通过对桑蚕干茧质量监督管理的制约作用,市场会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合理的质量监督制度。能够对进入市场的桑蚕干茧的质量进行划分,规定质量的不同等级,从而制定不同的价格。其次是国家对于桑蚕干茧的市场质量能够进行有效的监控。通过国家对桑蚕干茧市场质量的深入了解,能够确保我国丝绸行业的稳定发展。根据《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和《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实施的主体是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而不是那些带有商业性质的检验机构。所以对专业纤维检验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纤维检验机构需要加速完成关于桑蚕干茧质量监测实验室的建立,同时还要根据国家要求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操作规范和实施细节的规章制度。配备相关仪器以及专业人员,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监控实验室。
2新标准在桑蚕干茧质量监督检验方面的作用
在新标准执行之前检验方法是比较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检验仪器比较落后。这会导致存在很多误差,所以最后的报告并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事实;二是在新标准执行之前检验多以人工为主。检验结果误差比较大。基于此,导致在新标准执行前检验工作难以执行。而在新标准颁布后,为检验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因为新标准的颁布提供给检验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对质量的科学表述,使得检验过程的误差非常小,而小的误差能够准确地反映现实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新标准的执行是检验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标准。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应该定时对本地的桑蚕干茧进行质量监督。设置定期抽查的管理制度,从而真实有效地掌握市场动态。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真实数据,并且可以建立一个动态监管数据库,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更直观的看出本地区存在的问题。
3新标准在桑蚕干茧质量监督检测服务领域的作用
我国推广的桑蚕干茧质量监督检验的新标准主要是指清洁、洁净指标,毛茧出丝率指标,解舒丝长指标,万米吊糙指标几部分。其中,毛茧出丝率指标是能够反映原料茧消耗的唯一指标,也是影响市场蚕交易价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解舒率也是衡量茧丝离解难易程度的指标,解舒率高,表示茧丝容易离解,利于丝厂缫丝,反之则表示茧质差。万吊指标对缫丝生产效率的影响大,通过提高万米吊糙各型号指标值的下限规定促进干茧生产加工质量的提升。新标准将万米吊糙分型Ⅰ至Ⅴ型指标的临界值分别由3、5、7、9次调整至2、4、6、8次。而且新标准对去除清洁指标作为分级规定,根据GB/T1797-2008《生丝》的规定对洁净级别进行了划分。专业纤维检测结构要充分利用新标准提供的各种优势指标,为各个企业提供最专业的检测服务,为顾客提供最公平、最科学的检测结果,才能够通过结果进行一些改变。通过检测结果,企业加强改进,从而带动当地经济水平发展。所以,质量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应给予重视。
4新标准在桑蚕干茧质量监督行政执法方面的作用
在桑蚕干茧质量监督新标准执行前的标准是没有对质量标识进行严格规定的,而桑蚕干茧质量监督新标准已经根据我国的《产品质量法》对包装和质量标识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定,对于今后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依据。比如,如果市场有不合格或是不按照法律执行的产品出现时,就可以通过质量监管局进行惩罚,防止以次充好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对于一些心存恶意的不法分子,新标准的出现也会为他们敲响警钟。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质量方面更多了一层保障。同时,对于销售市场来说,恶意竞争现象也会随着新标准的执行不断减少。
5结语
桑蚕干茧质量监督的新标准是在针对我国现行问题及现状的情况下结合质量管理、行业管理等因素提出的新方法。桑蚕干茧质量监督的新标准的提出对于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桑蚕干茧质量监督新标准的严格执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桑蚕干茧质量监督新标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进,设置一个完善的质量监测标准,人们能够严格按照新标准来监督桑蚕茧的质量监督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纤维检验局毛麻茧质量监督处2011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2012,(17).
作者:张阳 单位:柳州市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所
- 上一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分析
- 下一篇:就业视角下的大学计算机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