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技术探讨

时间:2022-11-11 03:45:49

导语: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技术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技术探讨

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1.1企业没有明确的责任意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很多企业都依靠监督机制,当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后,很多企业的责任意识降低,对质量管理责任开始模糊,甚至多数管理高层都认为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的责任,所有质量问题都由监督部门的人员负责。监督机制是由政府授权的,实质上是政府对建筑质量管理的一种延伸。

1.2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有直接影响,但是据有关人士调查发现,目前建筑企业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有限,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点,施工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尤其是一线的施工人员,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招聘的都是进城务工人员,也就是农民工,其不仅受到教育水平有限,更不用说建筑施工水平了,施工人员都是结合以往工作的经验进行施工,而没有按照科学原理进行,因此施工质量问题频发,第二点,企业责任人对以往的质量问题不够重视,在施工前没有进行集体动员,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导致一线施工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对施工质量不够重视,在施工中都注重施工进度,对施工质量却不关系。

1.3没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在很多建筑企业,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那么在落实质量监督工作时,管理人员没有一个管理框架,抓不住管理的重点,经常出现形式主义,都是盲目的进行管理,例如在施工材料进行管理时,没有严格进行监督,导致现场进入了很多不合格材料,或者材料进驻现场后,检查都是合格的,但是由于没有妥善管理,或者库房都放满了材料,这些材料都放到了室外,没有做好防潮防雨的措施,致使实际的施工质量出现严重问题。例如检查水泥、砖块等离散型材料时,很多监督人员为了方便检查,也不进行抽样检查,而是结合有关的材料说明进行处理,最后记录在案。这些形式主义为建筑施工质量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2实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策略分析

2.1提高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

上述分析了由于企业管理层不重视质量监督管理,导致该工作完全依靠政府建立的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和管理,施工企业内部不重视,导致上行下效,一线施工人员也都不够重视施工质量,而是以企业的经济利益为目的,一味追求企业的经济价值,追求施工进度,导致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不利于后期工程的使用。针对这些现实情况,企业领导层必须重视责任意识的培养,上层领导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表达出自己对施工质量的重视,可以在施工前开全厂大会,演讲施工质量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质量管理人员组织一线施工人员分析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提高每一名人员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一线施工人员是提高质量的基础,但是其文化程度有限,因此就要从基础做起,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可以在企业外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分批次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系统讲解施工技术,讲解安全质量的理论知识,针对一线的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对其的要求要更高,建立一支高素质,有质量意识的建设队伍,让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带动整支队伍,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降低质量问题的发生。

2.2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最直接的措施就是提高一线施工人员的技术,然后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那么施工质量就能有效保证。针对一线施工人员素质低问题,企业应该提高人员招聘条件,要求应聘人员有建筑施工经验,或者直接招聘这方面专业的在校学生,然后对这批新职工进行培训,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当新入职员工掌握了建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后,再针对不同员工的不同岗位,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可以实时一对一教学,让老员工和新员工搭配,统一让培训师培训,然后由老员工带领新员工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技术记录,考察员工的操作水平,最后再进行一系列的实际培训,当所有培训都合格后,才能派发岗位证明,持证上岗。

2.3对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为了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就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高效的管理和监督,提醒施工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施工责任意识,就能大大降低建筑质量问题的出现,如果监督机制出现漏洞,监督管理部门把关不到位,或者在监督中违背监督管理原则,再得不到控制,那么监督效果就下降。

3总结

多数企业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大目标,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施工质量,只追求施工进度,对材料管理不严格,使用劣质材料,施工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经常性的偷工减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管理。

作者:于振兴 吕宪宝 刘文强 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青岛公司

参考文献:

[1]王金火.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及提升方法研究[J].城市建筑,2014(3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