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研究

时间:2022-11-06 10:27:02

导语: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有重要作用,是高职教育办出成效和特色的关键。本文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质量管理检测技术专业为例,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提出改革目标和改革要点,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检专业

1改革基础

1.1专业教学团队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2009年12月获准招生,至今已招生8年,已有毕业生6届。教学团队有教师8人,专业负责人1名、专业带头人2人(其中企业1名)、骨干教师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硕士学位教师6人。教学团队中5人具有双师型资格(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团队教师具有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科研能力,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艺术。

1.2校企合作

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8个(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2个,校外实训基地6个),校企合作工作站1个,提供实验、实训、实习岗位400个。在国防职教集团办学委员会指导下与21个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研究对象,为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提供了有力保障。

1.3建设成果

(1)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规律,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完成了专业人才需求、就业范围、就业前景与岗位的调研与分析,制订了岗位能力要求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2)教师团队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并公开出版本专业教材2部,自编校本教材2部。今后陆续会编写一批既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先进水平,又符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适用性强、质量高的教材。(3)学院的实习实训中心能完成钳工实习、热工实习、车铣刨磨实习、数控实习等实习项目,热处理实验室、金相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能完成相关课程的实验项目,可以满足质检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需要。近年来选择了一些生产规模适度、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的生产企业与之合作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如中航工业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4)通过定期和用人单位及毕业学生调研,获知大部分毕业生都能够胜任所分配工作,部分学生在工作能态度、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表象的较为突出,得到用人单位的切实认可和良好评价。

1.4存在问题

教材方面。针对性不强,深度过高;文字叙述方面繁简不当,缺少具体的实践内容;案例分析过于笼统和概括,缺乏对质量分析及控制各个要素及环节系统全面的阐述和展示;与机械产品质量的改进及生产工艺过程改进衔接不够紧密。教学方面。学生学习实践量不足,特别是校外实训、工学结合不足;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衔接不足;缺乏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精神,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2改革目标

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满足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双证书”为特征,改善专业课程内容,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1)与行业或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达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的互动对接,使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更加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2)课程体系改革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以“双证书”为特征改善专业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以生产和技术岗位的技能要求为标准,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3)完成部分专业课程“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施,体现“做中学”。(4)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作站,开展与企业共赢的深度合作。(5)在原有实验实训条件基础上,完善精密测量实训室相关仪器与设备,开设新的实验实训项目以满足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实施的要求。(6)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梯队层次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

3改革内容

在传统教与学方法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练和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3.1培养目标。培养了解国家机械产品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质量认证体系;熟悉机械产品设计原理,能处理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掌握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各类计量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具有产品质量加工中间过程控制能力和运用相关方法与仪器对产品进行测量控制,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质量管理与检测检验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2课程建设。3.2.1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1)课程体系改革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明确教学内容,通过基本理论、技术知识、技能训练、工具使用等学习和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以形成,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基本职业素养得以形成。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明确岗位功能与特性,邀请企业专家,论证和参与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将核心课程建成符合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优质核心课程。课程体系改革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以“双证书”为特征改善专业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以生产和技术岗位的技能要求为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2)教学模式改革除了教与学,更注重学生的练和做。推行“教、学、练、做一体化”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讲、学生的学、练、做融合为一体,将“做中学”贯穿于整个项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教、学、练、做”中提升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完美结合。3.2.2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根据课程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授专业核心课程时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手段改革上,融入现代教学手段,运用PPT、投影仪等,穿插图片和视频相关内容,将生产过程、产品结构、工作原理等生产情境重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3教学团队建设。3.3.1培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围绕建成一流的专业教学团队目标,强化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支持提高学历层次,特别是支持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优化教师专业知识,提升培养实践能力。加强年轻骨干教师培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力争三年内培养1至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3至4名骨干教师,建成一支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较高、产学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3.3.2建设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相关企业一线及离退休的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建设一支拥有多名机械产品检测的中高级工程师的优秀兼职教学团队,使专兼职教师队伍比例合理。建立科学的兼职教师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充分激励兼职教师创造性工作。3.3.3建设双师素质队伍。通过教师进修学习、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承担相关项目开发、企业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使所有专职教师获得中级工以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及基于企业生产过程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水平,力争3年内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80%。3.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根据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具有产品质量加工中间过程控制能力,和运用相关方法与仪器对产品进行测量控制,以及能从事质量管理与检测检验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线,在原有实验实训条件基础上,新建机械产品检验实训室1个,完善精密测量实训室相关仪器与设备,加强实训管理,注重实训实效。力争两年内实训室测量设备基本能满足职业标准要求,同时容纳实验学生100人,实训项目从检验与试验为主扩展到编制检验技术规范、测绘、检验技术管理等多个模块、更高标准上来,服务对象从本校学生扩展至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及社会的相关企业,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开放式实训平台,提升学院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努力实现机械学科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有机融合,实现实训室机械产品检验实践教学与职业标准要求的现场检验、综合检验、检验技术管理的对接。3.5深化校企合作。按照校企相互提供服务、利益共享的原则,依据学校为企业解决技术瓶颈,企业为学校服务现场教学的思路,进一步建立健全校企共赢合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如通过企业员工培训、教师赴企业锻炼等,构建运行良好的校企合作新机制。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提升师资队伍,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探索、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作站,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学习、锻炼的场所,与国防科技工业等企业开展深度的人才培养合作开发。

作者:严朝宁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汪龙生,张娜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4(3):93-95.

[2]熊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5):169-170.

[3]张冬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