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监管策略
时间:2022-04-17 04:41:06
导语:环境质量监管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同时受多种因素制约,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1机构和制度不健全,基础能力建设滞后
健全的机构、完善的制度,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我国许多环境监测单位的质量管理部门人员较少,与整体监测业务的工作量不匹配,监督检查和质控力度比较薄弱。除实验分析的质量管理体系比较健全外,其他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工作尚属起步阶段,质控项目有限,质控措施单一,整个管理制度亟待完善。我国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环境监测能力的发展,质量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能力相对不足,相关设备、物资的支持力度不够,基础技术理论研究缺乏,标准样品等相关技术研发投入较少,质控指标体系不健全,这些因素均限制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1.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监测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随着国家环保事业的进步与发展,环境管理者对监测数据的需求逐步增多,监测站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确保完成监测任务与加强质量管理之间,站领导往往忽视后者,对质量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失去了既提高监测水平又保障监测数据可信度的有力抓手。在领导不重视的情况下,监测人员极易表现出质量意识淡薄,缺乏学习和贯彻质量体系的自觉性,对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不愿配合或存在抵触情绪,致使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缺少执行力。
1.3质量管理人员缺乏经验,质量控制技术发展缓慢
承担质量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应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内容,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工作经验。部分质量管理人员从未参与过现场监测或实验室分析等基础性工作,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开展监督检查或质控工作比较机械,不利于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近些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推动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技术向前发展,与监测方法相配套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却相对落后,质控手段仍仅限于平行样、加标回收、数据比对等,方法简单,手段单一,极大制约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4现场监测质量管理薄弱,全程序质量管理存在空白
现场监测工作的影响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较多,每一个监测现场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监测环境比较复杂,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易受到严重影响[4]。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程度远落后于实验室质量管理,且随着现场监测项目不断增多,便携、快速的分析仪器被广泛应用,很多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还未涉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很难获得保证。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包括现场调研、制定方案、现场采样、样品保存与运输、样品交接、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或编写报告等,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监测结果。而质量管理工作还未覆盖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在制定方案、样品交接、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环节依然存在空白,极大制约着监测数据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提高。
2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关注和探讨。本研究针对以上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2.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建立完备、可行的体系文件是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的根本依据,与监测技术和质量相关的各项要求、保证工作质量的管理规定都应编入到体系文件之中,并通过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全面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5]。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依托于体系文件的不断完善,作业指导12环境管理书和记录的及时修订可极大促进监测水平的提高,各科室主任可将责任落实到人,内审员在年度内审中监督体系文件的实施情况。随着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监测领域的不断扩展,质量管理工作还需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以及必要的考核制度。持证上岗考核制度是规范监测工作的有力抓手,国家总站可不断变换考核形式,组织省际之间互考,建立彼此学习的机会,削减地区水平差距。持证上岗考核制度还需不断增加例如生态监测、应急监测等考核类别和科目,保证这项制度贯穿于监测工作的每个角落,以适应环境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确保监测水平的迅速提高。
2.2转变质量管理工作方式
质量管理工作应挑选有一定工作经验,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质量管理工作有热情,为人谦虚谨慎的技术人员承担[6]。质量管理人员在对其他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本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工作态度,转变以往“专挑毛病”的工作方式,认真分析、总结检查结果,充分肯定他人工作中的优点,耐心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协助制定整改措施。平易近人的工作态度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氛围,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则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有力保障。
2.3充分发挥质量监督员的作用
质量监督工作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质量监督员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7]。质量监督员应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熟悉质量体系文件以及具备一定管理水平的人员担任,每个科室应按照技术人员的数量,以一定比例选出足够数量的质量监督员,以保证有充足的力量完成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监督员应充分了解工作的职责和权利,定期地、有效地对技术人员的监测工作全过程实施监督和检查,尤其要充分保证在培人员的监测过程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质量监督员还应针对检查内容认真总结存在问题,制定相关纠正措施,持续监督问题整改情况,确保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2.4重点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
为保证现场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现场监测的规范性,科室主任应带领监测人员加强对相关监测方法和技术规范的学习,尤其应注重实际操作的培训,讲解不同行业现场环境的区别,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名现场监测人员要充分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熟悉监测环境及点位布设,清楚监测方法和样品保存要求,认真准备监测设备,并确保在检定期限内按照监测方法规范操作,及时填写原始记录,将质量管理工作融入现场监测工作的每个环节。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应根据监测内容,明确监督检查的依据,制定科学详细的检查方案,设计信息完整的检查记录,配备业务能力突出的质控人员,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整改制度。监督检查人员还应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熟悉监测方案的内容,清楚监测方法及操作步骤,认真记录现场情况,及时汇总并反馈监督检查结果,充分发挥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对提高数据质量的关键作用。
2.5拓展质量管理工作的范围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领域的发展壮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地表水自动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应急监测、有机污染物监测、重金属监测、土壤监测以及生态监测等一些新的监测技术,急需建立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测技术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措施,研发可溯源至国家标准的环境标准样品,以保证质量管理工作能够紧跟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步伐。国家总站可通过组织座谈、技术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总结各监测领域的质量管理工作方法和技术,广泛听取各地方站和相关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质量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切实可行。
2.6加强环境标准样品的研发力度
环境标准样品作为量值传递的载体,是环境监测质量考核的手段,也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保障之一。我国还需继续加大研发环境标准样品的投入和力度,增加生产批号和浓度变化,开发更多种类污染物的标准样品,研制更加复杂的标准样品基体,使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质控考核、技术仲裁、方法验证等质量管理工作具有更加丰富的物质保障。为加快环境标准样品的研发进程,可考虑与国外技术水平先进的同类实验室进行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交流工作经验,充分拓展技术研发思路。
2.7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
负责质量管理的科室可每年对各科室的监督检查情况和质控考核结果进行一次系统的综合评价,其考核结果可作为单位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对表现突出的技术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对在监测任务中出现重大工作失误的取消当年评选优秀的资格。还可制定评选优秀监测工作者、优秀质量监督员、优秀原始记录填写人、优秀报告编写人等多个奖励办法,以多种手段激励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提高。
3结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只有紧跟环境监测领域和技术发展的步伐,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推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确保监测工作准确、及时、全面地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作者:李秋波工作单位: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
- 上一篇:公共工程质量管理博弈
- 下一篇:图书馆质量管理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