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影响效益分析
时间:2022-03-11 03:00:44
导语: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影响效益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安塞县农业资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上(图1),可以看出,安塞县自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耕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为急剧减少期,耕地总面积由1998年的9.77@104hm2快速减少为2003年的7.28@104hm2,减少了25.6%;第二阶段从2003年开始,为缓慢减少期,耕地总面积年均减少率明显降低,这主要是因为退耕还林(草)工程后期,适宜退耕的坡耕地越来越少,而且政府对工业和城乡建设等占用农用地的管理更加严格。由于1998年以来,安塞县总人口呈缓慢增长趋势,耕地总面积的减少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而且表现为两个阶段性。1999)2003年,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由1998年的0.6454hm2/人减少到2003年的0.4686hm2/人;2003年后,人均耕地面积缓慢减少。林地面积呈明显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5.64@104hm2增加为2009年的1.07@105hm2,林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源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其中退耕还林7.79@104hm2,全县森林覆盖率已由1998年的14.1%上升到2009年的36.3%。由图2可以看出,安塞县自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面积所占的比重不断减少,林地面积所占比重一直呈增加的趋势,而牧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在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安塞县农民因地制宜地栽种经济林、人工种草、舍饲养羊,通过大规模补种果树、兴建果园,营造基本农田,推动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其中,果园地面积由1998年的6.94@103hm2提高到2009年的1.40@104hm2,全县果园面积增加了1.02倍;农林牧用地中林地比重由1998年的22.18%上升到2009年的42.47%,林草地比重增长了11.3%。全县人工种草面积由1998年的822hm2增至2009年的4262hm2,而草地总面积由1998年的1.25@105hm2减少为2009年的1.00@104hm2,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草)政策推出后,之前的山坡荒草地和林草间作草地大多补植树木,发展为林地;虽然自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安塞县人工草地面积不断增加,但人工草地面积占牧草地总面积的比重很小,因此,草地总面积呈不断减少的趋势。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农业资源的质量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据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土壤,在坡度<31b的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降雨强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增大[16]。退耕还林(草)工程是将坡度>25b、不易耕种的土地以及产量不高的土地退下来造林种草,集中在高产土地上种植农作物。由于坡耕地大面积减少,林草面积增加,耕作措施发生变化,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减少区域土壤侵蚀的作用是显著的[17]。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安塞县蒸发量、干旱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径流量和含沙量均大幅下降,各水文因子呈现出整体持续向好的趋势[17]。1998年,安塞县实际有效灌溉设施面积为1.55@103hm2,水浇地面积1.83@103hm2,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87%。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全县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末,有效灌溉设施面积为1.87@103hm2,水浇地面积占常用耕地面积的比例明显增加。坡耕地减少,林草面积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都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农业资源的质量显著提高。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农业资源结构发生变化,资源质量明显提高,对粮食生产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加之,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退耕补贴及时发放、农民进行小规模的种植等,有了对耕地增加相应物质投入的能力。相对于退耕前的广种薄收,粮食单产明显增加,由1998年的1727kg#hm-2增长为2009年的2819kg#hm-2,粮食总产量并没减少,人均粮食占有量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另外,退耕还林(草)以来,安塞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粮食种植种类也较退耕前减少,主要是小杂粮种植面积和规模普遍下降。
退耕还林(草)工程隐含了如下要求: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稳产高产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安塞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将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支持发展菜、果、畜等优势产业,逐步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比例,增加农业综合效益,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强,促进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全面发展。从农业产值结构(图3)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前,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安塞县农村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1998年其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69.08%和26.33%。由于林草资源的强制性保护,种植业和牧业产值分别由1998年的2.29@104万元和8.722@103万元降低到2001年的2.124@104万元和3.76@103万元,2001年种植业和牧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64.12%和11.35%。由此可知,退耕初期种植业和草畜业规模都显著缩小。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推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减少,农民在政府引导下转而以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扩大了林果业、棚栽业等高科技含量产业的规模,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经济作物种植面不断增加。全县水果产量由1998年的2.99@107kg增加到2009年的6.63@107kg,2009年的果业产值为1.214@104万元,是1998年果业产值的3倍。温室大棚数量由退耕前的不足1000座,发展到2009年的3.084@104座;2009年全县大棚蔬菜总产量1.527@108kg,实现总产值2.06亿元,棚均收入6666元,蔬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直呈增长趋势(图4),由1998年的3.6%发展到2009年的43.0%。棚栽业、林果业等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加了农业产值,还带动了工副业如运输业、仓储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9年的工副业贡献率较1998年增长了14.0%,产业态势明显好转。但是,目前安塞县农产品大多以未加工的初级产品的形式直接出售,农产品加工业未得到有效发展,农产品后续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安塞县农业正逐步由传统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生产结构向以植树造林种草为主,强调生态、经济双重效益的生产结构转变。随着农林牧产业结构的调整,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产业的布局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目前,形成了三种农业产业布局模式[13,18-20]:¹以种植大棚蔬菜、瓜类等经济作物为主,并结合城镇需求发展工副业和服务业的/农)副0型)))主要位于城镇或交通主干道周边区域;º充分利用林草资源发展养殖业和林果业的/果)农、草)牧0型)))距城镇或交通主干道较远,区位优势不明显;»农用地一般以梯田和山坡地为主或全部为山坡地,主要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种植粮食作物,开发山地林草资源发展林草畜牧业的/林、草)牧)农0型)))远离城镇或交通主干道,其区位处于劣势。据调查,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前,由于种植业规模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相对较少,如今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使耕地面积减少,农业劳动强度降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比重越来越低,由1998年的85.83%减少到2009年的64.45%(表1),部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扩大了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渠道,加上退耕补助的发放,农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增长,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646元,是1998年的3.1倍(表1)。退耕还林(草)工程,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短期内显著地促进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加速了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速度,农村经济增长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21],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全面推进了农村社会发展。2009年安塞县农村城镇化率为24.9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3万元,农村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其覆盖率达到21.40%,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推进对于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正效应,农业资源承载力明显增大,为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有进一步优化升级的空间。但由于相关政策对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制和强制作用,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相关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速度。以草畜业为例,由于退耕还林(草)政策要求封山绿化、禁止放牧,畜牧业规模缩小,原有草畜产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畜牧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图3),出现了牧草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的现象。据近年来的农户问卷调查资料,在保证草地资源不退化而又不大量浪费的前提下进行舍饲养殖,2005年以来平均每年每公顷人工草地可承载15只羊或3头大家畜(牛、马、驴、骡),天然牧草地可承载5只羊或1头大家畜(牛、马、驴、骡)。根据当年实有牧草地面积和大牲畜与羊的实际数量之比,计算出草地理论最适载畜量(表2),可以得出,2005年实际畜牧量占理论最适承载量的比例最大(42.96%),2008年仅占理论最适承载量的19.36%,因此,安塞县利用草地资源扩大畜牧养殖业规模的空间很大。由于封山禁牧绝对化,人工草地以外的林草资源基本得不到开发利用,舍饲养殖前期成本投入较大等因素,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畜牧业规模较退耕前大幅下降,林草资源后续产业链建设缓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安塞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紧紧围绕棚栽、草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制定了多项扶持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群众发展主导产业,其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效果的巩固,起着积极的响应作用。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能有效促进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推进,是退耕还林(草)成果巩固的有力保障。根据2010年7月安塞县农户问卷调查资料(此次农户调查共涉及安塞县南中北3个区位12个乡镇的51个行政村,共获得调查问卷435份),约90%的退耕农户反映,一旦政府停止补贴,现有基本口粮田产出的粮食难以维持生计,可见,退耕农户对退耕补助到期后的长远生计和经济收益保障问题最为关注,如果退耕农民长期找不到新的收入增长点,那么,林草地复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退耕成果的巩固与可持续性问题归根到底是退耕农民是否会复耕的问题,而农村经济收入是否增长、农民经济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成为退耕还林(草)成果巩固的关键[21-22]。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替代产业,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增收对耕地的依赖性减小,从长远上解决了退耕农户的生计与经济收益问题,防止了退耕地复垦现象,保障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进行,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草)成效。而且,随着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产业链网结构得以延伸,产生了新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巩固了退耕还林(草)成果。例如,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逐年推进,安塞县畜牧业规模明显缩小,而蔬菜大棚的规模不断扩张,现有农家肥已远远不能满足大棚蔬菜的需要,肥料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棚栽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其需求相适应,商品型生态农业山地生态循环模式发展起来,通过在山顶舍饲养殖来解决山腰蔬菜大棚肥料短缺的问题,并配套沼气设施,实现了沼渣还田、沼液施肥、沼气照明做饭的生态循环,不仅解决了蔬菜大棚肥料短缺的问题,还解决了农民的薪柴问题,防止了农民上山砍柴伐薪的现象,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效果。另外,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安塞县按照商品型生态农业的理念,始终坚持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生态改善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进生态移民,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调整退耕还林(草)规划,继续安排荒山造林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等占用的退耕还林地采取异地恢复造林措施,发展大棚蔬菜等后续产业等来保证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推进和成果的有效巩固。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表现出重要的影响效应。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商品型生态农业资源与产业系统以及农村社会进步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农业资源结构得以优化,资源质量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是1998年的3.7倍,年均增长11.5%,农村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普遍提高。同时,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约束性:由于林草资源的强制保护,畜牧业规模明显缩小,2008年实际畜牧量仅占草地理论最适承载量的19.36%,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相关产业链建设相对滞后,产业与资源的相关性降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存在进一步优化升级的空间。而且,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推进,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草)成果。因此,在今后的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中,要继续稳固现有退耕还林(草)成果,进一步抓住退耕还林(草)工程为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条件,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林草相关产业、农产品加工等后续产业,完善农业产业链网结构,提高农业资源与产业的一致性,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崔绍芳王继军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上一篇:商品印刷标签防伪检验探究
- 下一篇:小议充电站计量仪表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