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质量安全监控现状与应对措施

时间:2022-02-14 09:16:07

导语:棉花质量安全监控现状与应对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棉花质量安全监控现状与应对措施

摘要:通过对1996—2015年生产领域全国棉花质量监督抽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了解我国棉花生产和流通过程棉花质量监控现状;通过多年来对部分品种跟踪抽查和年度纤维质量公告,从棉花的田间生产、采摘收购、加工、贸易流通、质量公检、国库储备等方面,分析阐述20年来我国棉花纤维质量安全监控现状及出现的问题,为今后我国棉花质量安全生产与贸易流通提出一些建议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棉花产品;质量安全;质量现状;监督抽查

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受农业部种植业司的委托,自1996年开始,连续20年承担着棉花生产领域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对全国15个省市,优质棉基地县、种子公司、科研院(所)、良种棉加工厂、轧花厂、良繁基地、制种基地等进行抽样调查。抽查样品达到3889份,涉及品种560个。通过抽查分析,我国棉花质量总体来说相对较好,年度间有好的发展,但质量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棉花生产领域质量和纤维品质现状

1.棉花品种多。棉花品种多、乱、杂影响棉花质量。随着棉花市场的放开,市场上的棉花种子种类繁多,农民购种选择范围扩大,但农民在购买时对于种子的认识不够,有些地市县棉花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自育品种较少。有些好的品种棉花更新换代较慢,农民愿意种植自己熟悉的品种,特别是主栽品种一般推广年限多在5年以上。因而,主栽品种退化日趋严重,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有些品种更新较快,新引进的品种由于气候等因素,栽培适应性不强。棉农对品种的认知还不够,种植管理经验不足,新品种的试种摸索着前行,从而会影响到棉花的产量。同时,农民会试探性地种植几个品种,容易导致棉花交售时,在分晒分堆过程中不同品种混杂,影响棉花质量。2.棉花生产面积和销售价格波动较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总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额的四分之一,总产和单产均位于全球产棉大国首位,植棉面积仅次于印度,位2016年1月中国纤检37列全球第二位。我国棉花的遗传品质、生产品质和初加工品质处于全球中上等水平。我国棉花种植区域跨度大,气候与生态类型差异明显,棉纤维品质类型多,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粮棉争地矛盾突显,多熟种植方式的棉花面积扩大,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区棉花面积萎缩严重,我国棉花主产区呈现“西进、北上和向滨海盐碱地转移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棉花种植面积由2001年的7217万亩,逐步扩大到2007年的8889万亩,此后逐年递减,2014年缩减至6328万亩。原棉总产量从“十五”初期的500万吨左右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750万吨左右,此后逐步回落至2014年616万吨。同时,原棉进口量呈现急剧上升趋势。我国棉纱年消费量略大于供给量,棉纺织行业每年使用的棉纤维量占整个纺织纤维总量60%以上,国内部分棉纺织企业高价从国外进口棉花,以满足纺高档棉纱的要求。受棉花价格的影响,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在逐渐降低,一些棉农宁可出去打工挣钱也不愿意种植棉花。3.农药的使用和对棉花质量安全的影响。随着棉铃虫、红蜘蛛、枯黄病等病虫害发生,过量用药情况时有发生,直接影响棉花产量与质量。调查显示,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棉花苗病(如立枯病)和枯、黄萎病是影响棉花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黄萎病在两大棉区发病相当普遍,半数以上的棉农都使用了杀菌剂。近年来,化学调控剂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已十分普及,成为高产优质的一项重要栽培措施。100%的棉农使用化控剂来调节棉花的生长发育,使用次数一般为1~3次。新疆棉区化控剂的用量较大,使用次数也多,一般为3~5次。除草剂在棉花生产中也得到广泛使用,而催熟剂在新疆棉区则很少使用,这与新疆棉区棉花收获季节天气晴好、光热资源丰富有关,而山东、河北、江苏约有40%的棉38中国纤检2016年1月催熟剂。棉花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几乎没有限量,杀菌剂、化控剂、除草剂和催熟剂也在棉花生产中普遍使用。如此大量地使用农药,不但使棉花产品上带有农药残留,对生态纺织品带来严重隐患,而且与棉花间作套种的粮食、蔬菜、水果以及生态环境也会受到污染。在棉花生长过程中使用的农药,有一部分会被纤维吸收,成为棉花质量安全的隐患。另外,棉籽饼粕和棉籽油是我国重要的饲料源和食用油,与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影响棉花质量安全,也对棉副产品的质量安全构成威胁。由于大量化学物使用,特别是氮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4.气候变暖影响纤维品质的变化。通过每年的抽查取样及对棉花纤维品质有系统的测试分析可以看出,年度间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通过比较黄河、长江、西北内陆三大流域棉区纤维各指标之间、年度间的纤维品质的差异,分析表明我国生产领域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以中绒28.0mm~30.9mm为主,占77.1%,主要分布在中等档次。棉花纤维的断裂比强度分布在26.0cN/tex~28.9cN/tex的样品占44.51%,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3~4.9,占49.34%。棉花综合品质年度间逐年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西北内陆棉区近几年纤维品质逐步好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从纤维品质的变化趋势看,马克隆值在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变化非常明显。总体趋势是: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其中,长江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基本稳定5.1左右,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在5.0左右,但近年来逐年递增,到2013年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超过了长江流域。西北内陆棉区马克隆值明显低于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基本稳定在4.2至4.7之间,但受气候影响,2015年度也表现出历年来的高值。黄河流域马克隆值提高幅度较大,成为马克隆值最高的棉区。马克隆值的变化增高,直接导致纺纱过程中增加疵点。纺纱均匀指数是综合性指数,反映出原棉性能的纺纱能力。西北内陆棉区纺纱均匀性指数明显高于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整体上,纺纱指数差异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参试品种纺纱均匀性指数的表现,从2005年逐渐增强到2008年的峰值160,可纺80~100的高支纱,而后开始下降。到2014年,降到145,可纺50左右的中等纱支。长江流域棉区2005年纺纱指数在135以下,以后逐渐递增到2011年的峰值148。但长江流域棉花总趋势是逐年递增,近10年来,在品种选育和品种审定上都非常严格。黄河流域棉区纺纱均匀性指数总体趋势是在下降,尤其在2011年以后下滑明显,这可能与近年来黄河流域气候异常导致马克隆值变粗有很大的关系。5.异性纤维和“白色污染”问题。棉花市场放开后,质量的把控不如计划经济下的严格监督与管理,尤其异性纤维影响棉花的质量。随着棉花拾花用工紧张,对拾花过程要求放松,导致发丝、纤维等混入棉花的几率增加。在追求棉花高产目标的驱动下,由于地膜覆盖的大量推广使用,导致了棉田“白色污染”增加。特别随着机采棉的大面积推广,残膜被卷入棉花纤维中的可能性增加。6.大容量多功能快速测试仪对棉花质量检验起到很大作用。近些年来,国家投资大批经费引进国际上快速大容量多功能纤维测试仪,对棉花质量检验起到很大作用,对加工生产的每一包棉花都标注有一定的质量监控信息,保证棉花在流通过程中信息的安全。

二、保证棉花质量安全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我国棉花在产业组织、生产规模和产业服务体系上还不太完善,棉花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经营模式不够健全,棉花的经营与棉农之间达不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优化模式。针对影响棉花质量安全等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一是规范种子市场,加强棉花良繁体系建设,培育本地新品种,建立健全棉花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机制;二是筛选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提高棉花的纯度和质量,加强棉花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种子市场的监管制度建设,提高种子入市门槛,加大对种子市场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净化种子市场。2.科学施肥,合理喷药,抓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我国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农家肥、有机肥。按照农技部门的配肥方案,推广普及棉花配方肥,提高施肥科学合理性,改善土壤。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和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与物理防治为主导,以化学防治为辅助,以及增益控害为目标的害虫防治原则,继续加强对病虫害生物控制技术、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加强综合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高效、安全、实用、优化生态的综合治理技术。3.加强制度建设,严防“三丝”危害。“三丝”问题已成为长期困扰我国棉纺界的重要问题,为此需要严禁用化纤等容易混入异性纤维的包装材料装运棉花。在棉花收购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前期加大监管力度,落实戴帽入田措施,防止发丝混入棉花。同时加大地膜回收力度,推广0.01mm以上地膜,防止“白色污染”,防止机采地膜混入棉花。4.创新思路,严格履职,提升棉花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一是要摸清底数,建立棉花质量信用档案,切实掌握各地区良繁区域内棉花生产、加工、流通情况;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棉花质量监管工作,加强棉花收购和加工质量监督检查;三是开展质量安全风险排查工作,规范开展棉花的收购工作;四是棉花收购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棉花收购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具备品级实物标准和棉花质量检验所必备的设备;四是按照国家标准对异性纤维和其他有害物质进行分拣;五是严禁严管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质量违法行为;六是防止将投放的储备棉重新套包、打包冒充新棉交储的“转圈棉”现象。5.完善棉花质量安全标准,尽快研究制定棉花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及有毒有害物质分析测试技术标准。6.加强与其他国家棉花种植和纺织领域的合作。为了降低美国棉花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冲击,保证有稳定的进口棉来源补充国内的供需缺口,我国需要加强与印度、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以及非洲各产棉国之间的合作交流。近几年来,我国与乍得、马里和多哥等西非国家就棉花问题开展合作,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每年抽专家为非洲的农业官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棉花的种植、深加工能力,给他们讲解棉花种植技术,派遣植棉专家帮助西非国家发展棉花生产,与西非产棉国共建纺织加工基地等。

作者:唐淑荣 马磊 魏守军 杨伟华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农业部棉花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