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适应能力调查研究

时间:2022-01-30 10:34:15

导语:医学检验适应能力调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医学检验适应能力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本研究

以某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为研究总体,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274份,有效问卷262份,有效回收率93.57%。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编制的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共有20个项目,整个问卷的Cronbaneha系数为0.706。为了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采用双向录入、两次校验。录完数据后,对录入的数据进行逻辑查错。所有数据采用Excel进行录入,以大于0分的成绩为合格,以小于0分的成绩为不合格,并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本研究统计分析P值无特殊标注均取双侧值,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在262名研究对象中,大一学生105人,占40.1%,大二学生93人,占35.5%,大三学生64人,占24.4%;男性106人,占40.5%,女性156人,占59.5%;独生子女102名,占38.9%,非独生子女160名,占61.1%;来自城市的65名,占24.8%,来自城镇的95名,占36.3%,来自农村的102名,占38.9%。2.2研究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水平研究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描述性统计量为5.7±12.0,262名研究对象中,合格者184名,描述性统计量为11.3±9.3,不合格者78名,描述性统计量为-7.6±5.4。2.3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262名研究对象中,106名男性的得分描述性统计量为5.0±12.0,156名女性的得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1±12.0,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名大一学生的得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3±13.9,73名大二学生的得分描述性统计量为1.8±7.4,64名大三学生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8.5±12.7,不同年级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城市的65名学生得分的描述性统计量为7.5±11.0,来自城镇的95名学生得分的描述性统计量为3.9±11.0,来自农村的102名学生得分的描述性统计量为6.2±13.3,不同生源地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名独生子女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7±12.6,160名非独生子女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4.4±11.5,不同独生子女情况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不同家庭及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262名研究对象中,186名父母感情良好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6±12.7,62名父母感情一般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1.8±8.5,14名父母感情较差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2.6±8.4;父母感情不同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名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5.4±11.2,140名父亲文化程度为中学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0±12.2,31名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0.6±12.3;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85名母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5.6±11.0,130名母亲文化程度为中学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7±12.4,47名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2.9±12.3;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1名家庭月收入大于一万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4.0±10.1,102名家庭月收入小于一万大于五千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4.9±12.6,119名家庭月收入小于五千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9±12.1;家庭月收入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不同个人行为习惯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262名研究对象中,43名好友数量大于5个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8±11.1,105名好友数量大于3个小于5个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0±12.1,101名好友数量小于3个大于1个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4.7±11.9,13名好友数量为0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3.7±14.9;好友数量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名性格外向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9.8±12.1,151名性格内向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2.6±11.0;性格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4名自我认知良好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9±12.4,88名自我认知较差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3.3±10.9,自我认知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名有未来规划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3.7±11.9,209名无未来规划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2±12.0;未来规划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9名遇到困难选择留存考虑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5.2±11.4,177名选择立刻处理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9±12.2,46名选择放弃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1.2±10.8;困难处理方式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研究结果表示,尽管有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较高,但大学生总体社会适应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不容乐观。70.2%的人社会适应能力合格,29.8%的人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较低,即不合格,总体来说,社会适应水平不高。李悦辉等研究发现,现代大学校园里有52.78%的人能适应或基本适应,30.56%的人在特殊条件下不能适应,16.67%的人很难适应,总体来说,适应性水平不高。苏琪等[3]研究表明,4.71%的人适应良好,20%的人能够基本适应环境,36.47%的人适应水平较差,38.82%的人社会适应水平很差,总体来说,社会适应水平较差。262名研究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的描述性统计量为5.7±12.0,江巧瑜等[4]对福州市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研究显示,大学生社会适应总均分为134.5±28.5分。邱君等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发现,辅导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描述性统计量为107.4+6.0,辅导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描述性统计量为112.0+8.1。宋之帅等的研究显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均值为2.98,标准差为0.405。由于未使用同一量表,故不进行比较。造成研究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有:1)测量工具不一致,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社会适应能力测量工具,各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测量工具也不同,造成测量结果差异较大;2)研究对象不同,有的研究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以体育生为研究对象,而本研究是以检验医学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且各研究对象所处地区也不尽相同。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行为最突出、最集中地表现在社会交往、职业适应和网络使用等方面。各高校应当以各种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为载体,认真搭建文化艺术平台,要认真指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5-6],以帮助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应对生活。学校应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7-8],使其在处理事情方面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经验。

参考文献:

[1]李鲁.社会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

[2]柏文涌.论社会资本视阈下家庭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1):129-130.

[3]苏琪,宫淑瑰,王辉.以提升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46-48.

[4]江巧瑜,许能锋,汪雪莲.福州市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703-704.

[5]江巧瑜,曹建平,陈向君.671名大学生学习因素与社会适应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校医,2011,25(4):241-243.

[6]杨泽恒,王彭德,张琼.西部地方学院理工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浅析[J].大学教育,2014(7):93-94.

[7]姜玲玲,刘晓卫,徐凌忠.对民办高职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应用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4(7):226-228.

[8]陈自龙.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74-76.

作者:郝峰 郑锴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