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体会
时间:2022-12-21 11:10:22
导语: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是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问题为中心”自主学习模式。PBL将课本知识与问题挂钩,使学生投入问题中,强调把知识设置到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情景中,引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最终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掌握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主动探索的能力,进而改善学习效果[2]。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书本知识的指导作用,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于医学免疫学这种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课程,通过PBL法将抽象的、重点的知识设计成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以医学免疫学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章节为例,这章是医学免疫学的难点章节,内容比较复杂、抽象,涉及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的知识,如果按照传统方式讲解MHC结构及遗传特性,再讲MHC分子,对于初学者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对于此章节,笔者采取PBL法教学。在讲解此章节之前,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天气变化,流感来袭时,一个寝室的同学,有人能抵抗病毒的侵袭而有人不行呢?”这一简单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前查找资料,预习本章节,课上讨论,最终笔者归纳总结,点出MHC分子是机体能否抵抗流感病毒的关键,每个人抗感染能力不同正是因为MHC分子的多样性所造成的,而MHC分子由MHC基因编码,自然而然过渡到MHC基因的结构及多态性上,这样通过事例问题到原因的自学和讲解能让学生对MHC基因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全面认识每个人的MHC基因不同之后,讲解MHC分子的结构及器官移植的配型就水到渠成了。本章讲解先将难理解的MHC简单化成一个现实问题,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事例,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然后再引导学生一步步的从具体向抽象转变,最终循序渐进地掌握MHC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笔者以本校临床医学大二学生为对象,分别按照上述PBL方式和传统授课方式进行了MHC章节的讲解。课后问卷调查显示,PBL方式教学的班级中,86%学生对PBL教学方法表示欢迎和认可,71%的学生理解了MHC概念和作用机制;而以传统方式讲授的对照班中,只有43%的同学可以理解了MHC概念和意义,再给对照班以PBL教学方式重新讲解MHC后,96%的同学认为PBL授课方式要好于传统的讲授,83%的同学表示掌握了MHC概念和作用机理。由此可见,PBL教学法确实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免疫学的兴趣并改善其学习效果。
2采用比喻法教学
比喻法是指根据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教学法就是把比喻这种方法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将难懂的知识巧设比喻,以生动形象的类比来阐述抽象、深奥的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针对医学免疫学中繁多的概念、深奥抽象的机理,合理运用比喻、类比的方法不仅能使深奥的机理通俗易懂,使学生易于理解,学得轻松,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笔者同样是以本校临床医学大二学生为对象,分别给这一专业的两个班上课,其中一个班讲解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的时候采用了比喻法,将免疫球蛋白的H链或L链比作班级的座位,从门到窗蛇形排列。可变区就是靠门的这一排座位,学生就是氨基酸。“可变区氨基酸变化频率大”可以理解为靠门的这一排座位可以落坐的学生是随机的。遇到某种病原体侵袭,机体会挑选出可以与病原体的抗原互补结合的氨基酸(合适的学生),让其坐在可变区,形成特定空间结构与抗原互补结合。当侵袭机体的病原体种类改变后,机体又会挑选不同的氨基酸落座于可变区,与病原体抗原发生互补结合。“可变区氨基酸变化频率大”即可理解为“抗体可变区可以进入的氨基酸是随着侵入机体病原体的种类不同而发生改变的”,这样类比的讲解能让学生直观、快速地理解“可变区氨基酸变化频率大”的含义,使学生顿悟,加深印象;而另一个班只是按部就班的常规讲解,课后学生反映对于“可变区氨基酸变化频率大”这一点很难理解。细细思考,医学免疫学很多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就蕴含在日常生活之中,采用比喻法讲解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T/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可以比作小孩到士兵的成长,除了T/B细胞本身发育成长之外,它们的武器——TCR/BCR也在不断打磨(基因重排),最终发育为配备武器(TCR、BCR)的成年人(成熟T/B细胞),经过阴、阳性选择(体检),剔除不符合要求的细胞后,成为合格的士兵,保卫机体。再比如IgM类抗体好比先头部队,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IgG就是正规主力军,在感染中晚期加入战场,起杀伤病原体的主要作用;sIgA为边防军,驻守机体的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免疫缺陷病犹如军事防御和攻击系统被被摧毁了,其他的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大肆破坏机体。自身免疫病好比是免疫系统被蒙上了眼睛,分不清敌我,误伤了自身。这样的类比和比喻鲜明生动,不仅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笔者运用比喻法在教学实践中收效不错,学生反映明显提升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3合理运用基于手机的移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通过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方式将书本上枯燥乏味的概念变成生动、直观的画面,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3]。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实现了计算机为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教学。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表现力和真实感,相比单纯的语言及粉笔讲解,更易受到师生的欢迎。但是,仅仅依靠计算机和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学,一方面会造成学生上完课就结束,知识印象不深,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4],也不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在智能手机已成为广大学生的标配,几乎所有学生都会带手机进入课堂。笔者在讲解完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时,会将相关的动画或视屏通过基于手机的学习软件发给学生,这样做不仅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易于掌握,而且还便于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随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另外,通过手机的学习软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测验,学生通过手机进行答题,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改进教学提供参考[5]。此外,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答疑解惑,为学生学习提供便捷。笔者在讲解补体激活途径这类抽象的、需要空间想象的知识时,常辅助采用移动多媒体教学,将补体激活的动画视屏发到学生手机端,便于学生理解和课下学习,部分同学还针对动画视屏中多于书本知识的地方提出疑问,笔者通过答疑解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还提高了其学习免疫的兴趣。基于手机的移动多媒体教学虽然有上述一些优点,能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但也要看到它的一些弊端,要合理恰当的使用手机移动多媒体教学,将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要本末倒置,忽略对免疫知识的讲解。
4适当拓展课本知识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知识更新非常快,仅讲解课本的知识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免疫学人才。应当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对一些知识点适当拓展,补充一些有趣的实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问题本身有更深、更好地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免疫的兴趣。比如在讲解胸腺的时候,就可以提到胸腺缺陷小鼠——裸鼠。给学生讲解一下裸鼠的用途,这样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反过来加深了对胸腺功能的认识。再比如讲解T细胞表面分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时,可以延伸一下PD-1及CTLA-4抗体药物治疗肿瘤的原理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PD-1及CTLA-4抗体药物和临床疗效,同时讲清楚这类药物使用范围及副作用;在讲肿瘤免疫时,扩展一下肿瘤免疫的新进展,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潜在的问题,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丰富了课堂,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小结
医学免疫学的抽象性、前沿性、交叉性等特点不仅给学生理解知识设置了障碍,而且还增加了教师对课程讲解的难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给学生一碗水,需要教师有一桶水,甚至一潭水,教师只有不断的充电,找到抽象知识与现实事例的联系,用更易于理解的图片、影像等方式展示出来,才能在免疫学教学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将书本知识更加生动多彩地讲授给学生,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志刚,曹雪涛.免疫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挑战[J].科学观察,2014,9(3):33-36.
[2]郝强,张勇.PBL与案例教学法的分析与比较[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2):50-52.
[3]徐胜,韩超峰,刘星光,等.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提高学员兴趣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458-461.
[4]王沁峰,李延平,常勇,等.Android智能手机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J].集美大学学报,2014,15(3):115-119.
[5]曲振宇.移动教学平台课堂派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应用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0):10-11.
作者:刘锦龙,孙小荣,徐继辉,白慧敏 单位:包头医学院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 上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问题和对策
- 下一篇:医学检验与临床学科合作措施
精品范文
10医学检验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