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支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9-10 07:54:06
导语:高素质农民支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水平,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高投入高成本发展阶段转向优质高效绿色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高质量农业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怎样从教育培训和实践教学等途径赋能高素质农民成长成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课题新要求。
一、聚焦农业优质绿色发展赋能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
农业产业的绿色化、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方向的转型升级正在从4方面持续发力。一是通过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实现产业发展跃升和农民收入提高。二是农产品产后的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特别是加快补上冷链物流等短板,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三是借助农业产业链延长,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延长所带来的增值收益。四是守护粮食安全,以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应对粮食供求形势及生产约束性条件间的矛盾,把粮食综合产能蕴藏在粮农素质提升和土地资源环境保护中,保障国家的安全发展和稳定富强,让农民种粮也能增收致富。农民是高质量农产品和多功能农业服务的提供者,是绿水青山、美丽田园的守护者,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传承者,是营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乡村的实践者,是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高素质农民能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创新创业,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中的一员,生产优质农产品,打通现代农业产业融合链条。实现农业优质绿色品牌化发展,要以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作为基础,赋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成才。建设高素质农民队伍,要从人才培养入手,加快扶持培养一批农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要搭建促进农民成长成才的平台,赋能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本领,让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和会管理;要通过结对帮扶、交流考察、技术指导,实现知识和技术的高效转化应用,建立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经营服务、创业支持一体化的全程跟踪服务机制。高素质农民队伍,是释放农村发展潜力、完成农业产业盈利、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赋能农民文化素质
提升党的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党和国家政策引导下,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等产业发展趋动下,部分农民选择在城市安家落户,成为新市民成员;部分积累了资金和经验的农民工,感悟了城市发展和需求,重返乡村成为创新创业的新农人;久居城市的市民突破“钢筋水泥”的重围,消解压力回味乡愁,享受青山绿水的美景与情趣,城乡间的融合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然而,公共文化融入农民生活不够,农村文化对于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传承乡村文化、塑造乡村风貌、促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还不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基层、在农村。为适应城乡融合的趋势,必须着眼于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要让城市优秀文化下乡驻村,动员更多的乡贤投身到农村,引领乡村文化和树立乡村新风;要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转移,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中高等职业教育,让农村的孩子能够享有相对优质的基础教育;要吸引城市人返乡成为高素质农民、引导农民返流,让城市文化启发乡村文明,让亿万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文化兴盛的主角。要大力推行绿色农业。一要以绿色标准体系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科学施肥,减量化肥,种植有机和绿色农产品,建设绿色粮仓、绿色果园、绿色牧场。二要强化资源保护利用,发展节约型产业,推进种养一体化,推动新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三要优化居住环境,改厕改水,使用新型节能燃料,加强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注重保护环境等。四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观光综合体,智慧农业综合体和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通过赋能农民文化素质和绿色行为养成,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三、完善三个课堂建设与服务赋能搭建农民成长阶梯
教育培训是人才快速成长的平台和阶梯,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补齐农民素质短板的有效路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40年来致力于农民教育培训,为农业农村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探索了符合农民需求的固定课堂、空中课堂和田间课堂教学模式,开辟助力农民成长成才的成熟路径。固定课堂是开展基本理论、完成项目教学和教师答疑解惑的场所,以职业人身份自主工作、独立学习、共同研讨,把岗位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工作任务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在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工作难题过程中,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空中课堂是侧重传授基本知识,促进拓展学习的平台,是利用时空优势,营造智慧学习环境,以适时更新且兼具灵活性和互动性特征的形式开展教学。田间课堂是依赖现代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在订单培养、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技术研发、咨询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科技示范和成果展示的教学形式。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都要牢牢把握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文化职业素养的大方向,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知识,让农民真正学会谋生技能、掌握就业本领、搭上农业信息化的快车、手中握有就业创业的金钥匙。四、构建产教融合实践体系赋能创新创业能力养成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创新活动的思维和能力;创业能力是以智力为核心的特殊能力,是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执行能力。构建产教融合实践体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养成是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有效途径之一。2019年2月,国家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两个文件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改革和创新提出了要求,指出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目前,农民中等职业教育通过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的开展合作,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进行着知识技能验证、强化和补充。然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执行不严、标准缺位、制度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更多的教学过程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能达到启发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判断能力的目标。要搭建认知、探索、实战“三阶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将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纳入规划和教学计划中,赋能创新创业能力养成,建立“手把手、师带徒”的实践教学方式,推进虚拟农场等网络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鼓励成立“众创空间”,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和服务平台等。要注重教学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同频共振,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技术,自觉、自然、有效地融入有关的产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产业理念、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力量,让学习具有连贯性、让教学内容具有情境性,通过社会实践、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构建自己的理解过程和创造过程。总之,要通过构建产教融合体系和教学实践过程,让更多的合作社领办人、家庭农场主以及乡村振兴带头人顺利成长成才。赋能高素质农民成长成才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之需,也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共享改革成果的时代之机。我们只有聚焦农业优质绿色发展,赋能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赋能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完善三个课堂建设与服务,赋能搭建农民成长阶梯;构建产教融合实践体系,赋能创新创业能力养成,才能做好高素质农民人才培养大文章,才能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作者:常英新 单位:中央农广校
-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体能的策略
- 下一篇:巧用错题集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