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采摘园质量安全现状及措施

时间:2022-01-15 10:57:44

导语:果蔬采摘园质量安全现状及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果蔬采摘园质量安全现状及措施

摘要:该文通过对宣城市23个果蔬采摘类生产主体在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生产环境、病虫害防治、废弃物处理、产品检测、标准认证、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调查,明确了全市果蔬采摘园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了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宣城市;休闲农业;食用农产品;安全;调查

随着政府拉动内需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大方针下,近年来,宣城市果蔬采摘园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周期。宣城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践中,形成了与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相结合的草莓、葡萄、蓝莓、无花果、火龙果、桑葚等鲜食果蔬生产新业态。一批集赏、玩、吃、学、采于一体的果蔬采摘园,已成为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果蔬采摘园产品的鲜食即食需求,对果蔬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如何保证安全果蔬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采摘类生产主体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探讨采摘园的产品质量安全,应贯穿从生产到开摘前的全过程,并结合主体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措施,分析具体环节,排查风险隐患。为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对全市23个生产主体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探索符合生产实际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为基层监管机构实施有效监管和服务指导提供参考。

1调查方法

1.1调查时间和地点根据平时掌握的基本情况,细化调查内容,于2018年5—8月对7个县市区的采摘园主体开展随机调查走访。1.2调查内容将果蔬生产的全过程分解为产地环境、技术标准、病虫害防治、产品准出、管理水平5个部分进行调查,同时了解生产主体的组织形式、责任意识等要素。

2调查结果

参与调查的23个采摘园主体组织形式按照数量排列依次为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农户。其中,家庭农场13个,占随机访问对象的56.5%,表明这种业态的管理模式以家庭经营为宜。调查对象生产的农产品除了提供采摘体验服务外,有18个主体将产品供应到本地农贸市场和商超,11个主体开展了网售业务。2.1产地环境。所有主体在选择生产基地时,都注重产地环境有没有受到污染。有22个主体检测了土壤,20个主体检测了水源,11个主体检测了大气,仅有1个主体未检测任何项目,但强调了其所在区域产地周边环境极为优越。在农业废弃物(枯叶、秸秆等)处理方面,大多数主体采取了资源化利用方式,20个主体采用堆放沤肥,10个主体采用深埋回填,4个主体采用饲料化利用,3个主体采用焚烧回田。所有主体都对投入品废弃物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出于对采摘体验者发现农药包装的担心,没有将农药、肥料等包装物随意弃置生产场所。有17个主体采用集中填埋方式,5个主体采用焚烧方式,1个主体将废弃物混入垃圾处理。2.2技术标准。大部分主体在产前、产中环节采取标准化管理模式。有16个主体制定了技术规程,3个主体印制了明白纸,实行标准化生产模式的比例占82.6%。值得肯定的是,有7个主体主导或参与了安徽省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果蔬生产设施以保护地为主,20个主体采用棚室种植,11个主体采用露地栽培。保护地栽培基本采用塑料覆盖的钢结构设施,主要有塑料大棚、简便拱棚、连栋日光温室三种,其中有18个主体建有塑料大棚,4个主体建有简便拱棚,仅有3个主体建设了连栋日光温室。微灌、智能调节温湿度、无基质栽培等先进技术逐步得到广泛应用,19个主体采用喷滴灌技术,9个主体实现水肥一体化。调查发现,2个主体采用温室智能监控技术,3个主体开展了草莓等少量品种的无土栽培。2.3病虫害防治。为了消灭土壤中各种病虫害残留的孢子及越冬虫卵,生产主体基本采取了土壤消毒手段。有18个主体采用翻晒消毒,13个主体采用高温闷棚,10个主体采用药剂消毒,可见大部分主体综合采用了翻晒、药剂和闷棚多种方法。在土壤消毒药剂品种调查中,9个主体使用甲基托布津,10个主体使用多菌灵,8个主体使用百菌清,11个主体选用了其他药剂,未发现杀灭地下害虫的高毒限用农药。15个主体采用物理防控方法,占比为65.2%。12个主体使用了化学药剂,品种以石硫合剂、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百菌清、腐霉利、吡虫啉、啶虫脒、甲维盐为主。有16个主体使用生物药剂,其中9个主体使用农技部门无偿提供的苏云金杆菌、苦参碱2种生物农药。物理除虫措施多种多样,14个主体配置频振式杀虫灯,14个主体挂插黄板,15个主体安装防虫网,12个主体安排人工除虫。病虫害防治药剂采购来源多元化,16个主体到附近农资店购买,6个主体是合作社集中采购,6个主体少量防治药剂通过网购,4个主体委托同行代购。调查发现,本地农资店和合作社的农药产品主要用于防治常规病虫害,基本来自进口产品和国内较大生产厂家;网购和同行代购的产品特别是烟熏剂农药在本地农资店极少经营。91%的主体在选择病虫害防治药剂品种时主要考虑效果因素,17%的主体主要考虑或兼顾价格因素。在选择药剂生产厂家时,8个主体取决于同行推荐,6个主体选择农资销售人员推荐。2.4产品准出。生产主体对安全公共品牌的认识比较到位,对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充满信心。有16个主体获得了产品质量认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13个,无有机食品认证。走访中发现,未申报认证的生产主体属于刚刚起步,有规模扩大后申报的计划。生产主体比较重视企业宣传,除了在交通干道醒目处设置广告牌外,16个主体印制了专用产品包装盒,9个主体印制了专用包装袋。所有主体都认为销售前应该对农产品进行自检,绝大多数主体对产品开展过自行检测,16个主体因认证需要委托有资质机构进行检测,有8个主体日常依托乡镇快检室开展了快速定性分析,有1个主体从未开展自行检测,18个主体年度内接受过农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抽检。2.5管理水平。所有主体对质量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高度重视,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均有质量安全管理培训经历,20个主体参加了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9个主体安排人员参加社会培训,14个主体组织了外出考察学习。大部分主体对实现全程追溯有一定的积极性,17个主体进入了政府部门追溯平台,6个主体加入了第三方追溯平台。生产主体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基本建立,16个主体制定了投入品采购使用管理制度,21个主体制定了安全间隔期管理制度,19个主体制定了生产记录管理制度,13个主体制定了产品准出管理制度。

3存在问题

3.1品牌观念不强。部分主体对产品的宣传缺乏主动意识,基本上是等客上门,市场知晓度低。产品差异化不大,企业商标注册率不高。公共安全品牌利用意识不强,认证标识使用极不到位。3.2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主体虽然制定了标准化的技术操作规程,但生产过程管控并不严格,存在田间操作人员执行规范不到位现象。有些主体技术管理人员变动造成管理空档期,影响安全防控工作延续性。3.3安全隐患难以杜绝。处理投入品废弃物的方式不符合环保要求,对产地环境造成危害。农药采购行为较随意,部分农药产品来自网购或代购,不在农药市场质量监督范围,风险隐患较大。企业自检未做到产品批批检测,部门监测频率不高。

4对策建议

4.1落实质量安全责任。认真执行“四个最严”要求,加大对《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贯力度,全面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者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及时清除、回收农用薄膜、农业投入品包装物等”的法律规定,尽快建立健全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生产主体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4.2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健全标准推广、执法监管、检验检测队伍。加强日常执法监管,推动农产品生产记录、安全采摘期管理等制度的落实。加强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推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的落实。加强网购、代购投入品的质量监督,坚决打击制售假劣农药特别是添加违禁成分行为。4.3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和科学使用农药等方面的宣传培训,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把操作规程转化成更加清晰明了的明白纸,确保标准得到全面、有效的执行。建立生产主体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执行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制度,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4.4实施采摘园达标奖补制度。整合农机补贴、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涉农资金,设置专项经费扶持休闲采摘园建设,对标准采摘园和高标准采摘园分别给予以奖代补。

作者:吴继安 单位:宣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