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探析

时间:2022-12-04 09:50:48

导语: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探析

【摘要】监测评估作为一种新的评估方法,为各类教育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其基本内涵是数据驱动的、支持持续改进和多元判断。医学院校建立监测评估既是外部质量评估的需要,也是学校加强内部质量监控、提高自我评估的科学性及深入医学教育研究与改革的必然趋势,医学院校建立有效的监测评估体系,实现路径主要从组织模式、数据采集与分析、机制保障三方面来保证。

【关键词】监测评估;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转型,大数据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学校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国际评估、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为主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评估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中,其中,以大数据驱动的监测评估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层面、省级层面的各类评估及专业认证均将基本状态数据作为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各高校则将基本状态数据用于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撰写,也依据年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进行自我检查与反思,从而发现影响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以便及时改进。高等医学院校自我评估作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须适应国家质量评估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建立起适合医学院校发展的、符合医学教育特殊规律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测平台与数据分析系统,充分加强对日常教育教学的监测,从零散、孤立、片面的数据采集与评估模式转变为系统、关联、全面的教育教学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一方面加强了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的全面性、及时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学校进行办学质量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及学生学业评估等提供翔实、丰富、有效、准确、可定量分析的基础数据。

2监测评估的基本内涵

监测评估是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前沿课题,是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评估发展的必要手段。所谓“监测评估”,是一种数据驱动的、支持持续改进和多元判断的评估新类型[1],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强调数据的基础作用,减少依赖专家经验的传统做法,以追求持续改进为根本目标,为多元利益方进行价值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是当代教育评估的有效手段之一。监测评估对高等教育教学相关的诸多状态信息进行持续收集、动态跟踪、客观描述、及时反馈、深入挖掘、系统分析,以便直观呈现高等教育运行状态或发展趋势的过程[2]。监测评估的典型特征有3个:一是常态化,通过实时采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信息来直观呈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状态;二是系统性,整合校内外各部门数据库,对接相关的人事、教务、学籍等管理系统,甚至校外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数据采集平台,充分发挥所有校内外利益方的积极作用,便于学校快速、便捷的获取所需要的教学相关信息;三是多元性,体现在监测对象多元化和监测主体的多元化,监测评估的对象是学校整个系统,采集的信息包括人、财、物3个资源及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基本信息,涉及校内外各相关单位,监测范围扩大,采集信息更广泛。同时,作为监测主体的各利益方均可参与到评估中,并利用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管理与决策、反馈和改进。

3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监测评估模式的必要性

国家将教学质量常态监测作为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医学院校也须建立校内质量监测数据库,既满足国家对高等学校数据采集的需求,又满足学校自我评估、质量监控及医学教育研究的需要。3.1外部教育质量评估的明确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多次提到“监测评估”,明确提出要“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监测评估报告”;201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专门提出,并要求“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反映教学状态的基本数据,建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2014年出台的《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强调评估监测是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之一。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医学院校应充分重视质量监测评估的重要作用,及时根据医学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学校发展实际建立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平台,充分对接国家高等教育数据采集平台和要求,对数据库数据及时更新,分析教学基本状况,准确有效采集相关信息,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支持。3.2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必然走向。传统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主要依据教学管理和部分有限的质量监控手段来进行,如教学督导、教学检查、评教评学等,数据收集费时、费力,采集的信息多数为抽样采集和直接观察为主,获取的信息不完整、时效性不强,许多数据孤立地存在于校内校外各单位,能够表现教学过程的数据更是难以全面采集,质量监控闭合循环无法有效形成,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的有效性。医学院校大量教学基地是临床教学的主阵地,对这些基地的教学质量监控学校往往难以有效地进行,尤其是医学教育同质化的要求必定需要医学院校加强对教学基地的教学质量监控。以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质量监测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对监控的主体来说,不仅校内利益方可通过便捷的信息技术手段参与到质量监控与评价中,而且既是临床教学主阵地也是用人单位的教学基地也完全可以参与到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获取的大量数据可以通过平台系统进行自动分析与处理,既可以满足校、院、教研室等不同层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需要,也可满足校内外不同利益方的数据采集需求与分析。3.3医学院校自我评估的科学依据。目前医学院校内部的院校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自我评估多数依靠的是传统的撰写报告的形式,报告中所引用的数据来源不同、采集方式不同,信息不准确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许多教学问题在客观定性描述时,往往缺乏定量的数据分析,纵向的对比评估与研究更无法深入。质量监测平台通过不同类型、不同主体、不同层次的数据采集,既能为院系做学生学业评价、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提供有力的证据,也可以为学校对各专业的办学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全面的诊断与分析,提供可视化的、个性化的评估分析报告,还可以对校外教学基地、毕业生质量等进行有效的评估。3.4医学教育研究改革的数据基础。医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医学教育研究的功能从研究到提供服务、评价等,发挥着多元作用。研究课题首先是帮助教师发现本门课程,本专业的问题,立题研究,解决问题[4]。但目前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研究存在课题关联性不强、涉及面狭窄、纵向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导致发表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小、有效性不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详实、全面的数据支撑。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时往往需要自行搜集相关的数据或自行设计量表进行采集,收集到的信息量小、不够全面,而统一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分享平台既可以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横向状态清晰的呈现出来,更能有效地保存历年采集的各类数据,为学校进行纵向比较研究或各种进展发展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从而保证研究与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监测评估新模式的实现路径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监测评估新模式无论是外部教育评价的要求还是内部质量保障的需要都是必然趋势,其实现路径主要通过监测评估的组织模式、数据采集与分析及各种保障机制才能有效实现。4.1组织模式。高校旨在促进自身改进提升的自我驱动型监测评估活动逐渐进入大学办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多层面[3]。高等医学院校监测评估的统一组织机构仍然是各学校建立的评估中心或数据中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校内各职能部门、院系,甚至校外教学基地的数据管理系统,连通信息孤岛,形成互通互联、开放共享的采集平台。作为校内利益方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作为校外利益方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均是评价主体,对教育教学全过程甚至毕业后教育均进行实时监测,广泛收集数据,定时或不定时根据不同利益方或不同工作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和预警等,帮助医学院校及时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基本状态,不断持续改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2数据采集与分析。高等医学院校依据监测评估的具体目标,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学校评估中心或数据中心根据需要分类确定采集内容,制订指标体系,建立统一的数据元和数据集,有关的核心数据主要采用”谁主管,谁负责“的采集办法,尤其是涉及学生、教师、课程、教学基地等有关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信息要做到及时更新。我校在2016年建设了“教学质量中心”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涉及到学生、教师、课程等基本信息均由相关管理部门统一采集,数据汇总后由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统一进行分析与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结果撰写数据分析报告,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学校反馈,为教学质量监控、评估、预警等提供有力的依据,但是目前通过教师和学生进行实时动态采集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信息,如学生学习效果,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的教学质量信息等学校还未能实现全面有效地采集,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处理及可视化等技术和手段还需不断改进。4.3机制保障。监测评估作为一种新的评估模式,要想有效落实,必须有一系列的具体实施机制做保障。数据采集是监测评估的基础,医学院校要建立校内数据采集相关制度,协调好校外教学基地、用人单位等,保证数据来源的全面性、可靠性。建立数据开放共享与风险防范机制,分层分类设置权限与管理,既能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减少资源重复投入,工作重复进行,也可以加大各评估主体对信息的使用率,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带来的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非常必要。结合信息公开要求,定时进行各种专项数据分析报告的公开,以满足所有利益方的多样化需要。评估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保障学校及时处理问题,不断反思,持续改进的重要保证,要尽快建立数据预警模型,针对关键状态要素选定一组变量,建立预警标准,发现超出警戒范围的情况应及时反馈[1],以便学校及时进行处理与改进。高等教育质量是永恒的话题,是医学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评估与监测的相互促进与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和约束效应[5]。监测评估作为教育评估领域的新生事物,将是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医学教育标准的出台,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国家标准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将各类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分级分类进行监测评估,真正形成促进高等医学院校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的良性闭合式动态监测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马静娴.高等学校专业质量监测评估:思路、方法和实践——构建广东省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模式的初步探索[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9(1):22-27.

[2]肖红缨,乔伟峰,王战军.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哲学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15(2):38-41,45.

[3]王战军.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40.

[4]孙宝志.实用医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19.

[5]杨秀芹,左佩莹,李婷.美国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特征及导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1):81-86.

作者:刘丽芳 骞宪忠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教务处教学质量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