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研究

时间:2022-10-11 09:35:58

导语:经济学原理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学原理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经济学原理是财经类、金融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探讨中国高校经济学原理课程双语教学的模式,分析传统双语教学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从教材、教法、认知、规模、课堂参与及师资队伍等六个方面探讨提升经济学原理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模式;贯通式

一、研究背景

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契合“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高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重任。教育部于2001年8月颁发《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需要建设由英语等外语的双语式公共课和专业课程教学,对面向全球化的金融相关专业更提出了双语教学不得少于5%-10%的标准。近年来,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数量和质量都有提升的趋势,实行双语教学不仅是高校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优化课程、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途径。语言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掌握第二外语能力可以更好地学习对应语言覆盖的知识和技术。但Cazden和Snow(1990)认为,双语这个术语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标示复杂的现象”,涉及双语实施效果的教学变量因素复杂,如教学目标、语言类型、学生个体差异、教辅综合、教师专业水平、语言能力等。郑大湖和戴炜华(2013)指出,双语教学中始终存在两个矛盾的方面,一方面,学科教师的专业程度高,外语表述能力弱;另一方面,专业语言教师外语表述能力强,而专业课知识水平较弱。因此,双语教学很容易落入单一、生硬的教学循环中。在采用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方面,康淑敏(2008)认为,应把汉语作为铺垫,引入英文、英汉融合式和全英语浸泡式双语教学模式。针对内容词汇较多的双语教学课程,程昕(2011)提倡采用强化型双语教学模式,根据双语课程的目标和专业课程特点,从课堂教学语言媒介的使用入手,形成由低到高的进阶模式。

二、高校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双语教学现状

首先,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推进双语教学。经济学原理课程是国家教委确定的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核心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从学科渊源角度出发,学科关键发展时期是从英语国家产生,因此,学科所属的专有名词、关键词汇、案例背景经过中文翻译后,仍然保留大部分的英文缩写和注解,双语课程对英语单词的讲解辨析,可以帮助学生从词根词意理解公式、模型的由来。例如,Demand&Supply需求和供给模型中的首字母缩写出处;均衡模型中的Equilibrium、弹性Elasticity首字母缩写都是E,学生容易混淆,通过解释英文词汇含义及词根后,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联系模型的出处由来。其次,双语教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属性。从语言运用综合能力角度来看,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提升运用英文办专业问题的能力。大范围双语教学的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和个体收益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从需求和供给分析学生对于双语的需求,可以看作对语言资源的收益性需求,教师教学模式可以看作对需求做出的供给支持,其不均衡点就是双语教学过程中的瓶颈。本研究选择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2016级的本科生作为问卷调查的样本,问卷内容设置从双语教学的意义、目标、教学质量、教材质量、双语授课比例、考核方式、课堂互动等相关方面进行分层次调研。73%的学生认为英语和汉语应按自然授课内容交叉贯通于课堂,既不是纯英文教学,也不能是英文教材配合中文讲授。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有畏难情绪,缺乏主动性;课堂参与程度低,投入时间少,预习准备弱,课堂效果不理想等。但是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很看重,情景讨论成为学生课堂体验要素,调查中还发现,教材定位模糊、教学方法单一、教与学的态度不够端正、大班教学效果不理想、双语课堂参与贯通不强、承担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了双语教学效果。

三、提升经济学原理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1.教材定位精准化。教材的精准选用是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教材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辅助材料,深浅难易需匹配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传统的经典原版英文教材体量大、知识点众多、内容有深度,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在词汇量、阅读理解上会有困难。目前,国内自编的经济学原理双语教材少,而原版的英文教材在权威性、全面性和语言表述性方面虽无可挑剔,但嫁接在国内高等教育教学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案例来自西方世界,案例背景具有时代特点和鲜明特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语言表述能力和专业能力不足而简单带过,导致学生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此外,东西方思维逻辑上的差异会使学生有一定的不适应感。因此,选择一本难易适中的教材就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Bradleyschiller《EssentialsofEconomics》全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把握经济学精要且简洁生动,理论知识占60%,占40%的案例分析贴近经济生活的日常,有可读性,容易引发学生兴趣与共鸣。应在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原版教材基础上积极编写具有实用性、权威性、新颖性、全面性的双语教材,使其具有中国特色。2.教法手段多元化。随着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可实现多元化。新的“智慧+”教辅软件、“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做到贯通课前、课后,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课前在学习微信群中下一次课所需要掌握的专业名词以及对应的汉语词汇解释,帮助学生提前预习,消除英文词汇的障碍。课堂上可以灵活应用多媒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图像、视频及语音统一对应英语教学内容。科学研究发现,学生对眼睛捕捉到的有趣信息有更长时间的记忆,视频可使专业名词具象化;面对经济学独有的复杂公式、模型、曲线,要解释英文单词的意义及出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给出中英文对照,反复提醒标注,帮助学生深刻记忆,从而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课后教师将PPT、英文授课内容重点制作成课程回顾的英文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及适应英文练习题。开放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平台,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双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3.教学认知科学化。科学地摆正教与学的态度。首先,教师需要认真对待双语教学准备工作,鉴于大部分经济学教师对英文的熟练程度仍有欠缺,口语能力较弱,英语教学内容的延展性会受到制约,经济学原理属于综合性强的交叉学科,所以需要教师结合学科前沿动态,结合模型产生的背景知识,综合阐述以铺垫教学内容,制作英文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做到语言通俗易懂、知识点内容充足,提前着重展示专业概念和学术术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其次,从调查来看,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66%的学生接受程度较高,认为双语可以成为一种提升综合能力的途径;34%的学生认为必要性不强,双语会造成学习上的畏难情绪。所以需要提前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其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4.教学规模小班化。双语教学适合开展分层级规模的小班课。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在于语言基础因人而异,应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班。分班原则不应该是单纯的英文等级测试,应侧重听力、表述能力,减少语法在考查学生英文水平中所占比重。由于高校学生对应试教学的惯性,注重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英语应试能力强、语言表述力弱,小班教学利于因材施教,小组讨论法和情景虚拟法都可以增强互动,利于教学指导和引导。单纯的双语课程设置无法达到语言环境的全方位沉浸,可以通过选修课程先行铺垫,增强学生跨文化学习的适应性。5.课堂参与贯通化。教与学在相互贯通中产生角色的转变体验。课堂上不仅需要纯粹的教授,还需要积极的求学。借鉴MOOC模式,教师从交流的平等化中认真倾听,学生从被动的听课中积极参与。经济学原理课程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个人观点,然后通过表述个人观点进行组队,再以小组PK竞争的方式讨论和辩论。从简单地满堂灌变成运用科技手段综合处理案例,教学相关视频、图片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官认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济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贯通式教学的讨论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独立的个人意识、精诚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在巩固贯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学生的作业也是对教学的检验,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从口语到书面、从中文到英文、从课上到课下落实贯通式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全程化教学管理。6.教师队伍专业化。双语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其专业素养、英语水平、授课方式、理解接受程度都是决定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双语化学习不能是单纯的英文学习,需要在中英文学习的场景下切换及适应,教师需要在各个环节精心准备,让双语的活力成为教学的驱动力,激励学生理解本学科并且愿意在英语环境下继续深入了解经济学世界。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该评估的相关因素有:第一,通过培训加强专业课教师的英文水平、口语能力,在国内进行全课培训,请优秀的经济学专家和行业精英授课。第二,优秀教师走出国门进修培训,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下进行沉浸式集中学习,带着疑问走出去,带着好课走回来。引进有国外留学背景的优秀人才,既保证了英文教学水平,也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节约师资培养的成本。第三,对于双语教师的付出,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从课时的认定和经济补助等方面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因为双语教学对语言能力要求较高,还有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知识背景等多方面综合要求,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校的重视和扶持可以吸引更多优秀教师。

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从就业供需角度而言,英语运用能力强的经济类高级人才有着很高的需求度。因此,高校应加强经济类专业双语教学建设,切实围绕课程特点,抓住主要问题,从教师专业能力、教材选择、教学态度、教学规模、课堂参与度等方面开展研究。双语教学蕴含着强大的驱动力,让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相互促进,形成双赢。

作者:徐梦 林雅嫱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