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16 03:00:07

导语: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实践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需求;是当前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供给质量的体现。这些都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的重要意义。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要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目标定位;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平台;构建多种利益群体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教育供给侧

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的重要内容。“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是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教育的侧重点可能不一样,但是在培养人这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基础级别的教育主要是侧重学生做人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品德的教育,而对于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来说都是专门培养走向社会的人才。“教育系统其实就一个是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从输入没有掌握某一阶段知识技能的人到输出掌握某一阶段知识技能的人的过程。不论如何说整个教育系统都是培养人。培养人不仅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理论,而且还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实践上。当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也必须体现培养人。将培养人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任何教育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教育,都是要培养特定时代背景的人。对于今天的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来说亦是如此。当前时代我国产业升级即将进入2025中国制造的制造大国时期,时代需求旺盛的是应用型人才,只有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够符合时代的要求,自然也就应该将培养人作为其重要内容。另外当前高校之所以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也就是因为高校存在着培养人方面的问题,众所周知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而高校之所以存在就业难就是因为高校培养的人不符合时展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的人才而高校只能够培养大量脱离实际应用的学术理论型人才,显然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为此专门解决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应该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其教育内容。(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需求。以提高质量为目的,扩大资源有效配置为手段展开的经济领域掀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当前新常态时期经济发展进入缓慢时期的对策,同时也是改变以往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手段。经济对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的发展,经济领域对人才的新要求决定着教育领域培养相对应的人才。当前经济领域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定了教育领域必须进行相应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领域对人才的类型的新要求决定了教育领域必须培养相对应的人才。当前经济领域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现实中经济自身供给质量为目的的一场改革,是与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相匹配的一场改革,也就是说与当前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相匹配的一场改革。市场需求的是高质量的高端供给,为此经济领域就要提高自身的供给质量,加强对应的高端供给。相对于教育领域来说,当前用人单位市场需求的是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只有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够满足促进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此外长期的高等教育侧重的是学科本位的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加之读书以做官为荣、以谋事为耻的落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教育向社会输出的仍然是理论型人才,而与当前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之间不能够匹配起来,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用人市场对教育的高质量需求,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进行相应的专门的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改革。当前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就是专门应对因人才培养不能够与社会用人单位匹配而产生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问题,而要解决此等问题从根本上还是必须从创新创业教育供给的本身进行调整、改革,培养现实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需求。(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的主要目的。没有无目的的教育,任何教育都是有着特定的目的。虽然有的教育家如杜威等提出教育无目的,但是他的教育无目的不是说教育真正的没有目的,而是反对专门的强加于教育本身的目的,也就是说他认为的教育无目的主张的是教育本身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教育目的,而这种内在的、本身的、不进行人为干涉的教育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任何教育都是有目的教育,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论述了教育目的对于教育的普适性之后,我们再接着论述如何实现教育目的。一切教育都是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没有脱离培养人的教育,同样也没有脱离教育的培养人,教育必须通过培养人展开,培养人也离不开教育,这是一条教育学领域不变的金科玉律。对于当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来说亦是如此,也离不开培养人,也就是说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必须以培养人为其宗旨。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宗旨呢?笔者以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应该以当前时代及国家发展的需求为其根本的宗旨。这是源于任何教育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培养特定的社会需求的人,任何教育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时代背景而单独存在,对于今天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来说亦是如此。今天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践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国家产业升级,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些都决定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践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其培养的主要目的。(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供给质量的体现。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教育质量的高端需求与当前教育质量的低端供给之间的矛盾。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们及社会用人单位对于教育质量的高端要求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是培养人的本质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的质量,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也就是说提高教育培养供给人的质量。其实当前一切教育改革包括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就是培养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特定时代背景中的人。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按照特定社会时代背景的需要进行培养人才,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是大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依据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此外当前高校从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就是为了解决当前教育培养人才的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举措。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热衷的是培养学科本位的理论型人才供给的自然也就是理论型人才,而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发展需求的是能够从事实际各行各业需要的是不仅要懂理论而且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社会的这种人才需求与我国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出现了大学生相对性失业,更进一步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为此高校必须从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路径

(一)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目标定位。目标定位是行动的灯塔,是行动的指向标。对于今天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只有具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这样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评价体系实践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沿着正确合理的方向前进。下面就来具体的论述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目标定位。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人的事业,为此教育实践应该依据社会需要人才进行定位,当前社会需求的是应用型人才,为此当前专门直接培养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评价体系实践应该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其明确的定位目标。当然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明确定位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目标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阐述的清楚,但是立足于当前社会用人市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从当前用人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着手考虑、就一定能够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目标定位。(二)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平台。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创新目的是培养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要运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笔者以为应该将社会用人单位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结起来,也就是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只有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才能够搭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的平台。下面就来具体的论述如何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平台。首先应该认识到校企联合办学的重要性。只有校企联合办学才能够使得高等教育供需一致,从而最终化解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为此认识到高校应该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其次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这只能结合学校的学情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逐步的摸索;最后实践反馈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平台,就是通过实践反馈来完善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平台。(三)构建多种利益群体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评价体系。教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业,“教育与诸多利益群体紧密相关”。为此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是多种利益群体都能够参与进去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平等、公正的发表意见的规章制度,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规章制度,最主要还是要立足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评价体系实践,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坤,李继怀.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演变及其深化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1).

[2]郝文武.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的最一般本质———教育本性从本体恒一到本质生成的再认识和新实践[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作者:李晓光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