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时间:2022-10-16 02:57:07
导语:高校专业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学存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强调积极的体验与人格特质对个体活动的积极影响,其可以为高校专业课的改革提供新的理念。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在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和优化师生关系上具有有效并可行的意义。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可以从设置积极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培养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和营造积极的教学环境等方面,提高高校专业课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专业课;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议题是教育质量的提升。[1]教育质量高低的根本在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而教学效果取决于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学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关系到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与知识结构的构建。但目前,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水平低,使得目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2]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校教师应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积极人格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教育者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挖掘受教育者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活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坚定的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提升高校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一、高校专业课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专业课教学现状。1.教师教学缺乏热情。不少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对教学工作失去了应有的激情与热情。这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以知识为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将理论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此外,大多数教师缺乏实际经验,在课堂中不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或选取的案例与知识的契合度不高。教师在课堂中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往往变成教师的一言堂。2.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生专业课参与度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在课堂中与授课教师零互动。在专业课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独自讲,学生各自忙的情况。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和引导无动于衷,既不愿意思考,又不愿意对教师的提问做出回答。第二,学生的到课率较低。有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总体的逃课率达到了25%,其中,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逃课率为20%,像心理学、教育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达到了50%。有调查结果发现,大学期间有逃课经历的大学生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82%,而经常逃课学生的比例更是高达11%。[4]除了这种不去课堂的显性逃课外,还有一种逃课现象为隐性逃课,即有一部分学生即便到了课堂上,大多时候也是在课堂上做和上课无关的事情。(二)高校专业课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1.教师层面。现阶段,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考评,比如职称的晋升等,大都以科研成果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一些知名大学教师的科研压力非常大。不少教师为了完成相应的科研量,放松了对教学的要求,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教学方法单一,知识体系陈旧,对教学投入的精力过少等。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态度,出现了职业倦怠,中年教师表现得更为明显。[5]2.学生层面。总体来说,我国的高校采取的是严进宽出的政策。学生在大学期间课业比较轻松,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只要踏进大学的大门,就能顺利毕业并拿到学位证书,这说明大学学习并未对学生带来实质性的挑战。因此,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疏于对自己的管理,对学业的要求过低,即只求顺利毕业。不少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奋斗目标模糊,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出现了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投入度低等现状。3.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说,很多高校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走向实际的工作岗位后,很难将专业课中学到的相关知识自如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学生觉得专业课的学习意义不大。这也是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学质量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对高校专业课教学的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从内容上说,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SeligemanEP(2008)把积极心理学归纳为三个大的类别:(1)积极的情绪。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自身积极的行为所带来的良好的感觉,比如对过去感到幸福和满足、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现在感到快乐等。一般认为积极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满足和爱四类。[6](2)积极的人格。积极人格,指的是个体能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这种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交往技巧等都属于积极的人格特质。[6](3)积极的组织系统。它包括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个方面,主要研究组织系统如何影响个体,使之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素养的公民。[7](二)积极心理学的意义。从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的实质充分体现了以个体积极潜能为中心,提倡积极人性论,强调研究人的积极力量,注重挖掘人的积极潜能、扩大个体优点。[4]同时,积极心理学还提倡对个体或社会所具有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等。这与教育既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又要挖掘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品质进行培育和扩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三)积极心理学对高校专业课教学的影响。1.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积极发展,但它与传统的心理学的取向有一定的差异。传统的心理学是通过发现个体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进而引导个体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消极向积极转变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则强调通过发现、培养个体的积极品质,让个体感受到幸福、快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促使个体得到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学是一个从积极到积极的过程。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一件事情,如果人们用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去对待,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将这一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具体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2.形成积极有意义的师生互动。目前,虽然在各级各类的学校中,教师都尝试对现有教学进行改革,但在高校的专业课教学中,课堂教学大多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展开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更多地处于被动地位,通常表现为: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什么。这样的教学模式影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学生的诉求得不到很好的反馈。而积极心理学提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积极良好的互动对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给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一个不一样的视角。一方面,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看到学生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他们;另一方面,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对教学的一些认识,培养自己积极的人格特质。当教师和学生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专业课时,他们在专业课教学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专业课提升策略
(一)设置积极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较多。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在保证原有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更加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专业课教师要尝试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专业课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多用鼓励、赞扬等积极的反馈方式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大学的生活与学习。除了设置积极的教学目标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性教学,创设一些积极的教学条件帮助学生获得专业课学习的积极体验,塑造他们积极的人格品质,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二)培养身心和谐、表里一致的教师队伍。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教师除了是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的导师外,还担任着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重任。教师要培养出有积极人格特质的学生,自己先要有积极的人格品质。当一名教师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时,他往往会自信乐观、身心愉悦。当教师以这样一种状态进行教学时,他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积极状态的范本。在这个状态里学生可以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无形的力量。总之,只有积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积极的学生。(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语言激发个体积极的行为。因此,在评价时,尤其是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多用一些肯定的、积极性的语言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馈。这样的语言和处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或提高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四)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除了提倡培养个体积极的人格品质与加强个体积极的主观幸福体验外,积极心理学还指出积极环境对个体积极力量和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环境是培养人积极品质的必要条件,而且为个体积极情感的体验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因此,教育工作者除了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高教学效果外,还应当考虑教育教学环境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意义。而这里的环境更多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体现,比如师生关系。笔者在一项调查学习兴趣与学生对教师态度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学生对喜欢的教师所授课程的喜好度高达95%。绝大多数学生都将师生的情感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8]可见,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接纳教师,能够改变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因此,教师在专业课教学时,还应当注意师生关系等教育环境的建设。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的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不言而喻。高校教师将积极心理学引入专业课的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今后的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继续将这一理念与课程深度融合起来,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茂良.以材料学专业为例浅析高校课堂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4-36.
[2]柴志贤,邱风.基于多元Logit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部分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27):9-11.
[3]贡如云.对话型教学: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路向[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1):75-78.
[4]谭璇.高校“课堂冷漠”现象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10):80-82.
[5]李重阳.积极心理学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解决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5):98-100.
[6]李金珍.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21-327.
[7]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35.
[8]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
作者:马静 单位: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上一篇:证券新三板业务营销策略改进办法
- 下一篇: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