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思考6篇
时间:2022-05-18 09:23:11
导语:高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思考6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高职实训课程教学质量分析
[摘要]实训课程是高职课程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要从更高、更广的视角来审视和调整教学观念与价值取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性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之获得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实训课程;教学观念;教学;学习;发展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改变。相比理论课程而言,实训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较为复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树立并贯彻落实发展性的教学观:更多地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性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发展的后劲;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职业发展与竞争中,人的综合素质极为重要。雅斯贝尔斯曾告诫我们:“如果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因为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是人的陶冶,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都谈不上,更何况理性的培养。”实训课程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狭隘的技能教学观,要将“教学”拓展为“教育”,或者说实施“教育性教学”,除了强调学生的技能学习,还要重视对学生在心理、情感、道德、人格、基本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获得全面协调发展。以往实训课程教学基本停留在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学生展现的行为就是其学习的全部结果,而没有较多的去关注学生在心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发展情况。实际上,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的习得,绝不只是动作的模仿和反复,它需要心理与情感建设的共同参与,改善学生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提高实训课程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心理、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情况,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改善教学活动本身的需要。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向,面对复杂的心理、丰富的情感和不同的价值取向要加以合理引导、帮助。通过给予学生关注性的教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更好地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形成健全人格是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实训课程教学中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关切点。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加强人文教育,增强人文关怀,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化,不断启发学生的心智、开化学生的心灵、改善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构建融学习与生命意义、道德意义、人格意义于一体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知识储备、技能学习、能力实践与道德培养、素质陶冶和人格构建各方面获得均衡发展。“高职人才培养不仅要达到技术技能的高标准,还要达到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实训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培养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按照现代职场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育训导。基本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文化、职业精神、职业情感等。实训课程教学要创设与毕业生职场相符的教学环境,采用职业化的教学模式,实施职业化的教学组织管理,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职业活动整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在训练任务、训练过程和训练环境的体验、感悟中,反思与培养职业素质,诸如工业文化的认知、职业角色的认同、职业情感的积累、技术价值观的培养与责任感的建立以及提高工作、社会能力等。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对专业、对职业的思考和关注,激发学生对课程、对专业、对职业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专业、对职业良好的情意素质,这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生涯是非常有利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改变以往那种片面、单一的评价体系,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拓宽评价视角、拓展评价内容。具体地说,应更多地从外在评价向“以育人为本”的内在评价转变,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在的素养而不仅仅是显性的技能,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成效进行价值判断。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与自我意识的培养,要多向学生传递一些积极正面的能量,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完善人格体系,使之积极、健康的发展。
二、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行业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这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传统职业的定位也在不断变化,从业者不仅要能应对已有的工作要求,还要能迅速适应新的、变化了的工作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则要求他们不仅能解决常规性的生产技术问题,还要能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和创造,即要具有较强的应变与创新能力。因此,着力于学生学习、应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教学应由重技能的训练向重思维学习的训练转变,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增强他们今后的职业适应性及发展的后劲。工程实训,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实践化的学习活动。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课程教学要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新和发展来实现“教”与“学”的改革。在教学关系上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在教学结构上要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观念改革上的基本关系,以往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如何教而忽视学生如何学,而事实上真正的学习是要靠学生自己的,教师的教只是外在的引导和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双边关系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实践知识以及理论知识)的自主探究,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则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导为主。因此,要更多地采用以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为主的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进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仅赋予了学生权力,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而不是依赖于教师,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帮助,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体现得越充分。”教师要着重从情境设计、意愿引导、方法指导、行为激励、创新思维启发以及学习效果评估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在学生的“学”上,要促使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由预成性、接受性、巩固性的学习向生成性、探究性、创造性转变,由单一化的学习向多样化转变。因此,要注重“学”的认知与创造过程,要提高“学”的自主性、开放性。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究,进而发现、创造知识,构建认知结构,如训练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发现工作过程中的知识、获得工作经验,然后通过整合、构建生成实践知识、形成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那种“机械式”的训练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主性、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性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要实施“以过程为取向”的教学,要增加学生课内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要由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课外学习不仅让学生在课外“动起来”“忙起来”,提高教学效率,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课外多样化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了多样化的发展,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如“六步训练”中的计划、资讯、决策环节就可以让学生放在课外完成。还有,就是要倡导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特别是处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学习时间、空间、内容、方式和渠道等都变得十分的多样和灵活,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各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途径,包括选择自己合适的、感兴趣的内容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学内容上,第一,要注重开放性。要设计开放性的项目和任务,它们不是那种封闭的预设性问题,而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问题,由于其结果的多元性,没有固定的解决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对于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大有益处。第二,要注重发展性。一方面要重视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拓展应用,让学生不断地去发现和建构新的知识、方法、经验,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空间;另一方面要打破教学内容的绝对性,多教给学生一些动态的、相对的、多样化的东西,比如多向学生介绍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情况、多讲那些重大的概念、多进行知识、技术、方法、经验的比较、转化,从而形成动态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表象与潜在的转化中学会应用、学会创新与发展。第三,要引入综合设计性训练技术,减少验证性、模仿性、纯操作性的练习,使学生的学习从最初的模仿、识记向分析、探究、创造转变。与此同时要将教师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企业生产技术服务活动及成果引入课堂,将它们转化为课程资源,它们往往处于技术前沿,能产生新的知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第四,要重视方法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的教育,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以往实训教学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基本局限于技能层面,方法教育缺失,导致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差。第五,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思想性。“思想性是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教师的“教”有思想,学生的“学”才会有思想,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以往实训教学教师重在“忠实地”向学生传授经典工艺知识、按照固有的操作程序和要求指导学生完成操作过程,学生则是机械被动地、模仿而统一地完成任务,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克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严重倾向,面对问题和任务要鼓励学生“有想法”,面对结果结论要鼓励学生有质疑精神、批判精神,教师自己则更要形成自己的看法、观点和见解,并随时拿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讨论、争议争辩,在师生、生生观点或观念的冲突与碰撞中完成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成为有观点、有灵魂的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上,要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重秩序轻变化、重实在轻潜在、重找错轻激励的评价方式,要重视发现价值与提升价值。如重过程的评价,即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对象,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重变化的评价,既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理解学生自然生成的意义;重潜在的评价,即强调学生的发展潜能,注重学生主体及内在于主体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潜在性价值;重激励的评价则强调激励机制的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取向和价值追求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就业”“上岗”层面,更不能过分迎合职业市场某种“低层次”的需求,要从更高的意义、更高的层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体现高职人才培养“高”的特点。实训课程教学应由技能的经验层面向综合策略层面提升,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实践能力。“技术知识、技术能力和技术思考与行为方式是技术素养的三个重要维度。”对于技术技能人才,除了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有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实践策略、实践理性、实践智慧,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技术思考与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效地应用于工程实践,并最大化地产生价值。以往实训教学注重学生的操作工艺水平、操作经验,学生的学习基本停留在纯操作层面的训练上,实践策略、实践理性、实践智慧的培养提高被遗漏,导致学生只会“干活”不会“干事”,工程实践能力差。高职学生不仅要有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还需要培养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具有应对较为复杂的工程问题的能力。所谓“术道结合”“术略融合”,“术”即基本技能、基本工艺操作,“道”即技术理论、技术规范、技术价值观、技术伦理道德等,“略”则是实践方法与策略、实践智慧,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真正算是具有了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具有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具备所谓“生产与技术管理”的能力,从而达到职业能力质的飞跃。因此,高职实训课程教学应以操作技能为基础,以规范性技术知识、系统化的工作过程中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取向,通过教学逐步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整解决“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更好以及面对新的问题和任务如何创造性地去做”的问题,培养学生“做事”有办法、有方法、有讲究。教学中,要从基本操作技能拓展到方法论、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实践策略、实践理性、实践智慧,使学生不仅有技能、有经验、有技巧还有逻辑、有方法、有理性、有智慧,能在理性思考、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统整与综合,在整体意义的构建中准确把握工程问题,从而提升课程品质,使之不单为纯工具的“术”。具体教学时,要结合实际,从案例入手、从实际工程问题入手,如采用案例教学,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工程实践中的一些基本观点、理念,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它是一种从案例到规则的方法,案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借鉴和启发,学生通过摸索其中的方法、规律,总结出一些根本结论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决策的能力;采用项目教学,学生通过项目化的实践活动得到完整的思维训练,他们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工程概念、工程常识和工程原理,学会用工程思维的方法思考和分析各种工程问题”。在项目实践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还要从全面与系统的高度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和问题,最终通过比较、评估,拿出有效的办法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方法和思路,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地应用于新的项目和任务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中要体现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将学生对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策略与方法水平以及技术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情况纳入到学习成果之中,比如可以采用项目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同时,要通过评与教的结合,有效帮助学生规范工程实践行为,引导学生对技术、对专业与对职业的理性思考,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训课程教学要将功利性的目的与人本性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毕业后要求职就业,实训课程自然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要教导学生工作过程性知识与基本工作经验,让他们学习行业先进、实用技术,以提高工艺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在考虑社会性需求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人是有差别的,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他们的个性、兴趣、爱好、潜能、职业取向等各不相同,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性,并根据不同的个性特征提供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实施个性化教学是学生更好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现教育公平与和谐的必然要求,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培养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以往采用的是划一性的教学,即所有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考核要求等都是一致的,这种教学方式操作简便,但它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培养出来的人才“千篇一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相矛盾。高职招生生源复杂,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较大,加之现今的学生个性特征鲜明,自主性极强,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要由重共性转向重个性上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针对性的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有效实现的价值载体。具体地说:在教学内容上,要提高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契合度。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学习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设计不同的、多样化的训练环节、训练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弹性、选择性和灵活性,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想学的、能学的、对他们今后有用的东西,如进行层次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的开发设计、进行特色训练项目的设计;在教学方式上,要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在兴趣爱好、知识与技能结构、认知与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改变传统的大班教学为分层、分类小班化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上,各自的兴趣、爱好、习惯和潜能的不同,学习方式和方法的多种多样,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多样化学习,促进个性化学习,如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目标和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确定自己的学习重点,教师则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寻求最为贴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同时,“个性发展从根本上讲,体现为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因此,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发掘优势潜能、发展个性特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评价,应遵循“和而不同”的要义。以往强调价值判断的普适性,强调一致和统一,在个性化教学下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要求要重视学生个体展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评价。如实践活动中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尝试、自我探究,评价中就要根据学生主体及主体活动的特征采用恰当的评价办法,使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保持一致;针对不同的学生,要设置不同的关注点,以突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因应不同的发展目标要求;不应总专注于学生的缺点、错误,而是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优势潜能与独特个性,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对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则要设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强调个体本身的进步指数,淡化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激励和鼓励。总之,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实训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复杂而重要的,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意义重大,教师要借助新的视野,不断完善教学观念,不断增强对教学理性把握,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朱应煌 吴兴
参考文献
[1]葛斌.高校工程实训课程效能评估体系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50-154.
[2]肖凤翔.马良军.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课程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59-164.
[3]屈波等.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5-87.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5]陈富.钱伟长的大学教师观和教学观[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6):43-46.
[6]程宜康.基于“隐性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技术素养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55-160.
[7]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3):1-9.
第二篇: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探讨
摘要:将流行于西方工业生产管理领域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引入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中,有利于促进其科学合理地运转。根据民办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和教学环节,需优化组织机构,完善体系框架,建构“制度—检查—分析—整改”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TQM;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强化督导评估”等多项要求。要把这些措施和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努力探索建立系统而科学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确立的重要工作之一。多年高职教育的实践证明,民办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规范和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保障主体的角度来看,包括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民办高职院校在内部计划或实行的一系列保障教育质量的活动。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指国家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外部力量对民办高职院校质量的监督或进行改进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最根本的因素,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
(二)TQM全面质量管理
(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使顾客满意,使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3]。TQM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系统性。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由设计、制造、储存、运输等要素构成的系统,TQM实质上就是一个质量管理保障系统。(2)全面性。TQM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主要依靠全员全程参与产品形成的每个过程。(3)科学性。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实现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我们有必要融合TQM的“全员”、“全过程”、“全面性”原则,结合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和现今一般民办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建立一套包括“校内反馈和校外反馈并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教学质量保障活动中,以过程控制为核心,全面系统地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民办高职院校组织机构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选择合理的体系保障要素,有效地协调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的目的,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规范性原则规范性原则主要针对的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和标准的建设。在学校开展一系列的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制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各部门的规章制度,明确全体参与人员的工作责任和义务,以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个人主观性,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3.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构建的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不断地精益求精,实现“更好”。4.全程性原则教学质量保障的内容应该涵盖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学生、从专业建设到课程开发、从教学过程到成绩评估、从信息收集到信息反馈等诸多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自我稳定的系统。
二、基于TQM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
一个民办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即校董事会、校级领导属于第一层,各职能管理部门属于第二层,直接开展教学活动的机构属于第三层。笔者认为,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应根据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职能划分,具体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如图1所示。第一层:校学术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对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教学质量等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第二层:教务处和教学质量管理中心等教学管理部门。它的主要职责是进行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师资队伍管理及其他教学管理工作。教学质量管理中心负责全校的教学质量控制活动,其主要负责全校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包括督导听课、评课、教师上课情况、学生出勤情况、学生成绩、考风考纪等。第三层:各系部、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各系部是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主体。各系部应执行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中心的计划,负责监督保障本系部、教研室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自行组织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活动。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为所属二级学院的专业发展规划、课程开发、教学质量等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第四层:各教研室。各教研室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执行的主体。各教研室应执行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和系部的计划,负责监督保障本教研室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教师授课情况,自行组织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团队、各任课教师开展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活动。根据以上四个层级职能的划分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并非孤立的关系,而是教学质量管理任务的不断细分,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四个层级共同保障学校的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从而使得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二)基于TQM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
基于TQM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出发,经过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过程评价、能力素质评价、专项评估评价、社会评价等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全程全面的“校内反馈+校外反馈”质量保障系统。在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习企业、用人单位、校企合作单位、招聘企业、校外实践基地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从而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改进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每一个阶段都应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岗位要求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出发,并建立可以检测的指标,如图2所示。
(三)基于TQM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管理
“制度—检查—分析—整改”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重要手段。1.制度:各环节、各部门、每位教师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制订计划、开展工作并自我约束工作行为。2.检查:根据同行评教、企业反馈、学生评教、抽查听课、教学常规检查、学生座谈会等工作,搜集、整理各种数据信息,建立数据库和档案,做到准确、及时。3.分析:通过教学例会、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企业座谈、校友访谈、听课评课、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技能竞赛、考试成绩等活动或评价指标,分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整改方案。4.整改:任课教师根据分析反馈的意见,确定课程教学整改计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团队督促实施、评估整改成果。
三、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环境
任何一个系统发挥其作用都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也不例外。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必须融合TQM的“全员”“全过程”“全面性”原则,结合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和学校机构设置,建立一套包括“校内反馈和校外反馈并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将其纳入国家政策的制度框架,将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与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上述要求不仅指出了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模式和方法,而且规划了优化教学环境的策略与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基,是民办高职院校生存的命脉。构建科学、高效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完善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从而保障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升。
作者:魏良庆 单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茂东.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18-20.
[2]张义俊.构建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组织系统[D].南京大学,2008.
[3]陈丽萍.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4.
第三篇:提高高职财务报表分析教学质量
摘要:高职教育注重的是技能的培养。在当前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因材施教,而仍然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的情况,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又或难以做到学以致用。所以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相关的高职财务报表分析的教学改进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问题;改进方法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设置
1.课程性质。财务报表分析是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会计学专业学科体系中的拓展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技术操作性强,是一门综合提高性质的专业课程,教学难度较大。2.课程设置的依据。《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的开设并不早,一开始,与其相关的内容只是分散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中。这样处理的结果会造成学生对会计的片面理解,认为会计就是简单地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往往导致学生工作后自然而然成为“报账型”会计人员,而不是“管理型”会计人才,阻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涯。而立足当今企业需求,财务报表分析已成为大多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重点,企业已不再简单地满足于会计记账的最基本需求,企业管理人员更迫切地希望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不是看不懂的报表数据,而是形成文字分析的财务报告。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财务报表分析》这一课程就应运而生了。该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学习,从战略和管理的角度加深对财务会计内容的理解,明确如何对会计信息加以更加有效的利用,使之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
二、高职高专《财务报表分析》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普遍认为该门课程较难。《财务报表分析》做为一门综合提高性质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必须先修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其先修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所以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前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很多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现象,学过的知识考完试也基本遗忘,基础不扎实,接触到这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就觉得力不从心,不知从何入手。2.教学内容—案例资源不足,质量欠缺。目前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比较匮乏,仅限于教材及课堂练习,没有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案例多为小案例,过于简单、陈旧且非实际真实案例。而这刚好是这门课程的致命点,该课程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如果单靠教材的案例,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训练,难以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教学方法有待改善。现阶段教师仍较多的以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学组织过于简单,“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习练,教师答,整个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较少。本来会计知识就比较枯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会觉得听起来乏味,加之前期基础不扎实,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4.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轻实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分项目进行讲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理论的讲授中,而缺乏收集整理真实企业的各种财务数据,缺乏对学生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教师更多的是编写或引用某些习题集中的案例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通过习题练习,学生只会参照教材的案例,依样画葫芦,以非常“严谨”的,基本一致的答案“较好”地完成作业,但这种看似“高质量”的作业背后,却往往不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毕竟现实的企业财务情况并非如教材或习题中的案例般的单一,一旦真正接触真实的企业报表数据时,学生便会一脸茫然,不知从何下手,难以做到学以致用。第二,缺乏相应的实训环节。做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应更加注重的是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会按照社会的需求进行设置,增加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开设了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税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等相关实践课程。但很少院校开设财务报表分析的实践课,基本上都以案例教学、习题课替代了实践教学,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较大的缺失。
三、提高《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为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安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企业分析的实战经验,掌握职业技能,以下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和教学方式、教学设计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财务报表分析》教学质量。1.丰富教学内容,尤其是案例部分。针对目前教学内容相对匮乏,仅局限于教材及对应练习的情况,应尽量拓展丰富教学内容。教材里边的案例比较单一,陈旧,而且案例的内容、形式更注重于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比较缺乏真实性,总觉得像是纸上谈兵。而现实企业的财务情况却比较复杂,往往是多个问题多种情况同时存在,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的案例,使案例尽量地贴近实际,可以引用上市公司的报表进行设计,使案例既真实,又具有启发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提前接触现实企业财务的复杂性,综合性,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教学方式上,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教师创建视频学生通过网络课外学习老师上传到网上的视频知识讲解。课堂上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疑惑并进行交流,教师点拨解惑。《财务报表分析》翻转课堂模式分为课前、课中、课后环节实施。课前环节精心准备,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下达学习任务、制作微视频,教师将这三部分内容通过网络形式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前的网上学习,了解学习新课知识所应掌握哪些前提知识点,对于已经遗忘的及时查漏补缺,以便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点。从而解决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难的主要问题。同时通过学习微视频的内容,课前就已经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来安排进度,更适合学生的差异化要求。出现疑问时,也可以进行在线互动,比如通过QQ讨论群、微信等方式向教师、同学寻求帮助。这一环节的互动,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课堂的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课前的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被动为主动地吸收新知识。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师一改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由原来的“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由原来的“配角”变为“主角”,实现角色的转换。课堂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教师相本课时知识点的梳理,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踊跃发言,及时反馈存在疑问的知识,教师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究解决问题,这种形式有利于克服传统的面面俱到,但缺乏重点的缺点,能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2、案例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主要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积累大量的实战经验,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后延伸。通过课堂的解疑,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并增加相关的课外拓展案例的阅读,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欲望。3.增加财务报表分析实训环节。财务报表课程的实践性、技能操作性要求该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讲授,而应多开设相应的实训环节。教师平时注重收集上市公司的报表加以设计,形成案例库,在实训环节,可分为几个内容,第一是对财务报表的初步解读,即以真实的上市公司财务呈现给学生,通过这部分的实践教学,学生应了解真实企业财务报表包括哪几张表,掌握各种分析方法对财务报表进行水平分析、结构分析,质量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第二是财务能力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能力指标的计算,并结合理论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专项分析报告。第三是企业综合财务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杜邦分析法等财务报表综合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最终形成综合分析报告。实训的形式可以是分组进行,各个小组各自完成教师的任务,形成完整的分析报告,并进行汇报。通过学生的相互点评,教师再进行全面总结,点评学生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合理,分析的理论依据是否恰当,分析的结果是否科学,提出的建议是否可行。
四、结语
会计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更应注重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技能不可忽视,所以学校应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作者:林雪珠 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谢良安.财务报表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师,2015(10).
[2]胡敏.基于开放式案例教学法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设计与实践[J].财会教育,2012(6).
[3]中华.基于翻转课堂创新会计课程群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4).
第四篇:高职工程造价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专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该文针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了提高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质量的措施。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对促进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教学质量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工程造价管理、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初步具备项目评估的能力、编制招标、投标文件的能力,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和决算的能力,能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融资和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管理工作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培养与市场岗位零对接的人才,就必须要从提高教学质量入手。
1提高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质量的措施
1.1教师严格把关。教师作为提高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质量的主力军,应该一丝不苟,严把教学关。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例。首先,任课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其次,要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如点、线、面、立体概念等,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最后,任课教师要抓重点教学,教师授课内容应分为了解型、熟悉型、掌握型三类。侧重掌握型内容,如画法几何和有关图集、规范的教学:每位学生必备画法几何练习册,多做练习,教师对学生完成的练习认真批改并及时讲解;图集和规范是学生识图和制图的重要工具,可让学生多学图集和规范,多看施工图纸,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1.2教学手段多样化。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单一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也会影响教学质量。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将空间几何元素、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结合起来,也就是空间想象与平面图形的投影分析紧密结合。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可借助几何体的实物模型配合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复杂的几何图形,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1.3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1.3.1行业分析。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并与时俱进,及时进行市场调研,从而了解行业里面不同类型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确定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的企事业单位。1.3.2岗位分析。教师根据行业分析,确定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将来可以从事的岗位,包括行政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技术岗位包括投资估算、概预算编审、工程结算、招标、投标、合同管理等岗位。1.3.3确定行业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必须要贴合行业工作实际。因此可根据岗位分析所确定的工作岗位,每个工作岗位至少选择3位企业专家,然后组织人员对这些专家进行访谈并召开专家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引导各专家回忆各自的岗位职业工作经历,划分职业发展阶段,描述不同阶段的岗位工作任务,从中整理出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1.3.4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后,需要结合学校以及本地区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将其转化为对应的专业课程并编写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内容要更加详细。包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和标准等内容。在实践中可确定工程造价专业的几个典型工作任务:认识工程、认识工程造价、工程量计算、工程计价、工程招标与投标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审核与审计、工程造价控制、工程经济。1.4加强实训教学。1.4.1适时安排施工现场实践教学。尽管施工现场实践教学的成本较高、安全风险较大,且可以借助录像资料进行一般的施工技术教学,但现场实践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施工现场实践教学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施工管理,还能让学生及时掌握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知识。因此,应根据课程的要求,适时安排和组织学生下工地参加实践活动。1.4.2充分利用建筑工程实验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在完成建筑工程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和实训。校内实训室包括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材料实训室、力学实训室、施工技术实训室。测量实训室可开展的实验项目有:全站仪使用、水准仪的使用试验、闭合水准线路测量、经纬仪的使用、测回法测量水平角、丈量距离等实验。建筑材料实训室主要开展的实验项目包括材料的基本性质试验和水泥、砂石等材料的主要性质试验。力学实训室主要开展的实验项目包括抗压、抗拉、抗折实验及土力学实验。施工技术实训室的实践性教学项目包括:钢筋的制作、模板的安装、脚手架的制作、墙体砌筑及结构剖示台等多项实践性教学。1.4.3积极参加建筑工程类技能竞赛。积极参加建筑工程测量、AUTOCAD绘图、建筑工程算量比赛等。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结语
总之,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工程造价专业的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要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造价人才,就必须严把教育这一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拓宽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符合岗位需求的教学。
作者:谭晶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卓菁.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2011(4):126-127.
[2]鲍学英.工程造价计价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48-50.
[3]刘冰.高职精品课程特色的凝练与选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11):91-93.
第五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摘要:从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理念出发,通过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原则入手,力图找到最优的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教学质量;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下降,学习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基础较差。如何将学生“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达到有效统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才能够为学生就业创造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因此,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理念
(一)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理论。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是最早被企业采用的质量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被高校应用于教学管理中,其核心理念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最终达到质量的持续改进[1]。我院作为较早将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引入教育教学管理领域的高等院校之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已深入人心。在质量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学院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操作性强、规范合理的程序文件、工作指导书、岗位职责等运行文件,规范了教学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体系经过多年的运行,已能较好地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确保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二)以学院校园网络作为技术操作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校院两级督导组听课、学生填写纸质调查问卷等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逐渐被网络技术所取代。依托学校校园网构建的现代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能够即时了解教师教学状况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为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保障。我校现行运行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依托校园网将传统的学生评教、调查问卷、督导听课、学生满意度等质量监控形式,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整合,根据需要达到的效果在教学质量监控观测点库中选取不同的指标项进行组合设计问卷,达到了即时评价问卷、综合分析信息、展现评价结果、查询评价信息的效果,实现了实时监控的目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构建,充分给予了教师、学生调查或评价的自主性,通过无记名反馈的方式,学生可以真实地反映教师上课后的学习体会、不足和改进意见,使广大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发掘自身不足,改进自身缺点,调整上课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老师可以随时参看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课程设计、上课形式等进行合理地修正。通过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构建,学生能够合理地表达心声,教师能够快速地成长,杜绝了传统座谈会中学生与教师对立的局面,化解了教师与学生的矛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反馈的途径、交流的平台,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三)以全员参与评价作为质量评价基础。高校的育人工作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学校领导的关注与支持、质量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及运作过程中的实时调整、教务处的合理设计教学计划大纲、人事处的人员培训管理、校院督导组的监督和反馈、二级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二级学院教研室的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职能部门的制度和物质保障等都是教学质量是否提高的影响因素。因此,只有调动校领导、职能部门、全院师生员工的参与热情,使全体人员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中来,合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但更加注重操作的可行性。[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要遵循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发展规律,应符合日常教学工作原则,不能与教学工作脱节,不能为了构建体系,增加二级学院、管理部门、教师与学生的工作量,成为他们的负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应能对日常工作进行简化和推进,并兼顾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对教学各个环节和工作节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要包括对各个主要教学节点进行监控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监控指标设计要合理,评价结果要能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其操作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对各部门及人员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指导性的程序文件,有便于操作的工作指导书和评价标准,使整个监控与评价过程能够为学校各部门、教师学生接受和认可,并愿意积极参与。(二)全面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但更加注重监控的实际效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体系的设计与管理、人员的参与与评价、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等诸多要素。在体系设计过程中,如何全面系统地考虑这些要素,并将其有效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设计时要将一般评价与重点评价、过程监控与全面监控、特色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重点落实到如何贯彻日常教学始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避免系统设计与教学管理工作脱节,杜绝各类人员为应付系统中设计的各类环节和数据而忽视日常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在现实工作中要采用系统评价与日常监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不能忽视常规的教学检查、听课。在系统设计时,我们要将重点指标与一般指标相结合,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考虑实效性和全面性,更要对于突出问题进行重点设计,从而达到提高监控效果的目的。(三)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但更加注重动态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指标内容和观测点应该是全面、系统并相对稳定的。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关注点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也应当是动态的,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效果和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的各因素不断调整,从而完善监控体系,做到静态和动态有机结合,更注重对体系的动态调整。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权威的组织机构与管理队伍。教学质量监控主体主要由质量管理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校院两级督导组、各学院教研室、教师、学生等部分组成。不同的监控主体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调动各监控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够确保从不同角度全面地、系统地监控教学质量。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指标构建、系统维护、日常运行管理及信息汇总、反馈等工作,并不定期进行系统相关知识的培训、出台文件及指导书等,确保体系的正常运行;教务处负责开学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工作;人事处负责对学生及督导组反映问题较明显的老师给予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院校两级督导组负责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反馈,并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指导;各学院教研室负责根据专业及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课、说课等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行监督和指导;教师监控包含教师自评与同行互评两个方面;学生监控主要指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及对教师授课情况的评价[3]。通过多元化的组织与管理,各监控主体相互配合,形成责任明确、分工有序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二)多元的参与主体与监控手段。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需要多元的参与主体与监控手段,仅依靠学校主体远远不够,要想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设计,需要按照行业发展现状、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管理水平等进行顶层设计,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吸收第三方,如行业企业、政府机关、用人单位等,对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提出的建议与意见[4]。因第三方参与主体不隶属于学校,与学校之间无利益冲突,能够客观评价,因此借鉴外部的力量评价和监控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能够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三)完善的信息处理与反馈渠道。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采用多终端,应用移动互联和云技术(手机、Pad和PC多终端访问,APP提醒等),实现利用碎片化时间评教、评学,达到评价结果可视化,让教师、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信息的效果,促使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质量监控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消除了传统模式中监控信息反馈堵塞、信息量不足、反馈不及时甚至失真等现象,实现即时评价问卷设计、发送信息、实名或匿名的功能,充分给予了广大教师调查或评价的自主性。广大教师能够积极主动使用这一系统,了解学生需求,发掘自身不足,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利用互联网开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实现以下功能:一是,阶段性评价,解决学生“受益性”动机。可以根据预设的时间节点定期连续,方便学校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用于当期教学改进,使学生当期收益。二是,即时评价,可随时随地发起评价。即时评价允许教师个人针对自己教授的班级和学生发起匿名或实名调查,方便教师根据自身教学情况和教学中的疑惑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三是,自主性评价,个性化定制评价指标。借助智能问卷生成工具和标准指标库,各学院可以依照学院特色修订自己的评价指标,也可针对不同的课程加入不同的问题,量身打造符合实际的教评问卷。(四)规范的管理文件与制度保障全面规范的教学质量标准是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我校结合行业特点、学校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出发,依据国家、国际上有关法规、公约制订最新规则和要求,并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质量策划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基础性的制度文件,如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大纲、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指导书)等,明确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配套出台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管理办法》《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等指导性管理文件。我院教学质量管理文件依据ISO9001-2015质量体系标准构建,文件涵盖了体系规定的各个要素,并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闭环状态。文件内容覆盖教学全过程,这不仅为日常教学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达到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以培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主管机关有关规定、符合用人单位期望和需求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根植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员的积极参与、科学规范的操作文件和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只有正确认识到体系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运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质量提高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付 娇 李晓敏 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爱华,李建华,叶盛.基于TQM理念的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4):677-679.
[2]杨高.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理论观察,2013(10):112-113.
[3]卫玮,姜发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J].黄山学院学报,2014(2):131-134.
[4]苏一波.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207.
第六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看法
一、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
1.完善师资培训制度。建立师资培训制度,完善教师培训过程的监控,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专业教师培训,注重培训后的研讨交流,做到一名教师得到培训其他教师也能受益。比如我们学校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都要和同专业教师交流研讨心得和收获。2.重视教科研活动。教师教科研情况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学校内涵和办学水平的标准。职业学校一定要重视教科研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应用的研讨,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重点要加强教育教学方法、职业课程模式、校本教材开发等方面的研讨,加大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保证职教教科研经费的落实,对确有成效的教科研成果一定要重奖。3.加强双师型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职业学校应做好名师工作坊建设,发挥名师工作坊效应,充分发挥双师型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同时给予适当激励,督促他们通过教育教学岗位上的刻苦研究和改革探索提高自己的水平,起示范带头作用。学校应为骨干教师创造良好的教科研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发展给予大力扶持,提供多种学习、观摩的机会,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开展教科研的交流、研讨和比赛活动,为他们提供锻炼提高、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专业及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1.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职业学校要有合理的专业体系,学校要加强精品专业、骨干专业建设,积极开拓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发展学校的专业群,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依据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订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笔者学校针对当地实际,改造了一些传统专业,新建了以新能源为龙头的新型专业群,专业建设效果明显。2.注重课程专业化。中职学生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因此职业学校要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界定专业课程内容,以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目标,以需要来确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兼顾部分学生对升学和继续教育的需要,尊重学生就业和升学的选择。课程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确保课程紧跟社会发展,确保每门课程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实用因素。同时可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摒弃陈旧的课程内容,增加新的专业技能课程。3.重视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在职业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一定要重视精品课程建设,根据新形势职业岗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对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材进行改革,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完整课程体系,重点促成各专业核心课程成为各级精品课程。
三、制度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
1.完善各类制度。制度是一个职业学校的内涵,要健全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做到事事有规范,时时有考核,处处有管理。推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从教师到学生的管理,从教学质量到教科研氛围的形成,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要有可执行的制度,要做到常规制度精细化,管理制度合理化,评价制度人性化。科学精细的管理制度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2.严格制度落实。制度制定的再好不认真落实也等于摆设,因此制度重在实施和落实。严格执行制度是学校发展延续、提高质量的根本,制度执行严格化要形成学校上下的自觉,切实做到制度细、措施实、执行严,让学校的每个决策、每项制度都能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以上是笔者在职教生涯中的几点看法,观点较为粗浅,但本着对职业教育的热爱,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盼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提升,愿职业教育的春天万紫千红。
作者:孙怀志 单位: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
- 上一篇: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分析9篇
- 下一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论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