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监测及污染修复技术分析
时间:2022-08-13 09:16:39
导语:土壤环境监测及污染修复技术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时代,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和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土壤污染修复,是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现状,综述了土壤环境监测和污染修复技术,并展望了它们的发展趋势,以期推进土壤环境保护工作。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污染修复
土壤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如今,全球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其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我国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与土壤污染防治。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确定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大方向[1]。加强土壤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应有之义。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现状,综述土壤环境监测和污染修复技术,并展望它们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保护土壤环境。
1土壤环境监测现状
环境监测是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而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又是保障监测结果客观性及科学性的基础,可以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1.1监测标准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168—2020)是我国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统领性文件。土壤监测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两大类,主要包括国家标准、环保行业标准、农业标准和林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环保行业标准方法侧重监测土壤环境污染,农业标准和林业标准方法侧重检测土壤营养元素及其有效态、理化指标,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保障体系[2]。收稿日期:2021-05-24作者简介:刘建军(1982-),男,山东海阳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生态环境监测。
1.2监测方法
“十三五”期间,我国已建成8万余个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基本实现土壤类型全覆盖。根据采样后测定地点的不同,土壤监测方法分为原位测定和异位测定,前者是在现场完成采样及测定,后者是采样后将样品带回实验室测定。根据待测土壤污染物类型的不同,土壤监测标准方法分为无机物监测方法、有机物监测方法、放射性监测方法、理化指标及其他监测方法,表1、表2和表3概括了我国土壤污染监测标准方法[3]。
1.3问题及对策
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体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统一规划性有待提升,多元化的监测体系各成一体,影响其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技术特色性有待发展,现有土壤监测方法大多借鉴水质监测技术,不能满足土壤技术特色要求;三是监测标准化有待加强,土壤监测方法仅占总监测方法的1/6,远低于水或大气监测方法占比;四是监测方法多样性有待扩大,要不断探讨和开发新技术、新方法,以满足监测需求。要想解决土壤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科学统一、系统完善、技术成熟、内容丰富、手段全面的监测技术体系予以支撑[2]。一是形成统一的技术体系,保证监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实现数据共享;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三是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技术,将国外先进的土壤监测经验技术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适合本土的先进监测技术体系。
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2.1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电子监控等技术进行监测,通过分析监测数据来了解和掌握环境质量信息[4]。目前,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有3S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物理化学技术。3S技术包含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来获取土壤环境信息;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传感器、核酸探针等来实现对土壤环境的监测与评价;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同时开展土壤环境监测与控制工作,如其中最具优势的无线传感器技术;物理化学技术通过电感耦合、氰化物反应等物化反应来准确获取环境监测数据[5]。
2.2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监测体系不完善、仪器设备跟不上监测需求等。随着监管力度加大,土壤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也在迅速发展,主要趋势为从单一污染物含量分析到多种监测分析技术并存,从点源到多源多维度立体分析,融合了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以实现自动化、远程化、智慧化监测[6]。
3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及发展趋势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7],我国土壤调查点位的总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的超标率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因此我国急需开展土壤污染修复。
3.1修复技术
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起步于“十五”期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大体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中的热脱附技术可用于修复高污染的有机污染土壤。化学法种类较多,如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利用固化/稳定剂(水泥、石灰、粉煤灰等)将污染物固定,达到不影响周边环境的目的;淋洗技术是利用淋洗剂(无机淋洗剂、螯合剂、复配淋洗剂等)将污染物由固定相专为液相来实现土壤治理;氧化-还原技术是利用氧化/还原剂(零价铁、H2S、硫代硫酸盐等)将污染物降解来修复土壤。生物法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降解土壤污染物,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利用绿色植物与其共生微生物系统吸收并富集重金属,利用土壤动物自身特质降解有机污染物。
3.2发展趋势
不同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适用条件和使用效果各异,近20年发展中,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实现了从单一技术到多技术耦合的转变。目前发展趋势是将源头控制、过程阻断、净化修复、安全利用的单一分离模式转变为环境友好型集成治理再发展模式,修复设备从服务于实验室异位修复的固定式装备向支持现场原位修复的移动式装备方向发展[6]。
4结语
土壤环境安全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要求各地不断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积极修复已被污染的土壤,构建基准化监管和净土化修复的土壤环境监测和污染修复体系,从而逐步解决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倪依琳,王晓,廖原,等.土壤修复行业政策市场研究与“十四五”展望[J].环境保护,2021(2):19-24.
2夏新,姜晓旭.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体系现状分析与对策[J].世界环境,2018(3):33-35.
3胡冠九,陈素兰,王光.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8(2):10-19.
4李明.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J].环境与发展,2020(12):73-74.
5田芳.中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5):142-144.
6骆永明,滕应.中国土壤污染与修复科技研究进展和展望[J].土壤学报,2020(5):1137-1142.
7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EB/OL].(2014-07-14)[2021-04-27].
作者:刘建军 朱玉玲 单位: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济南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 上一篇:原生动物在环境监测的应用
- 下一篇:环境监测地表水监测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