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建议

时间:2022-11-11 08:54:44

导语: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建议

随着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乡村旅游、互联网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就业模式也有较大转变,农村地区车辆发展、交通组织形态、农村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随之发生新变化,呈现新趋势、新挑战。本文结合浙江省宁波市农村地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对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社会治理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一、当前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现状

经过40余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年轻人进城的多了,留在农村居住的多数为“一老一小”(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农村地区人、车、路、环境等因素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公路基础条件得到快速提升。农村地区路网通达率、覆盖率快速提升,目前,农村公路已全面连点成网,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二是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快速增长。近10年来,农村地区机动车、汽车保有量均持续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势头,农村地区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5亿辆,占全国的40.5%;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到2.6亿,占全国的57.8%。三是客货运流量快速增长。2015年以来,农村客运通达率达到了100%,全国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客车,宁波实现了村村通公交。城乡货物运输量以每年5%至10%的速度递增,货物流通大幅提速。农村道路交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城市道路和国省道相比,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仍然存在问题。一是农村道路安全设施短缺,如临水临崖路段缺少路侧防撞护栏、弯坡路段视线不良、村口道口缺少路灯照明或者路灯被行道树遮挡等风险隐患。二是农村群众大多购买的两轮或三轮电动车、摩托车、面包车、低速载货汽车等,安全隐患突出、发生事故风险概率高。三是农村交通安全协同共治格局未真正形成。宁波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受地域分布、经济发展和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导致发展不平衡,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尚在探索阶段。四是农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相对淡薄,缺乏自身安全防护意识。五是农村交通管理警力相对薄弱。以宁波海曙交警大队鄞江中队为例,中队共8名民警(占大队的4.68%)、24名辅警(占大队的7.29%),管辖4个乡镇,管辖面积达314.9平方公里(占海曙区面积的52.88%)。总之,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从宁波市近5年的事故情况看,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比平均达68.44%,其中,县乡村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比平均达53.65%。

二、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社会治理建议

一是健全农村交通安全治理责任体系。推动当地政府出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责任制规定,明确县乡村三级组织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新格局。建立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体系,将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综合治理工作中,厘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强化社会协同齐抓共管,实现共建共治的良性互动。二是凝聚部门协同共治工作合力。充分发挥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完善成员单位,推进实体化运作,协同治理农村交通安全存在的难题。推动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对农村通勤交通、公交化运营、乡村旅游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加大对农村客运企业和非营运客车的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农村道路安全设施建设联合审查机制、安全隐患排查专家组,督促落实农村道路建设“三同时”机制。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农用机械、拖拉机监督管理,最大限度消除拖拉机、农机车辆安全隐患。联合市场监督、工信等部门加强对农村超标电动车生产、销售和使用的专项治理。联合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等部门构建农村跨部门的交通应急救援体系,统筹配备交通应急与急救装备,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演练,提升农村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救治能力。三是不断壮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力量。一方面,拓展专业管理力量。统筹城乡警力分布,优化勤务部署。建立“所队合一”的工作模式,借助农村派出所力量管理交通,对履行交管职能的派出所加强业务指导,提升农村交通管理力量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借助利用社会力量。深化警保、警邮、警企、警村合作,扩大农村社会化治理深度。推动基层社区村企网格员、警保合作劝导员、农机部门协理员、交通运输部门路长等社会各界各方力量参与交通管理,实现职能扩充、一岗多能。统筹乡镇政府、派出所、公安交管、保险公司、路长、“两站两员”、网格员等参与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力量,明确责任分工,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四是提升农村公路本质安全水平。推动乡镇政府、村委会压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属地管理责任,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标准,以事故多发路段、危险路段、新建“村村通”公路等为重点,加强道路安全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完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在穿村过镇、平交路口等重点路段,充分考虑交通流特点和交通需求,参照城市道路管理模式,增设非机动车道和道路照明设施,实施道路开口和交叉口视距无障碍保障工程建设和支路入口减速设施保障工程建设,实现精细化交通管理。五是提升农村地区务农务工人员出行服务水平。逐步构建公共交通为主体、单位班车通勤为辅助、个体交通出行为补充的适应新形势的农村地区务农务工人员出行体系,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地区务农务工人员出行难、出行远问题,最大限度满足务农“季节性”出行需求。六是强化农村道路科技化信息化的建设运用。深入推进科技应用向农村地区延伸,统筹规划农村交通管理科技化信息化建设,着力解决管理手段薄弱的问题。依托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融合农村视频监控资源,开展视频动态巡检和重点车辆实时管控,提升农村地区非现场交通管控能力。七是提升农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阵地建设,大力推进交通安全宣传进村入户工作,以农村驾驶人和“一老一小”为重点,布设必要的智能化交通安全宣传小喇叭,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交通安全宣传融入农村群众的生活场景、日常活动。通过曝光典型违法和事故案例,做到警钟长鸣,让防范意识真正入脑入心。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村民自治中的教育惩戒作用,褒扬遵法守规明礼的交通行为。

作者:王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