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污水治理与建议
时间:2022-11-08 08:53:54
导语:农村生态环境污水治理与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十三五”期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丰硕成果,但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建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仍有一定距离。“十四五”期间,面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及农村工业污染治理等多方面问题,归结于资金保障不足、规划能力较欠缺及技术不完善等方面原因,可通过细化资金保障来源、科学匡算投入、科学帮扶、搭建技术共享平台、健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及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为“十四五”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关键词:“十四五”;农村生态环境;对策及建议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村宜居环境将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且国家也一直在探索解决办法。
1“十三五”期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成效
1.1组织架构得到完善
完善的组织架构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机构改革组建生态环境部,明确了其制定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和标准,负责生态环境监测和相关执法工作等一系列主要工作职责。这次机构改革从本质上明确了生态环境部监督者的职责,使我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了基础和条件[1]。
1.2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生态环境部在“十三五”期间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2]。
1.3不断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监管体系
自2018年生态环境部组建开始,环保基层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逐步形成多方监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2019—2020年,生态环境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监测、执法,宣传“齐下乡”,以百花齐放的方式宣传农村环保政策,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也使农村环境整治的监管体系得到完善[2]。
1.4持续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以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为抓手,生态环境部在“十三五”期间,持续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央财政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近300亿的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完成了全国“千吨万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排查和综合治理试点,让近13.6万个农村环境得到综合整治[2]。
1.5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成效显著
通过多种污染防治攻坚战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农村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改观,农村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截至2019年年底,依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数据,全国已有86%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完成整治,全国84%以上的行政村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较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2]。
2“十四五”期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对的主要问题
2.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截至2018年,全国建成30余万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累计完成近160万km的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工作,日处理能力提高到近1000万t。尽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有较大提升,但从总体数据上看,农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庄的占比依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比例偏低、治理强度分散、治理地域分布不均等。从实际治理效果上看,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在实际使用中存在无法有效保障运维资金、治理设施相对分散、设施建设质量差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难以规避。因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十四五”期间依然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的一块较大短板[2]。农村污水治理效率不足的问题也同样存在,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技术效率仅为8.6%,有效治理比例在区域间有较大差异,仅为11.0%,其中有23个省份均小于10%[3]。
2.2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
由于农村村居较为分散,农村的环卫设施和垃圾处理站等覆盖率较低,导致在田间地头或者坑塘内依然随处可见生活垃圾,有些甚至堆积在水源地内,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4]。
2.3农村农业污染治理
从整体上来看,农业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两方面。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部分农作物需要较大量的化肥、农药所造成的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超标的土壤污染;二是由于部分农田太过靠近河流,汛期由雨水冲刷等原因所造成的水体污染[4]。农业点源污染则主要是来自农村一家一户的畜禽散养以及少部分水产养殖废水的无组织排放。
2.4乡镇工业污染治理
部分乡镇出现工业污染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部分矿区的管理不规范造成的,如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由于管理不规范,造成矿产裸露,降雨后会冲刷矿区土壤;另一部分重金属元素会随着地表水进入附近河流或浅层土壤中,又或在矿产预处理中使用大量水资源,大量重金属随废水排出造成水体污染及土壤污染[4]。二是农村私营作坊的无组织排放,如在参与生态环境部组织的洛阳大气帮扶活动中,发现洛阳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共有68家唐三彩制作作坊,但无一家拥有正规环评手续,全村也无一家作坊拥有排污许可。
3原因分析
3.1资金保障不足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例,目前由县级财政统管的EPC模式和PPP模式是应用最多的两种建设模式,但不论哪一种模式,其实质都是政府“兜底”。目前,建设资金保障不足、运维资金来源少的问题在各省普遍存在[5]。中国大多数村镇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在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各级政府要优先考虑“六稳”“六保”工作,如何保障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是一个难题。
3.2基层规划设计能力不足
生态环境部在2019年印发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文件要求在2020年6月底前要涵盖“十四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规划编制工作,但是基层环境管理部门在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专业性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客观因素[5]。
3.3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
以农村污水处理为例,目前农村污水处理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缺乏统一的评估认证标准和最佳适用技术指南,不少地方的农村水污染治理工作存在“工艺技术选择难、工程方案确定难”的问题[5]。
3.4综合监管不到位
目前,虽然全国约30%农村生活污水已经得到处理,但仍有近30%省份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率低于60%。形式主义在部分地区问题较突出,后续运维资金上配套难,监管上重视轻,导致农村污水治理偏离农村实际[5]。
4“十四五”期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4.1细化资金的保障来源
建立多方资金筹措机制,健全以中央补助、地方主导、村民付费、企业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建议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加大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同时把京津冀、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与农村环境保护实际相结合,细化并明确“十四五”期间农村环境整治的资金保障来源[5]。
4.2科学匡算投入,避免形式主义
“十四五”期间,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村庄发展定位的客观需求,统筹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村庄的农村环境治理目标和要求,科学核算农村环境治理所需要的资金规模,确保资金投入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基层政府也应根据城镇及乡村发展规划等需求,合理确定区域内农村环境治理的优先次序,将所需资金纳入基层财政预算,切实将事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事办好,避免“数据交差”[5]。
4.3科学帮扶
应加强对编制农村环境治理规划的指导帮扶工作,通过七大流域机构,技术专家以及省、市、县各级环保机构的全方位、系统化帮扶,切实针对各地在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布局、技术选取等方面的不足进行科学帮扶,保障农村环境治理规划能够有效落地并实施,有效实现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5]。
4.4搭建技术共享平台
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农村所需要的技术与模式不尽相同的原因,应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专家科学系统地分析评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所采用技术的特点及空间适宜性,细化各类技术指标的适用范围,提出一整套“分门别类”的技术供给清单。在此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共享实际治理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与此同时,基层环境管理部门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进程中,可基于不同区域农村生态环境需求,提出一份“满足自身需求”的技术清单。通过多方位的技术供给与需求清单的有效衔接,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农村指导意见或指南[5]。
4.5实施有效监管
对农村生态治理中的规划、建设、验收移交和运维等各个流程实行全方位的监管工作。在政府层面,依托信息数据,强化政府主动监管,启用依托生态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在公众参与层面,全面推进强化社会监管及公众参与监管,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居民满意度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科学性评估,确保治理成效的有效性,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确保实现建设“让人民满意工程”的目标[5]。
4.6畅通由绿水青山走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部分农村地区可利用自身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尝试探索推进农村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政府机构应引导部分地区利用特色乡村旅游、农产品基地、休闲农业等与农村环境整治进行有机结合,同时树立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等,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民的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与农村产业链发展相融合。总结和推广一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样板,探索出一条能让农村百姓富起来、让农村生态美起来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6]。
4.7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与科普教育力度
大部分农村村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往往习惯置身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之外,为寻求农村百姓的积极配合,推进各种政策、制度的有效实施,须持续加大科普教育与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创新建设管理模式,让村民由“旁观者”转变为“志愿者”,各方齐心协力,共建共享美丽乡村[7]。
参考文献
[1]孙炳彦.关于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展,2020,45(3):103-107.
[2]王波,郑利杰,王夏晖.我国“十四五”时期农村环境保护总体思路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4):51-55.
[3]王俊能,赵学涛,蔡楠,等.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排放及环境治理效率[J].环境科学研究,2020,33(12):2665-2674.
[4]柳玉云.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及治理措施[J].乡村科技,2020,11(29):113-114.
[5]苏丽,马景顺.河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对策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23(1):17-22.
[6]贾小梅,于奇,王文懿,等.关于“十四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思考[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0,37(5):623-626.
[7]谌建宇,骆其金,黎京士,等.中国农村水污染防治实施过程的共性问题与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0,45(3):21-24.
作者:谭伟 张建国 李德魁 焦海燕 单位: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 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
- 上一篇:人工湿地对城镇污水治理的应用
- 下一篇:乡村建设行动与污水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