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5 15:13: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河道治理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对河流资源的管理和建设生态河流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现状来加强对我国河流资源的保护。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管理;生态水利建设
我国河流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规范,管理意识薄弱,从而造成河流的污染问题。建设生态河流,要设计好生态河流,需要对河流的综合因素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其生态环保性。
1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的问题管理
1.1责任划分不明确的问题。河流流经的区域较广泛,管理过程中需要很多部门进行协调。由于管理部门对管理权限的理解存在差异,很多管理部门都从自身利益出发,造成在管理工作中出现很多相互依赖和推脱责任的现象,各部门进行配合管理时,就无法实现协调性,这样开展河道的管理工作,将会影响到工作效率。[1]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河流的污染中,主要是一些主城区的河道污水排放和一些支流中污染物的排放造成河流的污染指标超过标准,此外,还有生活垃圾排放问题,这种固体的生活垃圾再排放到河流里,会引起河流的堵塞问题。(2)对河岸的景观造成污染,这种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景观的破坏,或者对河堤的破坏,这些都会导致相应的设施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1.2环保意识的缺失。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进行水利建设过程中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在很多河流治理段中,出现了只针对河流工程的治理,主要表现在工程项目的投入中环保投入比较少。这种管理模式会造成很多生活垃圾倒入河流,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引发严重的饮水问题。该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对河流进行管理时缺乏环保意识,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与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相违背,因此要有正确的河道治理意识。1.3河道改造中的不规范问题。在很多地区的河道改造工程中,相关部门在改造中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导致河道的基本功能缺失,主要表现在对生态功能的加强改造,这种不科学的改造方法使河流的生态调节功能减弱,这样就会导致河流合理的自我恢复能力和生态抵抗能力下降。过度改造是一种不科学的表现,因此在对河流进行施工时,就必须进行好规划工作。
2生态水利的应用
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管理论文
1潼关高程的变化及其影响
1.1潼关高程历史上的变化三门峡水库修建前,黄河潼关河段属于天然河道,由于缺乏实测资料,目前对历史上潼关高程的变化存在着3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潼关高程在历史上就是持续抬升的,且每年抬升速率是比较大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潼关高程历史上是缓慢上升的,每年的抬升速率是很小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潼关高程历史上是处于相对稳定的。上述3种观点所引用的资料主要有[1]:(1)1966年潼关铁桥附近的钻探资料;(2)1929~1960年实测1000m3/s流量的潼关水位;(3)采用小北干流淤积厚度来推断潼关高程。由钻探资料分析得到的从三国时期至1960年,潼关高程年平均淤高0.006~0.008m,由小北干流淤积推断潼关高程年平均淤高0.014~0.027m,可见用这2种方法得到的潼关高程年升高值相差很大,用小北干流淤积推断的潼关高程误差较大。而采用1929~1960年实测资料分析得到的潼关高程年平均淤高0.035~0.09m,也有专家分析了1929~1960年的实测资料,认为如扣除其中的1942~1947年缺测年份,潼关高程则处于相对平衡状态[2],由此可见,即使是采用同样的资料,也会得到差别很大的结果。这与各家使用资料时的处理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特点。笔者认为:从历史上看,渭河下游是一条不设堤防的地下河,主河槽过流能力约在5000m3/s左右,河道还曾具有通航能力;此外,从西安地区河滩上1m以下出土的大量秦代文物、华县附近滩地实测淤高3m、以及将1929~1960年的实测资料扣除1942~1947年缺测的年份等情况来综合分析,可以认为历史上潼关高程平均情况是缓慢上升的,可能在一些时段由于水沙条件的不同会大幅度上升或下降,但长时段总的趋势是缓慢上升,不太可能在历史上累积抬升了几十米。
图1潼关高程差变化过程
1.2三门峡水库修建后不同时期潼关高程的变化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高程经历了急剧上升-下降-基本稳定-逐步抬升4个阶段[1~4],图1(a)和(b)为年内潼关高程差的变化过程,由图可见:(1)1960年9月~1969年汛末水库高水位运行,潼关高程迅速抬高了5.25m,1969年汛末~1973年汛末水库低水位运行,潼关高程下降了2.01m,1973年汛末~1985年汛末水库采取蓄清排浑运用,潼关高程基本处于相对稳定,1985年汛末至今,持续来水偏枯,潼关高程缓慢持续抬升,至2002年汛末,潼关高程上升到328.78m,说明水库运行水位和来水来沙对潼关高程有着重要的影响;(2)每年汛后与汛前潼关高程差有许多年份是负值,表明潼关高程的变化在年内基本上是汛期冲刷下降,一些汛期甚至可以冲刷下降1.8m,非汛期则淤积抬升。下年汛后与前一年汛后潼关高程差则有升有降,表明控制三门峡水库非汛期水位至关重要,它对潼关高程升降有重要影响;(3)2002年汛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非汛期最高水位控制在318.00m,从2002年10月24日~2003年6月30日,坝前平均水位315.59m,2003年汛期水库基本是敞泄和低水位运行,加之2003年秋汛渭河6次洪峰,潼关高程在2003年10月19日较汛前下降了0.88m,汛后又有所回升。
1.3潼关高程下降的作用潼关位于黄河与渭河交汇口以下约5000m处,是黄渭汇合后水流进入三门峡库区的天然卡口。潼关高程的变化直接影响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是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蚀基准面。
三门峡水库运用以来,1960年6月~2000年10月库区共淤积泥沙67.3亿m3,其中潼关以上淤积37.9亿m3,潼关以下淤积29.4亿m3,到2002年汛后,潼关高程上升到了328.78m,比建库前抬升了5.38m。由于作为侵蚀基准面的潼关高程的抬高,导致渭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1960~2000年渭河下游河道总淤积量达13.3亿m3,图2为不同时段渭河下游不同河段的单位长度冲淤量,表明随着潼关高程的上升,渭河下游的淤积强度在不断向上发展,影响较为显著的范围已超过渭淤26断面(临潼),使河道淤积萎缩、过洪能力减小[5],渭河下游河道已成为“地上悬河”,临背差达2~4m,防洪形势十分严
生态适应性护岸构建论文
论文摘要:城市滨水护岸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城市护岸发展的历史出发。对护岸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城市护岸发展历史发展趋势
纵观人类城市的发展史,城市多选址于滨水区。这是因为河流能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并解决人们生活上对水的需求;而且滨水风光能让人们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满足。然而,由于水患危害,又使人类不断地与洪水奋争。在这期间城市护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河流、防御洪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城市护岸景观也随城市护岸功能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主要有如下三个典型时期:
第一18世纪60年代以前(与自然相和谐的护岸景观)
当人类诞生后,直到伏羲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对洪水一直采取“躲避”的态度。到了神农时代,经济有所发展,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们开始采取主动的姿态,创造出了“潺”与“埋”的防洪方法。‘.潺”是“以柴木奎水”,“埋,,是奎土填筑。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利用植物、木和土石等天然材料进行护岸的建造。在我国,早在周代已有沟渠堤岸植树的制度。战国时,《管子》主张“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国外也有类似的记载,早在公元前28世纪,欧洲凯尔特人和伊里利来人采用柳枝编织篱笆的技术来进行防护。秦汉以后,一直到宋元,由于人们对水的性质认识不断深人,护岸的材料使用也更加丰富。这时出现了使用树枝、林秸、石头等捆扎而成材料作为护岸的材料。这种手法在我们现代叫做“柴枕法”。到了明清,据记载的护岸有抛石、柳树护岸、山石护岸与条石护岸。尤其出众的是明代刘天和总结堤岸植柳经验,归纳为“植柳六法响。在材料应用上,由于块石取材方便与自然易融合,一直应用在护岸建造当中。
这一时期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护岸形式以自然形态为主,遵循自然河岸形式来进行的。材料也多采用自然的山石、植物等材料,因此护岸景观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体现了天然弯曲的河道和丰富的植物群落,护岸表现为城市景观系统当中的一部分,具有良性的生态循环体系。
河道生态持续性服务发挥论文
论文摘要:生态河道建设是目前城市发展的热点课题之一。通过对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调研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河道构建措施,并以浙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为例,来实践生态河道构建体系。从而为城市及其他河道的整治提供依据,使河道整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使整治后河道生态系统更具有可持续性,发挥其最大的服务功能。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水利局加快宣传教育年终总结
2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水利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市水利工作有关要求,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进一步树立“人水和谐”的发展理念,以防洪减灾和改善水环境为重点,以年初制定的工作大纲为抓手,扎实开展水利基本建设,实现了水利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河道整治、水环境改善、水资源保护和防汛防旱防台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面推动了我县水利建设再上新台阶。在大禹杯竞赛中获省政府表彰,在县人大述职评议中,县水利工作受到充分肯定。
一、切实抓好防汛防旱防台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县政府高度重视防汛防旱防台工作,严格落实防汛防旱责任制,进一步健全组织指挥网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有效地保证了防汛防旱指令的贯彻和落实。
一是全面检查,落实责任。3月上旬分别对各镇(区)、县管海塘及城防工程进行了全面检查,对部分防汛设施进行了试运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4月30日,召开了全县防汛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并与各镇(区)签订了防汛责任状。在主汛期,又进行复查,督促各镇(区)把防汛工作做细做好。今年全县增加防汛投入,共储备了177台套抽水设备、2万条编织袋、20m3木材及其他防汛物资,同时落实好全县及各镇(区)的抢险队伍和运输车辆。
二是完善防汛应急预案,加大宣传力度。邀请市水利专家对全县编制防汛预案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防汛防台预案编制”的专题培训,修编和完善了《*县防汛防台应急预案》(包括各镇防台预案),并以县委、县府联合文件印发给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属各单位。完成城防工程防洪工作预案并通过专家论证。在汛期及“科普”宣传周活动中,积极宣传有关防汛防旱防台知识。
三是抓好防汛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升防汛现代化水平。组织召开了《*县防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择优评审会,完成招标,现正在施工。20*年开通了县、市之间的防汛网络视频会商系统,实现实时互动,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时效;利用防汛信息群发系统,每天将汛情发送给防汛工作人员。
城市防洪工程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城市防洪城市建设福清市初探
[论文摘要]该文通过已建和拟建的城市防洪工程的分析,阐述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提出在福清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改变了河流一侧为城市的历史,使河流变成城市中心河贯穿市区。福建省沿海城市福清市也是如此,因此,每到汛期,城市防洪就是一项既严肃又紧迫的头等大事。而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又相对滞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保证福清市城市经济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应重点考虑城区防洪工程的建设如何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已建成城市防洪工程和拟建的城市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来分析,城市防洪工程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性修建堤防,而是应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城市旅游、城市环境、城市排涝等有关基础设施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工程,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1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总体规划
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依靠城市的总体规划,而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了城市的各个方面。当今城市的建设已不同程度地改变城区河道的自然形态,也不同程度地改变洪水与城市的关系。
1.1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研究论文
1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总体规划
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依靠城市的总体规划,而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了城市的各个方面。当今城市的建设已不同程度地改变城区河道的自然形态,也不同程度地改变洪水与城市的关系。
1.1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福清市城区范围内侵占河道围田、造地、建房、乱倒垃圾、河道淤积严重等违章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危及防洪堤、排涝站的安全;城区下水道大部分被覆盖,每逢下一场中到大雨,城区经常出现内涝,排水不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龙江、太城溪、虎溪上游多座小(一)型水库均建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使城区的人民和财产缺乏安全保证,在防洪非工程措施方面,存在着防洪区管理制度不完善,蓄洪、行洪空间被挤占,流域天然滞蓄洪水能力下降;防洪区风险意识不强;防洪调度方案不完善等。
1.2防洪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防洪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原则,加快重点地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主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在防洪体系的建设中应注意综合分析确定防洪标准、合理确定堤距、防洪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以及在注重生态建设的同时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黄河流域防灾治理策略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针对黄河下游治理难度大、河情十分特殊的实际,提出了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对策:①必须把握黄河未来水沙变化的规律;②要解决好黄河下游水资源不足的实际问题,在加大减沙入黄措施的同时寻求调水济黄途径;③应加大宽河道整治力度,重点研究“二级悬河”治理的对策;④对黄河下游宽河道边界应有新的布局;⑤黄河口治理应采取“输、挖、分”并举的方案,即束水冲沙、输沙人海,挖沙疏浚和科学分洪。
论文关键词:河道整治;“二级悬河”;黄河口治理;泥沙;水资源;黄河下游
黄河治理特别是黄河下游的治理,历来是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治理问题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不仅促进了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河情十分特殊,目前,黄河洪水尤其是泥沙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黄河下游河道行洪能力衰竭,仍存在洪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并且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挤占下游输沙等生态用水。使环境也趋于恶化。因而,未来黄河下游的治理不仅对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增长意义重大,而且还关系到国民经济体系的布局。
1必须把握未来水沙变化规律
研究某条冲积河流的演变规律时,首先应搞清来水来沙条件,因为来水来沙条件是塑造河床边界的主要因素。黄河下游河道的河型及其河相关系乃至悬河态势,主要是历史上来水来沙条件形成的。上段宽阔的河漫滩及下段堤距不大的窄河段,基本上能适应当时的水沙条件。
1986年以来,随着黄河上、中游治理开发的进行,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变化,来水持续偏枯,大洪水发生几率减小。洪峰流量也显著降低。现在所讲的千年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是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分析出来的,对目前的工程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但这方面的论证毕竟不够严密,主要应该把伊河、洛河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及上游工程的影响研究清楚。否则,未来黄河下游防洪及河道整治工作很难在科学的水沙条件下开展。
水利局上报宣传工作总结
多年来,水利系统坚持用服务的理念教育引导全市水利服务体系,成为水利宣传思想工作一大亮点,取得实效。
树立服务理念。通过在局委开展“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建设,在基层开展“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好”基层党组织,在全体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树清廉之风,建和谐*”、“做勤廉好干部,建和谐新农村”等活动及利用举办党员干部冬训、轮训、党委理论中心组、公务员“周末课堂”、“金沙大讲台”、“全民学习日”等载体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分别开展五大主题教育,即: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主题教育;党风廉政建设主题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引导水利干部职工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水利人服务水利自觉性。
宣传服务理念。推进以水环境整治、机关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为重点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对外宣传水利、歌颂水利。近二年来,在市、省、部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在《江苏水利杂志》就达4篇,自办《*水利》30余期,对外信息300余条。两年中,内部自办橱窗宣传栏10期,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我为奥运做贡献”、“关爱女孩成长”、“世界水日”等板报展20多块,建国60周年“盛世华诞水利巨变”成果展、抗灾减灾、促进和谐等展出8期20多个水利建设和防灾减灾成果,悬挂张贴各类宣传标语、条幅近百条,并举行“节水知识进社区”、“水法宣传到广场”等公益性宣传活动,向社会宣传服务理念。
培养服务理念。认真组织开展“争当文明市民,共创文明城市”道德实践系列活动及“阳光行政、文明执法”行业服务品牌创建活动,推行信访接待“五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声你好问候,一杯热茶相敬,一把椅子让座,一声再见相送。开展“让行业更文明,让群众更满意”优质服务系列活动、“变革我们的思维,创新我们的发展”大讨论活动等。组织实施“双五”工程,一是实施解放思想大讨论“五个一”工程,以服务为主题,开展一项教育、展开一次调研、撰写一篇调研文章,我为水利发展献一计,进行一次讨论交流“五个一”工程。二是参加全省水利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五个十”工程,即开展“话水利”、“颂水利”、“爱水利”、“吟水利”和“治水利”为载体的10篇论文、10篇水利人风采录、10篇水利人格言、10篇诗歌散文征集和10名文明职工评比。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增强了感染力,培养了团队服务意识。
实践服务理念。选择重点,实施帮扶计划,重点对经济薄弱镇和茅山老区的水利建设实施资金倾斜,将水利工程经费的补助标准提高10%。开展局、村文明共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与直溪镇井庄村、天湖村、新河村开展局、村文明共建活动,先后拨出水利专项经费75万元,用于农村水利建设配套,节水灌溉和乡村路桥建设、改厕、绿化等项目。为群众排忧,为职工解难。为水利系统实践服务又一举措。近二年来,先后为百余人次发放补助救济金近30万元。为解决拖欠职工工资,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一次性兑现拖欠的441万元职工工资,回答了群众是否满意这一问题。
努力服务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全省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把改造治理水环境作为水利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精心组织实施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和谐水利、环境水利战略,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即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航河道驳岸工程、河道清淤和村庄河塘整治工程、城市防洪工程,水利投入2亿多元,共组织完成河道清淤327条(段)556.66公里965.23万方。对全市22条市级河道和85条镇级河道落实了长效管护措施,管护长度达359公里。完成村庄河塘清淤35个行政村494个塘161万方,完成通航河道护岸公里,农村的水环境面积大为改善,为我市的“新三城同创”发挥了重要作用。
流域治理投资模式市场化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待实施的河流、河道、流域治理类项目繁多,其公益、半公益性质和巨大投资给地方政府财政造成沉重负担,项目实质开展有限。永定河流域治理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政府负担和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为明晰市场化模式进行环境治理的优势,多角度剖析永定河项目案例,提出永定河流域治理模式是值得深入研究,且有推广潜力的创新模式,并结合实际提出实施建议。
关键词:流域治理;投资模式;市场化;公司化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政策导向明确,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防护林和涵养林体系建设、河湖和湿地保护修复等一大批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稳步推进、实施,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是,我国生态系统历史遗留旧账繁多,生态退化形势严峻。流域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流域治理一般指流域范围内河流、河道、堤岸、相关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系统性治理,因其范围广大、内容广泛、专业众多,对区域社会、经济有很大影响,且投资巨大等因素,流域治理受到极大重视,但仍难以大规模实施。永定河是京津冀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走廊,但是污染和退化等现状可谓触目惊心,水资源过度开发、污染严重、河道断流、生态系统退化,且存在部分河段防洪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精神指导下,随着PPP等模式逐步展开,各地推出的环境治理类投资建设项目层出不穷,永定河流域治理也采取了四省市联合治理,并引进战略投资方的方式,以市场化、公司化模式推进实施。市场化模式实施准公益性项目,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实施环境治理类项目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永定河流域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我国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极度影响居民健康和正常生活的重要问题,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永定河在京津冀晋四省市范围内,现有入河排污口116个,每年排入河道的废污水达3.19亿吨,主要污染物COD、氨氮约3.57万吨、0.56万吨,超过纳污能力1.57倍、7.6倍。全年干涸的河段达到10%,主要河段年平均干涸121天,年均断流316天,生态系统极度退化。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9.8%,而且仍在衰减;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26.8%。永定河上游有1.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治理,河湖、湿地率仅2%。下游平原河道1996年后完全断流;2000年后河口入海水量较多年平均值锐减了97.5%。目前,河道和环境治理以行政区域划分,跨区域、跨行业议事、协调机制较弱,协同管理能力较差。从地区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往往沿河发展,河道至今仍贯穿很多地区的核心区域,河道及两岸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后,给区域整体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河道和流域治理及生态修复往往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这类项目基本归为公益或准公益性项目。以往的实施模式往往是政府投资,专业企业具体实施,项目完成后政府再逐年拨款,保持项目内河道、涵养林等清洁、健康的状态,同时对相关设施逐年维护。随着国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这类项目逐渐增多,而且项目往往呈现大型化趋势,要求投资力度必须同步加大。但地方政府投资能力受限,难以应对多个大规模项目同步开工。即使如北京等超大型城市,财力保障能力较强,这类项目完工后长期的维护费用也将成为不容忽视的政府财政负担。在永定河项目中,按国家发改委等三部联合印发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公开稿)》,该项目总体囊括重点建设项目78个,匡算项目估算总投资396.8亿元。而且需要在2025年前完成全部投资。虽然一般水利项目都会有国家补贴资金,但是一般也只有20%左右,需要地方政府承担的资金量仍然很大。而且,随着项目建设逐步推进,即使不考虑估算投资额可能无法覆盖日益增长的征拆、人工、材料等费用,按50%的资金来源于贷款并且按基准利率计算,项目完工后每年贷款利息都将超过9亿元,再考虑865公里河道和相关设施的维修维护费用,将对地方政府构成巨大且长期的财务负担。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河道采砂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