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研究
时间:2022-05-27 04:55:51
导语: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讲好课,关键在教学话语。疫情应对中只有发挥好教学话语这个“刃”的作用,才能强化高校思政课话语的“四个认同”,即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当下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认同面临挑战:部分教师缺乏在线授课经验,教育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全面和熟练,不完全适应在线教学模式,积极主动构建有吸引力的在线教学话语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欠缺,教学话语的解释力、感染力、舆论引导力和凝聚力相对不足。思政课教师应选择适合自己在线教学话语特色的信息技术平台,遵循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要求,增强在线教学话语的组织力、亲和力、交往力和辨别力;坚持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引领,强化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从而提升话语认同度。
[关键词]疫情应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认同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1]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办好这个“主干课程”“核心课程”“灵魂课程”“关键课程”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2020年初,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高校被迫延迟开学,打乱了传统思政课程课堂教学计划,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节奏和方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各高校应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3]。高校积极落实,认真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网上教学。然而,高校能否做到在线学习与线下思政课教学等质同效,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能否保证思政课网络教学质量,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在线思政课教学话语能否得到学生的有效认同。如果思政课教师选择了适合自己在线教学话语特色的信息技术平台,发挥好在线教学话语的组织力、亲和力、交往力和辨别力,那么大学生就会认同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所承载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一、疫情应对中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认同导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讲好课,关键在教学话语。思政课教学话语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有责任与担当,守好自己的“渠”,种好自己的“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政课教师在肺炎疫情下如何“守住渠,种好田”,需要使用好“在线教学平台”这个“器”。在线教学具有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与公开性等特点,思政课教学话语由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转为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在教育平台或社交平台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互动更加频繁,沟通更加快速,大学生思政课话语认同的交往方式得以延伸。在线教学话语就是“器”中之“刃”,因为无论是使用慕课、爱课堂、SPOC等在线教育资源,还是使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腾讯、钉钉等直播平台,都离不开在线教学话语这个“刃”。这个“刃”要求思政课教师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始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生动讲授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坚定战胜疫情信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思政课教师只有将这个“刃”精雕细琢,才能发挥好“刃”的解释、阐释、激励、建构、塑造等功能,在思想引领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价值引领中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提高教学质量,获得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认同,一定要超越言语文本字面意义的理解,应把其放在大学生、网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同质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深度思考。隶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认同建设,不仅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而且通过引导与规范他们的思想观念反作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管理、文化建设的自主自觉、网络秩序的遵守与维护。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认同导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思想安全和网络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二、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认同面临的挑战
疫情之下,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被推到在线教学的风口浪尖。几乎全部教师都在开学前参加了所在学校组织的线上授课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思政课教师虽然基本掌握了如何建课、录课、直播等操作技能,做好了开设在线课程的准备工作,但还会不同程度遇到以下问题。(一)部分教师缺乏在线授课经验或综合能力欠缺,话语解释力不强,弱化了话语认同效果。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在线教学模式。问卷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学中分别有36.42%、23.96%的教师认为对网络教学平台不熟悉、不能熟练使用设备;有49.82%的学生认为“老师网络操作是否熟练”对网络思政课教学有影响,这两者是相互印证和相互支持的。同时,线上教学相比传统课堂教学,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授课教师主动加班加点学习在线教学技能,通过提前录播、网上建课以及联系学生核对名单、模拟签到、通知等提前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些都可能让教师感觉琐碎和疲惫。也有教师想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调整教学设计,然而教育平台虽然能跟踪学习进展,但不能及时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对调整教学设计有些茫然。另一方面,教师积极主动构建有吸引力的在线教学话语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欠缺。一是认识不到位。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话语“单向度”“面对面”传播的真实性、实用性与有效性,在线教学一定程度上会消解“单向度”传播的解释力与主导性。在线教学的大学生接受话语与“发出”或“传递”话语的时空性得以拓展,不再受到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各类话语体系,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客观上要求思政课教师主动适应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现代信息技术社会,积极主动构建具有吸引力、辨别力、影响力、实效性的思政课教学话语。然而,作为思政课教学话语传播的主导者,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媒介素养”与“理论阐释素养”没有与时俱进,不能有效开展网上教学。二是综合能力欠缺。教师话语表述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的综合能力。透过教师话语表述这一现象,看到的是教师的思想、学识、情怀、态度、能力、经验、水平等。有的教师虽然有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行为,但在话语内容选择方面,缺少生活和时代气息,理论色彩较为浓厚,不能满足大学生利益与需求的多样化;在话语表述方面,停留在文件话语、政策话语层面,言语单调、表达方式单一,没有深入到大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去,没有将理论文本话语加工改造为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富有感召力的贴心话语,因而不足以激发起大学生的认同积极性并在内心深处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影响思政课教学话语认同效果。(二)理论的感染力与引导力不足,社会负面事件以及网络谣言消解思政课话语的凝聚力,弱化了话语认同效果。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师教学固有的保守性,不少在线思政课教学内容因循守旧,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充分,不能活用疫情防控“教科书”,有效引导感染力不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教师的职责担当。然而,部分教师的教学话语“悬浮”,与现实问题脱节,缺乏针对性、批判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不能直击学生心灵深处,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倾力抗击疫情,一时间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病毒中逆行,临危受命担重任;73岁的李兰娟院士再战前线,脸上压痕感动无数人;“90后”护士李佳辰在家书中写道:“曾经是你,今天是我”;“95后”女孩甘如意骑行4天3夜辗转300多公里赶回武汉工作;赶回家乡和父亲并肩作战的北大学子黄羽佳;抗疫一线的无数大学生志愿者认真工作的身影;还有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发誓要把病毒闷死的“宅男”“宅女”;等等。这些事迹是思政课鲜活、生动的素材,教师理应用到所教课程中,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采用或者没有对素材进行深加工,依然执着于用自己已熟悉的话语内容进行讲授。另一方面,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不能快速对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某些社会负面事件进行有力回应,影响话语体系认同主体———大学生的理论认同、话语表达方式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导致话语认同度降低。社会负面事件、不实信息和各类网络谣言,大都会触及人们的道德良知、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与需求、反问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些事件看似更能“凸显”问题,实则另有企图,即混淆人们的“三观”。这对那些正在树立“三观”或“三观”不坚定的大学生来说,容易使他们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可度、信服度降低。在这急需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在场”的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却往往“缺场”:部分教师依旧照本宣科,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不能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抗疫中的具体事件相结合进行深入剖析;部分教师虽对事件进行讲解,但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度解读不够,错过理论宣传与舆论引导的有利时机,不能激发起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共鸣,错过加强话语权建设的有利时机。
三、疫情应对中遵循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要求,推动“四力”建设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疫情应对中,思政课教师在线教学应以“八个统一”为基本遵循,不断提升教学素养,加强在线教学话语的组织力、亲和力、交往力和辨别力建设,处理好教材话语、理论话语、在线教学话语、学生话语与社会舆论话语之间的关系,将抽象的理论话语用简单、通俗的话语表达清楚,讲得有理论厚度、情感温度、人生高度,上出思政味道,讲出思政吸引力,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让学生有获得感。(一)增强在线教学话语的组织力。思政课在线教学客观上要求教师要做好“导演”,而不仅仅是“演员”、“主演”或“主播”。在线教学话语应与教师“导演”角色相匹配,发挥好教学话语的组织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营造线上课堂学习氛围。思政课教师应在教学话语的“组织”上下大功夫、下苦功夫、下真功夫。由于脱离了原有课堂真实环境,教师切忌将原有的传统课堂讲授话语原原本本地搬到线上,而要根据线上教学具有的反馈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处理好教材话语、传统课堂讲授话语、线上教学话语与教育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一是思政课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在线教学话语特色的信息技术平台,这是发挥在线教学话语组织力的前提。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4],为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线教学要处理好在线教学话语与教育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合自己在线教学话语特色的信息技术平台,同时要做好在线教学话语的应急预案。调查显示,分别有45.69%、6.71%的思政课教师认为网络比较卡断断续续能上、太卡无法正常上课,分别有41.39%、3.18%的学生认为网络比较卡断断续续能上、太卡无法正常上课。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做制定应急预案,如果遇到师生教学信息传播不畅、网络掉线、设备突发问题等情况,就可以按照预案进行在线教学,使师生话语沟通不间断。二是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或“任务”等在线教学话语形式组织教学,将教材话语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线上教学问题或任务,即运用问题引导、在线讨论、布置思考题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主动参与到在线教学中,从而把握课程逻辑脉络和重点难点。同时,要关注“问题”或“任务”话语设计的具体表述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或“任务”话语提出之后,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回答问题而设计问题,或为了完成任务而设计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从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辩证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没有学生不喜欢提升自己思维能力和增长见识的课程,而这恰恰需要教师要设计有思想深度、语言表达方式符合学生需求的问题或任务。如果能够设计出这样的问题或任务,在线教学话语的组织力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爱上思政课。三是思政课教师在线教学时,应避免在线教学话语滔滔不绝,沉浸在自我讲授理论、传授知识之中,而不知学生是不是在听课或是在做其他事情。此外,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动态跟踪,根据学生在线互动和作业完成的反馈信息,及时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并调整在线教学话语内容,发挥好在线教学话语的组织力。(二)增强在线教学话语的亲和力。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应贴近疫情背景下学生个体的情感、经历和现实困惑以及生活实际,增强话语的亲和力。一要协调好在线教学话语与学生话语之间的关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逻辑起点进行在线教学话语的价值建构。说:“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5]应对疫情,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应关注社会疫情发展状况和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让在线教学话语变得有情有义,增强学生对在线教学话语的情感认同。高校思政课多采用大班或中班教学,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个班级之中。学生的生活状况如何、家中有无网络、网络信号如何,教师应有所掌握,不致于在教学过程中搞“一刀切”而忽视部分学生的话语表达。二是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应在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将学科话语、教材话语转化为日常生活话语。避免采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话语进行说理,而应采用大学生熟知的话语内容解释专业的学术思想、科学理论,将理论的宏大叙事与学生的具体经历相结合,让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感染他们,使具有工具理性的思政课在线话语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并将学习到的思想、理论、规范内化为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进而产生向善向美的人生追求,实现正能量的持续传递。三是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应注重以生活叙事的方式进行话语表达,发挥话语文本认同的催化剂作用。因为只有构成话语文本的文字、句式、修辞等措辞到位、意思表达准确,话语的意义才能够清晰呈现。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语言表述方面,要重视话语文本的文字凝练、句式选择、修辞方式等,以适合学生特点的生活叙事方式进行话语表达,助推大学生对话语内容的理解与接受。学生认可、接受、赞同教师的话语表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夸张地说,已经完成了对在线教学话语内容认同的一半。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心灵的映射、沟通的桥梁。疫情背景下的思政课在线教学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缺乏课堂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肢体语言传递教学信息有限,客观上要求思政课教师更能有效组织与运用口语化语言,句式简短、在场感强,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学生愿意听、能听懂的家常话、通俗话,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真正做到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三)增强在线教学话语的交往力。思政课在线教学应重视发挥在线教学话语的交往力,传递抗击疫情过程中展现出的大爱无私、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等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提高疫情应对中的思政课在线教学质量。一是师生间平等真诚交往,发挥在线教学话语交往的影响力。任何话语只有高扬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等有效性要求才能在主体间顺利进行[6]。真实性主要是指在线教学话语的客观存在性,是实现话语交往与认同的事实基础。正当性主要是指在线教学话语存在的合法性,即话语发出者有权利说出这样的言语。思政课教师是在线教学话语的传播者,大学生是话语接受者,他们都拥有言说自由、思想自由的权利。真诚性是指在线教学话语双方之间的交流言语要真诚地表达各自的主观世界,在交流之中寻找共识,从而实现话语的情感和行为认同。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在线话语交流是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交流,以在线话语的真实性、真诚性和正当性为媒介,有助于彼此之间寻找共识,发挥在线教学话语交往的影响力,从而实现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一致。二要关注个体需求,提升在线教学话语交往的说服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他看来,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由于大学生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差异,他们的情感与利益需要多样化,不会完全趋于一致。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应关注大学生个体不同的情感与利益需要,话语内容选择要有针对性、话语表达方式应多样化,从而增强话语的情感认同。在线教学话语内容应坚持全面性、层次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提升话语交往的有效性与说服力。(四)增强在线教学话语的辨别力。思政课教师应关注疫情最新动态,处理好教材话语与社会疫情话语之间的关系,做好思想引领,增强话语的宣传力与辨别力。一要运用在线教学话语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将疫情危机转化为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契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应选择官方网站,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既要让网络成为良师益友,也可以通过网络提升自己的是非辨别能力。众所周知,疫情期间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迹。而一些社交媒体上却出现了不少蕴含着错误价值导向的、不利于凝心聚力同心抗疫的谎言或谣言。例如,当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期时,网络上出现的“钟南山院士建议‘全中国人民在家隔离两周'”“钟南山院士已被传染病毒”“喝酒能抵抗病毒”“吸烟能够预防病毒感染”“武汉将‘断网',以禁止医务人员分享相关信息”“上海医疗队在武汉只能吃方便面”等信息已被证实为谣言[7],这些信息背后隐藏的是人生价值取向、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虽然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但社会阅历浅、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有待提高,一着不慎很容易被带偏方向。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关键引路人———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要使用在线教学话语引导学生向官方网站求证信息,比如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推出的“肺炎疫情防控辟谣专区”,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求证”互动平台,“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开设“疫情谣言粉碎机”功能等,都实时澄清疫情谣言,值得关注。二要确保深度解读的在线教学话语“在场”,正面引导。在谣言与事实面前,“粉碎谣言”不能只告诉学生有谣言粉碎机,让学生自己去求证。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将学科话语、教材话语、舆论话语有机结合,确保在线教学话语能够对事实进行深度解读,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国内与国际的维度、近期与远期的维度分析事实,确保思想引领话语、价值导向话语“在场”而不“缺场”。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从不同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具体事件相结合进行深入剖析,警醒大学生客观并理性对待谣言,认清谣言本质。
四、疫情应对中坚持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引领,强化“四个认同”
在线教学,作为疫情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虽是无奈之举但也是主动之举、必然之举。它作为疫情应对中联系大学生和社会接触的“中介”,其传播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思潮多样化背景下,坚持以疫情为契机,重视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四力”建设,从思想引领、榜样示范、价值导向、注重实践等方面,强化思政课线上教学话语认同度,保证思政课在线教学质量。(一)思想引领,强化理论认同理论认同是根基。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疫情应对中的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可以结合这次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将疫情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讲清、讲透、讲准、讲好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理直气壮地上好疫情防控思政课。在抗击疫情的阻击战、总体战、人民战中,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地位、无数普通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整体思想、社会主义文化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价值理念,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政治自信、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等,在理论认同中形成“理论共鸣”。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内容所承载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在线教学话语理论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线教学话语理论认同的关键所在。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在线教学话语理论认同的根基。政治认同是理论认同的首要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定政治立场,不迷失政治发展方向。没有政治认同,话语认同就无从谈起。价值认同是理论认同中的核心认同。在经济全球化、各种社会思潮碰撞交锋的背景下,价值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关系着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与人民安居乐业的根基牢固与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认同主体的理性选择。文化认同是理论认同的根本,是认同主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确认,习得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秉承共有的文化思维模式,不忘立人立国之本,并且这个“根本”“本源”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二)榜样示范,强化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动力。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是有温度、有情感、涉及心灵的教育。上好线上思政课,情感认同既是动力,也是前提,更是催化剂,时时刻刻从内心深处推动着大学生对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的理论自觉和行为自觉。情感认同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情绪和认识上理解大学生,了解大学生的所知、所想,将教材话语转化为学生爱听、愿听、想听的在线教学话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形成师生“共情”。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有能让学生亲近的教学之“术”,学生才会相信教师的教之“道”,形成“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良性循环,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榜样示范的教育内容是多重的。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既要传播书本知识,又要通过榜样示范等多种方式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伟大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非常多,思政课教师可从他们的学识、为人、做事等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时社会的历史条件,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伟大历史人物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成为他们的“粉丝”。将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典型等融入教学,用身边的榜样讲述身边的故事,传递、传播正能量。(三)价值导向,强化责任认同责任认同是核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枕戈待旦、应时出征的“战士”,没有事不关己、围观旁观的“局外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在价值引领中坚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必胜信念,引导大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勇担时代使命。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9]认同责任能推动认同主体主动承担责任、自觉履行责任。思政课教师应在线上课堂上引导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个人与国家、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非典时,大家保护我们90后;17年后,我们90后要保护大家。”[10]这就是爱和责任代代相传的最好诠释。思政课教师要将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等作为案例融入教学,讲好他们的感人事迹、动人故事,引导大学生强化责任、敢于担当,做到知行合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在线教学全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鼓励大学生辩证对待人生的顺境与逆境,正确看待人生的苦与乐、得与失,正视疫情、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赋予生命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大学生立鸿鹄志、求真学问、锻炼本领,与国同心,与国同行,与时代同向。(四)注重实践,强化行为认同行为认同是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同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去,通过具体实践行为来表达。认同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从根本意义上建构思政课话语认同,是认同的落脚点。如果没有行为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等就失去了现实支点。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理论家,而且要做实践家,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主、自觉、自愿地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和指南。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坚持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让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刻认识了解国情民情、接触社会、正确认识自己,让理论知识“落地生根”。引导大学生提高思辨能力,警惕防范各种社会思潮以及各类谣言,运用思政课所学知识正面发声,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
作者:王一平 周倩 单位:1.河南师范大学 2.郑州大学
- 上一篇:矿山机电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 下一篇:全媒体与思政课教学实践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