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路

时间:2022-12-03 10:33:22

导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教师的主导性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主体性不尽如人意、教学内容亟须调整充实、教学形式陈旧、实践教学创新不够等问题。文章提出了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和路径,主要包括五项举措: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提升高职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体性;调整充实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形式;创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1.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性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性是指在高职院校(以下简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居于主导地位。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五点:一是在上课前,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没有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文字材料、音视频、PPT课件和作业等资料发送给学生以供其提前预习;二是部分教师在向高职学生精讲相关内容时,与学生互动少,有的甚至不与学生互动;三是在高职学生开展活动时,部分教师成了旁观者,没有真正担负起“导演”的职责;四是在高职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部分教师成了观众、听众,没有真正担负起“点评人”的职责;五是在课后,大部分教师虽然给高职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但部分教师没有认真批阅学生交上来的课后作业,有的甚至没有给学生评定成绩就发给了学生,致使部分高职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完成的课后作业是否正确,严重削弱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1.2高职思政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无法体现

高职思政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居于主体地位。目前,高职思政课学生的主体性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五点:一是在上课前,虽然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将与上课内容有关的文字材料、音视频、PPT课件和作业等资料发给了学生,但部分高职学生没有提前预习;二是教师在向高职学生精讲相关内容时,部分学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有的学生在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三是虽然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并要求高职学生参加高职思政课实践活动,但部分高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真正担负起“剧中人”的职责;四是在高职思政课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部分高职学生成了观众、听众,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五是部分高职学生没有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致使高职思政课的内容难以进入部分高职学生的头脑,从而严重削弱了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1.3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亟须调整充实

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亟须调整充实,具体表现为四点:一是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学所使用的统编教材为8年版,该统编教材的内容亟须更新,如该统编教材中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8年版)》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一节内容要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是近三年来,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如“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伟大建党精神”等)亟须进教材、进课堂、进高职学生头脑;三是近三年来,社会生活中能够充分体现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的故事、案例要及时充实到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来;四是针对近三年来高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在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通过释疑解惑回应学生关切,实现对高职学生的政治引领。

1.4高职思政课教学形式陈旧

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学形式陈旧,具体表现为四点:一是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上课仍然使用教师口头点名、学生答到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虽然教师上课检查学生出勤情况非常重要,且点名也有效,但此举不仅形式陈旧,而且会挤占宝贵而有限的高职思政课教学课时;二是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上课时仍然采取“一言堂”“填鸭式”的“满堂灌”形式,虽然教师上课时使用此方法有时非常重要,也很有效,但此举却无法调动高职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内生动力,无法使高职学生发自内心地、自愿地由“要我学”主动转变为“我要学”;三是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上课时将过去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形式改为“一张嘴+若干张幻灯片”形式,由于幻灯片非常精美,部分学生对幻灯片的制作技术大加赞赏,但对幻灯片的内容却不感兴趣,本末倒置,严重削弱了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四是部分高职学生上思政课时只带手机、不带笔和笔记本,有的高职学生在上思政课时甚至是“三无一有”(无笔、无笔记本、无书、有手机),导致部分高职思政课课堂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全力讲授思政课知识而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情况,长此以往,教师“教”与学生“学”脱节,高职思政课的“教”与“学”实难相长。

1.5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不够

目前,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不够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五点:一是部分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主要是由高职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代表赴纪念馆、博物馆等参观,返校后再由参观的学生代表撰写一份心得体会,交给思政课教师,并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参观感悟。此种形式最大的不足是无法覆盖全体学生。二是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对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比较片面,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已由校外实践教学发展为校外实践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网络虚拟实践教学相结合,让高职学生在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体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乐趣,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三是部分高职受课时、经费、交通运输、学生安全等因素的制约,几乎没有安排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有的高职思政课教师受课时、经费、交通运输、学生安全等因素的影响,不愿开展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这显然都不符合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四是有的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开展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时也习惯于自己一个人“包打天下”,由此导致此种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虽然名义上叫“实践教学”,但实质上只有教师“教学”却没有学生“实践”;另有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开展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由此导致此种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虽然名义上叫“实践教学”,但实质上只有学生“实践”却没有教师“教学”。这两种实践教学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五是部分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严格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由此导致高职思政课教师给学生赋分的随意性较大。这显然不利于调动高职学生参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2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2.1转变话语体系,实行精准供给

目前,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所用的思政课教材均为国家统编教材。在此种情况下,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习惯,实现“两个转变”,即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师教学体系,再将教师教学体系转变为高职学生话语体系,以便高职学生喜闻乐见、听得懂,真正使思政课统编教材内容进入高职学生的头脑。实现上述“两个转变”,必须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要以思政课统编教材为本、为元、为纲,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实施上述“两个转变”时,必须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思政课统编教材的内容,不得随意增减思政课统编教材的内容;二是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实行精准供给;三是讲好中国故事,精心组织教学案例,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注意用身边人和事教育高职学生积极向上;四是要体现战斗性,坚决与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言行做斗争,实现对高职学生的政治引领;五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2以生为本,提升高职学生的获得感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是高职学生。要提升高职学生的获得感,就必须使高职思政课的内容通过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进入高职学生的头脑,并对高职学生产生作用,进而促使高职学生知行合一,从而达到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在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提升高职学生的获得感,必须做好以下五点:一是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以高职学生为本,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二是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参与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师生、生生频繁互动,从而使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三是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管理,防止高职学生上课时出现睡觉、玩手机、交头接耳、上课走神等情况,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四是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终端,通过QQ群、微信群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释疑解惑,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获得感;五是高职思政课教师通过举办与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竞赛活动、辩论活动以及高职思政课公开课大赛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等,提升高职学生的获得感。

2.3将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

高职思政课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旦离开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就无法进行;而离开了学生的“学”,则教师的“教”没有任何意义。在高职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类似于导演的“导”,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主导的作用,而学生的“学”类似于演员的“演”,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高职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可见,在高职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必须将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在高职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必须防止两种情况出现:一是片面强调高职思政课教师“教”的主导性,而忽视高职学生“学”的主体性,由此导致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个人“包打天下”;二是片面强调高职学生“学”的主体性,而忽视高职思政课教师“教”的主导性,由此导致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所作为”,高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行其是”。

3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3.1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

要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必须实施以下五项举措:一是在上课前,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将与上课内容有关的文字材料、音视频、PPT课件和作业等资料发送给学生,以便让学生提前预习;二是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向高职学生精讲相关内容时,必须频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三是在高职学生参加活动时,高职思政课教师要真正担负起“导演”的职责;四是在高职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高职思政课教师要真正担负起“点评人”的职责;五是在课后,高职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给高职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而且要认真批阅学生交上来的课后作业。

3.2增强高职学生学习高职思政课的主体性

要增强高职学生学习高职思政课的主体性,应实施以下五项举措:一是在上课前,高职学生必须提前预习与高职思政课内容有关的文字材料、音视频、PPT课件和作业等资料;二是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向高职学生精讲相关内容时,一方面要注意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课堂管理,预防高职学生在课堂中做与教学活动无关的事情;三是在高职思政课教学活动中,高职学生要真正担负起“剧中人”的职责;四是在高职思政课教学活动中,高职学生必须按照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五是在课后,高职学生必须认真完成高职思政课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从而使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进入高职学生的头脑,提升高职学生的获得感。

3.3调整充实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调整充实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及时让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高职学生头脑;二是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让社会生活中能够充分体现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的故事、案例及时反映充实到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来;三是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在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回应学生关切、释疑解惑,实现对高职学生的政治引领。[2]

3.4采用丰富多彩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形式

一是高职思政课教师上课时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运用师生的智能手机移动终端,使用课堂派在线点名功能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此举不仅形式新颖,而且不会挤占宝贵而有限的高职思政课教学课时,可谓一举两得。二是高职思政课教师可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实施高职思政课教学活动。学习小组一般以每个教学班级配置6至8名学生为宜。围绕高职思政课教师事先设定的问题,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自完成工作,最终解决教师设定的问题,从而使高职学生发自内心地、自愿地由“要我学”主动转变为“我要学”。三是为每一名高职学生印发一本高职思政课教学活动手册。该手册既是上课时高职学生记录教学内容的笔记本,同时也是下课后高职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的作业本、高职学生实践活动的记录本。高职思政课教师及时批阅该手册,促使高职学生上课认真记录教学内容、下课后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从而提升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3.5创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

创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做好以下三点:一是丰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可参加与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竞赛活动、辩论活动以及高职思政课公开课大赛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等实践教学活动,高职学生在寒暑假离校期间可加入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课题组,在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回到自己的家乡,按课题要求开展调查研究,从而实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二是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对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更新其观念,将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由校外实践教学发展为校外实践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网络虚拟实践教学相结合,让高职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体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乐趣。三是制定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严格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参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宗钰,邹放鸣.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意见的政策过程检视: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J].江苏高教,0(6):-.

[2]曹月柱,江慧英.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16):63-65.

作者:鲁继平 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