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法
时间:2022-10-13 09:10:59
导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一直都是高等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思政”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创新改革,是当前以及今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部分高等院校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从根本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质的飞跃。鉴于此,本文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进而对“课程思政”模式带来的改革启发进行归纳和探讨,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一、前言
在“课程思政”创新模式的背景之下,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逐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完美地融入到常规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中,逐步将其渗透和转化到高等院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与教学实践当中,并基于这种教育理念和思想构造了大思政背景和"思政课程"教育体系共同影响下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创新教学模式。〔1〕“课程思政”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重视并加强教学活动的改革创新,推进书本理论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将书本中归纳的理论知识转化付诸实践活动当中,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和促进青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提升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二、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现状探讨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改革的崭新理念和模式,其在高等院校实施之后,得到了一定的反馈和修正。当前,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只片面地强调加强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忽视了对思政课程的重视和建设,导致了思政课程无法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因此,客观剖析当前我国思政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有利于快速寻找和采取有效的对策,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首先,我们对当前一部分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在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
(一)思政课程的地位被忽视,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思政课程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课程地位不明确,思政课程被很多高校教育体系所忽略,未被予以充分的重视。虽然各个高校均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没有充分重视这门课程的重要价值,学校层面的忽视导致部分学生将思想政治课程这门“必修课”视为“选修课”。〔2〕具体表现为:学校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以公共课形式集中学习,考核的侧重点仅仅体现在“出勤率”和按照“划重点”的范围进行简单考核,对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式缺少必要的创新,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思政课程的德育作用,因此也导致思政课程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够对学生教育起到必要的良好的指导作用。学生方面,除非所学专业与思想政治课程有着紧密联系,否则大多数学生对待思政课程的态度也只是追求学分,其学习过程缺少必要的积淀。
(二)思政课程拘泥于课堂灌输,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
思政课程教学基本上都是课堂理论学习,以教师按照教材理论进行宣讲和说教为主,未考虑到学生对课程的认知能力和程度。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既没有设置课堂实践环节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必要的创新改革,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实践活动,缺乏对课程实践性的深入挖掘,令思想政治理论课仍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而大学生群体涉世不深,其处世经验和人生阅历十分有限,迫切需要相关知识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频频发生的校园贷、暴力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尚未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导向作用。
三、“课程思政”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要求
“课程思政”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必须要与其他各类学科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程度,构建具有高度覆盖面的一种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大格局育人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当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必须清晰"思政课程"模式提出的要求并根据要求做出改进。
(一)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
“课程思政”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坚定不移地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院校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核心课程,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并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3〕学校层面要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到排课时间的优化,再到学生的课堂安排都应当充分考量,改变原有的错误认识;围绕“课程思政”提出的要求,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向学生传达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从内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校应打破单一的开卷笔试方式,创设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全校统一进行,引导师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全校范围内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在“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的理念下,必须改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唯理论性。高等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于强调其理论性,但思政理论过于抽象的特性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必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特征,转变学生观念。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理论宣讲,需要增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渐从"理论课堂"过渡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理论-实践课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必要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切身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意义,从而加深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体系的充分理解,同时达到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正确性的目的。
(三)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素材来源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强调思政教育素材的全面化,不再拘泥于思政课程的教材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以来围绕单一的课本教材,但教材有较强的滞后性,教师单纯讲授教材内容无法引发学生共鸣,更无法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素养。因此,“课程思政”模式下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体系的教学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对知识体系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并结合学生在自身成长成材的现实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现有的讲授内容,升华课程内涵。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时事政治,树立科学高尚的理想信念,进而实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壮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
“课程思政”模式要求全员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即所有部门、所有专业的教师都要加入到思政教育体系的师资队伍中来,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课程思政”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仅靠思政专业教师来实施的传统观念,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授课教师范围扩大为包括思政理论课、专业课以及学生辅导员在内的所有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帮助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发掘,寻找切入点有机融入适当的思政教育内容到专业课中,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
四、基于“课程思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改革的思考
“课程思政”模式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围绕“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四个角度,对“课程思政”引发的思考进行探讨。
(一)对“课程思政”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探究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这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一门关键课程。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也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第一步,该课程凝聚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走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而思政课程的开设就是要引领学生树立科学高尚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立志成材,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将我国的国情、中华民族悠久的灿烂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教育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国情和世情,明确使命和担当,确立正确的行动指南和奋斗方向。
(二)对“课程思政”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的解读
理论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属性,这是由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的必修课,全面系统地宣讲和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课程思-40-政的理论课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深耕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将理论讲明白、说透彻,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三)对“课程思政”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思考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内在的亲和力,即教学双方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理论课的讲授,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吸引力、说服力以及感染力等重要的内在影响。该过程既包括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还包含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以及思政理论课的设计内容、传授方法和途径等诸多因素。“课程思政”背景下,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在高等院校的影响力,具体思路为:普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伟大力量感召学生,将“亲和力”的作用最大化;创新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着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研习的主动性;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实践教学的有机转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并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知识,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四)对“课程思政”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的探索
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增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的具体思路包括:强化师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优化教学模式,围绕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置,达到教学目标的与时俱进;敢于直面实际问题,强化对实际问题的释疑解惑,敢于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辩论和归纳,通过小组辩论或论文答辩等形式,帮助大学生甄别和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五、“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策略
(一)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小班教学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仍然采用大班教学形式,大班式教学暴露出很多弊端,比如:学生太多,教师与每位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大大减少,而教师往往要投入大量精力来维持课堂纪律,影响了教学效果;将不同专业的学生临时混编在同一个课堂上进行教学,这等于将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的学生放入同一个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一刀切”的培养目标显然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4〕大班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自然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思政课程"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解决这两个普遍存在的弊端,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小班式教学形式下,教师可以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个体需要,实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5〕同时,分班的过程中,小班式分班会根据专业类别进行科学的设置,教学内容上也可以有所差异地进行补充,做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和完美融合,这样既能够促进思想政治人才的培养,又能够加强学生专业课知识的学习。
(二)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分专题教学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式的改革,既要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也要关注课程内容的设计创新。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可以分专题,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划分若干专题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相似或相近的部分进行适度融合,将其放在同一个专题内进行教学研究。这种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能够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将全部知识点进行相互串联或关联,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精髓。分专题授课也更加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无论对思政教育还是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尝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生活化教学
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较高的政治高度,因此很多学生认为这门学科距离我们生活非常遥远,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片面认知,应予以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理论源于实践,同时作用于实践环节,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做好实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当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实践元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该尝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逐步生活化,广泛取材、收集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的小事中学习和领悟到大道理。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活化教学,还需要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焦点、热点新闻,激发学生主动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以及身边的时事,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和学习,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具备爱国主义情怀的高素养大学生。
六、结束语
总之,“课程思政”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改革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立足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思政课程发挥其重要作用,实现“课程思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敏.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2020,(18):167,170.
〔2〕杜铷.新时期“一流学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思考———评《思政课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03):146.
〔3〕陈会方,秦桂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09):53-55.
作者:陈赟 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 上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 下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国际视野探讨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