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冲突问题
时间:2022-04-16 08:09:17
导语: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冲突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当我讲到《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这一课的时候,台下许多学生脸上明显表现出不屑一顾的表情,甚至是质疑。我相信,遇到类似情形的同行肯定不在少数。我课下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他们流露出对所学的部分高中政治知识和观念的不认同,虽然这些学生的政治成绩还可以,但这只是他们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得不牢记住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学科知识体系。这给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带来了理论与实际的冲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倡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促进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就需要我们坚持新课程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发展的不同,立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际,选择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帮助学生解决高中政治课学习中的理论与实际的冲突问题。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冲突问题的危害
理论与实际的冲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政治教学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它阻碍了政治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影响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
新课程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假如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得不到解决,那就会降低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更谈不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了。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这一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收入分配的公平”知识的学习,还会阻碍学生对“效率与公平”知识的认识,甚至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这一基本分配制度都会产生怀疑。
(二)阻碍了学生对政治学科观点的接受
例如,“现实生活中,部分国有垄断企业职工存在着明显过高的工资和福利现象。”就会妨碍他们学习“国有经济必须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的知识,他们会想“控制了这些重要行业领域,首先想到的是给自己谋利益。”更难以理解“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观念,甚至也阻碍了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观点的接受。
(三)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例如,一边在教材中学习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另一边却在内心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一方面在写“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另一方面却在心里怀疑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否真的幸福;一面在说要坚守“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原则,另一面却盘算着自己的利益如何获得。如此说一套做一套,势必会造成人们的表里不一、人格分裂,这样的冲突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冲突问题的成因
(一)与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关
高中生的年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定又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着政治是非模糊、道德缺失等现象。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中“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时,部分学生因为受到网络上西方社会思潮的一些错误的误导,认为西方多党制比我们国家更民主,更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因此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了抵触情绪。再如,课本上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时,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利体现人民的意志”,但部分学生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舆论的误导,认为“人大就是走走形式,真正体现的只是少数领导人的意志”。
(二)与高中政治教师的素质有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自身对我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产生质疑,所以讲起课来当然理不直、气不壮。我曾经在一节公开课中,听到一位政治老师在讲到“政府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时,这位老师自己竟然笑了起来,老师都这样了,那就更不要说学生了。
(三)与教材的编写和设计有关
以往讲起高中政治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空洞、深奥、长篇大论,新课程改革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还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时政是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而现行的教材中“综合探究”的材料,绝大部分都是三、五年前的,甚至更久,缺乏必要的说服力。而且,教材改版后,文中去掉了人名、地名,一律都用“某市、某村、张某……”来代替,让学生感觉这些材料都是杜撰的,缺乏可信性,随之也会产生对教材理论的质疑。
(四)有着社会客观原因
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发展带来了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每天我们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个世界,全国各地发生的事件很快就会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手机等媒体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尤其是一些官员腐败、政府不依法行政等负面新闻,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这与政治课堂上的正面宣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学生更愿意相信事实,从而对政治课理论产生质疑。
(五)与教师的评价体制存在很大的关系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仍然把重心放在知识传授上,而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知识、观点学生信不信不要紧,只需要掌握住就可以;考试时学生个人的观点有无并不重要,只须按教材中的知识答题就可以。对于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评价不单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等,仍然停留在会议和论文的“理念”中。
造成政治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冲突的原因很多,既有学生的问题,也有教师的问题;既有教材的问题,也有教学评价的问题;既有思想的问题,也有社会的客观原因。所以在应对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恰当处理。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高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尽管他们的抽象思维已处在相对优势的阶段,但考虑问题时仍习惯运用形象思维,思维的表面性与深刻性共存,思维的片面性与批判性同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事物,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使用学科概念及原理进行思考。例如,在讲到“党的性质和宗旨”时,既要讲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也不能回避党员中极少数腐败分子变质的问题。但讲到腐败问题时,务必要帮助学生找到滋生腐败的社会历史根源,让他们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透过事物现象把握其本质。
(二)加强政治学科知识的教学
学生到了高中阶段,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观点,这正是他们思想独立性逐渐形成的表现。然而,他们的这些观点和看法却有着非科学和非理性的元素。要想树立他们正确的看法和观点,教学过程中务必要最大化地发挥出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力量进行说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强化学科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帮助学生把握住正确思考的理论武器。例如,在讲到“我国不能实行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时,要明确地讲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体决定政体”等原理。
(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培养健康人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就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教学中对待学生的“质疑”,既不能充耳不闻,也不能矢口否定、简单压制,要学会通过发挥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专长和优势,进行耐心的解惑。从而避免学生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的行为,这容易妨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甚至人类走向幸福、和谐的关键。
(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改变旧的教学评价机制
政治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补充新时政内容,增强说服力,等等。总之,化解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冲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真正统一,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我们政治课的真正意义。
作者:陈月忠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
- 上一篇:无因管理制度的道德考量
- 下一篇:任务驱动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