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赏识教育探析

时间:2022-10-28 02:43:56

导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赏识教育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赏识教育探析

摘要:对于处于成长剧变期的初中生来说,思政课融入赏识教育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德育效果颇有意义。在初中《道德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学生观,将学生看作发展、独特、独立的个体;运用准确、积极、激励、启发的教学语言;采取丰富、适合、创新的教学方式;营造班、校、家一体的良好德育环境,为赏识教育培养良好的教育土壤。

关键词:初中政治;道德与法治;赏识教育;意义;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对学生要尊重人格、关注差异、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思政课的人文性也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赏识教育正是思政课应该遵循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为出发点,转变以往的功利心观念,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合格公民。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专门的思政课程来说,在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理念,可以强化学生对正确认知和行为的理解,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和符合德育要求的人才质量。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赏识教育就是基于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特性的认识和欣赏,外在可以表现为对学生的语言夸奖、鼓励以及其他表明关注的神情、动作。赏识教育比起传统教育中习惯于命令、批评、纠正的教育方式显得更加人性化,更加易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赏识教育何以如此?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育者将积极的期望、信任、赞许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会有意或无意地按照积极的期待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教育双方的态度、行为形成了正向的循环,最终受教育者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与行为成就。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表明尊重需要是基本生理和安全需要满足之后亟待满足的需要,而初中生正处于实现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极其需要他人的尊重和欣赏。另一方面,智力理论从开始的智商测试、分级到后来的智力结构、多元智力理论的发展启示教育者要抛弃唯分数论,不应该只以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评断学生。多元智力理论就告诉我们,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智能可能在不同的方面呈现。这为教师能够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而融入赏识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也是直接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式,便于课堂教学成果向课堂下的教育正向迁移。赏识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品德与法律认知、情绪、行为上的统一,而知行合一也是德育内在的要求。首先从认知与情绪的关系来看,根据学习心理学,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信心、情绪对于智力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道德与法治》中部分道德、法律的知识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深刻记忆,而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如培养更强烈的信心、更愿意学习新知识的情绪,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积极理解和记忆学习中的难点重点。第二,知行合一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一种实践。教师在课堂上身体力行地实践尊重、信任的理念,就是通过赏识教育来进行的,学生可以学习认识、欣赏他人以及其他不同的正确观点的方法。赏识教育中透露的尊重、信任理念,由此带来的愉悦的情绪本来就会成为一种教育资源,以隐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也是青春期中的中学生处理我与自我、与他人、与集体关系必须要践行的观念,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赏识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愉悦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并坚定相关信念在生活、学习中予以实践。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赏识教育的策略

赏识教育绝不是简单的夸奖二字,实际上融合了多种教育流派的教育理念,不仅借助了行为主义强化理论,也结合了人本主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营造真诚、尊重的心理氛围,也体现了建构主义重视学生个体经验、重视学生的潜能的观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可以从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语言、教学方式以及德育环境来思考。1.学生是发展、独特、独立的个体。如何看待学生决定了教师以何种方式来对待学生。新型的学生观将学生看做发展中的、独特的和独立意义的人,这就是赏识教育理念认同的学生观。初中生是发展迅速同时发展矛盾多现的群体,如果教师将其看做已经定型的、没有发展潜能的人,那么后进生会因此丧失改正不良行为的信心,优生也会失去继续探索、前进的动力。承认学生的独特性就是承认他们的差异所在,更主张的是个体内部发展上的纵向比较而非个体间的横向比较。明确学生的独立性,是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是依附于教师的存在,只能听命于教师的教导,教师也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人格,那么学生很难发展出良好的自我意识,也不能深刻理解、内化德育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学生观是赏识教育顺利实施的基础,在实践中主要体现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其中。尤其是在教授与学生个人成长密切相关的课题时,教师要深入学生的一线了解学生的想法、做法,弄懂为何学生对于某个问题是这样看待的,而非武断地判定学生的某方面道德水平低下,或者直接告诫学生应该如何应对。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交友”课题,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自己或同龄人的友谊故事,让学生体会建立友谊的愉悦、维护友谊的用心、失去友谊的痛苦;讲述网络交友的案例,了解学生对于网络交友的好奇或渴望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引导学生分析网络交友的利与弊,一方面训练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学生自己的经验、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加强网络交友的安全意识。2.运用准确、积极、激励、启发的教学语言。语言是思政课信息的主要载体。由于思政课的课程特点,思政课的教学语言很容易变得囿于说教而枯燥乏味,充斥着“应该”“必须”“不允许”等命令性语言,而在经过论证或被学生理解之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具有这种语言风格的德育教学要融入赏识教育便是寸步难行。因此,教师要利用幽默风趣、合理准确的教学语言传递学科知识,对于《道德与法治》中权责、法律部分的内容,准确性显得更为重要。积极的语言代表着减少负面的、贴标签的、武断专制性的语言,对于学生的进步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并用准确的、积极的语言来夸奖学生。“你认为„„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你的思考非常具有逻辑性,有很大的进步”比起“你答对了,你真棒”这样的评价反馈更加积极与准确。激励性的语言主要运用于鼓励学生需要改进的时候,学生出了错误,教师首先不是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指责或评断,而是谨慎地询问学生相关的想法,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为何会那样想、那样做。激励性的语言也可用于教师希望促进其某种品质的对象。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生命给我们带来哪些成长的礼物”,对于内向、不善于沟通的学生,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告诉大家内向的人有很多优点,同时这些内向的学生也可以大胆一些去加入班级、社团活动,学习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教育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说明了启发性的教学语言特别适合德育教学,将学生作为求知、解答的主体,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再一层层地提问,寻找学生的说法中有没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最终前后不一致的认知形成统一。除了有声语言以外,教师的身体语言也可以体现赏识教育的理念。比如在学生回答或提问时,教师要将身体稍微向学生的方向倾斜,展示自己正在认真倾听的姿态;在学生犹豫、胆怯于课堂发言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眼神注视、点头等动作来传达对学生的鼓励;教师能够正确地使用鼓掌或带动班级鼓掌以激励、奖励、活跃课堂,也是一种赏识教育。3.采取丰富、适合、创新的教学方式。赏识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教育评价的方向。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某一种教学方式已经内在地包含着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比如讲解——识记课着重评价学生是否理解、熟记概念或原则,辩论课着重评价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课堂参与度。教师要了解各种教学方式适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创新,针对不同学习风格、学习水平的学生创造实现赏识教育的课堂。如有的学生擅长表演,《道德与法治》中贴近学生个人成长的课都可以采取表演课型,为这类学生提供表现的平台,教师也就可以有根据地就其表现进行赞扬、鼓励;对于国家、法治、社会类的课题,辩论赛或演讲赛更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展现自我,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增强对思政课的兴趣,才可能在后续的学习中愿意克服困难,理解更有难度的知识,发展更高级的思维。不仅是教学的课型,平时课后的作业也可以具有多种形式,不必局限于抄写、做题的形式,比如采取小作文的形式,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批改作业就成为了师生沟通的契机。4.营造班、校、家一体的良好德育环境。赏识教育理念在学生的整体教育生活中都应该一以贯之。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思维,仅仅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不足够的,还需要课堂外大环境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班、校、家一体的良好德育环境,需要依靠班级、学校以及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在班级中,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班主任要了解学生,做好德育的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工作,若思政课老师并未担任班主任,那么要与班主任联合、配合做好德育工作的规划。学校里,所有教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身正为范,为学生树立榜样;鼓励各班各级的学生互相交流,就某一方面互相学习和借鉴,特别是高年级对低年级的带领;学校提供各种平台与机会,鼓励各类学生参与活动展现自我,促进学生自信心和潜能的发展,人格发展相对全面时自然违法违规的行为便会减少,德育在学校生活层面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最后,家庭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让家庭教育的力量与学校教育的力量形成一致的合力。教师及时与家长就学生的问题进行沟通,班级组建家长委员会,学校举行校园开放日,构建常态化稳健的家校沟通机制,对家长进行教育知识的指导,传递赏识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逸.在初中道德法治教育中融入赏识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8(22):9.

[2]王茵.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浅谈赏识教育的促进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3):183.

作者:许培生 单位:安溪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