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创新与金融结构探讨
时间:2022-01-04 09:17:02
导语:资产证券化创新与金融结构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当前时期,资产证券化创新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此种融资方式的应用能够使得商业银行进一步对市场型业务予以拓展,并保证市场主导型结构可以逐渐形成。虽然整个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但是相关的金融体系并不是非常稳定,由此可以得知,资产证券化创新、金融结构暂时并未实现良性互动。众所周知,金融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市场主导型结构成为主要方向,然而金融稳定仍旧依赖商业银行,这就使得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速度难以加快。从我们国家的现状来看,面对资产证券化创新必须要展现出较大的包容,并要完成好制度设计工作,将其功能边界予以明确,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基础上构建起可行的监管框架。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金融结构变迁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资本市场的变革逐渐兴起,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金融业务融合、资产融资证券化,在这当中,大家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资产证券化上。在美国,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是明显的,金融制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金融结构变革使得原有的金融要素重新进行整合,并对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学术界、实务界对资产证券化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然而资产证券化创新并未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相关的研究工作还需深入展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其对金融结构变迁产生的推动作用是较大的。我们国家正在推进资产证券化创新,其发展速度是较快的,对现行金融体系结构也带来一定程度影响。而要保证此项工作具有实现,必须要对资产证券化能够起到的引导作用展开深入探析,了解其具体的功能,以及对金融体系改革产生的促进作用,以期使得资产证券化可以保持稳定的发展。
一、资产证券化的创新背景: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从金融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化创新起到的作用是明显的,而要对此有确切的认知,必须要对资产证券化的整个发展历程有切实的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出现了失业率大幅增加,通货膨胀更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为了能够应对通货膨胀,美联储对基准利率进行了提升,然而这个做法必然导致市场利率随之提高。另外来说,《Q条例》对存款利率上升会产生限制作用,如此就会出现市场利率出现较大波动,但是存款利率却无法随之调整,带来的结果就是机会成本明显加大,大量的银行存款进入到资本市场当中,以期使得机会成本损失能够切实降低,这即是常说的“金融脱媒”。此种现象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存款业务会受到很大冲击,具有的市场竞争力也会变得较为低下。此外就是资本市场拥有了较强的融资能力,其在融资结构当中所处地位大幅提升,商业银行的地位则明显降低。为了能够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商业银行展开了资产证券创新,以期使得流动性能够重新盘活,进而保证地位更为稳固。然而想要实现资产证券化创新,二级市场的作用必须要充分发挥出来,这就要求信贷资产二级市场的构建应该要加强,政府中的相关机构应该扮演好投资者角色,这样可以使得商业银行真正实现资产盘活,并保证资产证券化创新能够获得更为现实的基础。在1968年,过手证券正式发行,这就标志着资产证券化创新拉开了序幕。此种模式的应用对商业银行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使得流动性困境能够切实解决,而且业务拓展也更为顺利。对创新动力予以分析可知,商业银行在对资产证券化创新予以实施时,关注点并非是盈利、规避管制,其是将流动性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对资产证券化创新予以实施后,商业银行可适当调整资产结构,使得融资困境切实消除,如此就可保证自身的发展更为稳健,并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资产证券化创新刚刚开始时,金融脱媒已经对商业银行产生较大以影响,使其业务经营受到冲击,资本市场的创新也在深入展开,其在融资结构当中所处地位得到提升,而这就导致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难以有序展开,尤其是业务空间变得较为狭小。然而资产证券化实施则使得此种情况发生改变,商业银行具有的竞争力逐渐恢复,尤其是二级市场建立起来后,市场型业务也就能够顺利开展。此种变化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市场主导型结构转变成为了主要的发展方向。
二、“银行主导型”结构向“市场主导型”结构的转变:基于资产证券化创新的思考
(一)基于市场化的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从资产证券化创新流程谈起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正在积极对市场型业务进行拓展,而资产证券化则能够提供所需的平台,而要想要保证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定要将流程创新做到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中,占比最重的是存贷款业务,当持有贷款到期之后方可带来一定的利润。此种模式的主要弊端就是流动性收益是非常少的,贷款利息则是主要的收益,所以说,传统业务带来的影响是较大的,特别是盈利渠道过于单一,而且拓展难度较大。资产证券化属于全新的业务模式,其就是要将贷款的二级市场切实建立起来,商业银行利用贷款转让就可使得流动性收益大幅增加,而且风险也能够实现转移。具体来说,由业务经营来说,采用此种模式能够促使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出现明显改变,批发性融资成为了重点,可通过多个渠道来获取流动性。从传统业务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想要获取流动性的话,唯一的途径是负债方,然而在对“发起-分销”模式予以实施后,还能够从资产方出来获取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可对贷款进行“出售”,如此就能够使得非流动性资产转变成流动性资产,由此可知,此种模式能够确保商业银行从更多的渠道中获取流动性,业务平台自然就能够真正实现拓宽目的。由盈利渠道来说,传统的是净息差模式,对此种模式进行分析可知,其对信贷资产规模的依赖度是非常高的,如果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盈利水平也就会切实提高,然而存在的弊端就是盈利来源、风险敞口显得非常集中。将“发起-分销”模式予以实施后,商业银行拥有的非流动性资产就能够获得二级市场,如此就可保证资金配置期限真正呈现出多元特征,而且市场定价目的也能够切实达成,价差盈利成为主要的模式。在对此种模式加以运用后,商业银行的角色出现了转变,信贷资产在这里处于中转状态,商业银行通过价差就能够实现获益目的,由此可知,这种模式能够使得商业银行拥有的盈利模式更为多元。由风险管理角度来说,传统模式属于跨期分担机制,简单来说,资本金、存款人、拨备覆盖率、损失准备金均属于分担主体,大部分的风险都由商业银行来进行承担,因此说,信贷资产的监管必须要予以加强,除此以外,资本金或是准备金的计提也要做到位,这样可以使得可能出现的风险能够有效解决。
(二)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空间的压缩:一种新型市场化融资中介
从理论角度来说,商业银行具有的核心功能为资金融通,传统业务模式则能够确保这个功能切实展现出来。商业银行在对资产证券化予以实施时,切实展开创新能够保证自身地位更加的稳固,而且可以保证市场型业务在更大的空间中发展。经过长时间发展之后,资产证券化有了明显的转变,其呈现出独立性、实体化,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明显的挤压,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资产证券化本就是市场型融资中介,其具有的核心功能和商业银行是大致相同的,而且业务细节同样相似。比方说,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短期存款来实现融资目的,然而在创新持续展开之际,市场融资工具出现明显的变化,主要呈现出短期化特征,这就使得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这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冲击是非常大的。由资金用途这个角度来说,商业银行在展开资金配置时的依据是信贷资产,或是实体资金投入,这些方式和商业银行开展的信贷业务在本质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三、结束语
由上可知,资产证券化创新能够使得商业银行顺利对市场型业务进行拓展,并对相关业务产生直接影响,使得市场主导型结构逐渐构建起来,如此可以使得金融效率有明显的提升,然而金融体系却无法保证是非常稳定的。为了使得金融稳定能够得到有效维护,商业银行可以将传统融资进一步加强,必须要将市场主导型结构切实建立起来,相关人员要对此发展趋势有正确的认知,尤其要保证商业银行具有的主导作用真正展现出来,同时要将监管切实做到位。从融资中介的角度来说,资产证券化必然是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且其功能发挥边界可以更加清晰的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佳.金融结构变迁与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影响机制及经验证据[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9,34(01):67-82.
[2]李佳.资产证券化创新视角下的金融结构变迁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30(05):72-82.
[3]黄晓卫.金融市场结构平衡与优化:资产证券化的创新[J].商业研究,2005(15):171-173.
[4]刘鹭.论资产证券化与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J].苏州大学学报,2003(02):37-40.
作者:曹晗曦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 上一篇:金融电子化对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应用
- 下一篇:嵌入式计算机在电力设备监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