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证券业务风险监管
时间:2022-07-02 04:53:39
导语:谈论证券业务风险监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本次欧债危机严重扰乱了全球金融秩序,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创,在这种背景下研究风险管理在证券公司的发展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一、证券公司风险来源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很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如,金福寿(1999)从业务种类角度出发把风险分为证券承销风险,重组并购风险,自营业务风险,经纪业务风险,业务创新风险,管理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张鸿羽、彭中明等(2000)认为,中国证券公司风险来源主要有:行业特点构成的风险因素;市场要素不成熟构成的风险因素;证券公司经营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以及证券行业本身的高风险特征构成的风险;政策性因素、业务广度狭窄、外部约束弱化等构成的风险。杨鸿(2001)指出券商的资产特性和业务特征决定了券商所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是市场风险。姜国芳(2000)年指出,证券公司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财务风险和证券公司经营行为风险。宋光辉(2000)认为,证券公司风险主要来源于资产流动性业务定位、人员流动、信息管理和制度执行等方面。毕秋香、何荣天(2002)按照证券公司风险来源的特征将证券公司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大类。帅宁(2005)认为控制权性质构成不合理、内部权利制衡机制缺失、缺乏必要的控制权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监督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失控的主要原因。肖新华、刘冬荣(2009)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为着眼点,分析得出由于宏观经济环境,政府的制度政策及证券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等各方面因素使其面临着政策法律风险、证券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操作风险、交易方式风险、决策风险等六大类风险。谢胜强等(2009)以2002年8月至2006年12月间南方证券等39家券商违规事实为样本,运用因子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证券公司真实发展历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量化成历史因子、人物因子、监管因子、投资风险因子、治理缺失因子、盈利缺失因子和融资路径因子等七大因子,从而得出风险的来源。李子煜(2009)认为,随着业务的发展,证券公司的发行风险可以细化为等待风险、定价风险和促销风险涉及信息安全、知识产权、隐私权、数字签字和认证等许多法律问题的新兴风险。
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与治理的相关研究
曾欣(2000)运用委托-理论分析了证券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缺陷,认为在内部风险控制方面除建立法人所有权、股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的运作机制外,还应在激励机制方面引入经理层预期报酬激励机制。针对这一问题,刘增学、张欣(2002)认为证券公司应建立股权激励模式以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而祝雪茄,崔新园(2003)通过研究发现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起步较晚,在制度建设上还存在着管理理念未立足于公司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等问题,亟待加强和完善,提出了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等建议。孟焰、孙丽虹(2004)则结合我国证券公司在经营上暴露出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健全、缺乏现代企业三权分立的管理监督机制等问题,提出了应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强化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控组织等对策建议。陈共炎(2004)提出证券公司存在经营管理重点错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无视政策及市场风险违法违规操作等问题,并提出了应培育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和加快公司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若干建议。赵玉华(2004)探讨了HACCP(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对证券公司基本业务中的操作结算风险、技术风险、内部失控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王学峰(2007)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阴秀生(2008)从新的视角出发,他认为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证券公司金融资产业务由单一的证券买卖向复杂金融资产转移业务发展,金融资产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的变化以及业务多元化使得证券公司风险结构更加复杂化。在新会计准则条件下通过对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中金融资产分类以及资产和收益的确认和计量可以比较有效地反映证券公司风险资产组合管理业绩。岳云飞、党君鹏(2009)从两方面分析了这一问题。
1.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于经纪、承销、自营三大传统业务领域,业务内容趋同,尚未形成适当分工,应在以后的发展中应依靠依靠多样化的业务经营,有效分散风险。
2.很多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往往伴随着更高的风险,因此应该严格控制自营业务占总资产的比重,扩大中间业务所占的比重,控制好投资比重争取以相对较小的风险获取较大的盈利。史明坤(2010)认为应促进金融理论和IT技术的应用,将国际证监会组织的资本充足率、框架模型、VaR模型、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方法等广泛应用到我国证券公司中。并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依托原有的信息平台,建立风险控制平台,实行远程实时风险监控,以防范风险和加强内部控制从而建构一个科学有效、功能齐备的综合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刘增学(2010)指出在努力推动业务发展时,要控制好各项业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也就是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公司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好内部控制。
三、证券公司风险预警指标及系统的相关研究
景睿(2000)采用模糊数学中综合评价的最大贴近度法对其所建立的证券公司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并提出了具体的预警方法。刘增学等(2004)构建了证券公司风险预警指标监控表,期望各证券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系数及风险预警总系数,以建立更为有效的风险控制预警监控体系。杨丽敏等(2006)运用基于数值优化的方法(L-M算法),构建了投资银行风险预警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对检验样本进行了预测判别,结果显示出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投资银行风险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封思贤(2006)设计了一套反映证券公司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该预警体系预先设定风险的4种状态,根据其提供的方法可计算出各项风险指标的分数值和公司整体风险的分数值,然后对照预先确定的风险状况表,就能清楚知道公司的风险状况处于什么等级,主要是哪些指标风险较大,因而就能及时进行风险控制。南凤兰(2007)在方法论上进行大胆探索,创设了灰色模糊马尔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并以此对证券公司的未来风险状态进行预测。但只是一种方法的探索,其在文献最后对该方法的运用提出了研究展望。俞时权、胡翠华(2008)通过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业务、技术问题分析,给出了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的雷达网状图,提出了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BI系统设计框架,并对系统建设中数据格式的标准化、逻辑模型设计、自适应性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武昊威(2010)指出1.由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外部效应,证券公司的安全性也是一种公共产品,证券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必须接受外部监督。2.证券公司有可能在内部盈利动机的驱动和外部市场竞争压力的迫使下承担过大的风险,这样,需要来自于外部的力量对证券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约束。他从这两点出发,建立层次分明的外部监管体系。尹蘅(2010)分析了发兴银行交易员科维尔交易欺诈的案例,该银行在发现苗头后迅速采取了系列措施,并在发现巨亏后,迅速成立了应急小组,并做好了与政府监管机构的及时沟通汇报。同时,迅速成立专案调查小组,树立公开、透明的形象,避免出现投资者恐慌。对我国的证券公司而言,应当建立风险管理的应急措施,以便在出现风险时能够有效地应对。
- 上一篇:大学英美文学教改研究
- 下一篇:老干局离退休制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