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镇土地证券化
时间:2022-04-19 03:41:00
导语:浅谈乡镇土地证券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9世纪70年代,资产证券化交易起源于美国,如今它已逐渐成为一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并得到迅猛发展。土地证券化的金融创新产品就是在此活跃的资本市场之上应运而生的。
一、资产证券化和土地证券化的基本涵义
所谓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是指金融机构将非标准化的贷款资产集中起来,组成资产集合,然后再将集合的资产细分为标准化的可转让的证券资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原本缺乏流动性的(或者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通过整合或重组转换成为具有相同金额、相同期限和相同收益的金融工具,使其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
土地是市场经济中缺乏流动性的稀缺经济资源,但人们认为土地也是适合资产证券化的。日本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在他所著的《土地经济学》中指出:“土地证券化就是把土地(或者对土地的出租)能够得到的收益,作为担保(抵押品)发行证券,然后把这些证券卖掉。”在国内,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为前提,有学者将土地证券化定义为:以土地收益作为担保发行证券,是在不丧失土地产权的前提下,利用证券市场的功能,将不可移动、难以分割、不适合小规模投资的土地转化成可以流动的金融资产;或者解释为把承包土地的权利或者承包土地所能够得到的收益转变成为资本市场上可销售和可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
由此可见,土地证券化(LandSecuritization)通常被理解为以证券(或金融市场上可流通的金融产品)形式进行融资,具体是指设计一种满足资金供需双方要求的金融工具,使资金需求者及时获得所需资金,资金供给者藉此获得合理报酬的资金融通过程。简言之,就是以土地收益或土地贷款作为担保发行证券的过程。它旨在可以将价值量大的土地资产流动化、细分化,在不丧失土地产权的前提下将其证券化,并利用证券市场的功能使土地资本大众化和经营专业化。从土地证券化的原理来看,它集中体现了现财思想的创新。一般来说,土地证券化有两个侧面:一是作为资金筹措手段,产生全新的融资方式,它吸收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优点,是一种非负债型融资;二是作为资产运用手段,克服土地由于单位价值量大、不可移动、不可分割,对于小规模投资者来说难以购买流动性差的缺点,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农村土地证券化的分类及其基本流程
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按照产生现金流的证券化资产的类型不同,将资产证券化分为抵押贷款证券化(Mortgage-BackedSecuritization,简称MBS)和资产支持证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简称ABS)两大类。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基础资产是抵押贷款,而后者的基础资产是除抵押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
因为土地证券化是由资产证券化的原理发展而来,所以土地证券化根据上述分类方法,也可以分为土地抵押贷款债权证券化和土地资产支持证券化。具体来说,在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大前提下,土地抵押贷款债权证券化指金融机构或中介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将特定的土地抵押贷款(农地的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债权进行转让,由专门的证券发行机构加以包装组合,以金融债权资产为担保,设计、发行证券的过程。土地资产支持证券化是指土地开发经营机构或组织(主要是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者)直接将缺乏流动性的项目资产(土地能够获得的未来收益)转换为在资本市场上可以出售的有价证券的过程,如常见的发行土地债券、土地股票等。
概括地讲,以农民将土地使用权抵押给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或农民企业把土地未来收益整合成项目资产为基础,就能够进行完整的土地证券化融资。同资产证券化一样,土地证券化的基本流程是:发起人(主要是商业银行或农业企业)将证券化资产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或者由SPV主动购买可证券化的资产,然后SPV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池(AssetsPool),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
三、农村土地证券化的优越性分析
土地证券化作为一项创新的农村金融制度,其优越性显而易见。它对推进我国农业制度改革变迁,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具有远大而现实的意义。
(一)活跃土地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土地的位置固定性、质量差异性和供给有限性决定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体系,构建农地灵活的流转机制,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土地作为一种市场重要的生产要素,实现农村土地证券化后,土地资源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不仅仅活跃了土地市场,还可以在市场调节作用下得到优化配置。
(二)降低土地经营风险,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农村土地证券化关键在于通过证券化金融中介机构,将社会上非农经营者的大量资金筹集投入到资金匮乏的农业生产上,不仅达到了拓宽农业生产的筹资渠道,同时还为社会的投资者设计了另一独特投资对象,即农村土地证券。还有,土地经营者和土地证券投资者的高风险借助于资产证券的组合、优化,自然得到分散,一方面使土地经营者的收入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使土地证券受到更多投资者的青睐。
(三)统筹安排各类农业用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
实现土地证券化过程的前提条件中包括农业企业的大量出现。农业企业必然会做农业土地整理工作,要归并零散地块、整理中低产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改良土壤,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进一步实现土地规模经济效应,以保证未来收益的获得。这样,最终这些工作有计划地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农业用地,不但为土地证券化做好基本准备工作,而且推进了合理耕作和采用先进技术的集约经营管理,自然成为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四)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资源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土地资源零散分布,以家庭为主体的分散承包经营,明显与统一的、规模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营无法相比。通过土地证券化发挥土地规模经营的经济效应,改变土地的粗放经营方式,使其向适宜的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对提高农村现有土地资源利用率显然有巨大的挖掘潜力。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谋求获得土地的最佳经济效益,不仅能弥补国家财政支农不足造成的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的缺陷,而且达到了保护耕地资源的目的。
(五)稳定农民收入,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
农村土地资产证券化通过把农民的土地资产转换成有固定收益的证券化资产,使农民从中获得了有保障的稳定资金收入。这一部分固定资金收入避免了农民因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客观因素带来的风险,也减少了由于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和技术能力不足等因素带来的损失。
另外,农村土地证券化是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发展一条捷径,不但可以培养农业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建立农村土地金融机构;还可以提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加速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 上一篇:诠释禁电的公共政策周期分析
- 下一篇: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