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探讨

时间:2022-09-12 08:51:42

导语: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探讨

摘要:近年来,我国证券行业迅速扩张,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的竞争也在加剧。文章从分析我国证券业和证券公司的发展和现状出发,借助波特五力模型进行行业竞争结构分析。通过分析和评价证券公司的竞争力,提出提高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证券公司;现状;行业竞争结构;竞争力;对策

1我国证券业和证券公司的发展现状

我国证券业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2年证监会成立,标志着证券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范围,全国性市场由此开始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中国证券市场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中最重要的中介机构,在我国主要从事证券买卖、证券承销与保荐、财务顾问、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和证券投资收益等业务,与整个证券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25家证券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751.55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2447.63亿元,124家公司实现盈利。但是与国外市场相比,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证券行业本身还是券商、上市公司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2我国证券公司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波特五力模型,他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分别为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和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五种力量综合影响产业的吸引力及现有企业竞争战略决策。本文主要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对证券业的行业竞争结构和竞争现状进行分析。依据以上原理,我国证券行业构建行业竞争结构模型图如下图所示。

2.1新进入者的威胁

进入壁垒是新进入企业与在位企业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在不同行业情况有所不同。对于国内证券公司而言,其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行业准入管制、资本进入壁垒和人才壁垒三个方面。为防范金融风险,证券行业在我国受到严格的准入管制。我国证券行业有严格的监管制度,《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证券公司的设立及开展相关业务的条件。《证券法》对证券公司的设立和相关业务经营范围有明确的注册资本规定,证券公司必须具有规定的资本规模才能从事相应的业务,业务规模与净资本直接挂钩。巨大的资金投入构成证券行业的初始进入壁垒。证券公司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证券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高层次、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法律法规要求其从业人员应当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对于从事证券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证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均要求取得相应资格。从以上分析可见,我国证券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强。但外资券商通过合资形式进入我国证券行业,合资券商不断扩员,国外证券公司凭借其良好的信誉、先进的管理方式、灵活的机制和完善的业务品种等优势必将对国内证券公司构成巨大威胁。[1]

2.2买方议价能力

具有投资需要的投资者以及具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是证券公司最主要的客户群体,可看作证券公司的“买方”。首先表现为投资者的议价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券商数量不断增加,行业竞争加剧,同质化服务现象严重,形成买方市场,投资者可选择的余地增加,议价能力也随之提高,其中以机构投资者表现更为突出。随着各种限制政策的逐步放开以及理财观念的不断增强,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在日渐扩大。这些机构投资者往往手握大量的资金,能给证券公司带来巨大的交易量和佣金贡献,因此,此类投资都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除此之外,银行、保险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买方的议价能力。其次表现为优质融资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强。优质企业属于稀缺资源,优质企业的PO项目可以同时被多家券商盯上,自然而然企业的议价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2.3行业内部券商之间的竞争

影响行业内部券商之间竞争的因素主要有证券公司数目、产品差异程度和市场集中度。一般而言,行业内证券公司数量越多,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小、市场集中度越低,竞争越激烈。目前,证券行业券商数量呈递增趋势,过小的市场容纳过多的证券公司,导致恶性竞争现象。同时,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产品或服务的同质化严重,交易品种单一、业务结构雷同,竞争形式单一,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市场集中度的角度来看,证券营业部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营业部较少,证券公司的市场集中度逐年上升,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业绩优良的证券公司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行业内部券商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

2.4供应商议价能力

证券公司主要供应商有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软件提供商。交易所和中登公司既是证券行业的监管机构,同时又是证券公司开展业务所需的交易平台、交易规则、账户体系的提供者,因为可以把它们看作证券行业的供方。两者是具有一定性质的政府机构,进入壁垒高、垄断性强,因此议价能力强;针对软件提供商,该行业的企业相对较少,很容易形成卖方市场,因此它们的议价实力也较强。

2.5替代品的威胁

证券行业的替代品威胁主要来源于基金公司、商业银行,以及信托与保险业。可以将替代品归结为两大类:一是金融产品与服务,包括各类基金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二是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信贷、信托类产品的融资会影响券商的承销业务。首先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威胁。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创新产品和大量存在的私募基金,在不断丰富广大投资者理财需求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挤压了证券资产管理业务。银行存款在承担小风险的情况下还可以享受稳定的利息收益,尤其对于风险回避者来说,吸引力巨大,对券商的经济业务影响较大。其次表现为间接融资的挤压。企业为获得融资,既可以是采用诸如银行贷款类的间接融资,亦可以是采用股票、债券发行类的直接融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然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由此可见,银行信贷融资对股票、债券融资的替代作用将影响到证券业的投行业务。银行贷款类的间接融资条件相对宽松,而直接融资门槛较高且额度受限。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直接融资的市场份额。

3证券公司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从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证券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但是由于券商数目的持续增加,形成了买方市场,客户议价能力强,加之投资、融资的替代品威胁较大,国外证券公司竞争力强。总之,我国证券公司整体竞争力并不强,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能力低、创新发展不足、人才资源匮乏和企业文化发展不健全四个方面。因此,我国证券业必须在资本融资能力、业务创新能力、服务营销能力、研发学习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提升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对策

4.1健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一方面,证券公司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治理结构,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内部会计制度保证资金安全,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应加强内控机制,设立一个多层次的风险防控系统和合理的风险管理程序,制定各项业务的风险预警标准,培养和引进专业人员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通过多线负责制,并结合计算机网络,确保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和风险控制小组之间的有效联系、监控活动的高效运作。[3]4.2推进我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创新是证券公司发展强大的必由之路,券商可通过金融创新,不断拓展业务和市场,增强风险控制能力。这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制度创新,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实现中国金融与国际金融的接轨;二是产品创新,通过开发新产品和金融衍生品满足市场需求;三是业务创新,结合产品创新并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自己的业务品牌,提高自身影响力;四是组织创新,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关系,精简机构,提高公司整体的营运效率;五是营销创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4.3加强人才培养和管控

证券业作为具有“脑密集”特征的行业,归根到底是高素质智力人才的竞争,人才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券商的普遍认同,人才优势无疑是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基础。首先,券商应完善用人机制和留人机制,吸引高端人才的进入。其次,通过拓展人才招聘渠道、加强人才培训和选拔、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扩充和完善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再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员工的研发创新兴趣,提高公司整体的科研创新能力。最后,通过完善奖惩机制,并对员工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使员工贡献与报酬相一致,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合理管控。

4.4培养优质的企业文化

在我国,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强竞争能力。[4]构建具有时代气息和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营造融洽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树立长期经营的思想;二是树立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公司形象,吸引客户资源;三是完善管理理念,培养管理风格,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公司的理念和精神恰好可以通过员工行为传递给客户。

作者:付舒涵 夏冉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郜亮亮,涂三勤.加入WTO后我国证券业的挑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5):22-23.

[2]武飞.中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及管理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3(4):116-123.

[3]何学松.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4]张华.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