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证券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4 02:36: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证券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证券论文

刑事风险金融证券论文

一、金融犯罪的发展趋势与新特征

此类犯罪会关联到不特定的普通百姓和散户股民,案犯充分利用被害人对于金融市场的不了解,许以高额回报或即刻可见的既得利益,造成了项目可预期高额利润的假象,诱使被害人上钩并自愿将自己的全部资金或者一生的积蓄提供给了案犯,待案发后,案犯早已不知去向,被害人损失惨重,不是倾家荡产就是因此丧命,不仅造成了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使整个社会出现了新的不稳定因素。由于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作案人能够跨领域串联、波及其他领域,导致关联犯罪伴随发生,对金融市场正常秩序破坏严重,危害结果向其他领域延伸与扩大的趋势造成了更大的社会危害。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此类案件发案率高、手段隐蔽、牵涉面广,多数案件都是跨地域甚至是跨国犯罪,造成了案件在查处过程中证据难以获取、一案待破新案又发、办案周期长等新特征。

二、金融犯罪案件高发的现实原因

(一)犯罪主体因素。从近几年的案件分析,犯罪主体已经、并将继续呈现职业化、组织化和犯罪智能化的特点,高知、高智犯罪是其突出特征。1.犯罪主体具有充分的专业优势金融犯罪的主体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且均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有些案件的主犯还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者专业研究资历,通常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是网络高手,他们非常熟悉金融活动的具体环节和操作方式,也具有钻研金融、证券业务及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的能力,对金融市场的机遇与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一旦这些掌握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人聚集到一起,就会形成数人参与、内外勾结、组织严密、长期筹划、行动隐秘的团伙犯罪,使得他们的犯罪行为呈现出各环节相互配合、资金转移手段多样、便捷,销毁证据迅速、彻底的特点。2.犯罪主体的心理诱因长期从事金融工作让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对金钱具有强烈的欲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形成了博弈好胜的心理。金融行业是具有高风险、高利润的投机事业,从业人员存在着侥幸心理,对于金融犯罪的罪责感较轻。在高回报的利益驱使之下,从业人员一旦心存侥幸无法坚守职业道德,就会选择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冒险挑战法律底线,甚至是完全无视法律的规定。(二)客观原因。1.外部经济环境层面。经济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当前新旧经济体制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矛盾。与此同时经济形势不断向好的发展态势、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年上涨、广大人民群众理财观念的转变,让更多人愿意选择投资金融市场。但是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普通群众,有一大部分对于投资风险全然不知,完全没有风险意识,只关注投资回报率,并错误地认为凡是投资就必然会有收益。通过对被害人一方的分析,笔者意识到多数被害人是贪图短期高额回报,严重缺乏依规操作的行为习惯和风险防范意识,守法意识淡薄,缺乏专业经验但又急于不劳而获,所以其被害有一定的必然性。2.金融从业人员的思维惯性。金融人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是以逐利为首要任务的思维模式,通常金融人习惯于用别人的财产创造利益最大化。他们没有专款专用的意识,更多的时候是强调用别人的资本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创造出增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鸡生蛋”,他们认为这所有的收益都是他们的智力成果,而且收益越大、获利越多就越能体现金融人的能力与存在的价值,根本没有民法中物的所有权归属的概念。表面上财产所有人并没有遭受任何损失,因为他们拿到了利息或者是金融产品收益并不会追问用他们的钱是怎么获得的收益、到底获得了多少收益、这些收益究竟应该归属于谁,究其原因就是资本的所有者不具有金融专业知识。

三、我国现行法律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相关法律条文对同领域、同一概念规定的口径不一致。1.《刑法》条文中规定不明确《刑法》条文中并未对“内幕信息”、“未公开信息”的具体范围以列举的方式做明确界定。司法实践中对于“内幕信息”的认定范围是参照《证券法》第75条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予以把握的。但这对于没有证券、期货专业知识的普通公民而言,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是经验极有可能出现“误打误撞”或因过失而造成金融秩序被扰乱的情况,而对于执法者也可能要面对难以确定当事人主观方面的问题,如果对具有扰乱金融秩序行为的所有公民一概进行刑事苛责,实则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和被告利益最大化的宗旨。2.《刑法》与《证券法》等金融领域专门法规定有差异在我国,《刑法》第180条、《证券法》第75条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均规定了“内幕信息重要性”的要件,但三者在表述上又有所差别。根据《证券法》第75条和67条的规定,有19种必然属于“重要信息”且符合《刑法》“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要求,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对于内幕交易行为对证券、期货市场交易价格是否有重大影响并无具体要求。(二)对于专业领域的核心问题规定不清晰、不明确甚至没有进行规定。1.对于专业术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如果说《证券法》第75条件“内幕信息”通过列举的方式确定为19情种况尚且能够算是清楚明确,那么在《刑法》第180条第1款中用到了“有重大影响的信息”、第3款用到了“内幕信息”、第4款用到了“其他未公开的信息”先后共出现了三个概念,第182条用到了“信息优势”。但是,无论是《刑法》,还是《证券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法规,都没有对此进行区分,这就让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如何把握出现了困难。(1)关于“未公开信息”的界定问题。“未公开信息”无论是我国法律及金融行业相关行政法规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的概念。《证券法》第75条规定将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经营、财务或者对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定义为“内幕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广义的“未公开信息”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内幕信息”。(2)关于信息的“重要性”界定。关于信息的“重要性”,有的学者也愿意称其为“价格敏感性”,目前我国法律规定了“内幕信息重要性”的要件,而且在《证券法》第75条、《刑法》第180条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均将这一要件作为认定内幕信息的条件,对证券、期货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必定是重大信息。但是,“重要信息”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有“重大影响的信息”。(3)关于“信息优势”的界定。《刑法》第182条规定了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其中把“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持仓优势”、“信息优势”统称为资源优势。笔者认为,在此情境下“信息优势”不应等同于“未公开信息”,且此罪中的“信息优势”其外延和内涵远比“内幕信息”要宽泛的多,在一个决策从形成到公开、再到广泛传播开来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在此期间任何与证券、期货交易有关的信息甚至是国家出台的政策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优势,我们都可以将其界定为“信息优势”。2.立法中对于在实践环节如何把握时间节点这一问题上未考虑到证券行业的特殊性(1)关于“内幕信息敏感期”的起始时间需要进一步明确。根据2011年10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之后简称为《内幕交易犯罪解释》)第5条之规定:“内幕信息敏感期,是指内幕信息自形成至公开的期间”,“内幕信息敏感期”开始于内幕信息的形成终止于公开。笔者注意到,内幕信息的形成大多要经过反复商讨,其间不同的内幕信息潜在知情人介入事项的时间早晚不尽相同。如果以内幕信息正式形成作为敏感期的开始,对于信息形成当日才介入的人员明显不具有公平性,在此前已介入决策的人员就应当具有“先前的保密义务”,其义务的“敏感期”就应当前置自首次知悉、参与决策时开始。(2)对于公开多久之后才能被视为“信息已公开”应当做明确规定。目前我国证券、期货相关法律对于内幕信息公开多久后才能被视为公开并没有专门的规定。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公布”是以有关信息和文件刊登在中国证监会制定的报刊为准,并需要同时置于发行人及其证券承销机构的营业地和证交所供投资人查阅。笔者认为,即便满足上述条件,该“内幕信息”何时真正被市场消化并作出反应却难以确定。(三)对于金融犯罪中某些罪名的定罪量刑缺乏明确的数额标准。我国的刑法在金融犯罪的规定中大都规定了单位犯,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金融犯罪都可以是单位犯。但是,具体的立法却没有对单位金融犯罪的数额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甚至连相关司法解释都没有,造成了各地法院在司法实践定罪量刑过程中无法形成统一标标准,于是出现同样的行为造成同样的社会危害性却判罚不一致。同时,对于共同犯罪各犯罪成员也缺乏量刑数额标准。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的金融证券专业论文

一、人才需求情况

通过对山东省金融行业企业的调研,笔者发现,目前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金字塔”式结构,对一线客户服务或业务操作型人才的需求要远远大于管理决策型的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管理决策型岗位(如金融分析师、基金经理、证券经纪人、保险精算师、投资管理人)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学历层次和较高的个人素质,一般要求本科生以上学历层次,或具有行业或岗位较长时间的从业经历的人才,由于履行管理研发职责,相应岗位设置较少。

而基层业务操作类以及客户服务类岗位(银行大堂经理、证券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经纪人等)由于直接面向客户,需求量巨大,这些岗位往往要求具备相应的从业证书和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高职学生即可胜任。在调查中发现,针对基层业务操作类以及客户服务类岗位,许多单位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由于经过院校专业培养,实践能力强,毕业可以直接上岗且相对于本科生择业流动性强,高职学生更加踏实肯干,因此金融企业在招聘此类岗位时更倾向于获得从业资格的高职毕业生。

二、“课岗对接、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金融与证券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通过对金融行业企业调研分析,确定培养能够在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各类投资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证券经纪人、客户服务岗、理财顾问岗等岗位(群)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炼出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根据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并结合考证需要,进而形成基于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应岗位典型业务工作流程的“课岗对接、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三、结语

查看全文

证券公司组织结构探究论文

一.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有关问题

1.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类别问题

根据中美、中欧签署的关于中国加入WTO减让条款,在中国加入后3年内,允许外国证券公司设立合营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1/3。合营公司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从事A股的承销,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这意味着,从合营公司的业务范围来看,将不同于我国现有的法律对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的业务规定。《证券法》第119条规定,国家对证券公司实行分类管理,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并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其分类颁发业务许可证。

从中外合营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看,难以确定其分类与归属。笔者认为,应当将中外合营证券公司归类为综合类证券公司。主要有以下理由。

《证券法》对于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的划分,主要依据两点,一是资本金规模,综合类最低为五亿元人民币,经纪类最低为五千万元人民币。二是业务范围,经纪类证券公司只能够从事经纪业务,且公司名称中必须包含“经纪”字样。而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从事经纪、承销、自营等多种业务。从业务范围来看,是否只从事证券经纪业务是区分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的重要标准。

从中外合营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看,虽不能从事A股的经纪与自营,但可从事B股及H股的承销、交易等业务。其从事的业务范围,要大于经纪类证券公司。而且,随着加入WTO后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原则的实施,中外合营公司的A股的业务也将纳入其可从事的业务范围。因此,从现在和长远来看,中外合营证券公司应当归属于综合类证券公司。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合同论文

【内容提要】

卖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____经卖买双方友好协商一致同意成交下列商品,订立条款如下,共同遵守:1.商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规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分类

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行业经济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国债研究发展战略税收理论税务研讨财政税收财政政策财税法规财政研究金融研究证券金融证券投资债务市场地方战略银行管理公司研究经济学理论保险学西方经济经济贸易保险信托计量经济财务分析期货市场

卖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

查看全文

保险业资本市场创新管理论文

“保险证券化”可以定义为保险公司通过创立和发行金融证券,将承保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的过程。保险证券化的过程包括两个要素:(1)将承保现金流转化为可买卖的金融证券;(2)通过证券交易,将承保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第一个要素称为“金融工程”,即将现金流打包或分类,包装成新的不同类型的金融证券,这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已非常普遍,例如零息国债有担保低押契约。保险证券化的第二个要素包括所交易风险的最终接受方。同样是承保风险的转移,保险证券化与再保险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买卖特定的金融证券,保险公司将承保风险转移给更广阔的资本市场而不是再保险公司,而这些证券的现金流或者回报通常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承保经验。例如对在交易所交易的巨灾期权,期权的回报取决于一段特定时期内保险行业是否发生足够数量的巨灾损失;而对于巨灾债券,向投资者支付利息和/或本金则取决于保险事件是否发生,这个保险事件可以基于某个行业指标、发行债券的保险公司的巨灾损失水平或者其他触发事件。

保险风险证券化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保险业承保能力不足和市场投资愿望强烈两个原因。一方面,巨灾风险威胁着产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另一方面,全球保险市场可承受的巨灾上限仅占国际资本市场市值的1%至2%,因此不会对证券市场的波动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当巨灾损失对产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构成巨大威胁时,资本市场却能比较轻松自如地来应付。除了解决保险业保费过高与承保能量不足之问题外,巨灾风险证券化也让投资者获得了新的产品。因为巨灾风险和其他投资标的的关联性较低,可分散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风险,自然能够吸引追求多样化投资组合的投资者参与到风险转移的行列,透过风险分散机制,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在资本市场投资巨灾风险的强烈愿望下,保险证券化产品便应运而生,陆续出现了巨灾债券、巨灾期权、巨灾期货、寿险风险债券等新型投资产品。

一、产险巨灾风险的证券化

保险证券化起源于巨灾风险,经过20多年的发展,保险证券化产品虽然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形式,但迄今为止,仍有一半的保险证券化交易涉及巨灾债券。产险巨灾险的证券化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1.巨灾债券

巨灾债券是通过发行收益与指定的巨灾损失相连结的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债券合同一般规定,如果在约定期限内发生指定的巨灾,且损失超过事先约定的限额,则债券持有人就会损失或延期获得债券的部分或全部利息和/或本金,而发行债券的保险公司或再保险人获得相应的资金,用于赔付超过限额的损失;如果巨灾没有发生或者巨灾损失没有超过该限额,则证券投资者就会按照约定的较高的利率(通常高于无风险利率,如美国国债息率)收回本金利息,作为使用其资金和承担相应承保风险的补偿。

查看全文

商业经济期刊什么档次

目前根据期刊的主办单位上来说将期刊主要划分为: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类期刊等层次。不同的层次主要是针对于当前专业职称评审等级来要求的。对于你应该怎样来进行论文的撰写、论文的投稿等这些方面来说都是大家要掌握的主要方面。

一、商业经济期刊属于什么档次

对于当前的商业经济来说,杂志是国家级期刊。目前杂志是由黑龙江省商务厅主管、黑龙江省商业经济研究所、黑龙江省商业经济学会承办的经济类国家级期刊。

二、商业经济期刊征收要求

商业经济期刊目前主要征收有关:经济理论、改革探索、财经纵横、经营管理、营销策略、金融证券、国际贸易、工作研究等等,这些方面的事项,因此有关这些方面的论文大家都可以来本杂志上进行投稿发表。

三、商业经济期刊投稿要求

查看全文

老年人证券投资现状及发展态势

摘要:证券是当前重要的理财产品,伴随着老龄化的进程,老年人证券投资日益引起关注。文章根据相关证券统计数据,对老年人的证券投资参与现状、潜在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老年人属于证券投资中的弱势群体,管理部门可以探索成立老年人金融保护办公室,高风险证券产品应对老年人实行更为严格的准入制度,老年人自身要防范风险,重视本金的安全,加强证券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老龄化;证券投资;政策建议

2005年和2014年启动的两波牛市,极大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证券已经是目前理财不可忽视的品种。伴随着老龄化纵深发展及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投资证券的老年人日益增加,早在20世纪末,有学者将金融需求作为十大老年产业之一(顾大男,1999)。老年人对证券市场的参与,增加了证券市场的资金,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成鲜,2003)。有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股市价格波动存在显著影响(楼当,2006)。从生命周期视角来看,随着投资者年龄的增加,其风险规避意愿更加强烈,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参与证券投资规避风险的意愿将会更加强烈(任婷婷,2013)。在持续的老龄化背景下,本文对老年人证券投资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并从老年人证券投资特点、风险管理、老年证券管理维度等进行深入探讨。

一、老年人证券投资参与状况

(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自2000年开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尤其受20世纪50、60年代人口生育高峰的影响(王士娟,2010),老龄化程度持续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及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见表-1),人口老龄化呈纵深发展态势,2008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为13.26%,2014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则高达15.5%,相比较2008年上升了3.5个百分点,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高出2.24个百分点。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龄化是很多国家面临的现象,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芬兰、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老龄化,很多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由于基数庞大及未富先老等特点,我国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应对人口老龄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了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包括了老年金融服务在内的养老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在金融证券领域,老年群体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老年金融证券服务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查看全文

交易基本制度规制论文

[摘要]我国2005年修订的《证券法》对信用交易打开了闸门,但仅仅是信用交易的“开口法”,《证券法》没有对信用交易的基本制度作出规定,对信用交易的规制完全交给行政法规或规章,导致对信用交易规制的制度效力低下,不能有效地规制信用交易。为了我国证券信用交易的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应该完善我国的《证券法》,对信用交易的各项基本制度进行规定。

[关键词]《证券法》;信用交易;证券基本法;完善

一、信用交易的基本制度

在资本证券市场上,对证券信用交易有不同的理解。台湾学者余雪明认为信用交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论文广义上包括买卖双方相互给与之信用(定期结算交易);证券商给与客户之贷款贷券信用(美国之margintrading,shortselling);由银行贷款顾客从事margintrading或给予以证券为担保之贷款,乃至证券买卖之选择权(options)。狭义则只指上述证券商及银行之贷款贷券业务[1](P237)。我国学者厉以宁认为“信用交易,又称保证金交易或店头交易,它是指客户借款购买证券或者借进证券出售的行为,是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的结合,即证券交易所经纪人之间采用现货交易(当日交割),客户与经纪人订立委托买卖契约,委托经纪人贷

款买进(融资)或贷券卖出(融券),事后客户偿还经纪人的贷款或价款”[2](225)。显然,厉以宁认为的信用交易包含在台湾学者余雪明的广义说内,本篇采取广义说法:信用交易包括证券商对客户的贷款贷券信用和银行对证券商的贷款贷券业务。

所以,证券信用交易的基本制度包括:第一,保证金制度。当客户自有券款不足时,客户向券商融资融券。券商向客户融资融券的多少,由保证金的比例决定。第二,对“券商授信”模式制度。当券商的券款不足时,券商向其他机构借贷。在此出现了分野,分为两种模式:美国的市场化对券商授信模式,当券商对投资者融资融券而自有券款不足时,券商就通过货币市场转向各商业银行融通;日本的集中化的对券商授信模式,当券商对投资者融资融券而自有券款不足时,只能向专门设立的证券金融公司融通。第三,对“券商授信”的比例制度。不管对券商的授信模式如何,都涉及到其他机构对券商的授信比例。

查看全文

证券法的信用交易基本制度论文

一、信用交易的基本制度

在资本证券市场上,对证券信用交易有不同的理解。台湾学者余雪明认为信用交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论文广义上包括买卖双方相互给与之信用(定期结算交易);证券商给与客户之贷款贷券信用(美国之margintrading,shortselling);由银行贷款顾客从事margintrading或给予以证券为担保之贷款,乃至证券买卖之选择权(options)。狭义则只指上述证券商及银行之贷款贷券业务[1](P237)。我国学者厉以宁认为“信用交易,又称保证金交易或店头交易,它是指客户借款购买证券或者借进证券出售的行为,是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的结合,即证券交易所经纪人之间采用现货交易(当日交割),客户与经纪人订立委托买卖契约,委托经纪人贷

款买进(融资)或贷券卖出(融券),事后客户偿还经纪人的贷款或价款”[2](225)。显然,厉以宁认为的信用交易包含在台湾学者余雪明的广义说内,本篇采取广义说法:信用交易包括证券商对客户的贷款贷券信用和银行对证券商的贷款贷券业务。

所以,证券信用交易的基本制度包括:第一,保证金制度。当客户自有券款不足时,客户向券商融资融券。券商向客户融资融券的多少,由保证金的比例决定。第二,对“券商授信”模式制度。当券商的券款不足时,券商向其他机构借贷。在此出现了分野,分为两种模式:美国的市场化对券商授信模式,当券商对投资者融资融券而自有券款不足时,券商就通过货币市场转向各商业银行融通;日本的集中化的对券商授信模式,当券商对投资者融资融券而自有券款不足时,只能向专门设立的证券金融公司融通。第三,对“券商授信”的比例制度。不管对券商的授信模式如何,都涉及到其他机构对券商的授信比例。

这些制度之称为信用交易的基本制度,因为这些制度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开金融风险,并且保护国家金融秩序,避免金融动荡,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保证金可以降低证券公司和投资者的风险,保证金制度在满足投资者以风险博利润的同时,能有效地起到“警报器”作用,提醒投资者认识到信用交易的风险性;对国家来说,保证金能起到防火墙的作用,因为保证金也影响到国家的信贷,保证金比率越高,国家银行流入股市的越低,国家信贷风险就低。保证金比例越低,国家银行资金流人股市的越高,国家的信贷风险就高。超出信用额度或保证金额度购买证券是导致1929年的股市崩溃的问题之一。所以,(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立法者决心防止这些情况的再度发生,其方法是建立一个规范可用来购买或持有的信用额度的基本制度——这就诞生了证券交易法对“信用交易保证金”、“对券商的授信模式”以及“对券商授信的比例”等基本制度作出了规定。

二、我国《证券法》缺乏对信用交易基本制度的规制

查看全文

金融背景证券投资学实验教学效果

摘要:证券投资学作为一门实操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强调培养学生在真实场景下创造性运用金融技术和工具进行证券投资决策的能力。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技术和工具不断更迭对证券投资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从构建“教学练考赛”一体化金融实验教学平台、引入量化投资模块创新实验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3方面入手,搭建了全新的证券投资实验教学体系,以助力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证券投资;互联网+金融;实验教学

证券投资学作为一门运用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研究证券投资运作机制的综合性课程,是现代财经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金融供给侧改革等措施的推出,社会对证券投资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愈发强调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2]。证券投资学强调实操性和理论性并重[3]。当下,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日新月异,证券投资产品和分析工具快速更替[4],但是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要板块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设置远不能满足市场对高水平证券投资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证券投资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证券投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尚未形成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实验课程体系。当前我国证券投资实验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于业界需求,不能及时追踪证券投资学的前沿技术与应用发展。近年来,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推出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长期和深远的影响,市场中陆续出现了沪港通、融资融券、再融资、股指期货及新股申购按市值配售等诸多新事物、新现象;同时,在行业实践方面,各种证券投资分析方法和交易技术日新月异,涌现出了程序化交易、数字化定量分析等新手段、新方法。但是,我国高校现有的证券投资课程一方面还在大量沿用传统实验教学资料,在实验内容体系上普遍没有反映证券市场的最新发展和变化,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区块链、量化投资等最新技术方面的内容很少涉及[5],导致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远落后于行业实际需求,无法满足证券投资实践需要。另一方面,忽略了相关实验课程的配套体系化构建。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证券投资与金融工程、期货投资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彼此孤立,不利于构建跨专业的教学生态,学生难以进行综合全面的学习,只能掌握孤立的知识点或进行简单的操作练习,不能运用多方位的金融知识综合分析投资问题,与实际证券行业情况相差甚远。(2)尚未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导向实验教学方法。目前证券投资实验课程教学实验内容主要为模拟性和验证性实验项目,如依托券商的交易平台或虚拟交易所进行股票或其他有价证券的模拟交易等,尚缺乏专题性质和情景性质的课程内容;多数证券投资实验课程的教学侧重于对一些金融相关软件使用和操作的介绍,并没有针对具体投资问题开展应用实践,导致学生对证券投资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难以从实际证券投资场景出发去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如技术分析未结合当前股票走势、K线等实盘数据,对股票价格走势、涨停股票等真实案例分析和验证;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大多是以“从校园到校园”的身份授课,缺少证券投资市场的实战性经验,难以对市场需求和动态进行跟踪,并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实时调整,导致课堂实验教学与证券投资实操出现“两张皮”现象[6]。基于此,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难以达到对知识的实践应用。(3)尚未引入多元化的实验教学和考核模式。在当前高校证券投资教学中,“教”和“学”是两大重点模块,主要聚焦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多为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模式下,教师不能完全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难以及时反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界限,缺少交流与探讨,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思考[7]。另外,传统的证券投资课程仅通过一张试卷对学生进行评分,缺少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8],无法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动手操作以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目前单一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对于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练习、考试、参加比赛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使学生在真实的证券投资场景中应用相关技术。因此有必要搭建一个以实验项目为依托的多功能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在真实案例中进行证券投资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全面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2证券投资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查看全文